01.25 父母的焦慮,正在一步步毀掉原本的好孩子,“佛系”才能豁然開朗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教育好孩子是每個父母的責任,道理大家都清楚,不過真正執行的時候,往往“好心”總容易辦成壞事。

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家長:“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我家孩子喜歡玩遊戲要怎麼處理?”、“孩子不愛說話,要怎麼糾正才好呢?”

有些家長還會有些小情緒:“說了一大堆廢話,你倒是給個解決方法啊”、“孩子的毛病我會不知道嗎,我想知道要怎麼教育孩子”。

每次看到家長提這些問題,我只能感嘆一聲:“孩子們真的太難了”。

父母的焦慮,正在一步步毀掉原本的好孩子,“佛系”才能豁然開朗


01有多少好孩子毀於父母的焦慮?

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明明是孩子不聽話,家長著急,怎麼就可憐孩子呢?

因為啊,被這樣父母教育的孩子,心理上或多或少會出現問題,心理問題會影響人格發育,自然孩子外在的表現就容易出現偏差。

比如成績不好,不愛和同學交往,還會做出各種叛逆的行為。

這種“壞”表現不會隨著孩子長大有所改善,反而會持續影響到以後的工作以及婚戀生活。

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教育方式所傷的孩子,也許以後能通過其他渠道自我療愈,不過想恢復如初幾乎不可能。

父母的焦慮,正在一步步毀掉原本的好孩子,“佛系”才能豁然開朗

家長把從他們父母那繼承的教育觀,直接用到孩子身上,從人格完整度上來說,這類家長是不夠的。

他們大多數有焦慮型的人格特徵,加上對事物認知不夠,往往會做出強迫和控制的行為。把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使其深受其害。

家長覺得孩子太難管教,總是操心費力也無法改變。

實際上,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家長首先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總以焦慮的心態面對孩子,只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父母的焦慮,正在一步步毀掉原本的好孩子,“佛系”才能豁然開朗


1、內心的深層自戀

這裡的自戀,和我們平時理解的不完全相同,是一種心理特徵。

指的是一個人嚴重以自我為中心,潛意識裡認為一切事物都要按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一旦發生偏差,就會產生焦躁、惱怒的情緒。

如果父母是自戀型的人,他們的心裡總會產生許多“應該”的想法。

比如“孩子應該喜歡讀書”、“孩子應該像我一樣聰明”,當看文章或閱讀的時候,就應該找得到問題的答案。

這裡的“應該”就是指一切得按照我的期望進行,這是自戀型人格的典型特徵。

父母的焦慮,正在一步步毀掉原本的好孩子,“佛系”才能豁然開朗

2、自身的憂懼

父母對孩子的焦慮是來自身憂懼的投射,比如父母重視孩子的成績,就是因為怕他們學習不好,以後想過上好日子不容易,這是對“艱難生活的憂懼”。

還比如父母每天提醒孩子注意安全,是怕孩子受傷,這是對“孩子受傷,父母要付出更多心力顧及孩子”的恐懼。

父母也許很難承認,當他們心裡想“為孩子好”之時,其實是把自身的深層次恐懼投射在了孩子身上,在用這樣的理由進行包裝。

3、過度追求完美

這裡說的完美主要是指人格,其內涵是“不接受現實”。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勸解:“要接納不完美”,實際上要做到並不容易。

任何心理上的問題,都與無法徹底接納真實世界有關。父母之所以會焦慮,就是無法接納孩子的“壞”習慣,想讓孩子變得完美。

當父母總想著孩子變得完全“好”的樣子,就容易變得不真實。

父母的焦慮,正在一步步毀掉原本的好孩子,“佛系”才能豁然開朗

因此,面對孩子的一些“缺點”,父母總是很難看到背後可以改變的意義。

比如孩子不愛上學,父母可能會強制他去學校,完全不顧孩子的反抗。

事實上,可能孩子就是因為去學校會面對太多痛苦,才拒絕上學。但焦慮的父母只會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去學校,而不會思考孩子逃避上學背後的心理需要,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焦慮總是容易讓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在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如果總是被焦慮左右,不僅無法幫助孩子成長,自己的情緒和心理也會深受影響。

只有擺脫焦慮,父母才能看到問題的真相,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的焦慮,正在一步步毀掉原本的好孩子,“佛系”才能豁然開朗


03不想親子關係太累,先與自己和解

1、 父母要學會換位思考

成年人的世界和孩子不一樣,當這種差異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時候,父母需要做到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想法。

父母的焦慮,正在一步步毀掉原本的好孩子,“佛系”才能豁然開朗

比如孩子看到電視裡的孫悟空有法力,羨慕地說:“媽媽,媽媽,我也想修煉法力,變得和孫悟空一樣厲害”。

遇到這樣的提問,媽媽可以說:“你和孫悟空可不一樣,他有法力,你也有動手的能力啊,你拼圖就很好,孫悟空可做不到,每個人會的東西不一樣”。

如果父母只是覺得孩子的想法幼稚,敷衍地說:“這是動畫片啊,是假的,你還當真,太幼稚了”。

試想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會多傷心,可能瞬間被打回現實,心裡的夢也被擊碎了。

只有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他們的世界,才能正確引導。

2、 不要試圖控制孩子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聽話,就會重複教導他們,直到孩子按自己的行為規範做事後才肯罷休。

事實上,父母總是習慣控制孩子,時間久了會失去自主學習的能力。

父母的焦慮,正在一步步毀掉原本的好孩子,“佛系”才能豁然開朗

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以身作則,直接用親身行動引導孩子,讓他明白自己該如何做,如何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同樣,每個孩子都該有自己的想法,當親子間的想法不一致時,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感情都是相互的,這樣才能讓孩子真心接納父母的觀點和意見。

3、 親子間的溝通彼此都要有回應

父母和孩子交流時,需要用孩子能接受和聽得懂的語言,時刻觀察孩子的變化,才能知道說的話對孩子是否會產生效果。

比如孩子正在看書,想讓他早點睡覺,可以和孩子說“再看十分鐘就要睡覺嘍,要騰出時間刷牙和洗臉啊。”

給孩子做睡前安排,提前告知他,並平等溝通,他們才更願意聽話和行動。

不要試圖指揮孩子,這樣除了讓他們心情不好之外,還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父母的焦慮,正在一步步毀掉原本的好孩子,“佛系”才能豁然開朗

4、 情緒>對錯,需求>錯誤

通常情況下,父母發現孩子犯錯誤,總是以生氣開場,然後以發號施令結尾。

父母認為孩子犯錯了,就應該接受批評。實際上,相比較錯誤本身,孩子受情緒的影響會更大。

當父母做出壞情緒表率的時候,孩子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也會做出和父母同樣的反應。

同樣,父母發現孩子犯錯,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只想著改正錯誤,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會導致親子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5、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作為父母,如果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自然能體會其良苦用心。

如果只是嘴上說“為孩子好”、“為孩子付出了很多”,而實際上總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理解。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父母有焦慮,想要孩子變得更好,這自然是好事。只是還輸需要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和時間,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成長。

無條件地愛孩子,孩子自然就會變得更加懂事和溫暖,有時候“佛系”一點,就將豁然開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