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30而立,放到現在是不是過時了?

用戶1228661970762


大家好,很高興能參與回答這個問題!

古代聖人孔子說過,三十而立,包括:立身,立業,立家!其實“三十而立”中的“立”,意思是到了30歲應該建立自己責任與人生的方向!對自己的未來要明確方向和有所擔當!

“三十而立”到了現在往往被理解成人到三十必須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家庭,通俗點講,就是有錢,有老婆,有孩子,達到這些標準,你就是“三十而立”了,否則你就是別人眼中的“loser”!


“三十而立”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在,我覺得永遠不會過時,但是必須得正確理解!“三十而立”中的“立”指得是:責任與人生方向!並不是現在社會所理解的家庭事業的成功!

有些人雖然到了30歲,家庭事業雙豐收,但是對於父母來說他沒盡到做兒女的責任,對於兒女來說他沒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對於配偶來說沒有盡到丈夫或妻子的責任,這樣即使你物質上成功了,你也達不到“三十而立”的標準!

三十歲,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年齡!父母年老,兒女尚年幼,也許你沒錢,但是你儘自己的努力,扛起了生活的重擔!肩負起了對家人的責任,那麼你就“三十而立”了,當你事業成功,物質生活好了,你也沒有“忘本”,甚至回饋國家與社會!這才是“三十而立”



其實“三十而立”,更多是強調一個人的責任感!成功的人很多,但是能“三十而立”的人就少了!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農村青年叢葵


就目前而言,男人30歲真正立起來,是很有難度的,現在全民進入貸記消費時代,都是背了一身債,我也是其中一員。

我今年正好30,一套房,一輛車,存款40萬,不算房貸的話負債60多,好歹每個月固定收入能分上幾萬,但是花銷更大,公司一切開支都是隱形的,我非常理解馬雲那句話,你的公司做得越大,花銷就更大,而且很累,事情越來越多,壓得你喘不過氣。


當然,如果你先天條件好,家裡很有錢,那就很輕鬆了。。。。


旅行是帶著靈魂


我其實特別討厭孔子的30而立這句話。因為我現在就要勉勵即將30歲的處境了。並沒有取得所謂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立不起來,沒有存款,沒談過戀愛,也不敢談。工作也是換了好多如履薄冰。

陳然從歷史上來看,大多數有成就的人,往往在30歲前就取得了成就,至少已經展露出他高於其他人的出色的一面了。(馬雲32歲)像任正非這樣40好幾的人改命改運的真的少之又少。

像劉備劉邦這樣的,大半生前不過是市井小民,直到中年才有所建樹。但是在30之前,他們也並非虛度,劉邦早期就結交各路豪傑,招兵買馬,有一定的影響力。並不是突然就成功的。許多大佬,如柳傳志,從體制內出來,那也是之前積累的關係好,體制裡支持他創業,九幾年的時候就借了他二十萬作為啟動資金。即便是放到現在,二十萬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也未必有那麼多的積蓄。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我們想要在30歲時有所成就,一定與我們30歲之前做了什麼有關。如果沒有做,那麼到了30歲時,沒有立,可能有家庭背景也有自己的問題。但是還不算太晚。30歲前是積累經歷,一腔熱血,到處撞牆,到處遇坑的過程。30歲之後,有一定經驗了,知道社會的險惡,或者知道自己的分量了,有些人變成了老油條,混日子,沒有拼勁了。

30歲應該要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了,自己去思考和學習,辨別真偽。不人云亦云,爸媽說,同學說,老師說什麼就是對的。堅持自己相信的東西,然後去實踐。並不是說堅持的東西就一定是對的,如果你得到了好處,那麼恭喜你!如果哪天,原來三觀突然崩塌了,覺得堅持了那麼久都是錯的,那麼也恭喜你,不破不立。停止至少比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好。

所以30歲了,並不是說,你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說,這個時候,你得想清楚自己要幹什麼,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如果你想安逸,接受平凡的自己,那就不要在別人炫耀物質的時候妒忌。如果你不甘心,那麼接下來,確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了。或許,你仍然不成功,但至少得有件長期堅持想去做的事情。20歲沒從沒想過的事情,或者沒想明白的事情,不可能到了30歲的時候突然想明白,同樣30歲想不明白的事情,不可能到了40歲甚至退休就會想明白,可能就像你穿過一片花田,只能摘一朵花,到時候想明白了,你也沒有了選擇的權利了,空手而回。


市石武渡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關於人生的闡述,《論語》中有:“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中,“三十而立”,到底該“立”什麼?如果沒有理解這個“立”字,就很難理解孔子說這句話的含義。

個人理解,三十而立,要“立”的有三點,一是“立身”,二是“立業”,三是“立家”。

一、立身

三十而立,首先是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和一定的思想境界,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裡的“修身”是一個意思。30歲的人了,不僅要在自我修養方面有固定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而且與他人相處也是融洽和諧的,有人脈朋友基礎,和一定的口碑。做到了這些那麼你就算得上是“立身”了。

二、立業

到了30歲,已經過了寒窗苦讀的年紀,大都是步入社會,有了自己的工作。立業,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立足之本。如果一個人到了三十歲還沒有收入來源,甚至“啃老”,就不能叫做“三十而立”了。很多人可能會說馬雲35歲創立阿里巴巴,任正非43歲才創立華為云云。首先馬雲,任正非在創業之前也並非無所事事,他也有在工作,只是他們在35歲,43歲時有了更好的選擇。如果一個人到了30歲,還無所事事,渾渾噩噩,沒有人生目標和追求,那麼30歲對於這個人的人生階段來說是失敗的。

三、立家

老一代思想裡講究“成家立業”,以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所以“立家”與否成為了其中的一個評判標準。另外在有了修養和事業之後,也該組建一個溫馨的家庭,因為家庭也是人生重要的部分。按照古代15歲就到了結婚年齡,30歲才立家已經很延後了。

講完了“立”的含義,那麼“三十而立”放在現在是不是過時了呢?

我覺得並不過時,首先“三十而立”這句話並不是唯一的標準,它就像是人生信條,是一種激勵。讓30歲之前甚至更早的我們要努力,要有目標和願望,不要遊手好閒,不要虛度光陰。

“三十而立”的“而”字,說明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也就是說三十之前要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獲得修養,獲得事業,獲得家庭,而不是一到“三十”就“立”了。這樣即使沒有達到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也無愧於己。


小Y雜談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孔子還說:“立於禮。”(《論語 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 堯曰》),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 [1]

孔子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

對於“三十而立”這句評語,後人給出的解釋有很多,比較受認同的說法是“30歲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初二年級語文書:30歲做事和於禮。簡單一句話,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人的"立"意識是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具有自覺性、獨立性、階段性、過程性、內在和外在統一性等特徵。在對生命之"立"反思意識有所忽視和遺忘的公元2017年,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擔崇高的人生使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於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中,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一己之見:

不能理解為“成家立業”。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因此三十而立應該理解為“三十而知禮”。 這個不會過時的,這個是從古到今我們的古人總結的經驗。所以放到現在不會過時的。



寂寞是傻子


先拆分一下:

這句話出自《論語》;

孔聖人講的更多的是“仁”;

孔聖人一直追求周“禮”;

儒家八目講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還有個說法叫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

所以我理解的三十而立的“立”可能涵蓋:

立身(修身):有自己的“三觀”吧,併為之奮鬥。

立家(齊家):能夠成為一家之主,帶領小家庭向前發展,並逐步拓展到大家庭、家族。

立業:有在社會中獨立生存發展的能力,開始追求自己事業,古代可能是否是功名吧。

回到問題:放到現在是不是過時了?

從時間軸看,肯定是過時了,畢竟這是2000多年前孔子說的話。

從環境來看,也不相符,孔子講這些話的環境和現在社會的環境也大不相同。

從對象來看,孔子應該更多的是講給自己的學生聽的。

但是,這肯定都是我們膚淺的理解。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對於聖人而言,他們講的一定是本源的道理,事物發展的本質,或者說是“大道”,不是我們所能輕易理解的。

所以,我個人的觀點,修身仍在,齊家仍在,立業仍在。

建議樓主,讀一讀《論語》,這能幫助你更好的得出自己的理解。


互聯網之老兵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我們應該討論的是什麼是“而立”,大多數人認為“而立”指的是物質、經濟的獨立或是充裕,或是擁有自給自足的能力,甚至還有人以為只有”財務自由”或是“至高權力”才算是“而立”。世人給與自己的要求或許太過苛刻,從房產到汽車、從吃到穿、從生活到工作,無往不在做加方法,造成了大多數人都忘卻了人本身應該擁有的”而立“是什麼。

在我看來30”而立“,在當今社會應該指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價值、一種生活品味。當下其實幾乎不存在會被”餓死“的現象,物質幾乎不存在缺乏,30歲的青年更多的需要的"而立”不是在物質上的追求,而是對於人生感悟、對於社會責任、對於生命尊重的反思。

又或許”而立“之年是多少歲並不重要,古人所提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只是想給人生不同階段的境遇給予生命哲學體悟的闡釋。其不管是現在,乃至將來都不會過時,只是能真正從其本真的角度理解和體會的人並不會太多。因為多數人都生活在“工具”的世界中,成為了“活著就是為了吃飯的人”,忘記了人本身的生命形態,更不會懂得什麼叫審美人生。


我思故我在品味此岸


三十而立是一個漢語成語,來源於《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就會知禮數,行大義。現在有個詞叫“與時俱進”。[呲牙]什麼事情都是因人而異,相對而論的。三十至,立不立取決於一個人的性格,教養,修為,學識諸多因素。有人二十多歲能擔重任,而有的人四五十歲沒活明白。縱觀當代,社會發展迅速,節奏之快,信息發達。君不覺:我們人類比以前更聰明瞭嗎?諸葛亮四十出山指點江山。而我們現在卻有很多各行各業的少年英雄湧現出來。古人說三十而立,是指一個人的學識、閱歷等等足以讓他在社會上有所擔當。古人之言,真知灼見,永遠不會過時。關鍵是你得有目標,有追求,有想法。🕶️[祈禱][祈禱][祈禱]




梨花叢中看梨花


不過時,如果真的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渾渾噩噩過一輩子,就真正要立德,立言,立行,立禮,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當下種種什麼社會危機,家庭危機,實際上是找不到人生意義的原因,換言之,沒有信仰。老人一輩子付出給孩子,孩子最後了不來看自己,心裡失衡。小孩為了老人活,最後了自己的家庭也不組建了,這都是不對的。為別人而活,為自己而活,好像都有些不太對勁。那麼到底人要為什麼而活?為道。

道即正法,不僅行善積德,行仁仗義,而且懂得自己的社會責任,孝順父母。另外理學,心學還告訴你,最重要的是對萬物的責任和仁心,仁而生孝,進而行,所以這才是一個人活著的真正意義。所以上道之後,而立之年,就是立德,要樹立,建立自己的品德,立言,要有行善積德,孝悌仁義的願望,立行,還要去躬行,這樣以後才能順利不惑,知天命,這才是君子最應該過的人生

否則什麼享受主義,賺了點錢瞧不起這個瞧不起那個,最後一站落魄,拍這個捧那個,這樣的人生極端沒意思


師長366


放到任何時候都適用,只是放到每個人身上就不一定了,現在也很多二十多歲做的很成功實現財務自由的例子,而立對每個人的定義也不同,平常上班族可能覺得每月能賺的錢多一點就很好了,種地就覺得每年風調雨順糧食多賣點錢就很幸福了,創業者會覺得創業成功銷售收入創新高了就算很成功了,而立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大家自身條件生活環境家庭背景等很多因素不同而對自立的理解千差萬別,本人35還沒立,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