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佟麗婭 生活要靠自己爭取,不能等待別人安排

佟麗婭 生活要靠自己爭取,不能等待別人安排

佟麗婭 生活要靠自己爭取,不能等待別人安排

電視劇《宮鎖心玉》

佟丽娅 生活要靠自己争取,不能等待别人安排

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

佟丽娅 生活要靠自己争取,不能等待别人安排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

佟丽娅 生活要靠自己争取,不能等待别人安排

電影《智取威虎山》

佟丽娅 生活要靠自己争取,不能等待别人安排

電影《唐人街探案》

佟丽娅 生活要靠自己争取,不能等待别人安排

電視劇《琅琊榜之風起長林》

佟丽娅 生活要靠自己争取,不能等待别人安排

擅長騎馬的佟麗婭。

佟丽娅 生活要靠自己争取,不能等待别人安排

佟麗婭曾在微博曬體重。

佟丽娅 生活要靠自己争取,不能等待别人安排

從2013年的電視劇《斷奶》(圖),到即將上映的電影《超時空同居》,時隔五年,佟麗婭與雷佳音再次搭檔。

佟丽娅 生活要靠自己争取,不能等待别人安排

從2013年的電視劇《斷奶》,到即將上映的電影《超時空同居》(圖),時隔五年,佟麗婭與雷佳音再次搭檔。

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中的沈冰,冰清玉潔、溫柔如水;《宮鎖心玉》中的素言,貌美羞花、痴情不悔;電影《唐人街探案》中的老闆娘阿香,嫵媚動人、敢愛敢恨……這些人物身上都帶有佟麗婭的印跡,但又都不是佟麗婭。

在最新上映的電影《超時空同居》中,女主角谷小焦直接、爽快,做事雷厲風行,這或許是最接近佟麗婭本色的。

因為從小學跳舞,佟麗婭一直是個有毅力的姑娘。兩年前參加某軍事節目錄制時,她正處於哺乳期,但依舊希望把每一項任務都完成好。儘管中途也幾次接近崩潰,佟麗婭還是堅持完了全部錄製。連她自己也沒想到,原來她也能那麼倔。“我以前胳膊力氣特別小,後來回來我都可以單手抱兒子。”

就如同她自己所言,身邊合作過的所有導演都說,“佟麗婭你的臉實在太會騙人了!”她說,生活中的自己是一個很豐富的人,她也希望能在各種角色中得到展現。

童年

吃著手抓肉喝著山泉水

佟麗婭出生在新疆。

小時候是吃鹿肉喝鹿血酒長大的,一到寒暑假就會跑去山裡住上一段時間,餓了就到牧民家吃手抓肉,渴了就喝山泉水,運氣好的話還能混上一碗馬奶酒。喝多了就暈乎乎地往草地上一躺看星星,頭頂上就是銀河、北斗星。

從小就和山川、銀河作伴,佟麗婭生性豪爽、大方,喜歡大自然。雖然是城市裡的孩子,但基本屬於“散養式”長大。新疆姑娘血液裡自帶舞蹈、音樂細胞,小時候摔個跤都得跳個舞蹈動作爬起來。家裡來了客人讓跳舞就跳舞,讓唱歌就唱歌。

佟麗婭從來都不是一個“嬌滴滴”的女孩。12歲時,她乘著大伯的小卡車從家鄉伊犁穿越冰山到烏魯木齊上學。一路都是冰川峭壁積雪,景色壯觀但山路崎嶇,突然迎面來了一輛大卡車,佟麗婭被嚇哭了。下車後,大伯說:哎呀,這個人生啊,沒有筆直的路,遇到事情你叫喊也沒有用嘛。從此她知道,眼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遇事要冷靜。

帶著童年的倔強和對天大地大的嚮往,讓佟麗婭一路從新疆來到了北京。

北漂

過個生日兜裡一分不剩

1999年,佟麗婭被選中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到北京參加建國50週年閱兵儀式。

從小生活在新疆,過得是無拘無束、上山騎馬的生活,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來到北京後,首先打動佟麗婭的就是北京的建築,那些紅牆綠瓦和家鄉房屋的建築風格完全不一樣,那時北京已經流行用玻璃面裝飾大樓,整個鏡面閃閃發光,加上北京天氣也好,天都是藍藍的,太陽一照就覺得到處都是金燦燦的。她覺得眼前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自己招手。

“各方面都沒見過,看得眼花繚亂,我就想自己應該來到這兒,我要放棄‘散養派’的生活來北京。”

參加完50年大慶,佟麗婭回到新疆繼續上學。2003年非典過後,她扛了一袋子饢,毅然決定來到北京。其實,她也不知道在北京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沒有錢、沒有演出,但她一點不害怕,也不覺得苦。“咱有饢啊,能吃一個月呢。我還可以去新疆餐廳跳舞,可以去婚禮助興,我能賺錢養活自己。”

佟麗婭是“樂天派”,剛來北京那會兒兜裡就剩下100元,但恰好自己過生日,她就拿95塊錢買了兩盆最喜歡吃的小龍蝦,再用兜裡剩的5塊給媽媽打了個電話報平安,“一分錢都沒了。但第二天我就找到一個活,賺了200塊。”

藝考

考不上就回餐廳繼續跳舞

2004年佟麗婭進入中國歌舞團,成為一名舞蹈演員。工作穩定,但她卻心有不甘,除了跳舞,漫長的人生還能做點什麼。當時團裡的人都說要去考北電、中戲,她也想試一試,“我夢想能在北京上大學,上一所很厲害的大學。父母會很驕傲。就算考不上,大不了再回新疆餐廳跳舞,或者去培訓班教學生。”

考中戲時,佟麗婭準備了一首席慕蓉的詩《一棵開花的樹》,結果排在前面的一個女生選了同樣一首詩,朗誦得聲情並茂。那時的佟麗婭對於表演什麼都不懂,因為心灰意冷,直接忽略了看榜時間,還是朋友通知了她,才沒有耽誤後面的考試。

結果她順利考入了中戲,從普通話開始練起。到了大二,從學各種動物解放天性過渡到改編文學作品的片段。一直喜歡閱讀的佟麗婭,發現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書中人物表現出來,一下便愛上了表演。

2006年,她有了第一部作品,由爾冬升導演的電視劇《新不了情》。劇中,其飾演青年李再愛,一位酒吧歌手。

但“異族風情”卻也成為她日後發展的阻礙。因為長相太過少數民族,佟麗婭吃了不少閉門羹。上學時的她喜歡穿新疆少數民族的印花服飾,頭髮卷卷的,皮膚比現在黑,眼睛大、眼窩深。大家覺得她的長相只能演一種類型,戲路會比較窄。佟麗婭就一個戲一個戲地爭取,一個組一個組地去試。因為她知道這條路來之不易。

經典

如今若演“北愛”會覺得自己很裝

從《新不了情》出道,到《平凡的世界》裡性情善良的知識分子田潤葉;《琅琊榜之風起長林》裡與丈夫在沙場並肩作戰的巾幗英雄蒙淺雪。佟麗婭不想被定型,即將上映的電影《超時空同居》就是她挑大樑的第一部喜劇。

說起當年最被大家熟知的作品《北京愛情故事》,很多人都會將劇中沈冰溫柔、嫻熟的性格自動帶入到她的身上。“沈冰是一個從雲南來的小女孩,而那時的我則剛從新疆來到北京,那種小心翼翼的感覺依然還在。如果現在讓我再去演那樣的角色,會覺得自己很裝。”

至於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佟麗婭在閱讀時也並沒有感到距離遙遠,反而在人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對她看來,田潤葉是一個不計一切、不計片酬也要爭取的角色。劇中有一句臺詞她特別喜歡,“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鬥。這就是我的生活寫照。就像我從新疆來到北京一樣,口袋裡就那麼幾十塊錢,但是為了夢想我們都可以堅持下來。”

新鮮問答

記住角色,比記住佟麗婭有意義

新京報:如果可以像《超時空同居》中那樣回到20年前,你想做什麼?

佟麗婭:我會告訴自己早一點走演藝這條路,一定要堅持。在1999年的時候,我就應該徹底地留在這裡(北京),在這裡上大學。如果回到過去,我會告訴自己要堅持住。

新京報:你是一個倔強、會跟自己較勁的人嗎?

佟麗婭:我是獅子座,就是賊要強,但我屬於跟自己較勁,也不會覺得很辛苦的人,樂在其中。現在我會讓自己稍微過得輕鬆一點,不會瞎較勁。我也是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較勁,演戲的時候不會放過自己,覺得不行就再來一遍,一定是那種永遠都會說“導演再給我一次機會”的人。到最後我其實也不知道行不行,就會說“導演,要不我給你多演幾種,你挑一種最好的吧?”雖然在表演上較勁,但我在生活中不較勁。

新京報:如今還有什麼想嘗試的角色嗎?

佟麗婭:挺多的。之前都演的男人戲,我也希望多一些女主的戲。另外,我很想拍文藝片,或是像《紅海行動》那種硬漢角色。大家能記住谷小焦(《超時空同居》),能記住阿香(《唐人街探案》)、小白鴿(《智取威虎山》),這比記住佟麗婭更有意義。

新京報:對兒子會像你小時候那樣放養嗎?還是會有一些不同的教育方式?

佟麗婭:首先我尊重他所有的想法,需要管的時候會管,我一定不是那種溺愛兒子的母親。我自己還挺願意看育兒方面的書,或者跟周圍的朋友交流,也會經常思考我自己人生路上的優缺點。對待孩子,該抓就抓,該松的時候松。很多人說要早點上幼兒園,我說沒關係,讓他玩夠了再說。我小的時候也沒有上幼兒園,但我的心理也很健康。對於孩子來說,他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能善良、真誠地面對所有人,才是最重要的品質。

新京報:你的體重真的一直在80斤左右嗎?有一次你說最近長胖了,過了85斤,網友都怒了。

佟麗婭:對,確實是。85斤那是好久前,但我確實一直都挺瘦的。天生的吧,其次我吃的也不是特別多,我是少食多餐,頓數多量少。而且真的特別累,忙到都要“飛起來”。每天躺到床上,就覺得,哇塞,這一天過得太充實了。有時候朋友問,丫丫你孤獨嗎?我說哪有時間孤獨,我都忙死了。

“最佳拍檔”雷佳音

打耳光打到他臉腫

生活中我倆(和雷佳音)都是比較貧的人,因為太熟了,所以演戲的時候都會放心地交給對方。我們會做一些類似即興小品的嘗試,就是你演你的,但我必須得接住,如果誰沒接住,我們就會互相嘲笑說,“這場戲你敗了”或者“你真厲害”。

《超時空同居》有一場戲,雷佳音突然急了懟我說,“你乾癟,老斑鳩,還沒我白呢!”這是劇本上沒有的,當時他突然就這樣發揮出來。要是一般的女演員,被她說“乾癟的老斑鳩”,可能早都生氣了。還有一場戲是,我突然從枕頭底下拿出把菜刀對著他,他一驚說,“哇塞,不跟我說一聲,就在這藏了把刀!”最後這些內容導演在成片裡都用到了,感覺也挺滿足的。

而且電影裡我打他耳光的戲也都是真打。我打他那一巴掌同時,場景裡牆皮在掉,花在顫抖,地板在動,我已經感覺用了很大力氣了,來來回回地打了好多遍。其實,打人的那個才不好演,我寧可被打,反正一巴掌捱過去就算了,我這打深了不合適,打淺了,又看不出來。我感覺打得很用力,但他們總說聽不到、感覺不夠響、不夠有勁,可掄圓了打也不行。最後雷老師都急了,“臉腫了!”口述:佟麗婭

採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實習生 夏秋子 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