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道德經》第三十章如何解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給我們什麼啟示?

聖哲同學


歷山奇談,聊備一格

道德經,是一部勸世治國之書。

這段話論述的是用兵之道,極鮮明的反映了先秦春秋時期的"君子之戰",文明之師的特色。(此段話的完整釋文放在本文之後,有想閱讀的直接翻到文後即可)

歐洲十九世紀的戰爭也有此特色,號稱紳士的戰爭。即使戰爭,似乎也遵循著"紳士規則"。



這是人類心中追求"王道"美好心願導致出現的怪現象。但是真正的戰爭都是霸道,哪有什麼王道,這些陳詞濫調面對真正的戰爭的時候,全都不堪一擊,立即化為齏粉!

在戰爭中,真正能輔佐君主的,是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論述的君主統治術。仁,道,這些東西面對惡人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但是──────

在和平時期,這段話卻可以作為"待人處事"的上好原則。

有強力(優勢)而不用。這就是藏,也是技巧。用兵(其實就是你的底線,你的看家本領了)一旦使用,甚至是威脅使用,都會令自己陷入尷尬境地。

比如,你和別人吵架,你說"你再bb,再bb我揍你"。結果怎麼樣呢?他不但bb了,甚至還更厲害,打滾上吊滿世界跳!這時候你還有比揍他更厲害的手段嗎?

你沒有!

本來bb就夠揍他了,人家鬧騰的手段升級了,都打滾了,你卻還是用老手段"揍他",你已經是下風了,你已經輸了!

你這是自取其辱!

所以,老子說"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一旦使用暴力,甚至是威脅使用暴力,大多最後受辱的是"施暴者"!

待人處事時,你的撒手鐧就是最後一招,這個千萬不能隨便使用,也不能威脅使用,否則受辱的會是你!

說白了,在和平時期,有時候所謂的優勢(強力)並不是什麼優勢,尤其是面對分歧和爭議的時候。一旦你有動了此心,你臉上都會擋不住你的兇相!

在國際交往中也同樣,甚至例子更多。在這裡就不舉例了。(記住要考)

在新電影《綠皮書》中,Tony在南方的酒吧,不是也把手藏在背後,裝作準備掏槍的樣子,但是始終沒有亮槍。而首先亮匕首的小混子們反而最後成了下風。



和平時期的在爭議中,首先要使用絕招(強力,優勢)的,往往會成為吃虧的一方。

至於戰爭時期,這些話就是陳詞濫調了。

戰爭一旦開打,唯一的方法就是直取對方咽喉,一刀斃命最好,其他都是bullshit。


附錄《道德經·第三十章》釋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釋文:依照“道”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天下。(不逞強武力)事情就還有迴旋餘地。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之後,一定會出現荒年。善用兵,達成目的取得戰果即可。有了戰果不矜誇,有了戰果不去借口征伐,有了戰果也不要傲慢無禮。達到目的就要停止再索求,達到目的卻不逞強。事物過去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說明它不符合“道”,不符合“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泳思歷山


《道德經》第十三章怎麼解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矣。

譯文(大意):

過於看重寵愛和恥辱,容易遭夏驚嚇,過於看重禍患,容易引禍上身。什麼叫寵辱若驚呢?地位卑下,得到寵愛就會驚喜萬分,失去它,就會驚恐萬分,這就叫“寵辱若驚”。什麼叫“貴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會引禍上身,是因為我有了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還怕什麼引禍上身呢?所以,把天下看得比自己身體還貴重的人,就可以把天下交付與他;熱愛天下勝過熱愛自己身體的人,就可以把天下託付與他。

簡單解讀:

老子認為,地位卑下的人,希望得到寵愛,也怕失去寵愛。得到“寵愛”就驚喜,失去“寵愛”就驚恐——“寵辱若驚”。老子說:“寵為下”,是說“邀寵”乃是下賤的事,認為,僻幸之人,君愛之以為寵。而事實上,有寵必有辱,寵辱同一,所以說“寵為下”。只有不為博得“寵愛”而立身處事的人,才能避免受辱,才能避免招致禍患。

老子在這裡說的“吾無身”,並不是說真的不要身體,而是說不要過於看重自己的身體,不要為了保全自己的身體,不顧他人利益,不顧天下得失,這樣的人必然會惹禍上身,過於看重自己的身體,乃至於自己的生命的人,是不足以託付無下的。天下只能託付與愛他人,愛天下勝過愛自己的人。這是老子對當時諸侯國的君主們的懇切忠告,老子的這個忠告,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布衣閒人10


《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這一章意思是:

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使自身驚恐不安,所以把寵辱這樣的大患看得像自己身體一樣重要。寵,得寵、寵愛。辱,受辱,侮辱。貴,看重,重視。大患,即寵辱。

什麼叫做寵辱若驚?得寵為上,受辱為下;得到寵辱時感到受驚,失去寵辱時也同樣感到受驚。這就是寵辱若驚。

什麼叫做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患者,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有什麼大患呢?及,如果。

因此,看重天下百姓超過看重自己的人,才可以把治理天下的重任寄託他;愛護天下百姓超過愛護自己的人,才可以把治理天下的重任託付他。

這一章老子告訴我們兩方面道理:⑴寵與辱是辯證的,二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會互相轉化。當得寵的時候,不要太高興,“寵”可能是“辱”的開始;當受辱的時候,不要太悲觀,“辱”可能是“寵”的開始。同時,二者在一定條件下,還會循環往復,所以老子說“寵辱若驚”。

⑵選擇擔當治理天下重任的人,必須是關心人民,愛護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人。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道德經》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之道,不道早已。”

老子告訴了我們,古時善用大道輔佐君主的人,都不會憑恃武力威逼天下。因為他們清楚懂得,動用武力往往會造成一還一報,循環不已。軍隊駐紮的地方,荊棘叢生,戰亂之後,必有荒年。因此,善用兵的人,成功之後立即休兵,不能博取強盛的名聲,更不要自恃、誇耀和驕傲。因為靠武力達到目的,是迫不得已的事,不能繼續一直呈強,事物發展到了頂點就要衰老,這是大道,若違反大道,就會過早地結束生命。

老子反對諸侯之間的征伐兼併,提倡“儉武”、“慎武”,主張以“大道”治理天下,“順天任道,敵人自服”。告誡人們,戰爭是一把雙刃劍,是一種毀滅性的東西,戰爭在毀滅敵人的同時,也在毀滅自己。因為物極必反,若不節制用兵,最終導至戰勝者往往自取滅亡,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物壯則老”,這一條規律永遠在等待著那些窮兵黷武的人。





心齋網易經明師


《道德經》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此章足以說明老子是反對戰爭的,認為戰爭屬於“不道”的。認為不能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他老人家覺得用兵是會遭到報應的。

人類社會的進展是人心的延伸,是人類社會的相對平衡,以人為主,為了保證良性的發展,為了使人類社會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或者說為了發展延伸良性的狀態,儘可能避免著戰爭的出現。

但戰爭卻恰恰破壞了這種狀態,損害了人的生命,破壞了物質和環境,破壞了人類的生存狀態,甚至會完成毀滅性的災難,讓社會向著惡性的方向發展,應用於人類社會,是讓社會倒退的行為。

所以說,是為不道,不道早已。這是老子這一章的主旨。




無有知道


老子倡導“重身”,他認為,萬物都是天地之子,都是平等的。他反對孟子提出的“捨生取義”思想。

迴歸天道,探尋到本源,才能治理好國家,並保全自己那珍貴的身體。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多數注家都認為是受寵,《說文》注說:“寵,尊居也。”即尊貴的居所。

從其本義而言,寵為尊,引申為居上位。

辱,恥辱義。

若驚,是指誠惶誠恐。

寵辱若驚,是說被尊在上位,或受到恥辱,都誠惶誠恐。

貴大患若身,是說珍愛生命要有憂患意識。

這句是第十三章的主旨,對於一個在統治地位的人,對於在上位的人,要誠惶誠恐,要有憂患意識。

誠惶誠恐,代表一個人的敬畏心,是責任感,是使命感,擁有這樣的態度,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保全自己。

憂患意識,代表著一種擔當,是一種進取心,是創新之根,是進步之源,互聯網行業的憂患意思最強,因為這個行業迭代速度太快,華為等企業始終以憂患意思來經營。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什麼是寵辱若驚呢?

在上位,居高位,要以卑下的姿態,不可趾高氣揚,不可以勢壓人。

態度應該是:

得到這個位置,誠惶誠恐,兢兢業業的做好,正心誠意的將這個位置上的事做好。

失去這個位置,也誠惶誠恐,反思自己的問題,沒有怨言。

這與孔子所講“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思想一樣,用我,我就認認真真的做好,我就正心誠意的去做,將事情做到極致;不用我,我就離開,沒有任何怨言的離開,將一身本事隱藏起來。

這就是寵辱不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什麼是貴大患若身?

我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因為我愛惜生命,要一直到我的生命結束,始終如一的以珍惜生命為宗旨,如果無身無命了,還有可憂患的呢?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帛書上為:“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

為身,可以理解為修養自己,修身養性。

這句是說,所以把修養自己看得比治理天下更貴重的人,可以把天下委託給他了。

如果既愛惜個體生命又想在治理天下方面有所作為的人,那就可以依存於天下的治理當中了,不至於因為居高位而危及自己的生命了。

這就是老子的“重身”思想。

莊子有一個講舜的對話體現了這個思想。舜問丞說:“道可以佔有嗎?”丞說:“你的身體都不是自己的,怎能佔有道呢?”

舜奇怪的說:“我的身體不是我的,是誰的?”

丞說:“是天地借給你的。不但如此,你的生命也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給你的沖和之氣;本性也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給你的自然法則;子孫更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給你的兌變。所以,動則不知去向,止則不知何為,食也不知其味。這一切的一切,乃是天地運行的陽氣所形成,你怎麼能佔有它呢?”

可見,老莊對“重身”思想的重視。


孫子兵法講武堂


我的讀解。道:有天道、地道、人道,這裡是人道。人主:侯王。兵強:軍力強大,武力強大。好還:見好就收。凶年:災荒之年。果:果實,引申為勝利。矜:自誇。伐:砍伐,引申為貶損別人。是謂:時今稱作。我的譯文是:以人道輔佐侯王者,不以武力稱霸天下。使用武力進行戰爭要見好就收。因為軍隊駐紮之處,之後必定荊棘叢生;大戰之後,必定發生災荒之年。善於用兵者只是為了取得戰爭勝利而已,不敢以武力稱霸天下。勝利後而不能自矜其功,勝利後而不能貶損別人,勝利後而不能驕傲自大。勝利而是為了維護不得已的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勝利了而不能強橫。動植物壯大後就走向老朽。以武力稱霸天下,時今稱作不合人道,不合人道者早晚都會滅亡。老子在本章教導國家的統治者,要愛好和平,不能輕言戰爭,更不能以武力稱霸天下。發動戰爭是不得已的選擇,是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國家利益。戰爭要消耗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所以,戰爭要見好就收。頻繁的戰爭,再強大的國家都承受不起。好戰分子,違揹人道。違揹人道,好戰必亡。


朱清國1


本章老子原文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衿,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譯解:

聖人旦凡有機會輔佐國家領袖時,從不主張以兵強天下。因為戰爭引發的是冤冤相報仇怨無了,軍隊爭戰之處,荊棘叢生,大戰之後,必有凶年。

好的軍事佈局謀求的是和平的結果,不會自主發動戰爭強取果實。實現和平局面後不自滿,獲得戰爭勝利後即刻中止殺伐,取得戰爭勝利不驕傲,通過戰爭手段實現和平實為不得已,之後絕不逞強。

因為物壯則老,這是違背規律的事,違背規律註定提早衰亡。

老子在本章強調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和平,也即戰爭的正義性。老子反戰但要求備戰,而且備戰能力要足以反戰。由是可知,老子對戰爭的態度,並非某些學究理解的那樣,把老子的反戰觀點無限放大,變成手無縛雞之力,任由反動勢力宰割。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見,供參考。


劉怯之


《道德經》三十章,我讀到原文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了麼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騎,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對這段話,用現代文說,我的理解就是:按照規律去幫助君主的人,是不靠武力逞強於天下的。用兵的事很快就會得到報應:軍隊駐紮過的地方,荊棘叢生;大戰之後,必是荒年。善於用兵者,只要很地取得勝利就罷手,不敢靠武力逞強。勝利了而不自大,勝利了而不誇耀,勝利了而不驕傲,勝利是出於不得已,這就叫做勝利不逞強。事物強盛了就會走向衰敗,求強求壯的做法是不太符合規律的,不符合規律的很快就會滅亡。

有人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特別讀到這一章,更有這種想法,其實不是,老子是反對戰爭的。老生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動盪不安,大小戰爭此伏彼起,給國家帶來破壞,給老百姓帶來災難,老子是看到了的。老子的反戰,是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及願望的。在這一章裡,老子認為戰爭是人類最愚昧,敢殘酷的行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這就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後果。老子主張反對戰爭的思想,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後世,都有其積極的意義。

老子的軍事哲學思想值得學習和推崇!





樹德漢碩


《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我的理解。人們都會受寵驚喜而受辱驚恐,非常看重自身的利益,害怕大災難加諸到自己身上。

什麼叫做寵辱都好象會擔驚受怕呢?是因為人們把受寵看得很高尚,把受辱看得又很卑下。太看重這些寵和辱,所以才會得到也驚,失去也驚。這就叫寵辱若驚。

什麼叫做大患若身呢?因為我們之所以會有大災難,主要是我們的心中有我們自己,太在乎我們自己,把我們自身以及我們的名聲看得太重。非常害怕會有大災難加諸到我們的身上。如果我們的心中無私無我,我們還會有什麼大災難呢?

所以,象珍惜自己身體一樣珍惜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交付於他。象愛護自己身體一樣愛護天下之人,才可以將天下託付給他。

這一章的啟示。第一,人的一切都來源於心境。寵也好,辱也好,得也好,失也好,都在於自身的重視程度。你看得越重,心事越重,越會怕這怕那。無私則無畏。心中無私無我,就沒有了諸多的牽絆,也就沒有了驚恐和害怕。什麼災難也不成其為災難。

第二,把自我看得太重的人,心事重,顧慮多,不堪大用。這種人往往圍著自己的小圈子轉,一切以自我為圓心,沒有大的格局,沒有寬闊的眼界,沒有容人容物的胸懷,不是成事之輩。

第三,自我是一條繩索,會綁住我們的手腳,影響我們的行為。看自己越重,這條繩索越粗,對自己的自由自在越不利。捨棄自我,看輕自我,事實上自己不會少了什麼,但自己卻會輕鬆很多。自我就是自己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鎖。

第四,在養生修煉方面,在對待生老病死方面,同樣存在這個問題。你越把自己看得重,自己就越重。病態越重,老態越重,身體越重。越重行動越不便,越重天地自然的能量越進不了體內。因此,減弱自我意識是養生修煉的一大重要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