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推動對外開放再擴大 促進新時代合作共贏

當我們同時提到“歐洲”和“危機”時,最先湧入思緒的很可能是歐債危機而非2008年的那場廣泛且深刻的世界經濟危機。實際上,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最先被波及的就是歐洲金融領域。面對濫觴於美國華爾街的危機,歐盟成員國各自施展技能。表面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歐洲經濟逐漸趨於穩定;實際上依舊暗波湧動。歐盟成員國為阻止危機,不知不覺中為下一場危機埋下了“種子”。伴隨歐債危機的到來,剛剛經歷了傷痛的歐盟成員國,不得不鼓起勇氣面對另一場困境。

歐洲實體經濟迎來災難

2008年9月15日,有著158年曆史、美國四大投資銀行之一的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同一天,美林證券(世界著名證券零售商和投資銀行)被美國銀行收購。9月16日,全球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被美國政府接管。華爾街金融危機全面爆發,迅速波及全球金融與實體經濟。

歐洲首當其衝。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導火索是次級住房抵押貸款。這些貸款不斷被證券化後形成了各種金融衍生品(比如住宅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抵押貸款擔保債務憑證)。頗具創新性質的這些金融債券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等特點,很受歐洲銀行和投資基金的青睞。因此,當華爾街出現問題的時候,歐洲金融市場很快遭受牽連。

“最先捲入危機的是法國巴黎銀行,隨後,德國IKB工業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和瑞聯銀行等均宣佈自己因美國次貸危機遭受損失。2007年9月,英國銀行也受到儲戶擠兌,歐洲信貸緊縮開始升級為信用危機。”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教授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2008年9月,歐洲銀行業、保險業紛紛“中招”,信貸緊縮,市場信心開始崩潰。當時,比利時、荷蘭等大型金融機構面臨拆分,歐洲銀行業危機全面升級。丁純表示,這場危機對歐洲形成的打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銀行資產大額縮水,不良貸款比例上升,金融業大規模持續裁員,房地產泡沫破裂且實體經濟陷入全面衰退。

2007年,歐盟和歐元區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分別達到了2.9%和2.6%,與2006年的數據(分別為3.1%和2.9%)相比,並沒有差太多。但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當實體經濟感受到衝擊以後,情況變得不同。2008年9月10日,歐盟下調了對歐元區2008年經濟增長的預期。歐盟委員會(簡稱“歐委會”)認為,2008年歐元區GDP增速將下降為1.3%。同一天,歐委會公佈,德國將陷入經濟衰退,西班牙、英國也將緊隨其後。

2008年下半年開始,幾乎所有歐洲的實體經濟部門都遭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房地產和建築業最為明顯。

“歐洲國家的房地產一向很繁榮。危機之前,法國、英國、愛爾蘭、西班牙等,這些國家的房地產價格年均增速基本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十年。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2007年,上述國家房價開始下調,這種下調在2008年發展成‘大幅下滑’。房地產業深度收縮,導致該地區建築業狀況急劇下滑。”丁純如此回憶。據悉,2008年第三季度,歐元區建築業出現了近4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此外,歐洲的消費、投資、貿易“三駕馬車”均表現慘淡,失業人口急劇上升(即便當前,失業率仍是歐盟時刻保持警惕的數據之一)。為了應對這場危機,歐盟是怎麼做的呢?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經濟室主任陳新告訴《經濟》記者,2008年之後,歐盟層面出臺的對策並不明顯,主要是成員國分別採取措施,從內部穩定金融環境。

“歐盟成員國最先是向出現問題的金融機構注入資金,比如法國、比利時。一些國家還開始對問題機構實施國有化,藉此緩解危機帶來的損害,比如英國。為了穩定存款人的信心,有些國家還宣佈對本國國內個人銀行賬戶提供擔保,比如德國、法國、英國、丹麥、瑞典等。當然,最廣為人知且最明顯的就是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採取這一措施的不僅有各國中央銀行,還有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陳新如此解釋。在他看來,也正是“過度增加流動性”的舉措,為後來的歐債危機埋下了隱患。

歐債危機:為什麼是希臘

作為大環境,2008年的經濟危機給歐盟帶來了諸多問題,有一個尤其關鍵:銀行體系面臨崩潰,政府不得不救,可政府也不是印鈔機,還是需要借錢才有機會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實體經濟不景氣,GDP增長不力,新的經濟活動需要投資資金,但收益卻有限,借舊還新變得迫不得已。當時,為了儘可能維持經濟與社會穩定,不少歐盟成員國大舉借債。表面上,危機得到了緩解;實際上,下一個危機已經在醞釀中。

2009年10月,希臘新任總理喬治·帕潘德里歐宣佈,前一任首相隱瞞了大量的財政赤字,市場一片恐慌。同年12月,全球三大評級機構紛紛下調希臘主權評級,該國債務危機愈演愈烈。不過,當時歐洲金融界還認為,希臘經濟體量相對較小,其債務危機擴大影響的可能性不高。

2010年年初,葡萄牙、西班牙先後陷入危機。就連德國也公開宣佈,預計2010年預算赤字佔GDP的5.5%。而按照《歐洲聯盟條約》(即《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的規定,從1994年開始,歐盟各成員國的赤字率不得超過3%,負債率不能超過60%。至此,這場債務危機的主角已不再是希臘,歐元區和歐盟都感受到形勢的嚴峻。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希臘並不是第一個受2008年危機影響的歐洲國家,也不是第一個暴露出債務困境的經濟體。在希臘之前,冰島、匈牙利、羅馬尼亞都先後出現赤字困境,可冰島不是歐盟成員國,而後兩個國家不是歐元區成員。希臘一出問題,之所以影響大,是因為它是歐元區成員,希臘經濟的不穩定是有可能導致歐元區整體動盪的。後來事情的發展也證實了這種推測。”陳新這樣分析,他還對記者強調,“危機都是從最薄弱的地方開始的”。

希臘於2001年加入歐元區。當時,該國並不滿足歐元區訂立的幾個條件,即財政赤字不超過GDP(赤字率)的3%,公共財務不超過GDP(負債率)的60%,近3年通貨膨脹率和利率接近或者低於歐元區已有成員國的平均水平。

希臘是如何成功進入歐元區的呢?有一種觀點認為,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幫助希臘偽造了資產負債表,令其矇混過關。

“也不算偽造吧。2001年,希臘為了隱瞞債務負擔,從高盛獲得秘密貸款並達成一項‘貨幣互換協議’。這項協議使得希臘有資格進入歐元區,同時也令希臘對高盛的欠款遠高於表面上看到的數字。2005年,希臘官員也公開表示,為了達到歐元區的要求,希臘本希望通過貨幣互換協議掩蓋真實的主權債務水平,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卷入麻煩中。”陳新這樣說。

換言之,早在2008年危機爆發以前,希臘已經捉襟見肘,主權債務方面漏洞百出。2001年至2008年之間,希臘年平均債務赤字達到5%,而同期歐元區的數據為2%。另外,希臘的經常項目赤字更高,年均9%,而歐元區僅為1%。到2009年,希臘外債佔GDP比例已高達115%;歐債危機爆發後,該數字一度接近200%。

危機根源與歐元區瓶頸

債務危機全面爆發以後,形勢一發不可收。外界一度認為,如果希臘和歐元區不能針對“救助計劃”達成一致協議,前者或許會退出。希臘政府也曾屢次放出狠話,認為“退出歐元區”並非不可能。今天,我們知道,針對希臘的救助計劃最終實施了。2017年6月,歐元區財長同意結束對希臘執行第三輪救助協議情況的新一輪審查,向希臘發放下一筆85億歐元救助貸款。我們也知道,並沒有任何一個成員國退出歐元區。

為什麼歐元區沒有放棄希臘,或者說,為什麼希臘最終沒有“放手”?

陳新指出,歐元區最初建立的時候,有一個理念,叫做“經濟趨同”,比如對赤字率和負債率的規範,就是這種理念的外在表現。遺憾的是,即使歐元區成立之初,創始成員國也並沒有全部達到要求。

“規則並沒有得到徹底執行,且最先違反規則的並非經濟體量較小的國家,而是經濟體量大國,比如德國和法國。歐元區成立後,德國進行結構改革,赤字一度超過紅線,法國緊隨其後,也越線了。當時歐盟委員會認為,從發展的角度看,德國和法國的前景還是很好的,所以沒有予以任何懲罰,因為懲罰的主要措施是罰款,對經濟體的發展不好。大國都沒有樹立好榜樣,小經濟體更加隨便。”陳新這樣回應《經濟》記者的疑惑。

歐債危機過程中,歐盟對懲罰規則進行了調整。調整以前,當一個歐元區成員國觸碰3%或者60%的紅線時,只有多數歐委會成員支持懲罰,懲罰才能落實。調整以後,懲罰規則變更為“違反規定的成員國,在兩年整改期後仍未達到標準的,懲罰自動生效,除非歐委會成員多數支持‘不生效’”。

規則改變之後,邏輯上看更合理了,為歐元區成員國提供了發展機會。不過,現實中,懲罰仍舊沒得到落實,儘管違規案例屢次出現。新規則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意大利先後觸碰紅線,但歐盟委員會再次改變說辭,指出對規則的違反只是上述國家的“暫時狀況”,歐委會認為他們的核心經濟指標還是很好的。

歐盟的做法不禁令人疑惑,既然規則可以違反、懲罰可以忽視,何必多此一舉?細想之下,卻也可以理解:懲罰的本質是罰款,如果歐元區成員國本來就陷入經濟或者財政困境,歐盟還要對其進行懲罰,先不說後果如何,錢又該從哪裡來?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鄧翔教授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指出,不管2008年的經濟危機有多麼誇張,歐債危機本質的根源仍在於內部,“歐元區有統一的貨幣政策,卻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成員國在財政上各自為政,而經濟實力的差距又非常明顯,最終導致了一場危機”。

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每一次進展都有相應的法律和制度安排作保障,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總體處於平行發展軌道上。但是,政治領域存在諸多敏感性,它涉及一個國家的主權讓渡問題,即成員國要在多大程度上將國家事務交給歐盟處理。因此,政治聯盟建設實際上比經濟建設更難一些。

歐盟貨幣的一體化是全部成員國討論並協調才得到的成果(儘管有些歐盟成員國沒加入歐元區),他們有統一的貨幣管理當局,即歐洲央行,有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但他們沒有成立統一的財政機關,換言之,財政並沒有“一體化”。

鄧翔告訴記者,儘管從歐盟發展最初期開始,財政政策協調便作為一個領域存在,成果卻寥寥。目前,歐盟財政政策的基本模式是,財政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調節功能主要由成員國承擔,以保持國家財政獨立。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賈晉京教授則對《經濟》記者表示,較高的財政赤字會導致通貨膨脹,如果貨幣管理機構不通過貨幣來支持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組織的財政赤字,通貨膨脹不會出現,但財政赤字無法消除或緩解。“最終的結果就是,要麼改革,要麼國家或者組織面臨破產、解體。”

未來:唯有深入一體化

歐債危機不僅帶來歐盟成員國規模巨大的財政緊縮、經濟不景氣和大規模失業,也對整個歐洲社會造成深遠影響。危機期間,騷亂和人群抗議時有發生,極右翼勢力的抬頭也在這一時期表現得非常明顯。

“為了阻止危機繼續擴大,歐盟實施了預防措施,進行了制度改革。最明顯也最主要的是啟動了‘防火牆’,即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和歐洲穩定機制(ESM)。”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研究員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指出,在救助希臘於債務危機的過程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揮了很大作用,這給歐盟帶來了思考:二戰後,IMF對發達國家進行救援,希臘是頭一回,既然歐元區並沒有離救助很遠,歐盟何不成立一家擁有類似“功效”的基金呢?

於是,2010年5月,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共同成立了歐洲穩定機制(ESM),同時設立了EFSF。其中,EFSF的最大可貸資金為2000億歐元,ESM最大可貸資金為3000億歐元(2011年3月數據,後多次擴容),用來為當時或以後陷入危機的歐元區成員國提供資金支持。

第二項重要的改革措施,是制度性地推動了歐元區銀行業聯盟的建立。歐債危機促使歐盟銀行業監管模式發生改變,從“母國控制”到“審慎監管”。成員國同意在歐盟層面建立包括銀行單一監管機制、單一清算機制以及單一存款保險計劃在內的銀行業聯盟(相關談判目前仍在進行中)。

第三項改革,是歐盟當前正在著手的,即推動歐元區統一財政政策改革。這一點,在法國總統馬克龍上臺後體現得尤為明顯。

2018年4月19日,馬克龍訪問柏林。此次德法會晤的主題便是“歐盟改革”,即未來怎樣使歐盟經濟更穩定、外交更強大、內部更團結。據悉,馬克龍改革計劃的核心想法是,增加歐盟尤其是歐元區的投資,努力實現通過歐盟自己的財政進行投資,藉此設立“歐盟財長”的職位。

馮仲平對《經濟》記者強調,歐盟仍然沒有解決經濟上最緊要的問題,即財政政策的統一。歐債危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歐盟面對這個問題,而將來,歐盟也只能通過深入發展一體化的辦法來解決上述難題。

鏈接

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

第一階段:歐洲經濟貨幣萌芽階段。

本階段的啟動標誌為歐共體的建立,結束標誌為1969年海牙首腦會議出臺的 “經濟與貨幣聯盟計劃”。

第二階段:第一次經濟貨幣聯盟的實施階段。

這一階段開始於1969年共同體的海牙首腦會議,結束的標誌是1978年歐洲貨幣體系的誕生。

第三階段: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與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可自歐洲貨幣體系正式生效的1979年算起,直到1989年第二個經濟貨幣聯盟的出臺。

第四階段:建立經濟與貨幣貿易聯盟階段。這一階段從1989年《德洛爾報告》開始,到2003年3月1日,歐元現鈔進入流通領域並取代成員國本幣為止。

鏈接歐債危機大記事

2009年10月20日,剛剛上臺的希臘社會黨政府宣佈,2009年財政赤字佔GDP比例將超過12%,遠高於歐盟允許的3%上限,希臘債務問題就此浮出水面。

2009年11月9日,葡萄牙表示,2009年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從原來的5.9%上調到8%。

2009年12月16日,標普將希臘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下調為“BBB+”。

2010年3月24日,惠譽將葡萄牙的主權信用評級下調了一級,歐元暴跌至10個月新低。

2010年4月23日,希臘正式向歐盟與IMF申請援助。

2010年5月10日,歐盟批准7500億歐元希臘援助計劃,IMF可能提供2500億歐元資金救助希臘。

2010年9月7日,歐元區財長批准為希臘提供第二筆貸款,總額65億歐元。

2010年11月28日,歐盟成員國財政部長決定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道向愛爾蘭提供850億歐元資金支持,以遏制債務危機蔓延。

2011年5月5日,歐元區財長同意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道向葡萄牙提供780億歐元的援助貸款。葡萄牙成為在歐債危機中倒下的第三個歐元區成員國。

2011年11月7日,歐元區財長會議敲定了歐洲金融穩定工具槓桿化的兩個方案。

2012年1月13日,標普宣佈下調9個歐元區國家的長期信用評級,將法國和奧地利的3A主權信用評級下調一個級別至AA+,同時將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評級下調兩個級別。

2012年2月13日,希臘議會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了該國與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的關於第二輪救援貸款的協議,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向希臘提供1300億歐元的新救援貸款。

俄羅斯:要成為全球五大經濟體之一

當地時間5月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誓就職,正式開啟了新一屆為期6年的總統任期。就職後,普京在當天還簽署了總統令,要求俄羅斯到2024年前成為全球五大經濟體之一。

總統令中要求,“俄羅斯到2024年前要進入全球五大經濟體,每年都要保證俄羅斯的GDP增長高於全球平均值,同時要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通貨膨脹率不超過4%”。在2017年全球經濟體排名中,前五名先後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

原油:油價創新高,伊朗問題主導市場

5月7日亞市早盤,美油小幅盤整後出現了快速上拉的走勢,並突破了70美元大關。儘管美油鑽井數持續增加,油價反應平淡,同時美國製裁伊朗的問題持續發酵,從而推升油價創出2014年11月27日以來的新高。

自4月以來,油價整體先抑後揚。總體來看,短期中東地緣風險仍是影響油價的最主要因素。5月12日是美伊核協議的最後期限,如果屆時美國重啟對伊制裁,油價可能會有比較劇烈的波動。

黃金:總需求下降

世界黃金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全球黃金市場開局總體平穩,總需求量下降7%至973.5噸,是2008年以來最低的一季度數據。金價整體環境疲軟所導致的黃金投資增量減少,是該季度黃金錶現不振的主要原因。據悉,全球金幣與金條的投資需求下降15%至254.9噸。

分析認為,一季度投資環境相對複雜:一方面利率上升,另一方面股市大幅震盪。由於黃金價格窄幅震盪,許多投資者缺乏明確的投資信號。

歐盟:建立歐洲投資基金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近日公佈了2021至2027年度歐盟長期預算提案。新一期預算提案重點針對目前歐盟所面臨的青年就業、提振經濟、創新發展等問題,在資金分配上做了較大幅度的調整。

新預算案還提出一系列創新舉措,以期進一步提升歐盟政策的效果,主要亮點是在金融領域建立“歐洲投資基金”。新基金將與現行的歐盟結構和投資基金、歐洲投資銀行、歐洲穩定機制等工具一起,刺激對歐投資,加速提振經濟。

美國:制裁委內瑞拉

當地時間5月7日,美國財政部以“參與毒品走私和洗錢活動”為由,對3名委內瑞拉人和與他們有關的20家公司實施制裁。

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在當天發表的聲明中說,被制裁的3人參與“大規模毒品走私和洗錢活動”。他還表示,美國將阻止“腐敗的”委內瑞拉政府官員使用美國的金融系統。委內瑞拉對此予以嚴厲譴責,稱美國政府對委內瑞拉的經濟制裁和金融封鎖違反《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是對委內瑞拉經濟的蓄意破壞。

法國:公佈經濟改革法案

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於5月3日公佈了《促進法國經濟增長與支持企業應變的行動計劃法》草案細節,涉及職工退休儲蓄賬戶、職工獎金儲蓄賬戶、人壽保險、分紅、參股、取消20人以下企業僱主在勞資對話機制上的義務等。

這套法案由經濟部長勒梅爾主導制定,目的是促進法國經濟增長、為企業的資金運作提供活力、幫助法國企業應對從企業開創、轉移,到國際發展等各個不同階段的自身變化。

印度:再鬧現金荒

從4月16日開始,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卡納塔克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安得拉邦、拉賈斯坦邦、北方邦、比哈爾邦、中央邦、特倫甘納邦等地區,居民無法從ATM機上取到現金。再度爆發的嚴重現金荒讓市民們叫苦不迭,怨聲四起。

這已不是該國第一次出現“現金荒”了。2016年11月,印度總理莫迪就曾以打擊腐敗、黑錢和假幣為由,推行廢除大額鈔票的政策,一舉中止了86%的本幣流通。印度經濟為此付出了增長放慢的代價。

日本:加大對非經貿聯繫

5月3日至4日,由日本經濟產業省(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聯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主辦的日本展覽會在約翰內斯堡市桑頓會議中心舉行。南非總統拉馬福薩、貿工部長戴維斯以及日本經濟產業省長世耕弘成出席了同期由兩國政府組織的日非公私經濟論壇(Japan Africa Public-Private Economic Forum)。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負責人表示,日本希望加深同南非以及非洲各國的經貿合作,該合作既幫助非洲發展,也可以幫助日本企業擴大出口,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資料來源:新華網、人民網、中新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