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帝王師鄔思道是因為何事被雍正發掘的?

炒米視角


歷史上的鄔思道就不說了。雍正沒有當面見過鄔思道,只是在田文鏡的一道請安的摺子中批道:

“朕安,鄔先生安否?”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雍正和鄔思道應該相互不認識。



《雍正王朝》中的鄔思道,在沒認識雍正之前就已經是震動朝野,名氣很大的一個人。

鄔思道的履歷,電視劇中一筆帶過,描述的不多。小說中說的很詳細,直接搬運:

康熙三十六年臣為孝廉,應天府試,率五百舉人抬財神大鬧貢院,此事震動朝野,天下皆知。雖說是激於義憤,到底是觸了國法,先帝曾連下詔旨捕拿,臣又僭逃在外。但臣的兩條腿,卻在逃亡路上被幾個剪徑的水匪打折了。

由此可見,當年的鄔思道也算是個人物,甚至連康熙皇帝都知道他的事蹟。只不過因為得罪了朝廷官員,不得不逃跑。而他的一條腿,也在逃跑途中被水匪打斷。

雍正很早就聽說了鄔思道的大名,一直想聘為幕僚,只是沒機會遇到。



雍正和鄔思道的相遇和相識,電視劇和小說不一樣。

小說中雍正和鄔思道是偶遇。鄔思道在聽說大赦天下後,來到揚州,恰巧碰到了雍正潛邸的幕僚戴鐸。他跟戴鐸很早就認識,經戴鐸的引薦,認識了雍正。

小說的內容大致如下:

喲!這不是靜仁先生麼?”背後突然有人說道,“這些年您在哪兒?又怎麼獨個兒在這裡呢?”鄔思道才想起來是同鄉戴家灣的孝廉戴鐸。因笑道:“項鈴,原來是你!不怕靜仁兄你笑,如今我在北京給人家當聽差呢!來,我給鄔兄引見一下!”果見橋下石欄旁站著一個二十五六歲的青年公子,那青年倚欄而立,一條烏亮的髮辮直垂腰間,似笑不笑地看著他們過來。剛要說話,載鐸已一個千兒打了下去,稟道:“四爺,這就是您常唸叨的鄔思道鄔先生,可巧兒今兒就叫奴才碰上了!這是我們殷四爺,北京城沒人不知道,十八家皇商位列第四!”

而電視劇中則改為鄔思道被關押在牢中,雍正乘著赴江南募捐賑災之機,委託年羹堯尋找鄔思道。年羹堯找到後,讓他的妹妹年秋月負責照顧,雍正和年羹堯隔著窗戶瞄了一眼鄔思道後就走了。雍正囑託年羹堯將鄔思道先送回北京。

在北京的雍王府,雍正攜福晉和弘時弘曆,正式拜鄔思道為師,教授弘曆和弘時功課。

到了晚上,鄔思道與雍正閒聊。鄔思道不解雍正為何如此器重自己。雍正起身,朗讀了一段鄔思道當年大鬧考場的一篇檄文:

二君設心何其謬也?獨不念天聽若雷、神目如電?嗚呼!吾輩進退不苟,死主唯命,務請尚方之劍斬彼元兇,頭懸國門,以做天下墨吏!士立紫垣噤口不言。一旦有義士者挺身而起,或刺之闕下,或殺之輦中,四方聞之,獨不笑士大夫之無人耶。


雍正的真誠,將鄔思道感動地老淚縱橫,渾身一顫,當晚就為雍正參謀了追繳戶部欠款一案,力勸雍正接這個差事,為康熙分憂,做一個孤臣。

雍正的奪嫡之路,從這一夜開始。



提到雍正和鄔思道,就不得不提一下年羹堯。電視劇中的年羹堯,真可謂是個心機男。



雍正南下籌糧賑災,年羹堯自己的差事不管不顧,跑到雍正的必經之路等了他兩天,遇到雍正後,雍正問他在杭州將軍手下是否順心,年羹堯表示自己還是更想到北京發展。

找到鄔思道後,又讓自己的妹妹服侍鄔思道。連雍正都覺得很奇怪,為何要讓自己的妹妹去照顧一個不認識的窮書生。

年羹堯的回答也讓雍正很滿意。利用鄔思道拍雍正的馬屁,年羹堯調回京城的計劃,成功了。

年羹堯的毀滅之路,也從鄔思道這裡開始。


Mer86


我楊角風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之所以最後能登上皇位,可以說跟鄔思道的輔佐有很大的關係。作為《雍正王朝》中頂級的謀士鄔思道,他不會不知道老四胤禛的性格和脾氣,甚至也能算出來事成之後,他可能會卸磨殺驢。那麼,既然這樣,他為什麼仍然心甘情願的輔佐老四胤禛呢?

他又是因為何事被老四胤禛發掘的呢?

一、

鄔思道出山:

鄔思道的出場非常的傳奇,是年羹堯發現並救出來的,認為是人才,並舉薦給了老四胤禛!

老四胤禛馬上讓他速速把鄔思道送到京城家中,而年羹堯更是讓自己的親妹妹伏侍鄔思道。

而老四胤禛跟鄔思道還沒有正式見過面,從南方賑災剛剛回到家,就拉著自己的孩子要拜鄔思道為師,弄得鄔思道都感到受寵若驚。

這裡不免讓人有些疑問,在老四胤禛並沒有見識到鄔思道的真本事之前,為什麼就迫不及待的要拜師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年羹堯已經幫忙回答了。

這也是當時老四胤禛問他的話:

“你怎麼想到讓自己的妹子去服侍鄔先生啊?”

他之所以派親妹妹年秋月去伺候鄔思道,就是因為,老四胤禛讓他找的這個鄔思道本就是為了給世子們當老師的。用年羹堯自己的話講:

“既然是給少主子請的老師,既然也就是奴才們的半個主子……”

可見鄔思道還沒有跟老四胤禛見面就已經成了年羹堯口中的半個主子了!

而在江南,老四胤禛已經隔著窗戶見到鄔思道了,只不過鄔思道並沒有見到老四胤禛。用胤禛自己的話講,就是在這裡就不跟鄔思道見面了,等到了京城再說。

二、

鄔思道身世之謎(一):

整部電視劇都沒有提到鄔思道的身世到底是什麼,也沒有發現他除了老四胤禛一夥,再有其他的親人和朋友。但是要知道,一個人能牛氣到這種地步,自然不可能會平白蹦出來的,他的身世自然也值得推敲,而這個身世就隱藏在他跟老四胤禛的對話之中。

其實老四胤禛最終能當上皇帝,也在於他善於用人,不管是年羹堯、田文鏡、李衛,還是鄔思道,甚至老十三胤祥。都各具特點,按照我們熟悉的劉邦的經歷講,打仗布兵比不上韓信,治國安邦比不上蕭何,出謀劃策比不上張良,但是為什麼最終是劉邦當上皇帝呢?

這就是老四胤禛的為人處世之道,比如給予田文鏡足夠的信任,他就盡心盡力去辦好差事,甚至得罪阿哥們都在所不辭。比如李衛,也是因為老四胤禛的知遇之恩,讓他時刻不忘報恩,甚至都當上封疆大吏了,還跑到監獄耍小流氓脾氣暴揍罵雍正帝的老生。甚至年羹堯,臨死之前還傷心的把雍正帝給他的佛祖還給他,然後嚎啕大哭。

所以在籠絡人心方面,老四胤禛還是有一套的,比如對待鄔思道身上,他就連做幾件事,讓鄔思道死心塌地的歸順於他。

老四胤禛在江南並沒有見鄔思道,並不是不重視他,而是因為他城府深,深到一般人根本就意識不到。

也正是帶著這種明顯的籠絡人的目的,所以老四胤禛才能未雨綢繆,最終一舉捕獲鄔思道的心。

那麼他都做了哪些事情,最終讓鄔思道心甘情願的輔佐他呢?

三、

鄔思道身世之謎(二):

在江南的時候,通過年秋月給鄔思道洗腳的對話,我們大體瞭解了一下鄔思道的情況:

“郎中說了,您的腿啊是因為在大牢裡呆的時間太久了,受了溼氣才弄成這樣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第一個信息,那就是鄔思道蹲了很久的大牢了,不像是幾個月的情況,估計至少也得好幾年。

也就是一個蹲了很久大牢的人突然被救出來,而且還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妹子服侍,又給請郎中,又給燙腳治病的。這讓鄔思道非常的感動,也感覺這一切都在霧裡。

甚至在回到京城以後,年秋月還給他做了一對護膝。作為一名有些清高的文人,他嘴上卻說自己還沒有這麼沒用,心裡也是非常感動的。

所以,老四胤禛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好好的伺候好了鄔思道,讓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在老四胤禛回府的當天,鄔思道其實還在故作清高,磨磨蹭蹭的挺直腰板,其實他也是給自己抬價。

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老四胤禛跟他第一次見面就給他行了一個鞠躬大禮。這讓他的清高一下子飄到了九霄雲外,趕緊不顧腿疼,也是跪下還禮。

因為鄔思道是漢人,前面年羹堯也給老四胤禛講過了,他規矩多,這也是為什麼老四胤禛在江南不跟他見面的原因。因為他要準備必要的見面禮儀,那就是按照漢人的規矩,帶全府上下都拜鄔先生為世子的老師。

所以,這第二招,就讓鄔思道招架不住了,畢竟鄔思道是一個戴罪的殘疾人,老四胤禛全家老小都給他跪拜,這種待遇,相信全天下也找不到第二家了,這也由不得鄔思道拒絕,

四、

鄔思道身世之謎(三):

等到了晚上,老四胤禛終於祭出了大招,因為此時的鄔思道仍然想不明白,我一個戴罪之人,為什麼會突然受如此禮遇?

然後老四胤禛就背了一首詩,而這首詩正是鄔思道十年前寫的:

“朝廷待彼不為薄矣,二君設心何其謬哉!獨不念天聽若雷,神目如電……”

這篇文章其實是鄔思道十年前寫的《士子揭世文》,這篇文章是寫於康熙三十八年,那一年年羹堯也參加了順天府鄉試。

而這次鄉試出了舞弊案,這篇文章就是揭秘舞弊的,並且在坊間流傳開來。當時康熙帝是震怒的,把主考等人打入大牢,可是等出榜以後,這篇文章揭秘的作弊者卻都位列高名,這讓康熙帝懷疑自己判斷有誤,可能是冤案,於是《士子揭世文》就變成了毀謗的文章了。

按照這個記載,再加上鄔思道承認這篇文章是自己寫的,而且正好是十年,那麼可以判斷,鄔思道當年要不就是主考,要不就是知道內情的人,不然他寫不出這篇文章。

如果是主考,那麼鄔思道的名聲應該早就打響,這跟電視劇中的人設不匹配。所以,鄔思道應該是知道內情的人,甚至可能是跟年羹堯一起參加的鄉試,不然的話為什麼是年羹堯舉薦的他呢?

而正是他的這篇文章得罪了利益集團,才會被以誹謗罪打入大牢,並且進了黑名單,不能出仕為官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後來雍正帝繼承皇位後,趕回來要殺他而不能讓他做官的原因。

而老四胤禛能背下他的文章,可以說提前做足了功課,給了鄔思道足夠的尊重,而且從文友的角度告訴他,他的文章是好文章,跟他產生了共鳴。再有,則等於告訴他,你的委屈我明白,你的抱負我也清楚,我是懂你的人,珍惜你的人,只要跟著我幹,我能幫你實現抱負。

這就是打蛇打到了七寸上,鄔思道的七寸就在於此,所以幾句詩讀完,廢話不多,倆人就舉杯慶祝了,再然後就是鄔思道提出了戶部欠款一事到底該怎麼處理了。

正應了一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啊!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謝謝邸曉居MBA侃歷史的邀請。歷史上的鄔思道其實並不是雍正的謀士,而是田文鏡的幕僚。不過由於《雍正王朝》的緣故,鄔思道才被人廣為所知。至於鄔思道是怎麼和雍正相遇,以及被髮掘,邸曉居MBA侃歷史的回答基本上已經說得很清楚。所以我個人覺得還是介紹一些和歷史上的鄔思道相關的事情

鄔思道是浙江紹興人,古代紹興這個地方出師爺,有“無紹不成衙”之說。其實歷史上的鄔思道其實也是和小說中的鄔思道一樣,都是一個好謀士。據說雍正非常寵幸田文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背後有鄔思道給他出謀劃策。最有名的就是鄔思道猜中雍正心思,讓田文鏡參雍正的舅舅隆科多。據傳言雍正曾經在田文鏡的奏摺上批下了這樣一句話“朕安,鄔先生安否?”,當然這些事情都不正史記載,真偽不得而知。

到現在,其實鄔思道的資料也是很少的。許同莘寫《公牘學史》,提到了鄔先生,但是不知其名。蕭一山寫清史,其實也沒弄清楚這位鄔先生的名字。後來,還是現代學者馮爾康寫《雍正傳》,從田文鏡的奏摺中在找到鄔思道,並且據他分析,鄔思道可能是雍正派到田文鏡身邊的密探。歷史上真正的鄔思道是怎樣的,其實現在還未知曉。


歷史是什麼


紹興自古廣出師爺,天下皆知。

師爺的正式稱呼是“幕友”,或者叫“幕賓”、“幕客”,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幕僚”。

清朝政治的一大特色,就是官員花錢請師爺當助手,有的甚至全靠師爺處理公務,沒有師爺就玩不轉,他們或為幕主出謀劃策、參與機要,或為幕主起草文稿、代擬奏疏,或為幕主處理案卷、裁行批覆。

清朝各大小政府衙門,都少不了師爺,有人做過估計,假設每個衙門請四個師爺,那麼全國的師爺總數差不多有兩萬人,因為全國有1358個縣、124個州、245個府,18個行省的布政司、按察司、巡撫、總督衙門,朝廷六部、大理寺、理藩院、詹事府、都察院等中央機關衙門,也都聘請師爺。

這個龐大的群體,不亞於正式官僚團隊。

01

雍正時期的傳奇師爺鄔思道,就是紹興師爺的典型代表,據說是紹興師爺的祖師爺,很多典故就在他身上了。

至於他和雍正的關係,雍正王朝自然有加工成分。

我們就選一些其他的來說吧。

講鄔思道,得從另外一個人講起。

《清代名人軼事》裡有一段話:“雍正一朝,漢臣中最蒙恩眷者,莫如田端肅文鏡,李敏達衛二公。”

大意是說,雍正最恩寵的漢人大臣有兩個,一個是田文鏡,一個是李衛。

田文鏡,康熙、雍正時大臣,原隸籍漢軍正藍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漢軍正黃旗,是雍正時期最著名的督撫之一。

但他的仕途並不順利,原因是文憑太低,僅僅是個監生出身,未經科舉考試入仕,所以在康熙時期一直是個“小爬蟲”,而不是什麼大臣,康熙二十二年才當了個小縣丞,多年來一直原地踏步,過了將近30年,才當了個侍讀學士。

他“深受寵待”,是雍正即位以後,而那時,他已是滿頭白髮的老人了。

雍正元年,田文鏡得到一個機會,被派去華山致祭,得知山西巡撫瞞報災情,立即進行了揭發。

雍正最恨貪官汙吏了,田文鏡一出馬就整了一下他的心頭恨,自然得到雍正信任,雍正乾脆命他當山西布政使。

到了山西,田文鏡快刀斬亂麻,很快高質量地處理了多年積壓的案牘,“吏治為之一新”,更獲雍正信任,對他給予極高評價:“忠誠體國,公正廉明”。

短時間內,田文鏡就成為雍正最欣賞的督撫大臣之一,其他兩個是李衛和鄂爾泰。

雍正還稱田文鏡為“巡撫中之第一人”,曾感慨地說:“若各省督撫皆能如田文鏡、鄂爾泰,則天下允稱大治矣。”

雍正對田文鏡的喜愛和寵待,甚至到了偏心的程度,哪怕他因為官刻薄先後遭人參劾,雍正對他的“感情”也絲毫未變,反而稱其“實心任事”,是“模範疆吏”,田文鏡的仕途,絲毫未受影響,甚至還從這種參劾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雍正六年,田文鏡被任命為河南山東總督,而這個職位,是專門為他而設的,“不為定例”。

田文鏡盡心盡力做事,不但不被理解,反而遭到參劾,心中自然很委屈,雍正是這樣安慰他的:“此事朕已洞悉原委,你一些不必繫念。只要自己信得,乃可對天地神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氣量窄小了。”

雍正對田文鏡,甚至還有一種護犢子心態,比如任命沈廷正任河南道後,雍正擔心他和性格剛直的田文鏡處不好,特意對他耳提面命:“你若不實心協助你上司,稍有他處,請託瞻顧,壞朕地方吏治,奪弄田文鏡,你一負恩,朕加罪必倍之!慎之!”

明明白白告訴沈廷正:你若敢動田文鏡一根毛,看老子怎麼收拾你!

雍正劇照

有人總結說,田文鏡之所以獲雍正如此信任,是因為他完全符合雍正的用人標準:

一,盡心竭力;

二,勇於任事;

三,不避嫌怨;

四,厲行新政;

五,清廉節儉。

當然他也有很多問題,比如為政過於嚴苛,為完成任務一味迎合上意,對下屬和百姓殘酷、刻薄,等等等等。

但這些問題,相比他的優點,在雍正眼裡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02

實際上,田文鏡的光芒再耀眼,也不過是個月亮,他的背後有一個太陽,這個人就是他的師爺鄔思道。

鄔思道,浙江紹興人,雖然自幼喜歡讀書,但卻不善於應付科舉考試,怎麼考也考不中,家裡又窮,既然長大了,就得自謀生路。

鄔思道腿有殘疾,走路得拄柺棍,幹啥營生好呢?

看來除了給人當師爺,沒有更好的選擇。

後來,他在河南開封給人當師爺當出了名,田文鏡當時是河南巡撫,知道後就去請他。

這人果然不簡單,田文鏡後來辦的那些棘手案件,都是他指點的結果。

得到田文鏡信任後,鄔思道決定投桃報李,問他“願為吐氣督撫,抑或庸碌督撫”,田文鏡說,這是什麼話,誰不想更有作為?我又不是混日子的人,鄔思道說那好,我可以讓你做到這一點,但是有個條件,接下來我將為你做的這件事,你不得干涉,田文鏡說,這個可以有,但我可以知道是什麼事嗎?

鄔思道要替他做的事,是替他準備了一道上給雍正的奏章,他說這道奏章非同尋常,一旦送到皇上手裡,你的前途將不可限量,但是奏章的內容,你一個字也不能看,因為你看了,肯定要阻攔,事情就搞不成,你若信任我,我就幹,不然就當我什麼也沒說。

僅從鄔思道的表情來看,此事一定非同小可,說不定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但他相信他尊敬的鄔先生不會害他,再說他年紀這麼大了,再不搏一搏就沒機會了,於是“慨然答應”。

鄔思道做的這件事,的確非同小可,因為他上這道奏章,居然是彈劾隆科多!

隆科多可了不得,既是炙手可熱的權臣,又是雍正的孃舅,官居大學士,是擁戴雍正即位的最大功臣,可以說,沒有隆科多,就沒有雍正的今天。

然而,雍正上臺,給了隆科多許多特殊的恩寵後,就想除之而後快了,因為他的秘密,這個舅舅知道得太多了!

可是雍正的心思,誰又能看透呢?就算看透了,誰又敢做呢?滿朝文武,巴結這個皇上的舅舅還來不及呢。

鄔思道卻把雍正的心,看了個一清二楚。

這就是異於常人的膽識。

僅僅看準了皇上的心思還不夠,還要敢於出手,這又是鄔思道不同於常人的地方。

當雍正看到這道彈劾隆科多“目無皇上”的奏章,心裡比三伏天吃了冰棍還舒坦,立即交六部核議,六部這才明白皇上想幹啥——他若不想辦這個舅舅,是不會有如此迅速的舉動的,甚至還會想辦法壓下來。

這叫無聲的命令,六部讀懂這命令後,自然是按命令行事,辦了隆科多的罪。

田文鏡劇照

03

做了這件其他人誰也不敢做的事,雍正對田文鏡更另眼相看了,對他是“寵遇日隆”。

可是後來,田文鏡和鄔思道這對“黃金搭檔”,卻因一點小事產生矛盾,田文鏡不知道謙讓,自尊心極強的鄔思道“憤而辭去”。

背後的太陽沒了,田文鏡這個月亮,頓時暗淡無光,無論是做事情,還是給雍正的奏章,沒有一樣合雍正的意,多次遭到雍正譴責:

“自此文鏡奏事,輒不當上意,數被譴責”。

據李嶽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鏡之幕客》,鄔思道離開後,事事不順的田文鏡只好請鄔思道回來,鄔思道說回來可以,但我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每天必須在我案上放一個五十兩重的銀元寶,我要看到那個銀元寶,才有靈感給你寫東西,田文鏡只得答應。

但這個橋段只能當小說看,事實上,鄔思道離開後就一去不復返,而且從此以後杳無音信,誰也不知其下落,直到田文鏡死後,才有人在北京看見過他,據說他給雍正當師爺去了。

失去了鄔思道輔佐的田文鏡做事越來越笨,在官場也開始走下坡路,雍正也對他越來越不滿,竟然在雍正九年說他“近來年老多病,精神不及,為屬員欺誑…”——看來老田真是老糊塗了,連屬下都能欺騙他!

一年後,雍正的語氣更加嚴厲:“近聞豫東兩省,吏治甚有不協……更宜懲貪獎善,糾謬繩愆……否則不亦有忝厥職,大負朕恩耶?”

田文鏡再笨,也明白了雍正的意思,算了我還是主動一點,免得到時候死得很難看,於是上疏請求退休,雍正立馬批准,沒多久他就去世了。

補充一個典故,鄔思道為田文鏡府幕,聲名日重,後來連雍正都知道了。

有次田文鏡上一道請安的摺子,雍正批道:“朕安,鄔先生安否?”

月亮再漂亮,也不要忘了太陽才是核心。


漢周讀書


雍正如何發掘的鄔思道還要從一副對聯說起:左丘明有眼無珠,不辨黑黃卻認家兄,趙子龍渾身是膽,但見孔方即是乃父。



康熙晚年,吏治腐敗,貪汙腐敗成風,科舉舞弊案頻發,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場案,考官趙晉,左必藩收受考生賄賂,徇私舞弊,其他考生氣憤不過,數百人抬著財神到學府抗議,上述對聯就是諷刺趙晉和左必藩只認錢,膽大包天,把國家的掄才大典當成掙錢的工具。

著名作家二月寫了“落霞三部曲,其中的《雍正皇帝》最為精彩,也是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在這部作品裡二月河”移花接木,把這段真實的歷史寫進自己的小說《雍正皇帝》裡,寫成虛構人物鄔思道的事蹟。

歷史上真實的鄔思道,不是什麼名動京城的大人物,他科舉不中,是田文鏡的一個幕僚,也就是類似現在的秘書,智囊,顧問。沒有確切歷史記載鄔思道見過雍正,也不是什麼帝師。



按照小說和電視劇的說法,鄔思道帶領考生到學府抗議,鄔思道揭帖傳遍天下,朝野震驚。

朝廷待其不薄矣,二君設心何其謬也?獨不念天聽若雷,神目如電?嗚呼!吾輩進退不苟,死生唯命,務請尚方之劍斬彼元兇,頭懸國門,以儆天下墨吏!士立紫垣,噤口不言。一旦有義士者挺身而起,或刺之闕下,或殺之輦中,四方聞之,獨不笑士大夫之無人耶?……”



雍正慧眼識英才,通過這篇文章,判斷鄔思道乃是難得的人才。所以說通過這場科舉案,通過這篇文章,發掘了鄔思道。

在小說和電視劇中,鄔思道深諳帝王心術,對康熙皇帝的心思揣摩得非常透,每次都能撥開雲霧見日月,在關鍵時刻指點雍正,雍正在九龍奪嫡中取得成功,登上帝位,鄔思道居功至偉。


我是一個小書蟲




無論是看過二月河小說的,還是看過《雍正王朝》電視劇的,想必對鄔思道都非常的熟悉,神一般的人物,神一般的存在,雍正登上皇位必不可少的智囊。題主設定了“帝師”兩個字,那基本上就鎖定了題目背景是二月河的小說和《雍正王朝》電視劇,但這兩處又存在著不同,今兒,酒翁就來分別聊聊這兩處的鄔思道是怎麼被雍正發掘的。

歷史上的鄔思道

上文說到因為題主設定了“帝師”,所以,直接鎖定是電視劇和小說,其原因是因為鄔思道在歷史上卻有其人,但他是雍正的寵臣田文鏡身邊的幕僚,和小說/電視劇不同,雍正雖然知道鄔思道,但是雍正與鄔思道從未見過面,所以,鄔思道談不上帝師。



二月河的小說

小說裡雍正與鄔思道的相見是在江南的揚州,由於之前兩人沒見過面,所以,是雍正身邊的幕僚戴鐸在大街上看到了鄔思道,因為戴鐸與鄔思道很早就認識。兩人在街上遇見並寒暄後,戴鐸將鄔思道引見給了身邊的四爺,此時有一個細節,戴鐸在引見時,是這麼說的:四爺,這就是您常唸叨的鄔思道鄔先生,可巧兒今兒就叫奴才碰上了。奇怪了,既然雍正與鄔思道並沒有見過,那雍正為啥經常唸叨鄔思道呢?


其原因是因為鄔思道在康熙三十六年應天考試時,曾率五百舉人抬著財神大鬧貢院,此事可謂震動朝野,天下皆知,當時,康熙曾下旨要捉拿鄔思道,但鄔思道逃掉了,但只可惜,在逃亡過程中,被水匪給打折了一條腿。所以,雍正知道鄔思道就是因為鄔思道當年鬧貢院的事情。

在戴鐸引見結束後,幾人就找了個地兒坐下來喝酒聊天,可誰曾想在這遇到了揚州知府車銘,車銘正在包廂裡大擺筵席。鄔思道與車銘是同一屆的舉人,兩人認識,可時過境遷,當下的兩人身份地位相差懸殊,一個是揚州知府,一個則是落魄逃亡的犯人,此情碰面,難免一頓嘴舌相戰。過程不一一細說,咱們只道最後車銘不僅敗下陣來,且還邀請鄔思道入席,其原因就是因為鄔思道現場作詩一首:苦苦苦苦苦皇天,聖母薨逝未經年,江山草木猶帶淚,揚州太守酒歌酣。這首詩的威力可大啊,說的是車銘這位朝廷命官,在太后死了不到一年,就把酒言歡,這是對太后的不敬,這不敬之罪,在當時可是非常之大的。


坐在鄔思道身旁的雍正(當時還是胤禛)將一切都看在眼裡,心中對鄔思道的喜愛之情更是加重不少,而身旁的戴鐸也非常瞭解四爺的心,並向胤禛打包票,次日將鄔思道引見到胤禛身邊。但很可惜,次日當胤禛和戴鐸一行人去到客棧找鄔思道時,鄔思道已經結賬走人了。由此,雍正和鄔思道的第一次相見,到此也就結束了。

《雍正王朝》電視劇

上文我們說了歷史上和小說裡,咱們接著來說說電視劇裡,雖說電視劇是依據二月河的小說翻拍的,但在這個環節,存在著不一樣,雍正與鄔思道的相見,不是在江南大街上,引見鄔思道的也不是戴鐸,而是雍正的另一個家奴年羹堯,當時鄔思道被關押在大牢內,年羹堯通過一些辦法將其救出,並安排在一套房子里居住,並安排了自己的妹妹年秋月照顧鄔思道,半夜時刻,年羹堯領著四爺來看鄔思道,但四爺胤禛和年羹堯並未推門而入,而是從窗戶裡看了一眼鄔思道就離開了,走前囑託年羹堯一定要將鄔思道送回北京。

後來胤禛回京,年羹堯帶著鄔思道到四爺府面見胤禛,胤禛則帶領著全家老小,特別是弘時與弘曆,一起拜見鄔思道,並要求兩個兒子拜鄔思道為師。鄔思道對胤禛如此善待自己不得其解,於是就詢問四爺,四爺則直接與鄔思道談論起鄔思道當年所寫的文章,以及和鄔思道聊起當年大鬧貢院的事情。鄔思道在聽到胤禛對自己如此關注後,心中非常歡喜,於是就決定留在胤禛身邊,給胤禛做幕僚。


從此就有了後來鄔思道的出謀劃策,將胤禛一步步在奪嫡之路上,取得最後的勝利。


綜上,酒翁則簡略的細述了歷史上,小說裡,電視劇裡,這三處鄔思道與雍正的聯繫,而胤禛招募鄔思道,其原因也是因為鄔思道非常有才華,胤禛從他身上可以得到很多的幫助。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據記載,鄔思道確有其人,浙江紹興人,在時任河南巡撫田文靜的衙門做幕僚,因為代田文靜書寫奏摺而名噪一時,也由此被雍正帝識其筆法而知其名。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有二月河《雍正王朝》作品故事敘述,事情還得從康熙四十六年春說起,就是這年的春天的一檔子事改變了鄔思道的命運。

假扮黃商的皇四阿哥胤禛,來到揚州體察民風,他門下的清客戴鐸與鄔思道是同科舉人,在奼紫嫣紅的揚州虹橋巧遇,看到滿面春風的戴鐸,鄔思道判斷他發達了。

由於是同年同科的舉人,自然喜不自勝,二人找了芳草新綠的避靜處聊了起來。
(圖片來自網絡)

如此景緻,如此的人物,一個春風得意,一位落魄失意的瘸子,兩人兩景襯托出鄔思道的不得志,可是沒想到這位同科舉人的戴鐸將自己引薦給了假扮黃商的皇四阿哥胤禛!

由於當年鄔思道的大鬧考場,天下人那個不知曉,四阿哥胤禛自然領略鄔思道的大名。

通過引薦,當然戴鐸沒有說出四阿哥胤禛的真實身份,鄔思道自然也就不知道了,四阿哥與鄔思道興致勃勃的談論著那年因為鄔思道痛貶官場黑暗,並糾集四百多學子大鬧貢院及貶庛時政的那篇繳文!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二人說了不禁哈哈大笑,四阿哥胤禛愛才,不禁邀請鄔思道一起於酒樓把酒敘談。

鄔思道什麼眼神,從舉止言談中看出四阿哥胤禛不是等閒之輩,就應了同往,哪成想在酒樓偶遇貴為揚州政府的車銘。

一身傲氣的鄔思道雖然瘸了,嘴卻不讓人,因為與車銘也是同科舉人,當場與車銘來了一場撕逼大戰,講了車銘的笑話。

車銘雖然與鄔思道是同年,哪瞧得上這個落魄且又瘸了的鄔思道,不禁反唇相譏,哪想到鄔思道一句話把一個四品知府整傻了!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鄔思道端起酒杯說:就今天這杯酒,我飲是酒,而你飲就是禍水!

車銘大怒想到,你一個落魄舉人,且被革去功名,又殘疾在身,怒說,我倒要看看這究竟是“禍水”還是“酒”呢?

想想看二月河的作品,讓人看了直出冷汗!他一個瘸子怎麼可以鬥得過一位在職官員,何況鄔思道還有罪在身。

四阿哥胤禛就在旁邊看看鄔思道是如何料理此事的。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二月河的話鋒一轉寫到:鄔思道一看車銘急眼了,我念在我們同年一場,可贈詩一首,鄔思道喊店小二要了筆墨,只見寫道:

苦苦苦苦苦皇天,聖母薨逝未經年。江山草木猶帶淚,揚州太守酒歌酣。寫完,簽上了自己的大名,無錫書生鄔思道贈車銘大老爺。

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太后死了不足一年,你車銘作為朝廷命官在這裡把酒言歡,一個大不敬就會要了車銘的命。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這一幕看呆了所有的人,四阿哥胤禛更是拍案叫絕,此時的四阿哥胤禛決定要把這個鄔思道一定籠入自己的府中。


(以上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請關注《邸曉居MBA侃歷史》侃,既以故事的形式回答問題!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評論、留言必回覆!


日堯居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和唐浩明的《雍正皇帝》都講了帝師鄔思道是如何被雍正發掘和重用的。

是的,鄔思道因帶領眾考生鬧考場和寫了一篇檄文名聲大臊。但同時罷了功名,被當朝通輯!

後來得到康熙特赦,才了事!

雍正當時是四皇子,一次體察民情時陪同雍正一起的家奴戴鐸碰到了鄔思道。鄔思道是戴鐸同鄉,以前很要好?加之鄔思道善機謀,處策略,戴鐸就向當時正要人的四皇子雍正推薦了他。

在這之前,雍正也久聞了鄒思道大名,出於惜才就按納了他!

後來鄔思道真有本事,為雍正謀劃很多大事,果然了得!


阿邦行走在文化長廊


鄔思道是浙江紹興人,古代紹興這個地方出師爺,有“無紹不成衙”之說。其實歷史上的鄔思道其實也是和小說中的鄔思道一樣,都是一個好謀士。據說雍正非常寵幸田文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背後有鄔思道給他出謀劃策。最有名的就是鄔思道猜中雍正心思,讓田文鏡參雍正的舅舅隆科多。據傳言雍正曾經在田文鏡的奏摺上批下了這樣一句話“朕安,鄔先生安否?”,當然這些事情都不正史記載,真偽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