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的人覺得宋朝重文輕武,難道宋朝包括南宋軍事力量真的很弱嗎?

歷史的影


宋朝的建立是發動兵變得來的。可謂得國不正。為了防止別人也來這麼一手,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把幾個扶他上位的幾個大將軍剝奪了兵權。為了控制軍隊和限制武將,宋太祖大力拉攏文人,對外宣稱大宋不殺文官,不殺士大夫,打壓武將,提倡以文立國,文人管理武將。導致文人看不起武人,貶低為武夫。社會隨之以讀書為榮,習武之人愈少。每次有戰事,必有文人做監軍或者統帥,導致文武不和。上陣殺敵賣命的是武將。如果失敗又是將士不肯用命,有功又要分一半給文官。導致武將作戰積極性不高,又有文官掣肘,所以武將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最後雖然宋一朝經濟發達,但是武備鬆散,將士不能盡其才,又有文官掣肘,所以屢屢戰敗,文官又苟合割地納歲幣賠款,買平安。宋朝的經濟發達,武器裝備還是比周邊國家先進不少,士兵的戰力還是不錯的。


自酌酒杯空對月


在這裡,我想引用一句史學界很著名的順口溜來回答這個問題:“北宋缺將,南宋缺相。”

今人一提到宋朝,其刻板印象大多都是“有錢但是很慫”,並且連原因都找好了——還不是因為趙老大杯酒釋兵權搞得軍事實力不行了?

這樣的理解思路簡單直接,但是卻不符合歷史的邏輯和實際。比如北宋初年的軍人,都是從五代那樣的亂世走過來的,戰鬥力絕對不可小覷,幾次對遼作戰的失敗也不是因為戰術問題,而是戰略層面上的失敗(比如趙二不懂軍事瞎指揮)。這樣的軍隊,貿然扣一個“弱”,是不合適的。

那麼宋朝的軍隊什麼時候真的開始弱勢了呢?我認為是簽訂澶淵之盟後到王安石變法以前。宋人在和遼國簽訂了百年和平協定後,其武備逐漸廢弛;而承平日久帶來的結果就是重文抑武的風氣甚囂塵上,甚至大英雄狄青居然會被韓琦、文彥博等人嘲諷,真是豈有此理!這一時期的宋軍形象,才是最符合我們印象中那個“弱宋”概念的。

但是在王安石變法以後,這一現狀卻得到了明顯的改觀——最直接的就是經過范仲淹的整編和他的統籌所形成的北宋西軍,在熙寧年間完成了著名的“熙河開邊”,打的西夏幾乎亡國,並且成功收復了河湟地區。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日後的所謂南宋“中興四將”,居然或多或少都有西軍的背景。

宋室南渡以後,儘管苟安於江南半壁,但是軍事實力卻一直不弱。拋開被後世傳頌的“岳家軍”、“韓家軍”不論,即使到了紹興三十一年,金國海陵王南侵時,宋人依然在採石磯依靠文官虞允文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金國大軍。此時的戰力,豈是一句“弱宋”可以打發的?

更遑論在金國滅亡、蒙古南侵的時候,宋人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僅僅依靠江南這一隅之地,和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血戰四十餘年!這樣的國家的軍事實力,難得還能稱得上弱?

只是宋人的問題出在決策層,尤其是南宋更加明顯。即使有岳飛、韓世忠、孟珙這樣的名將,卻依然架不住朝中有趙構、秦檜、史彌遠、賈似道這樣的昏君鉅奸主政。在戰略層面上的失誤甚至昏聵,又豈能是幾個將軍就能解決的問題呢?

也許正如明智光秀喊出的那句話一樣:“敵在前三排!”

您對宋朝的軍事實力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互動。



青言論史


說起兩宋,大家都會想到兩宋先後被女真、蒙古所滅,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遊牧民族徹底滅亡的朝代。宋朝是一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的一個朝代,GDP一度達到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詩詞歌賦更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韓愈、柳宗元外,其他的六位都是北宋時期人,就連皇帝宋徽宗都是文學書法大家。這樣一個國力與軟實力都很強盛的王朝,最終卻被北方遊牧民族馬踏天下,實在令人汗顏。只要瞭解宋朝的軍制,那麼一切就說得通了。

安史之亂以前,中原王朝大都採用府兵制,即設立折衝府,對轄區裡的青壯進行管轄,平時務農,農閒練兵,若有戰事,即自帶糧食兵器到集結點集合,進行作戰。府兵制平時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國家開支不大,基本上杜絕了擁兵造反的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府兵制已經不適合新的戰爭形勢,隨之被募兵制取代。募兵制即政府招募軍隊,進行訓練,發軍餉,吃穿用都是政府提供。武將統兵,平時不參與生產,使得軍隊很容易就被將領掌握,武將地位得已提高,安史之亂便是其產物。後來的五代十國,基本都出現武將造反推翻政權的事,包括宋朝也是通過“黃袍加身”反周而建立的。為了杜絕這種狀況,宋朝通過“杯酒釋兵權”將軍權收回,設立樞密院管理軍隊,樞密院以下設立三司互相制約,重文輕武,文官統兵。北宋初年,禁軍實力較強,可是產馬地隴西和幽雲都不受宋控制,宋朝組建不起大規模的騎兵,宋朝以重步兵和弓弩手為主,機動性差,贏了追不了,敗了逃不掉。宋朝主要軍隊是禁軍,為中央直接控制的軍隊,戰鬥力最強,地方設立廂軍以及民兵,以維護社會治安為主。北宋每當饑荒之年,大量將饑民招入軍隊,故宋朝的兵員眾多,仁宗時達到140多萬,又缺乏訓練,冗兵冗官冗財嚴重,消耗了大量的財政收入。神宗時王安石變法,下放了武將的一些權力,宋朝軍隊戰鬥力有所回升,打造出了一支山地精銳——西軍。到徽宗時,宋朝國力依舊強盛,可是這時候軍隊出了問題。當時高俅擔任太尉統軍,他招募士兵有一個特點,就是必須有一技之長,做生意也好,唱戲也好,平時不怎麼訓練,直接將士兵放出去賺錢,當兵倒成了副業,軍隊嚴重不專業化,有些甚至武器都不知道怎麼使用。後來金軍南侵,禁軍毫無抵抗力,再加上宋朝高層的一系列昏招,將西軍家底敗光,北宋滅亡,留下靖康恥。南宋建立後,高宗不敢回汴梁,第一波抗金高潮過去後,金軍大舉南侵,渡過長江,將高宗趕下海,北歸途中韓世忠率水軍打了一個勝仗,後來南宋逐漸將一些權力下放給武將,南宋抗金局面好起來,除了劉光世、張浚、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四將”在,川陝的吳氏兄弟也是赫赫有名。至南宋末年,蒙古南侵,南宋先後出了孟珙、餘階等名將,先後多次擊退蒙古,還曾擊殺蒙哥汗,但蒙古集中了歐亞大陸的資源,南宋敗勢已定,最終無力迴天,亡與崖山。

終宋一朝,重文輕武,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宋朝因為控兵權而得天下,也因為重文輕武導致無法將國力轉化成戰力,亡於異族。






隨時間漂泊1


個人並不覺得宋軍實力很弱。

咱們先看數據,宋軍對外作戰勝率約70%。如果真的很弱為何勝率如此之高?然而為何勝率如此之高卻被壓著打?

首先宋軍沒有好的產馬地。燕雲十六州的丟失跟遼,西夏,金,蒙古等對戰馬交易的封鎖使得宋軍騎兵部隊孱弱,無論多大的勝利沒有辦法打一場殲滅戰,只勝不能有效殺傷有生力量。

其次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失去了天然屏障,中原,華北平原無險可依,而且平原作適合少數民族機動作戰,中原步兵機動不足,無法相互支援。

再次程朱理學的推行使得社會重文輕武,軍隊被文人所掣肘,無法及時有效的被有經驗的將領帶動。

最後宋的對手一直很強,都是遊牧民族。蒙古滅金25年,滅西夏21年,滅南宋46年,幾乎踏平歐洲平原時候蒙哥死在南宋抵抗之下。

在這裡補充下小知識,北宋鎧甲是漢甲的巔峰之作。最重的步人甲竟然有35公斤重,加上兵器等足足40~50公斤,試想普通弱雞怎麼能帶著一百斤的裝備作戰?光站著就累死了[捂臉][捂臉][捂臉]


守望世界最後淨土


宋朝軍力弱毫無疑問,好多人說宋朝對外作戰勝率達到70%,因此得出宋軍的戰鬥力比漢唐還強的荒謬結論。要知道宋朝的外戰基本都是防禦作戰,人家打到你家門口了,能不拼死防禦嗎?要是擋不住那就要身死國滅了。就像人家欺負你,把你打得滿頭包,不過沒打死你,打累了,然後不小心被你回了一拳踢了幾腳,就撤退了。這就算你打贏了?

宋軍戰鬥力弱,重文抑武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傳統農業社會,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相比軍事上有天然的劣勢。其實漢唐無數次將遊牧民族幾乎族滅,可是無法長時間佔據廣大的荒漠草原,殺了一批又來一批。後來者和殘存的人經過幾十年的繁殖,就像割掉的荒草,又瘋狂蔓延了。大唐雖然軍力強盛,可是由於軍事集團的過度膨脹最終搞死了自己,就像身體內的癌症。宋朝以文制武,從國家管理角度來說,在當時是很先進的,當今世界先進國家都是文官政府,莫不如此!

但是在當時的帝國與現在的民族國家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尚未形成,對於普通老百姓和底層官兵來說,並不太關心當朝皇帝姓什麼。士兵的戰鬥力主要來自於對直接帶兵的將領的信任,本身戰鬥意志不強。宋朝的制度,兵無常將,將無常兵,雖有效防止了軍閥的產生,但也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在宋朝的制度下,當兵沒有多少榮譽感,都是窮人或者犯人,只為混口飯吃而已,所謂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也就是從那時候慢慢形成的觀念!當然軍隊的戰鬥力低下。

防禦作戰中,大家為了保命,天時地利人和,更得有出色的將領指揮,總算保住了兩宋各100多年。然而兩宋最雖然沒有亡於內亂,卻都亡於外敵!




倚劍飲者


兩宋時代讓人感覺出羸弱,有許多人認為這與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執政有關。但兩宋時期國祚是320載,而大唐王朝的國運也就289年,你看宋朝還弱嗎?

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說,中華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兩宋版圖雖比不過漢唐,但文化治世卻是當之無愧的,唐宋八大家宋就佔了六個,而且還是北宋。在科技上,中國四大發明在宋朝就短時間內造了三個,指南針、火藥及活字印刷術。此外還有世界法醫鼻祖宋慈的《洗冤集錄》、沈括的《夢溪筆談》、秦九韶的《數書九章》,為中華文化科技注入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由於兩宋時代科技創新,文化大發展大融合,鑄就了經濟的突飛猛進。唐朝時期還有東市西市,其街坊和集市都是封閉管理且有時間限制的,到了兩宋時代,這些都不復存在了。接踵而至的是賣貨郎,挑著擔子走街串巷,不受時間限制,沿街叫賣,宋朝的商業類似於我們現代的商業綜合體,集吃喝玩樂盡在其中。酒家店鋪開啟了夜市,一直開到了三更甚至四更,五更的時候又開啟了早市,比現在的夜生活還要豐富多彩。在《東京夢華錄》中所載和《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無不是商業興盛,車水馬龍。因此夜宵也這時候誕生了,除了夜宵,今天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制也是在那時興盛的,宋朝之前是一日兩餐,只有早晨和晚餐或者下午的點心,到了宋朝,由於各種因素碰撞在一起,才有了lunch,歐洲到了600年後才有午餐一說。

百業興盛都是執政者與民休息的結果。兩宋時期還有遼、金、西夏與之並存的的幾個政權,與這個北方民族的政權相比,看似唯唯諾諾弱不禁風的宋朝不斷求和、退縮,實則強悍。如果把宋朝與唐朝調換個位子,唐朝處於這幾個北方民族政權之下也未必有320年的國運。


猷墨緣人


宋朝包括南朝軍事上失敗有幾個綜合性的原因:1、軍隊管理上。宋初從宋高祖趙匡胤開始,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隱患朝廷,而採取對武將在駐守地和帶領軍隊間頻繁調動,造成了宋朝軍隊管理上“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混亂局面。2、軍隊建設上。宋朝確實存在文強武弱的現象。軍隊建設較松,戰爭中歷練較少,整個軍隊戰鬥力在下降,而文官權力極盛,可以達到當朝斥責皇上的地步。3、敵人壯大。北方以金國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的崛起,其戰鬥力大大增強,政治上越來越穩固,而宋朝閉國理政,缺乏對他們的深入瞭解。綜上幾個原因,宋朝時中國國力極其強盛,經濟文化科學極其繁榮,但軍事上卻極其貧弱,所以面臨少數民族的入侵,滅頂之災不可避免。


偉哥chs


宋朝在當時在世界上也是一個經濟中心,可就是這樣強大的朝代,軍事力量卻非常差,這是為什麼呢?

宋朝開國皇帝是趙匡胤,武將出身,當時是被部下黃袍加身,為了防止武將造反,就開始打壓武將,杯酒釋兵權就是很好的例子,定下的重文輕武,這是在軍事力量方面薄弱的源頭。

實行文官是地方軍權最大的領導,武將是文官的配合者,所有的軍事決策都是文官做主將軍輔助,也就是說打仗不是聽將軍的,是聽文官的,武將就是一個衝鋒陷陣的帶頭人。

文人被推崇,這大概也是個魔咒,宋徽宗趙佶就是最大的回應,他政治才能平平,喜歡文藝,書法,創造了瘦金體,畫也畫的好,這之間其是有著合理的邏輯因果,因為起初就崇文,文人地位提高,文化藝術自然就興盛繁榮,趙佶自然耳濡目染,身心就沉醉其中,造就了後來的人生命運及大宋王朝命運的悲哀。

其實在宋朝的澶淵之盟,換得喘息享受的機會,表面是宋朝得益,其實這也說明宋軍事實力虛弱,如果不講和,那將是持續恆久的戰爭,宋王朝拖不起也不敢拖,從而也說明經濟軍事實力真的一般。


好印象影視策劃


宋朝開國皇帝的祖訓,因為他總結了唐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內部太多節度使,兵權都在地方武將,所以宋朝祖訓就是堤防武將,工作重心都是對內武裝力量的限制,而忽視了對外防禦軍事力量的建設。

而且宋朝到了後面的皇帝,從宋徽宗開始,已經不是從小當繼承人培養的那種,是臨時找來當皇帝,甚至到南宋,南宋第一個皇帝是那種不得不當的那種皇帝,因為前面兩個宋朝皇帝都被擄走了,加之軍情混亂,一會兒金兵還有還遠才到,一會兒又說金兵已經兵臨城下,嚇得南宋皇帝老往揚州跑甚至坐船出逃,在這種情況下,還怎麼建設國防?而且一心一意求和,就算後面有名將岳飛,差點翻盤滅了金國,但是已經被嚇破了膽,寧願殺岳飛求和也不願意繼續北伐,一來真的嚇破了膽,二來朝中有秦檜那種主和派。其實宋朝的軍事力量不是弱,只是針對極個別的,另外宋朝的領導者的無能和聽信讒言,極力求和,安於現狀,才會導致一打仗就想著求和自保


戰鬥大黃蜂


其實,宋朝的國力包括軍事力量一點都不弱,他的重文輕武實質上只是在日常行政管理過程中,把文官的地位提高到武官之上,讓他們服從國家統一管理,全面聽從文官的管理和調遣,不要形成威脅皇權的軍事力量而已。

軍人集團服從文官集團的管理,不代表其實力弱小,只是說明其政治體制的更加健全,軍事集團在國家整個政治力量中承擔的角色更為準確了。所以,宋朝的軍事力量和整體國力一點不比前朝和以後的王朝低,恰恰比好多歷史上的王朝要強的多,要不先後有金、遼、西夏、元等幾面強敵環繞攻打,還能立國319年,這可不是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