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西夏滅亡後,党項人去了哪裡?

樾檬侃歷史


融入到漢族等其他民族當中了

党項族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故又稱“党項羌”。

党項最早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一帶。漢時,党項族開始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此時的党項族還十分落後,過草木記歲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党項人開始形成政權雛形。他們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八個大部落,其中又以拓跋氏最為強盛。到了735年,在突厥闕特勤碑首次提到党項一詞,這也是党項作為族名首次出現在文獻中。

唐代,因為仰慕大唐文化,党項繼續內遷,逐漸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但在政治上仍以部落聯盟為主。當時,唐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多采取羈縻州政策,對有功的少數民族頭領則加封州刺史等官銜。

唐末黃巢起義時,唐廷傳檄全國勤王,党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響應出兵平叛。

唐僖宗賜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至此,党項拓跋氏集團有了領地,轄境包括夏、銀、綏、宥、靜等五州之地,開始割據一方。

(党項貴族)

之後唐末天下大亂,党項人趁中原混戰之際不斷壯大。

宋初,党項君主李繼遷實力不斷壯大。其子李元昊即位後,放棄漢族衣冠,下發禿髮令,並創制党項文字,使党項人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民族。

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党項族正式建立民族政權。

西夏立國共計189年,党項人也在這期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東亞最具影響力的民族之一。(西夏全域圖)

西夏作為東亞強權,存在了近200年。憑藉党項人的驍勇善戰,西夏在對外軍事衝突中一直保持的常勝的勢頭。這期間無論是宋、遼還是金,對於西夏都是採取拉攏正常。直到被北方的蒙古帝國興起之後,党項人命運轉向了黑暗。

蒙古帝國崛起後,視西夏為南下擴張的必經之路,發起了對西夏的連年戰爭。

最後由於政治的腐敗,和決策的失誤,西夏最終為蒙古所滅。

因為蒙古攻夏時遭到過頑強的抵抗,並且成吉思汗就是在征討西夏的路上死亡的。所以在攻佔西夏首都興慶府之後,蒙古軍對西夏的党項人進行了殘酷的種族滅絕屠殺。

自此,党項作為一個民族主題不復存在,少數的倖存者也都融入到漢族和青海的羌族當中。

明末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就是西夏王族的後代。(雄偉的西夏王陵)


千佛山車神


西夏滅亡後,神秘的党項民族也如謎一般的突然消失了,這一直是一個令後人關注的問題,也一直是一個令人爭論不定的難題,綜合有關的歷史記載、考古資料和調查訪問的材料來看,西夏遺民的最終歸屬有以下幾種。

一、西夏故地的党項遺民

蒙古滅亡西夏後,党項人遂成為元蒙屬民,系色目人之一種。當時元朝劃分了四個民族等級,色目人屬第二等。蒙古語譯党項為唐兀(《元朝秘史》譯作唐兀惕或唐忽惕),故元代以唐兀氏指稱党項人及其所建立的西夏。元朝時期,在西夏故地仍然生活著大批的西夏遺民,元朝曾多次從河西隴右籤徵數量可觀的党項兵士,在元朝的宿衛軍和鎮戍軍中都有專由党項人組成的軍隊,稱“唐兀軍”,設唐兀衛親軍都指揮使,由党項人任職。西夏滅亡後,元朝為了加強對西夏故地的統治,設立西夏中興等路行尚書省,簡稱為西夏行省,後改為甘肅行省,任用党項人管理其它各路諸事務。

公元 1302年,成宗於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萬壽寺,雕刻西夏文字大藏經3630餘卷,然後在西夏的興州和涼州兩地佈施,說明了當時居住在西夏故地的党項遺民數量仍然不少。

二,投靠元朝為官的党項遺民

西夏亡國後,一少部分黨項貴族統治者投靠了元。西夏党項人在元朝的統治機構中佔有重要地位。元朝最高統治者對党項人非常重視,將其劃為色目人,地位上僅次於蒙古人。元初比較著名的為元所用的党項人有,翰林學士高智耀、南臺御史中丞亦力撤合、湖廣行省平章李恆、、宣政院使楊暗普、知樞密院事暗伯等。

在元朝的中央和地方統治機構中不但有大量傑出的党項人,而且在元朝的軍事活動中党項人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西夏遺民不僅是元朝的重要兵源來源,而且許多能征善戰的党項將領為元朝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比較著名的軍事將領有察罕、塔出、木花黎、昔裡鈐部、昂吉兒、李楨、李恆、拜延等。

三 投金的党項人

西夏滅亡後,一部分西夏人投奔金朝,金朝統治者將他們分別安置在河南的不同地區,給他們田地耕種,並派有專人管理。這部分黨項遺民隨著與中原漢族人民的相互聚居,慢慢的被同化。

四 遷徒各地的党項遺民

除了以上這些留居故土,投奔元金的西夏遺民,還有大量的西夏遺民遷徒各地,但是他們究竟都遷徒到了何地,是後人討論爭論的焦點。本世紀以來,學者們對西夏亡國後的党項遺裔遷徒地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1。四川西康木雅地區

西夏國滅亡後,一支主要以從事畜牧生產的党項人,經過數千裡的長途跋涉,到達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區定居下來,並建立了一個小政權,當地藏民稱其首領為“西吳王”,即“西夏王”。該政權與蒙元並行存在了一個世紀。明初,曾出兵助朱元章征討明玉珍,立有戰功,1408年(明永樂六年)被授予長河西魚通寧遠軍民宣慰使司,從此世為明正土司,直到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因嗣絕停止世襲。木雅地區的西吳(夏)王國,前後經歷了470餘年。


2。河北的党項遺裔

1962年,在河北保定韓莊,當地村民在一座廢棄的寺廟裡,意外發現了兩座明代西夏文石刻經幢。後來經過西夏史研究者對經幢上的西夏文的解讀,得知它是一批党項人的後裔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為興善寺亡僧而立的勝相幢,正文刻有西夏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外,結尾刻有漢字年號和八十多個党項人的姓名。著名的居庸關過街塔洞壁上的西夏文銘文,為西夏滅亡一百多年後的1345年所刻。保定韓莊出土的兩個西夏文經幢,證明有党項人在當地聚居,並且仍在使用他們本民族的文字西夏文。

3。安徽的党項遺裔

安徽党項後遺主要是著名的餘闕及其後裔,先世居武威,他的父親沙剌臧卜因在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做官,後來他的整個家族都遷到廬州,餘闕在元未為安慶守帥,後城破死節。從兩部《餘氏宗譜》來看,在安徽合肥和安慶等地共有餘氏後裔約5000餘人,他們今天都已徹底漢化,已經與當地漢族人民沒有什麼區別,只有少數有文化的老者才知道自己是党項人的後裔。

從元代文獻來看,當時移居河南的党項遺民數量相當可觀。在河南省濮陽市發現楊的氏族譜和記載場氏事蹟的《述善集》等資料證明,現今居住在濮陽市柳屯鄉的十幾個自然村的4000多位楊姓居民均為党項遺裔。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國內西夏党項族最大的移民族群。楊氏的先祖世居西涼州,西夏滅亡後歸附元朝,跟隨蒙古軍隊征戰多年,後來定居濮陽,改姓為楊氏。楊氏家族雖然聚族而居,但由於長期生活在中原地區,已經被漢化,語言、生活習俗現在與漢族豪無二致。身份證上他們早報的都是漢族,有的私下自稱是蒙古族,可能是他們的祖先在無朝為官時說過自己是蒙古人吧。


老衲來寫書


西夏是11―13世紀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李元昊在中國西北部(今寧夏、甘肅、山西北部一帶)建立的一個政權。因地處西部,宋人稱之為“西夏”。歷經十二位皇帝,享國196年,後來被成吉思汗滅國。

西夏保義二年(公元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汗國,此時成吉思汗已死,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大汗窩闊臺按照成吉思汗遺囑將其殺掉,西夏皇族乃至党項全族也被滅族。

西夏滅亡之後,夏國的拓拔貴族帶領部分民眾遷徙到了現在的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區,在此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被稱之為“木雅人”。

這部分西夏人也在此地建立了地方政權,既西吳王國,因為他們把它與遼亡後耶律大石所締造的西遼相提並論,並稱該政權的首領叫做“西吳王”。而據歷史考證,這個西吳王國就是西夏王國的延續。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黨項人在遭受蒙古人屠殺時,遷居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甚至不得不與其他民族間錯雜居。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大都已被其它民族徹底同化,除卻極少數有文化的老者才知道自己是党項人的後裔外,他們在語言文字、生活習俗等方面已與周圍人毫無二致。

只有木雅人算是一個特例,究其原因乃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比較封閉,其民族特徵如語言至今尚未完全泯滅。


樾檬侃歷史


党項人建立的西夏,在歷史上存在了189年。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對其都城興慶府(銀川)進行了大肆屠戮,將西夏王陵中的文字記載摧毀殆盡。

蒙古軍為了報復西夏人的反抗,不僅大肆展開殺戮,而且將西夏大部分的文史典籍付之一炬。在歷史上活躍了數百年的党項族,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西夏滅亡後,党項人成為蒙古人的屬民,被歸類到色目人中。蒙古人將党項人稱為“唐兀”,這些遺存的西夏人逐漸在各地雜居,與各民族相互間融合。

党項人的遺存考證如下:

留在西夏故地的党項人

元朝統治時期,西夏故地仍生活著大量的党項遺民,元朝軍隊中還有党項人組成的“唐兀軍”。據社科院考證,西夏滅亡後的第二代人就已改用蒙古名字。

西夏故地的党項人逐漸蒙古化,元代之後就再無黨項人的消息。有學者認為,現今分佈在甘肅河西走廊中部的裕固族,可能是党項與回鶻、蒙古的融合體。

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對沙陀貴族遺留的石碑的考證。另有學者指出,在甘肅的迭部縣一帶,居住著一個習俗比較特殊的民族,他們可能是党項或鮮卑人。

這個說法目前還沒有依據,但一些党項人留在西夏故地的結論是有考證的。

逃到四川甘孜的党項人

在蒙古與西夏交戰之時,党項人就已向各地逃散。在四川甘孜的木雅一帶,大量外逃的党項人在此定居下來,還建立了一個小政權,其首領自稱“西吳王”。

有學者曾到西康一帶,對當地居民的語言特徵考察過,認為他們有可能就是西夏亡國後南遷到川康的党項人後裔。這一說法,得到了一些民族學家的認可。

西吳王就是“西夏王”的對音,藏語的“木雅”源自文獻中的“木納”,原指西夏都城興慶府,這個詞是被党項人帶到川康一帶,木雅人就是党項人後裔。

學界對木雅人的研究還很有限,很多的未知過程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逃到皖、豫、冀的党項人

安徽的党項人主要源自元末官吏餘闕,他的先祖為武威唐兀人(西夏人)。餘闕父親沙剌臧卜因在廬州(安徽合肥)做官,於是餘闕及後代遂定居於廬州。

從當地方誌和家譜可知,餘闕至今已延續二十七世,在合肥和安慶等地共有餘氏後裔五千多人。除此之外,党項名將昂吉兒也世居廬州,後裔已完全漢化。

河南的党項遺民也為數不少,根據唐兀碑銘記載,今濮陽柳屯鄉十多個村子裡的三千多位楊姓人均為党項後裔。楊氏先祖唐兀臺的兒子閭馬,定居於濮陽。

閭馬易姓楊氏後,至今已傳二十八世。除此之外,河南浚縣出土的一塊墓誌銘推斷,浚縣可能也有一支党項人後裔,但方誌中沒有找到記載,可能被漢化。

從出土的西夏文石刻經來看,在明代中期,還有党項人的後裔在河北聚族而居,並且仍在西夏文。但這個說法目前還只是孤證,方誌中沒有明確記載。

逃到青海河湟的党項人

西夏滅亡時,末帝李睍被殺,西夏皇族便銷聲匿跡。二十四年前,青海河湟人李培業用十部族譜,提出他祖先李土司曾是西夏皇室後裔,此說被專家肯定。

河湟一帶的李氏後裔有十萬之眾。但也有學者對這一說法突出質疑,所謂的十萬李氏後裔,可能是指李土司統轄的土族人,但通常被認為是出自鮮卑一系。

從現存的最早《李氏家譜》來看,他們是沙陀李氏的後裔,後來有族譜將沙陀李氏和党項李氏糅合在一起。這個西夏皇族一說,還有待專家們的詳細考證。

除以上說法外,另有專家指出,逃亡四川的党項人有一部分進入尼泊爾,當地的夏爾巴人中就有從川康遁入尼泊爾的西夏後裔,當地不少人就使用木雅語。

關於党項人的去向,有的說法尚未得到證實,即使可以確定的也早已被同化,只能通過族譜和方誌來分辨。其它地方是否還有党項人的後裔,還有待考證。


野史也是史


公元1227年,西夏被成吉思汗所滅,整個帝國也遭到蒙古軍隊的瘋狂屠殺。

如果說,做為西夏主要民族的党項族被蒙古軍隊全部殺光,這純屬無稽之談。雖然,蒙古軍隊總是習慣性的屠城,但像興慶府、甘州等城並沒有遭到毀滅性的屠城。因此,不少的党項族人還是逃過了蒙古軍隊的屠刀。那麼,這些党項人都去哪了呢?且聽平原君慢慢道來。

少數沒有別滅族的党項貴族在元朝出仕做官

西夏滅國後,少數的党項貴族投靠元朝。尤其是在忽必烈即位後,啟用了大量党項人在其朝廷中任職。無論在地方還是在中央,很多黨項人身居要津,為元朝的政治、軍事、文化做出卓越貢獻。

比較著名的有元初時的都元帥兼領尚書省事察罕、金吾衛上將軍李惟忠、翰林學士高志耀等等,元朝中期的中書左丞李恆、御史大夫高納麟等等,元末時的監察御史餘闕。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在元朝出仕做官的党項族的問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仍有不少的党項族人留下河西隴右等西夏故地

除了在元朝地方和中央的統治機構中任職外,党項族還是元朝重要的兵源。

在元朝的宿衛軍和鎮戍軍中存在一隻由党項人組成的軍隊,叫做“唐兀軍”。唐兀軍的党項人主要來自於河西隴右等西夏故地,其統帥叫做唐兀衛親軍都指揮使,由党項人擔任。

元成宗年間,曾將雕刻有西夏文字的大藏經三千六百三十餘卷在西夏故地興州、涼州佈施,說明當時居住在該地區的党項遺民仍然不少。

木雅人

木雅人屬於藏族的一支,但其族人擁有自己的語言——木雅語。他們只在外面講藏語,回到家中都是說木雅語。

據寧夏社會科院的李範文教授調查研究發現,木雅人很可能是西夏滅國後遷至四川木雅地區的党項人與當地的党項原始居民弭藥人(唐玄宗時,吐蕃稱沒有內遷的党項人為“弭藥”)相融合形成的。

可以說,木雅人極有可能是党項族較為純粹的後裔。

從後世考古以及各地家族族譜中發現,還有一部分黨項遺民因各種原因內遷至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區

1962年,在河北保定韓莊出土了兩個刻有西夏文字的勝相幢,上面用西夏文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以及八十多個党項人的名字,並且是明弘治年間為興善寺亡僧而立。證明當時在此地有党項人聚居。

據當代學者對元末党項族翹楚餘闕及其家族的研究發現,如今的安徽合肥和安慶等地居住著不下五千人的餘氏後裔。另外,還有幾隻党項族人因政治等因素在元朝時就已遷至安徽地區。只是,他們早已被漢族徹底同化。

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市留屯鄉居住著四千多楊氏居民,他們的祖先是西夏滅亡後歸附元朝的原西涼州党項人。同安徽党項後裔一樣,他們現在的語言、生活習慣與當地漢族人民沒有什麼區別。

人類歷史其實是各族人民互相融合的歷史,很多古時的民族因戰爭、政治、環境等因素被迫不再使用自己的文字、語言以及生活習俗,漸漸地他們或與其他民族相融合,或徹底被同化。最終,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當中。


喧囂平原



在中國二十四史裡,遼有《遼史》,宋有《宋史》,唯獨沒有西夏史,為後人留下了不盡的難解之謎。西夏滅亡後,其後裔也神秘失蹤,至今,中外學者已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探尋。


西夏後裔去了哪裡

中國西夏學者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起,先後到四川、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以及南宋都城杭州等地調查考證,並結合文物考古實證,證實西夏後裔党項族人主要有五個去向:一是逐漸漢化、二是逐漸藏化、三是蒙化、四是回化、五是遷入中亞,部分西夏党項族人進入尼泊爾。西夏亡國後,部分西夏後裔流亡到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四川、西藏等地區,變成了漢民,其中河北、河南、安徽等地較多。

漢化融入中華民族

在北京的居庸關、河北的保定地區也發現有西夏文碑,說明部分西夏後裔進入漢族地區並逐漸漢化,在河西一帶、江浙地區均有記載證明有西夏後裔存在。此外,在陝北米脂、橫山等地居住著許多拓姓居民,他們有可能是西夏党項拓跋氏的後裔。

經過分析,西夏滅亡後,仍有相當一部分黨項人留在故地。元代過後,原來屬於西夏的部分地區開始大量遷入漢人、蒙古人、回鶻人,他們與西夏遺民和睦相處、繁衍生息。隨著歲月的流逝,西夏後裔與漢地居民經過姓氏、語言、通婚、風俗、崇儒等多方面融合,這些党項人連同其獨特的民族文化一起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蒙回藏化遷入內地

據西夏文獻記載,西夏的先人党項人被稱作彌藥人,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滅西夏後,蒙古統治者除多次把西夏遺民遷往內地外,還有部分西夏人投降或被俘虜,成為蒙古人的一部分。經調查考證,西夏國曾在鄂爾多斯高原駐軍民,西夏滅亡後,這一地區被蒙古軍佔領,居住於此的原西夏國民仍被稱作“木訥”即“彌藥”,證明他們是西夏人的後裔。

另外,部分西夏人跟隨蒙古軍隊信奉了伊斯蘭教,逐步回化。元朝至正年間,世祖忽必烈將成吉思汗西征時俘獲的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士兵和工匠安置在河西,留在河西的党項人,有一部分則融合於回民族中。

木雅人祖先源西夏

西夏滅亡後,部分黨項人在經過數千裡跋涉,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區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至今在當地的藏族居民中還有不少傳說,他們把這個小政權的首領叫“西吳王”,實際上也就是“西夏王”的稱號。

如今,四川省木雅人依然保留了自己特有的語言和習俗,他們的語言被稱作“木雅語”或“道孚語”,與古代的党項族語即西夏語,在發音和基本詞彙上比較接近,而更有意思的是,“道孚”就是古音“大夏”,說明部分黨項族人在西夏亡國後返回原籍,與藏民相居,並逐漸藏化了。木雅人是党項人後裔

藏語的“木雅”一詞,源自宋元時代漢文文獻中的“木訥”、“母納”、“密納克”等,原是指西夏國都興慶府地。

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西夏後裔居住,可以說西夏後裔已融入華夏各族之中。特別是古城西安發現的西夏王朝末帝后人李培業和他珍藏的9部皇族家譜及安徽發現的兩部互相印證的西夏後裔家譜,證明西夏後裔傳承至今,並已成為漢族的成員,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典型例證。


兩眼侃世界


党項本西羌諸部之一,故亦作党項羌。原在今青海河曲(指今青海省境內黃河彎曲處一帶)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唐時受吐蕃壓迫,遷居今甘肅、寧夏及陝北地區。居住於夏州(今陝西靖邊縣境)一帶的党項羌部落,稱平夏部,部首領拓跋氏,唐朝賜姓李,受封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1038年,拓跋氏後裔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建立國家,國號大夏,改姓嵬名氏。因其在宋朝之西,宋人稱之為西夏。1227年六月,立國一百九十年的党項西夏亡於蒙古。

西夏滅亡後,党項人去了哪裡?

一、党項羌西夏滅亡後,蒙古人稱之為“河西”或“唐兀兒”、“唐兀惕”。蒙元高看唐兀兒,視其同色目人(元代對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歐洲來華各族人的統稱;色目人政治待遇上雖低於蒙古人,但卻遠高於漢人、南人),政治上給予相當優厚待遇,頗受元廷重視。元初在西夏故地設立西夏(後改甘肅)行省,任用留居故地的党項人擔任要職,管理各路事務。

二、西夏亡國後,不少党項人跟隨蒙古大軍東征南下,或先後移居內地,廣泛分佈於今山西、河南、河北、安徽、雲南、廣東以及江浙等地。在元代,入居內地的唐兀兒在政治舞臺上十分活躍,在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府任職者有六十人之多。許多唐兀兒出任官府要職,或在朝廷位居中樞,或在行省總制一方,具有相當大的政治勢力。

三、西夏亡,有一支党項人沿著唐代党項人向東北遷徙的路線,復回流到河曲地區。其中一路進入岷江流域以及北川的湔江流域。

另一路迴流到河曲地區的党項人,可能自川青交界進入大渡河上游的壤塘等地區,其中一部分與當地土著融合。今四川西康木雅流傳著一個關於“西吳甲爾布(王)”的傳說。據傳西夏滅亡後,一支党項人跋涉千里,在今四川甘孜州木雅地區定居下來,並建立一個小政權,當地藏民稱其首領為“西吳王”,即西夏王。後成為明朝的土司,直到1700年因嗣絕而停止世襲。木雅地區的西吳(夏)小王國前後經歷了470餘年,有人認為這個邊裔小政權“無異是西夏王國的延長”。而未與周圍藏族同胞完全融合的木雅居民,則是党項民族比較純粹的後裔。

四、據藏文史籍載,西夏滅亡前後,有一部分黨項王族曾經遷徙至西藏的後藏地區,後同藏族融為一體。還有部分西夏遺民來到中尼邊境,在尼泊爾北部的索羅昆布定居下來,由於他們來自東方,故被稱為“東方人”(夏爾巴)。此外尚有部分西夏党項人隨蒙古軍西征中亞,其後便“世代定居中亞”,融入當地居民中。

元明以後,西夏党項人(唐兀兒)通過漢化、藏化、蒙化、土族化、伊斯蘭化等方式,逐步融入其他民族中,党項羌人作為羌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不復存在了。


風光藝境


公元1227年蒙古滅西夏,西夏亡國後做為土著人的党項人失去了生活的家園。而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不得不與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久而久之党項族人與周圍其他民族之間交流的增多,導致了党項族漸漸被漢族、藏族、蒙古等民族所同化,從而淡出歷史舞臺。


一部分統治者向元朝投降,開啟了悲慘的命運

西夏地處西北,民風剽悍,加之是由党項人建立起來的政權,所以,西夏軍隊戰鬥力很強!因此,在抵抗蒙古人的戰爭中,西夏給蒙古人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而投降的党項人,被編入蒙古軍隊,成為蒙古對外侵略的“炮灰”!最終馬革裹屍。

一部分投金,現在已經融入漢族;

西夏滅亡後,一部分黨項人為了生存來到了金國,在與其他民族的生活中漸漸被通化。

還有一部分東遷至今河北保定地區,

當地有記錄和遺留下來的遺蹟,現在也已經同化,但至少在明代時還是保有著党項的習俗;



那至今還有党項人的後裔嗎?

本世紀以來,學者們對西夏亡國後的党項遺裔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發現在安徽和河北部分地區仍然存在一部分黨項族後裔,但是隻有少數有文化的老者才知道自己是唐兀人,即西夏滅亡後的党項族的後裔,他們中的很多人即使可以確認是党項族後裔,但是大都被其他民族徹底同化,因此沒有確定的某個民族完全是党項族的遺裔。

只有四川木雅人由於環境封閉,保留了部分黨項族的民族特徵,具有更深刻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我是講歷史的倉鼠洋,喜歡點個關注唄!


講歷史的倉鼠洋


西夏——是11—13世紀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李元昊在中國西北部(今寧夏、甘肅、山西北部一帶)建立的一個政權。本名“大夏”,因地處西部,宋人稱之為“西夏”。之後被成吉思汗滅國,歷經十二位皇帝,享國196年。

  然而,西夏滅亡之後,党項人都哪裡去了呢?如今的民族中怎麼沒有“党項族”呢?

  這個問題一直都備受人們爭議。有的認為是被漢化了;有的認為是被各民族分割融化了,甚至有人認為是西遷至歐洲了,但是各種說法都找不到有力的證據。學者們在近年來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與考證,認為党項人最終可能就是被其他民族融合了。

  在西夏滅國之後,西夏故地的党項遺民還是生活在原西夏的土地上。在元朝的時候,曾經在河西隴右一帶徵集過數量可觀的党項士兵,元朝的“宿衛軍”和“鎮戍軍”當中,都有由党項人專門組成的“唐兀軍”。党項人在元朝的時候屬於“色目人”,屬於“二等公民”。

  1976年,學者及考古專家在甘肅的酒泉地區,發現了一通由漢文和回鶻文合璧的“大元粛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碑文完整敵記錄了一個唐兀家族至西夏滅國到元朝末年,130多年間6代13人的世襲官爵,並由此得知西夏人從滅國後就不再用党項人的姓名,而改用蒙古人的姓氏及名字。由此可見,西夏故地党項遺民在當時特定的政治環境之下,被蒙古化了。

  以至於學者認為:元代以後直至現在,分佈在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部的“裕固族”就應該是包含了党項、回鶻、蒙古等血統的一個民族共同體。

  另外,還有一些流落到其他地方的党項人,也是同樣的結局,都被所在地的文化影響,被同化了。

  比如四川境內的“木雅人”,根據當地居民的語言特徵,學者認為他們可能是西夏亡國後南遷到川康地區的西夏党項後人,之後被藏族同化形成的共同體。但是學者研究發現“木雅人”是保留“党項人”特徵最多的民族,也許是党項人後裔所佔比例較大,或者是因為地獄極為封閉等因素。學者認為“木雅人”是研究党項人最有價值的族群。

  諸如此類情形,很多地區如青海、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留有党項人的後裔,只是因為相關的史料記載不多,甚至沒有,所以党項人後裔的具體分佈以及党項文化的殘存,都還需專家、學者進一步研究考證。

  總之,西夏的党項人在西夏滅國後,被各民族分解、同化,以至“党項族”這個概念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現在的大民族中就沒有了這個民族。


道法自然4854


西夏人被強行融合了!蒙古和西夏的戰爭,十分慘烈,成吉思汗也死於征服西夏的途中!西夏地處西北,民風剽悍,加之是由党項人建立起來的政權,所以,西夏軍隊戰鬥力很強!因此,在抵抗蒙古人的戰爭中,西夏給蒙古人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在攻打西夏過程中,經常出現蒙古人屠城的事情,人口也因此銳減!蒙古人費勁巴力地消滅西夏以後,為了防止反覆,於是一方面將中原人口大量遷往西夏故地,一方面又將西夏豪族遷往中原內地。於是,党項人在西夏亡國以後,難覓蹤跡!蒙古人也有意識地在西夏故地,推行同化政策,用漢文化,深度改造党項人,在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裡,蒙古人對這項政策不遺餘力!終於使得党項人消失在歷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