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在古代,嫡生和庶出差別如此之大?

小主道後宮


嫡庶區別當然很大。

原因就在於普遍意識形態。

先撇開皇族來說,因為皇族的內部爭奪是以勝利者為主,是以最終成敗來論英雄的,所以不能與普通貴族的行為來比較。

對於皇宮外面的世界來說,嫡出,就是正妻所出,無論男女都是佔有足夠優勢的。

差距在哪裡呢?

🐧教育差別

一般家族中,嫡子女和庶子女表面有相同的受教育機會,但是師資條件,生活待遇,讀書環境,都是有極大差異的。

🐧財產分配

漢代之前,庶子幾乎分不到財產。漢代之後一般通行諸子平分。

但是,這個平分本身是有前提的。

需要將與官、爵、世職(比如明代錦衣衛和清代八旗世襲職務)相關的官邸、祭田、御賜物剔除(嫡長子享有),再剔除本家族族產、公田等(嫡長子代管),剩下的公共財產部分才是平分的。呵呵,一個普通家庭剔除這些還剩下多少?

何況嫡母作為管家人,可以有一萬種辦法將剩餘部分的公共財產分薄,比如大肆購買公田就可以做到。反正也是歸嫡長子代管的。

最重要的是,嫡母可以逼迫庶子自己放棄繼承權。比如,庶子十五六歲,考上了童生。嫡母宣佈,庶子可以拿一筆錢,家裡安排結婚,再分出去養生母。

庶子就算打落牙齒也得同意啊。

好了,庶子分到了百八十畝地,娶個小地主富農女兒,就得為了家庭生計奔波,這個年齡實際就是讀書上進的好時光,等三五年之後徹底理順了,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資源傾斜

嫡子庶子出仕後的待遇也不一樣。

先不說嫡子的起點更高,一個家族擁有的資源也是有限的。顯然大多數人脈和關係都會優先提供給嫡子,庶子獲得晉升很難,立功機會更是微乎其微。

🐧女子待遇

對於一般家族來說,庶女在魏晉之前是沒有單獨出嫁機會的,她們通常會伴隨嫡姐妹,嫡堂姐妹,嫡姑母,嫡堂姑母出嫁成為媵女。實際就是協助家族控制男方血脈。

魏晉之後,庶女因可以向下聯姻而獲得相同的受教育機會,才有了單獨出嫁的可能。不過作為庶女,婚姻對象、嫁妝的豐薄,今後能否得到家族資源支持,顯然是比不上嫡女的。

當然,清代有所不同。在旗之家女子都得參加選秀,入宮之後嫡庶對皇家毫無意義,所以庶女在滿族人家也有比較好的待遇。


四川達州



所謂“差別如此之大”,其實是當代人被影視劇和文學作品誤導了,在古代中國,嫡出和庶出確有差別,但並不大。有個經典案例跟大家分享,就很清楚了。清末垂簾聽政的兩宮皇太后大家都是熟悉的,一位是慈禧,另一位就是東太后慈安,她就是庶出!慈安,鈕祜祿氏,是清初重臣弘毅公額亦都之後,家世顯赫。在咸豐初年,有四位秀女同時入宮,三位秀女被封了貴人,慈禧就是當初的蘭貴人,而慈安被封為“貞嬪”,是一宮的主位。而她一個月後封貴妃,兩個月就晉升為皇后!慈安剛入宮的時候,咸豐的後宮基本是空的,這次選秀是要考慮選一位皇后的,鈕祜祿氏的家世是四個人裡最高的,根正苗紅嘛,自然就是考察培養的重點,一進宮,就比那三位的位份高,所以因為家世而迅速成為皇后,這是很合理的。可見,皇上家選皇后對於嫡庶都沒有什麼偏見,家世才是最重要的,你還敢說“差別如此之大”嗎?

在古代,嫡生和庶出是有差別,但主要在繼承王爵方面才最為突出。過去,實行的是一妻多妾制,從周代開始實行的宗法制,對唯一的王位或爵位,就安排了所謂“大宗”和“小宗”的排位順序,並形成制度,便於身後事好處理。正妻所生的就是嫡出,子憑母貴,當然擁有排位最靠前的繼承權,嫡出的兒子多,再按長幼排序。沒有嫡子的時候,再考慮其他兒子,順序依舊是由長到幼。這樣的排位順序,避免了很多對於王位的爭奪,宗法制就是繼承法。除了繼承問題,其實在古代社會並沒有太大影響,庶出子女受不受待見,還要看其母是不是會為人,受不受寵。只是有的嫡出子女願意拿出嫡出的派頭,但大多是名義上的,而實質的待遇基本相當。


紅小豆館主


嫡子和庶子,一個是吃肉的人,一個是喝湯的人,待遇自然會不一樣。我知道的關於“嫡庶之分”是從商代開始的,商代前期是“兄終弟及”,也就是弟弟繼承哥哥的王位,於此並行的是“父死子繼”。到了康丁之後,才有“嫡長子繼承製”,如商紂王就是嫡長子的受益者,他上面是有哥哥的,但是因為他的母親是帝乙(商紂王的父親)的嫡妻,所以,王位最終由商紂王繼承了。“嫡長子繼承製”雖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也有很多好處。


嫡系為大宗,庶出為小宗


明令“嫡長子繼承製”能確保財產的繼承,家族的穩固

“嫡長子繼承製”的產生也與此有些關係,商朝前期是“兄終弟及”於是兄弟間的內亂比較多,

統治者吸取教訓,慢慢發展出“嫡長子繼承製”。那為什麼不是單純的“父死子繼”?非要弄出嫡庶之分?也是有減少王位紛爭,利於王權穩固的成分在。嫡長子只有一個,哪怕是生了雙胞胎,那也是有長幼的,所以,正統繼承人是唯一的。這樣底下的兄弟大多會老老實實的等著分封。如果誰都有機會,那肯定誰都想繼承,自然會有紛爭。雍正時期的事就挺可怕的。


商代之後由周進一步完善,在這之後雖然也有兄終弟及的,也有庶子代替嫡子繼承王位的,但是主流還是“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與嫡妻,“子憑母貴”

除了為了減少紛爭,其實也與嫡妻的地位有關。一個男人,他的身份是統治階級也好,是地主富豪也罷,一般的他的嫡妻也是“門當戶對”的,至少也是不錯的,而庶妻一般會次之。這樣,嫡妻的孩子自然在地位上要比庶妻的孩子高一些,即使是庶子比較聰明或是有才能、庶妻受寵愛,但是真要論起誰來繼承家族財產合適?那還是支持嫡子的力量大一些。因為,嫡子身後站著的是一整個嫡妻的家族。


我認為主要就是這兩個原因吧。一個是社會發展需要,嫡長子制的存在有利於家族發展,所以一個家族會主動支持嫡長子的確定,另外一個就是“子憑母貴”,嫡妻的地位使嫡子的地位也得到了保證。所以,庶子在財產繼承上處於劣勢,自然地位是比不上的嫡子的。


而且,前面也說了,嫡長子制至晚從商代就有了,觀念根深蒂固。父母長輩對於嫡長子那也是高看一眼,期望也更大的。


我是阿斗,喜歡歷史喜歡逛博物館,歡迎關注!


文物考古聊歷史


原來你也知道這是“古言小說”的設定啊?

那為什麼還把小說當成真實的歷史呢?古代的嫡、庶雖然有差別,但並沒有小說中那麼誇張的差別。


嫡子和庶子的差別?

在網絡上,古言小說最腦殘的橋段是:設定一大堆古代都不存在的“嫡庶差別”。

可以說,這些小說比封建社會還要封建社會,非常可怕。

歷史上真實的古人,都沒有古言小說的作者迂腐。


古代的嫡子,確實比庶子有一些優勢。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因為西周推行的禮儀改革,確定了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內核的宗法制度。

換言之,嫡子,特別是嫡長子在繼承權上是要優先於庶子的。

但是,這個差異只體現在:

皇位承襲——如立太子一般都立嫡長子;或者有貴族的爵位——爵位優先讓嫡長子、嫡子繼承。


除此以外,嫡庶並沒有什麼差異。如果庶子出色,嫡子除了個爵位又能怎麼樣呢?

再比如,分家產的時候,古代的法律有明確規定:

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

如果嫡庶差異巨大,家產又怎麼會平分呢?

總而言之,我國古代不是朝鮮,不要拿朝鮮那套嫡庶的規矩,附會到我們的歷史。


HuiNanHistory


在中國古代,嫡、庶的地位差別很大,其原因主要涉及到國家(家庭)的正統和財富的繼承。

如果要區分在中國古代嫡、庶之間的差別,先要弄清楚中國古代一夫多妻制度。

在中國古代,男人是可以找幾個老婆的,但是這個一夫多妻的制度又有其特殊性,正室是妻,側室是妾。也就一個男人找很多女人,但正室也就是他的妻子只能是一位,而且無論是在法律還是道德上都是規定好了的。

自古以來,中國文化的精髓建立在儒家的孝文化基礎之上的,而孝又是以傳承為根基的,傳承的問題是每個中國古代家庭甚至國家最重要的延續問題。

男人找了這麼多的女人,肯定不是拿來看的,一妻多妾不但是個面子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古代男權社會的享樂問題了,有了那方面的娛樂,就會有結果(不育者除外)。在古代社會中,一個家庭是否強盛,一個家族是否興旺,那就看人丁的數量了,妻妾多了,自然人丁就興旺了。

家族的人丁興旺了,這家族的財富和地位具體由誰來繼承就成了現實問題,畢竟人無論地位財富都是要死的,這傳承的重點並不是所有後代進行均分,這不利於家族的長遠發展,總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兒子來繼承老子的財富地位,那麼這個人選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

於是題主所說的嫡、庶之分就出現了。

嫡,正妻所生子女;庶,側室所生子女。

其實從女人角度來講,無論是正妻還是側室都是一個男人的種子,他們具備一樣的血緣、基因,從生物角度來說,嫡、庶毫無區別的。

嫡、庶的最大區別在於法統,這個法統就是千百年來中國古代傳承的基本原則,正室正妻的後代具有天然的法統優勢,也就說這一支具有繼承上一代所有權利的天然地位,無論是法律的還是道德的。


沉墨I方之城


最早感覺到嫡生與庶出的差距,是《紅樓夢》裡面的賈寶玉與賈環,兩人都是賈政的兒子,賈寶玉之母是王夫人,而賈環之母是趙姨娘,王夫人出身於金陵王家,號稱“東海少了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

賈寶王如眾星捧月一般,而賈環,雖然看起來也是賈政的兒子,但是沒有人理會他,也不把他當一回事,連那些丫環書童們也是如此,原因很簡單,就是賈寶玉是嫡出,而賈環是庶出。

現在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而在古代是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像皇帝,也仍是如此,比如清朝,后妃的級別依次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等等,級別最低的就是宮女出身。

這裡面的一妻就是指皇后,而妾指的就是其他的妃嬪,那我們再來看看哪些人會成皇后呢?一般看兩個標準,一個就是家世,還有一個就是美貌、德行,其中以家世更為重要,因為就清代而言,愛新覺羅家族是需要其他家族的支持的。

比如佟佳氏,鈕祜祿氏,葉赫那拉氏。子以母貴,而母又以她的家族而貴,歸根到底,嫡子與庶出的差距就來身各個家族的差距。

從西周開始,一般採用的是嫡長子繼承製,這種有兩種好處,就是肯定嫡妻的孃家的地位,另外就是讓皇帝的其他兒子避免爭奪這個位置,如果皇帝的兒子都在爭奪這個儲君之位,那麼對國家是一種災害。

但是,這種也有很明顯的弊端,那就是這個儲君很難是最優秀的,不過兩權相利取其重,兩權相害取其輕,再加帝國的治理主要是通過丞相為首的文臣體系,儲君可以不是最優秀的,但對於帝國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嫡與庶也是相對的,正如皇后可立也可廢,那麼嫡能變庶,庶也能變嫡,這個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歷史簡單說


在古代,嫡生和庶出差別如此大,原因如下:

1.歷史背景:

中國的古代,基本都是封建制的王朝,且大部分最推崇的還是儒家。

封建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分封制和等級制,土地,資源,都是一層一層不斷由上到下分封下去,所以,把嫡生和庶出的卻別弄大,就很有必要了,因為他們要保證自己家族的利益,所有家族的絕大部分財產、資源,都是由嫡子繼承,這樣才能保障家族世世代代的傳承。

再來說儒家,儒家的中心觀點是“克己復禮”,復的是“周禮”,周禮最重要的就是階級分明,那麼很顯然,嫡生和庶出,在源頭上,也就是母親們的身份上,從根本的階級就是不同的,那孩子的地位當然差別如天淵了。


2.利益:

在古代,人們的生產力是很有限的,而人類的發展又是必須的,那麼想要傳續家族,讓整個家族長長久久地持續下去,就必須有足夠的利益驅使。

要知道,一般一個家族中,只有一位家主,他需要保證自己家族的傳承,所以一般來說,他的正妻,都是門當戶對,對家族有利的,地位,金錢,資源都對家族有幫助的女性,這種可以說是最好的利益結合,那麼,由正妻生下的嫡生子,來繼承整個家族,就是最好的繼承,也符合家族最大的利益。

至於庶出,一般來說,正妻之外的小妾們,都是比較下一層的女人,她們在身份,地位,以及背後的財產、資源上來說,都不會符合家族的利益,只是用來傳宗接代,或者賞玩的,那麼,可想而知,由她們庶出的孩子,地位怎麼可能高?和嫡生子差別大,才是符合利益的。


3.作用:

古代人,之所以,一夫多妻的原因,還要從生子的艱難,以及嬰兒的存活率的低下來說,當時的醫學很差,環境也很差,所有的女性生子,都是一道“鬼門關”。


所以,他需要多娶多個小妾,來保證後代的傳續,正妻只有一位,但很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難以順利生產,就算順利生產,讓嬰兒好好長大也是個大問題。

所以,正妻名下的嫡生子,才如此重要,之所以要把嫡生和庶出的差別搞這麼大,最重要的還是一個強調,嫡生的是未來家族的主人,必須從一開始就建立權威,和重要性,他才能被好好的保護,成功地長大成人。


所以,綜上所述,嫡生和庶出區別如此大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符合古代社會發展,家族傳續以及生存的必要性。


長了鹿角的兔子


為什麼如此,那是為了明尊卑,立次序。

在封建時代,尊卑等級觀念十分重要,官分等級,妻妾分明。在那時的思想理念裡,沒有次序,沒有尊卑,那是不成體統的。主就是主,奴就是奴。上就是上,下就是下。

這是封建時代統治的需要。因此,宗法觀念也就迎運而生。既然男子可以三妻四妾,那麼,妻妾也是不可混淆的。“寵妾滅妻“是大罪。一個熟悉規則的男子,是不可能做出妻妾不分的事的。既使想要寵個妾,那也只能在私底下,是見不得光,上不得檯面的。

所以,許多穿越小說裡,妾身想要上位,那是千難萬難。就算她得到了全家人的認可,在大婆去世後,想要扶正都要經過宗法允許,報備官府。

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嫡妻的地位,宗法上,嫡子和庶子的地位也就因之有所區別。嫡子是家裡的主人,庶子卻要次一等,有那出身不好的妾所生的兒子,甚至會被當作家奴一般的存在。

庶子將來有了出息,想要給自己的生母封個誥命,那都是很難的,在清朝,如果嫡母與生母均健在,只封嫡母為誥命夫,如果雙方都不在人世,則兩個都可以追封。一般來講,庶子的生母想要封為誥命,法律是不允許的,只有朝廷法外開恩才可以。譬如張之洞,本為嫡出,但父母雙亡,是父親的小妾守寡把他養大,為感激養恩,才奏請朝廷對其進行封賞。

而袁世凱是庶出,身為封疆大吏的他,想讓自己的生母和父親合葬。但他的嫡兄袁世敦堅決反對,最後,袁世凱只能另擇他地安葬生母。

所以妻妾眾多的人家,所生的兒子們分了嫡庶,都是由其生母的地位決定的。而給妻妾分等次尊卑,正是統治秩序的需要。規矩如此,西太后慈禧在場面上,也要退後慈安一步。

二、嫡子與庶子的劃分,有利於封建家庭產業的集中與傳承。

中國古代及周邊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都奉行的是核心家庭制。即由嫡子繼承產業。父母依附嫡子而居。

這樣的宗法制度有利於產業的集中與繼承發揚。若不如此,各子資源均分,很有可能不能集中力量培養優秀接班人,也不利於財產的保全。

當然,嫡庶的區別如此嚴苛,其實也埋沒了不少有才能的庶子。但這能怪誰呢?只能怪一夫多妻制呀。


錢多多讀文史


中國古代的社會是以家族被基礎,家族之上就是國家,皇帝統治著整個天下,那麼無論是底下的普通民眾,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都無法擺脫死亡的陰影。人固有一死,但江山和家業還是要繼續傳承下去,對於皇室和普通的家族來說,繼承人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一套基礎的繼承人制度,在秦漢時期,繼承人的制度進一步完善,此後這些政權都是沿用這套制度,說起來也很簡單“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

什麼是嫡生、庶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有嫡子的時候是嫡子來繼承,沒有嫡子的話就按照長幼的順序,由長子來繼承,一旦嫡子庶子都沒有的話,那麼就要讓自己的弟弟來繼承。這條法則不僅是皇室傳承的重要標準,也是下面各個家族的傳承方式,這裡面特意就強調了嫡庶之間的區別,在擁有嫡子的情況下,庶出的孩子就算是長子,也沒有辦法繼承家業,那麼到底什麼是嫡子,什麼是庶出的孩子呢?其實嫡子就是正室的孩子,皇室裡面就是皇后生下的孩子,民間就是家裡正室的孩子。

庶出子就是非正室的孩子,也包括外面的私生子,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國家只有一個正室,那就是皇后,而民間家庭裡面也只有一位正室,在後來又出現平妻的概念,只是與正室還存在著一些區別。

但總得來說,正室與妾室這些有明顯的差距,她們在後宅的權力是不一樣的,因此她們生下的孩子也有不一樣的權力,嫡子可以繼承家裡的一切,庶出的孩子可以繼承一些產業,但他也繼承不了多少的財產,除了皇族以及一些條件非常好的家族外,其他家庭裡面庶出子生活是非常悲慘。

他們在家族裡面沒有什麼地位,庶出子要想有繼承的權力,除非是正室沒有孩子,或者是嫡子早早就死去,這樣他們就可以繼承家業。這種規定現在看起來是非常不人道的,同樣都是父親的孩子,偏偏投胎不同,就有不一樣的待遇,很多庶出的孩子也不甘心,他們就有一個好的方法,那就是認家裡的正室為自己的母親。

比如在《紅樓夢》中的探春,她精明強幹,可她並非是嫡出子,家裡的正室是王夫人,而她的親生母親是趙姨娘,探春自幼就認王夫人為自己的母親,不認自己的生母,在稱呼的時候也是稱王夫人為自己的娘,而稱呼趙姨娘為姨娘,她這麼做就是想要保證自己的地位。

古代一些庶出的孩子,其實是非常有能力的,可他們由於自己的身份,就沒有辦法得到應有的待遇,最終也沒有出頭的日子,而一些嫡子,不僅沒有什麼能力,品行還十分惡劣,這就使得家裡或者國家的產業在他們的手上就被敗壞。

為何要特意去制定這種制度呢?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同樣是父親的孩子,嫡庶之間的區別怎麼就這麼大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正妻的身份不一般,古代男人確實是可以有不少的女人,但正妻只有一個,並且與正妻結合不僅僅是娶親,背後還有很多的利益關聯。

像皇帝他在娶親的時候,選皇后就要考慮到皇后的家庭,民間很多人在娶妻的時候,都要考慮到妻子孃家的能力,女方的孃家往往可以給男方家庭帶來很大的幫助。而且很多的婚姻,其實就等於兩個家族的聯合,既然正妻這麼有背景,她在男方家庭裡面地位就必然不一般,為何《紅樓夢》裡面,王夫人作為正室,她的孩子寶玉在家族裡面就有這麼高的地位呢?

還是她的孃家是王家,她與賈政結合也是賈王兩府的政治聯姻,兩大家族相互扶持,對他們雙方都有很大的好處,因此賈政他在家裡對自己的妻子也是非常尊敬,而寶玉一生下來不僅有著賈府的背景,還有著王府的背景,庶出的賈環與他就更沒有辦法比了,嫡子也可以看做是維繫男女雙方家族的一個產物。

除了正妻身份的影響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嫡長子制度,其實是為了要免去不少的家產爭端。現代人是已經沒有什麼嫡庶的觀念,每個子女都享有一定的繼承權,可家產畢竟是固定的,雖然都是一家人,可人都是自私的,誰不想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因此我們看現代家庭裡面幾個子女由於家產分配不均衡,爭執起來鬧到法庭也是很常見的。那麼在古代也是一樣的,即便是皇族的家產分配,也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爭端,皇族子弟爭奪的是天下的大權,圍繞皇位爭奪也產生無數的流血事件。

西周時期開始明確嫡庶之間的觀念,這是由於商朝的權位不斷出現問題,當初商朝就沒有一個明確的繼承法,他們沿用的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家裡的這些兒子們誰都可以去繼承權位。在仲丁去世之後,商朝就爆發了九世之亂。朝內的多個君主為了大位產生激烈的爭奪,這就使得商朝國力中衰,周朝吸取這個教訓,在君王的孩子裡面,也必須要細分出來,否則誰都有辦法去繼承王位,那產生爭執是遲早的事情。嫡庶區分就省去不少的麻煩,這也樹立了西周的宗法制度,後來這些大一統王朝都沿用這種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江山的傳承。

不過,這種嫡庶制度也並不能真正就保證家族傳承不出問題,畢竟在生活中會出現各種意外的事情,也沒有哪個制度能一直有效。比如一些正室,她沒有生下孩子,或者是自己的孩子很早就去世,這樣的話庶出孩子就有機會。

古代的條件非常糟糕,很多的新生兒的很難保證存活下來,夭折是很正常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嫡子有著殘疾什麼的,他們雖然能繼承,可庶出子還是可以去爭奪家產。因此古人無論是皇室,還是底下的這些家族,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家產的爭奪,只是皇族鬧得非常大,往往他們爭奪家產都是會在國內造成內亂。

但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子女的地位是與母親是否受寵有著很大的關係。比如一些庶出子的母親受寵,他的地位自然就非常高,而嫡出子要是他的母親不夠受寵的話,即便他是繼承家業的人,也不會受到父親的喜愛,畢竟主導家產分配的人是父親,他的喜好也有可能改變家產的分配走勢。

參考文獻:

《紅樓夢》


貓眼觀史


古代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老婆一大堆(準確的說,是一妻多妾,人家還是一夫一妻制呢!),兒子自然也一大堆(除了個別皇帝膝下無子,比如晚清那幾個可憐人)。皇帝家大業大,兒子多了,絕對不能誰都有份,要不然,大國就變成鄉鎮了。誰來繼承這份家業呢?

古人有古人的智慧,這就是宗法制,簡單說,就是按照血親來分配國家權力。嫡出和庶出由此而來。

所謂“差別如此之大”,其實是當代人被影視劇和文學作品誤導了,在古代中國,嫡出和庶出確有差別,但並不大。有個經典案例跟大家分享,就很清楚了。清末垂簾聽政的兩宮皇太后大家都是熟悉的,一位是慈禧,另一位就是東太后慈安,她就是庶出!慈安,鈕祜祿氏,是清初重臣弘毅公額亦都之後,家世顯赫。在咸豐初年,有四位秀女同時入宮,三位秀女被封了貴人,慈禧就是當初的蘭貴人,而慈安被封為“貞嬪”,是一宮的主位。而她一個月後封貴妃,兩個月就晉升為皇后!慈安剛入宮的時候,咸豐的後宮基本是空的,這次選秀是要考慮選一位皇后的,鈕祜祿氏的家世是四個人裡最高的,根正苗紅嘛,自然就是考察培養的重點,一進宮,就比那三位的位份高,所以因為家世而迅速成為皇后,這是很合理的。

嫡庶之分是宗法制之下的社會中一種常見的劃分標準。而且在宗法制的社會里嫡庶區別非常嚴格。其基本準則是正妻為嫡,正妻之子為嫡子。妾之子則為庶子。當然正妻有可能生了不只一個兒子,而只有正妻的長子才是嫡子,不是長子的那些兒子叫作眾子。周代宗法制的繼承原則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嫡與庶的差別非常嚴。比如在最體現尊卑的喪服制度中,庶子要為嫡母服喪三年,嫡子不為庶母服喪。在喪制中如果嫡長子早已先死,就要由嫡長子的兒子即長孫來承擔喪與祭的重任,叫作“承重孫”。

不論是國家,還是家庭,“家本位”的主體思想深入人心,其核心是血緣,過程是世襲,因為有繼承程序的需要,也就有了宗法制的出現,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樣不至於在爭奪財產時出現混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