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印山大墓陪葬品豐富,但盜洞多達7個,文物早已被洗劫一空

印山大墓不但規模宏大,墓室豪華,更值得稱道的是,其防腐措施非常科學嚴密。在構築墓室之前,先將整個巨大的坑底全部鋪上一層1.65米厚的木炭;墓室建成後,又在其外包護140層左右的樹皮;樹皮外再填築1米左右厚的木炭;然後整個墓坑再全部用青膏泥分層填築;最外面才是高達10餘米的巨大封土堆。

我們不妨來仔細分析一下,大家都知道木炭是一種具有很強吸水性的物質,主要用於防潮,墓室底部的大量木炭可以抵禦地下的潮溼和少量地下水的滲透。墓室兩側和頂上的木炭層又可吸去可能通過青膏泥滲入的少量水分。墓室之上所包護的140層左右的樹皮,在對墓室進行密封的同時,更可有效地將上面可能滲入的少量水分引向墓室兩側,排入坑底的木炭層。

青膏泥是一種顆粒很細的黏土,分子結構緊密,黏性很大,雨水不易滲透,而且青膏泥還有防腐的功能。考古人員在墓道的青膏泥填土中,發現了一件木質夯具,有趣的是,其埋在青膏泥內的大部分完好無損,而另端因埋在黃色黏土中,已朽爛無存,可見大墓選用青膏泥進行封填,確實有其道理。

由上所述,不難看出,在二千多年前,大墓的墓主真可謂煞費苦心:用木炭吸水防潮,用樹皮分水,還用數量驚人的青膏泥來防腐保護其“地下”宮殿,就是我們現代人看來也是驚訝不已。

印山大墓陪葬品豐富,但盜洞多達7個,文物早已被洗劫一空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麼大的王陵,墓內文物卻已寥寥無幾。7個古代盜洞均從封土頂部開口,打破封土和填土,打穿墓室或甬道頂部的木結構,因此墓室內的隨葬遺物幾乎被洗劫一空。

在考古人員進行清理後,發現墓室內僅殘存有玉器、石器、漆木器和陶器等41件。而青銅器一件未見,甚至連其鏽爛殘跡都未見到,不能不讓人感到深深地遺憾。僅存的40餘件文物,絕大部分發現於中室,包括用於壓席子的玉鎮19件,此外還有石劍、玉鏃、龍首形玉部件、長方形的玉飾、微型玉管珠、漆木杖、殘漆木器。

僅僅是殘存的文物,我們也可以看到其製作之精美。玉器大多刻有精美的捲雲狀花紋;微型玉管珠分別呈白色和黑色,其大小僅米粒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只有藉助放大鏡才可觀察到兩者都有穿孔,可能為墓主的服飾品。

沉睡了2500年左右的印山大墓終於重見天日,我們驚歎於那氣勢恢弘、規模巨大的陵墓,驚歎於古人為了防腐防潮所做的一系列的努力,然而印山大墓也給我們提出了更多的疑團,盜墓者欣喜若狂之後,卻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

印山大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誰?能夠擁有如此強大的實力建造出讓今人都唏噓驚歎的墓葬?七個盜洞一字排開,是誰又是何時將大墓盜洗一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