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日本兵拼刺刀為什麼要退子彈?

一德格天1


首先,日軍拚刺刀前退子彈是一個誤傳,在日軍《步兵操典》中,是沒有拚刺刀前要退子彈的規定的。日軍《步兵操典》只是要求在“突擊”衝鋒時和“白刃戰”中,要將步槍關保險、不要隨便開槍。

(日軍的步兵操典)

日軍擅長拚刺刀是有傳統的。因為自“甲午戰爭”後,小日本看到了侵略中國的希望,所以,在日本國內掀起了所未有的軍國主義浪潮,全民軍訓就是其中一個舉措。當時日本規定,所有中小學生都必須學習一門武藝,其中劍道、步槍刺殺(槍道)就是必選的項目之一。日軍《步兵操典》中,也將刺殺術作為訓練的必選內容。所以,日軍剛入侵中國時,與中國軍隊拚刺刀,中國軍隊經常吃虧的。

但是,日軍確實是沒有拚刺刀前退子彈的規定的。

一、對當時的中國軍隊而言,日軍更喜歡與中國軍保持捎遠一點距離作戰(其實也沒有什麼軍隊喜歡一開打就上刺刀拚殺的)。因為日軍的武器、士兵的槍法普遍比中國軍隊好,保持稍遠一點距離作戰,更能更好地控制戰場的態勢。事實上也是如此,許多中國軍隊經常與日軍一接觸,一輪炮火之後,中國軍隊就崩潰了,根本用不著拚刺刀。

(兇殘的鬼子正用活人做刺殺訓練)

二、抗戰時,拚刺刀其實不是日軍喜歡的戰術,倒是中國軍隊喜歡的戰術。因為中國軍隊武器不如人,比如中國軍隊常用的最好的步槍--中正步槍,射程就比日軍的三八大蓋短,大炮也沒有日軍多。所以,中國士兵為了戰勝鬼子,常奮不顧身衝向鬼子展開近身拚殺,以抵消日軍的武器上的優勢。

三、日軍《步兵》操典上要求士兵拚刺刀時不開槍,是因為當時的步槍穿透力普遍較大,近身作戰時開槍,很要容易誤傷自己人的。其實,三八大蓋只要一關保險,就不會走火了,根本不需要退子彈這樣麻煩。不要把日本人想得這樣愚蠢,不然,我們不會要打十四年才能把小日本打出去了。


50後男人


這應該是真實的戰場寫照!

我是聽我父親講過的:

我的父親是膠東軍區十六團的一個參謀,一個大字不認識的農民,在國家危難之時立馬投身入許世友的膠東軍區,打過無數次的戰鬥!身負重傷。

他說:日本人在拼刺刀的時候的確是退出子彈。他們的個人單兵素質相當的高!我們的兵基本受過正規訓練的很少,沒有條件,很艱苦,尤其是八路軍!單兵拼刺刀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當然,他們的武士道精神也提倡這一點。

我父親參加八路軍的時候是一九四一,正是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候!那時能有一根削的尖尖長長的竹杆子就不錯了!一個班能有一把還經常卡殼的步槍、幾發子彈,更別說有正規的訓練了!所以,跟日本人拼刺刀我們根本不佔優勢,更多的時候,我們的人在後面偷偷打冷槍!所以,有時,俘虜的日本人常常會比劃著說:“你們地,不行。”,就是說我們拼刺刀技術不過關!他們根本不害怕跟我們直接交手!

當然,後來看了軍事方面的題材書籍,也才瞭解到,他們退出了子彈,也有防止誤傷自己人的目的!


孫肖飛先生


日本軍人在白刃戰的時候,不是像題主所說的那樣在退子彈,而是在關保險,但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防止槍走火傷到自己人。

二戰時期,論單兵作戰能力,日本軍人的戰鬥力在全世界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在日本侵華期間,由於我國士兵大多數出自於普通農民,沒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跟日本士兵交戰時損失慘重,戰鬥死亡人數跟日本兵比起來,竟然高達四比一至六比一之間,而在白刃戰的時候,這個比例反而會下降的二比一左右。最終究其原因,竟是日本兵開槍誤殺自己人機率過高造成的。

由於日本士兵裝備的三八大蓋,彈頭過尖,更適合遠距離作戰,在白刃戰中開槍,往往會給對方來個洞穿,彈頭反而在第二個中彈人的身體裡開花,造成第二個人直接死亡。由於白刃戰的時候,雙方士兵交織在一起,隨時都可能誤打到自己人。所以在後期的白刃戰中,日本軍方規定士兵必須按圖上操作的那樣關保險。

隨著戰爭的深入,百般遭受欺壓的中國人,終於像一隻沉睡的大象逐漸甦醒了過來,常年在戰火中磨礪的農民,最終都成了身經百戰的老戰士,憑著小米加步槍的裝備,硬是跟小鬼子周旋到了無條件投降。


用戶5446401805


以訛傳訛,假的,只是動作像是退子彈

我也很想知道為什麼要退子彈,為什麼其他國家士兵不退子彈。而且當時我們的士兵很多用三八大蓋拼刺刀的,為什麼他們不退子彈?


先看下通常的解釋

1.日本《步兵操典》規定

2.展示武士道精神

3.防止誤傷



這三點中,尤其第三點流傳最廣,也是最扯淡的一個。我從小到大聽到的為什麼日軍拼刺刀要退子彈都是這個原因。甚至有說法是,拼刺打不過日本人的時候就開槍。而且還有說法是,日軍拼刺開槍直接穿過對方身體打中隊友,而中國士兵發明了一個方法,開槍打腿。


▲怕誤傷的話,這大哥一梭子下去,豈不是爽歪歪

扯淡,實在是太扯淡了。

難道三八大蓋沒保險不成?難道拼刺刀近距離,你還有時間對著腿打一槍,拼不過慌亂之下能打的中?打中也是運氣,而且是巨大的運氣,打不中,就是送人頭了。


所有國家的士兵在戰場上都是注重節省彈藥的,難不成拼刺準備衝鋒了,退了子彈之後還要撿起來不成?等你撿了兩個以後,你會很驚奇的發現,對方已經衝到你身邊給了你一刀,然後幫你把子彈撿起來,揣進自己口袋裡了。

日本《步兵操典》中沒有一點關於拼刺退子彈的要求,有的是,要求白刃戰時使槍出於安全狀態下,這個安全狀態下,指的就是保險。三八大蓋是有保險的,關保險的動作和退子彈的動作很像。

日軍有規定,這種密集情況下不準開槍,這個是防止誤傷,但還真就沒規定說退子彈,難道保險壞了麼?
而這個退子彈的要求,純粹扯淡,以訛傳訛罷了。太平洋上日軍拼刺可能槍裡真沒有子彈,那是因為他們已經沒有子彈了。

很多老兵說親眼看到日軍退子彈了,很有可能就是看錯了。《雪豹》中就有日軍一發一發退子彈的鏡頭,其實這個就是騙人的,三八大蓋可以一次性把子彈全退掉的。


軍武文齋


針對這個問題,需要事實求是的去論證一下。有人說這是因為日本人的“精神”或者是“防止誤傷”才會被要求退掉子彈去拼刺刀。其實深入的想一想,戰場之上瞬息萬變,稍微一個失誤就是“命喪黃泉”,所謂的精神只是一個“口號”而已,面對生死,日本人也是怕的,難倒會留下這位所謂的“空檔”讓敵人殺掉自己?所以日本兵在拼刺刀之前,退掉子彈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之所以各位有這樣的想法,無疑是受到了“影視劇”或者是“小說”的影響,很多影視劇趁著日本兵退子彈的空檔實現反殺,在現實中其實不存在。

考察參考日本《步兵操典》《劍術教範》

目前可以查到的日本《步兵操典》是昭和15年修訂,日本軍令陸第7號,其中有規定日本“上刺刀”的方式,是這樣描述的:保持不動,右手握槍(輕機關槍)向左傾斜,槍身稍微向右,槍口大約在身體的中央部位。左手握住刀柄,逆向拔出刺刀,注視刺刀並確定其裝配在槍口之上,兩手起槍,恢復原姿勢。

再往前追溯,講述日本軍拼刺刀相關的內容是一本叫做《劍術教範》的書籍,出版於大正4年(1915年),這個是基於明治時代的《劍術教範》修改的內容,我也看了裡面的內容,雖然是日語並非現代日語,但是從裡面的規定來看,並沒有說要“退子彈”的相關內容。所以,日本人腦子不靈活,因為教育而退子彈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退子彈的“真因”

日本人退子彈並非是“武士道”尊嚴,也不是所謂的“保留面子”或者尊重對方,而是日本軍根據實戰經驗同時結合日本武器的特徵的結果。日本兵在白刃戰之前退子彈,是雙方在以“隊”“班”為單位,近距離作戰之前,如果在格鬥或者突擊的時候退子彈,那就是自殺行為。當時日本兵的方針依然是全力射擊,儘可能的壓制敵方的火力。在很多軍事作品中(非抗日神劇,比如亮劍這樣的),一般輕機關槍手會放置在第一線,充分的壓制對方的火力。

當時日本兵的配置多是“散兵線”的密集型隊形,每個隊形之間有著不同的規定,與冷兵器時代“重合兵線”的配置不同,所以不用擔心誤傷。而關於日本退彈藥的原因,可能有下面三點。

一,步兵用步槍性能所致。日本步兵在二戰中最典型的武器是“三八式步槍”,其特點是彈丸的初始速度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此特點註定三八步槍的射程遠,同時也適用於白刃戰。然而這個優點也是這個槍的缺點,由於初始速度高,加之彈藥有一定的重量,命中後很容易就直接貫穿敵方身體,簡單來說,進去一個洞,出來又是一個洞。在白刃戰中,兩方的戰士是重疊的,貫穿身體的子彈會變形或者翻滾,比初始命中造成的損傷更加嚴重,所以容易造成“誤傷”。

二,白刃戰戰術的理解。對於這個描述,引用了一段文字如下:

日軍標準的刺殺準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問題是如果擺一下這個姿勢,就會發現原來這樣一比劃,槍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對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已經被刺倒,這時候使用槍托進行打擊無疑是更為方便的作戰方法。可見,日軍白刃戰中能夠有效射擊的機會很少,保留槍膛中的子彈,取得戰果的機會微乎其微,反而影響了肉搏動作的質量。

三,日軍裝備改良,上保險裝置的一個動作,被誤認為退子彈。

結束語

其實對抗日本軍的白刃戰,最好的武器就是“手槍”,這點美軍深有體會。不過隨著時代的進展,這種作戰方式慢慢的也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日本的自衛隊依然會有訓練。

部分文章介紹:

《日本製造業“晚節末路”:真的只能淪為下游供應商?》

《雷克薩斯豪車隨意換!豐田即將推行新業務,汽車界變革來臨》

《年年虧錢,索尼為何還要堅持做手機?背後是老謀深算》


日本二三事


退彈是不可能退彈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退彈的。也不知啥時候傳說要退彈來著...


要是彈倉內剛塞進一夾子,是不是還得全部退完啊...所以這純粹就沒依據嘛~ 為此我還特地去翻了半天的日本陸軍《步兵操典》,藉著機翻夾生的看到腦殼疼之後發現了這麼一句話。

大概意思就是在作戰中,豬突非常重要,而士兵要相信自軍的白刃戰水平很高,應當奮勇殺入,從氣勢上壓倒敵人。如果周圍沒有指揮官或者戰友,也不用等號令,合適的時機自行找機會上刺刀突入。(非日語系,錯了勿怪)反正通篇是沒扯到要鬼子拼刺之前退彈的。


至於現在不少人都開始信奉上保險以防誤擊發一論,雖然在《步兵操典》中也沒找到,但我個人理解是有可能的,而且是鎖槍機(拉機柄)的保險。(動圖為三八大蓋上保險方式)

畢竟在拼刺中,持握把的手難免手滑,而鎖死狀態下的拉機柄還能起到一個限位作用。


不過話說回來,在86年的電影《血戰臺兒莊》中,最後被圍的沙雕日軍確實有這麼一幕退掉子彈,然後板載送人頭的鏡頭。不知道是故意加戲還是什麼了。


瘋狗的輕武


二戰中日本人以作戰兇狠為著稱,特別是擅長拼刺刀,但是據說他們拼刺刀之前會退掉剩餘子彈這是真的嗎?

不少抗戰主題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在描寫侵華日軍進行白刃格鬥的時候都會類似的敘述或者畫面:“訓練有素的關東軍士兵在突如其來的打擊前迅速做出反映,他們嗷嗷地嚎叫著從車上紛紛跳下去,嘩嘩地拉槍栓聲響成一片,黃澄澄的子彈從槍膛裡跳出來迸在地上。訓練有素而又墨守成規的日本士兵百忙中也沒有忘了在白刃戰前按《步兵操典》退出子彈。”

對於日軍士兵拼刺刀前退子彈的原因,一些相關書籍和網上文章給出了幾點解釋:1.日軍步兵操典上硬性的規定;2.日軍深受“武士道”精神薰陶,為了展現其精神故而如此;3.為了避免誤傷己方士兵。日軍使用的三八式步槍,近距離穿透力強,白刃戰時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如果開槍或者走火,極易貫通後殺傷自己人,由於貫通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後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被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夠反擊。上述論點看上去都十分確切足以讓人信服,然而如果我們更進一步的瞭解日軍條令、戰術要求以及其所使用的武器構造特點,就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認爹蜜全家暴斃


日軍在拼刺刀時退子彈並非出於自信,而是受制於其三八式步槍的缺點

由於三八式步槍口徑小、初速高;近距離命中對人體組織殺傷力較小,極易貫穿。肉搏戰中,雙方人員相互混雜,子彈貫穿後彈道不穩,一旦誤傷自己人反而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傷害。

日軍步兵操典並未明文規定,而且並非所有情況下都需要退子彈

需要注意的是,與網上廣泛流傳的不同。事實上“日軍步兵操典”中並未明確要求肉搏戰前必須退出子彈。這種做法只是日本軍隊中約定俗成的戰鬥慣例,而且並非所有情況下都需要退子彈。

事實上日軍步兵發起衝鋒時,大部分時間是在行進中射擊,也就是邊衝邊打。只有在接近肉搏距離時,才會視情況決定是否退子彈。同時日軍還會將輕機槍等自動火力前推,用來火力壓制。

日軍雖然一根筋,但還不至於傻到刺刀都戳到眼前了,還有心思退子彈。

老式栓動步槍射速低、上膛慢,不適合在肉搏戰中射擊,反而是刺刀更有用

另一方面,肉搏戰中生死就在一瞬間。而老式栓動步槍打完一發之後,還需要完成拉動槍栓,推彈上膛,瞄準擊發這一系列動作。而刺刀只需要一個動作,突刺。

重新上膛在這段時間足夠被刺死好幾回了。

當然,自動火力充足的軍隊就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擔憂。太平洋戰爭中,高喊“萬歲”發動死亡衝鋒的日軍,幾乎還沒衝到肉搏距離,就被美軍的衝鋒槍、霰彈槍和火焰噴射器消滅乾淨了。

“刺刀見紅”不僅僅是一種戰術,更是軍人勇氣與亮劍精神的體現。

下圖為建國後邊境刺刀對峙。論拼刺刀,我們還真沒怕過誰。

抗戰時期的戰士們,面對火力、體力和拼刺技術更強的日軍,往往犧牲四五個中國戰士,才能拼死一名日軍。一代熱血男兒值得敬佩!

嘆一聲,從死人堆裡殺出來的老兵們現在可好啊。

上圖為年過九旬的戰士們,用自己柺杖還原拼刺刀殺鬼子,向英雄們致敬!


武器裝備秀


我認為這是國內抗日劇中一種錯誤的渲染。



不知道表現日本兵退彈是彰顯他們“講究”,還是影射他們的“武士道精神”,相反,我方“偷著”放槍就顯得有些“不體面”。雖說表面上看我方是一種智慧,但背後總覺得“贏得”有些“不光彩”。

而據說實際情況是:在影片中看到日軍退子彈,其實並不是在退子彈,而是在給槍關保險,一是以防誤傷隊友,二是隨時準備擊發。所以,初期階段,這個誤解動作使我方在白刃戰中吃了大虧(向前按壓機尾並向右旋轉到定位,即為保險狀態。向前按壓機尾並向左旋轉到定位,即為待擊狀態),因為我方若要拼了,基本是彈盡了。

另外,日本兵也不喜歡換刺刀,他們作戰有個“百年不變”的死規鉅……



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炮兵轟。你躲炮不理他們吧!人家步兵衝,你理他們步兵吧,步兵退後炮兵轟。真正用刺刀、我們拼刺刀的時候,大家想想就一目瞭然了。《亮劍》中就有一段,很真實。



“去你媽的,幹掉一個夠本,幹掉倆個攥一雙”!

而這種鏡頭在“美劇”上就看不到,因為不到萬不得己的情況下,美國大兵不會讓自己的身體變成魚網。而真正拼命的時候,日本兵的刺刀往往是一針見血。

相反,日本兵只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才發起自殺性白刃攻擊,且槍裡都留著子彈,打光了,寧願挨美軍衝鋒槍、步槍的掃射(美軍有的步槍也可連擊)。所以,美軍意義上不拼刺刀,雖然M1加蘭德步槍有刺刀,但美國士兵一般不裝,強調火力壓制、制勝論。所以,在太平洋上戰場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日軍上好了刺刀準備來個豬突把美國人打回去,但美軍不觸那個黴頭,往往都是成梭子的集成掃射外加大炮、追擊炮等往死了轟。



我們那個年代真正的戰場上,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動不動就刺刀見紅、大快人心。笨人都會想到,如果幾百個日本兵都退掉五發子彈,何不把這一千多發打出去?那所剩無己的我方還能有掄大刀片子的機會?除非把他們幹掉三分之二。



還有,日軍的子彈是相當精貴的。據我們當地一位老抗聯講,偽滿洲國期間,進山討伐抗聯和山林隊的日本討伐隊後期並不帶足彈藥,當無功而返或註定敗亡時,他們會把子彈打光後再返回駐地或拼刺刀。前者是防止有落單兒的被殺死後搶去彈藥,後者是玉碎時也不留給對方一粒子彈和手雷。(初期討伐時,日本鬼子在這方面就吃了大虧,所以後期就學奸了,老人說)



不過,這方面說法不一。日本《步兵操典》中也沒有退彈一說,裡面只提到槍和子彈是步兵的命根子,並沒提到拼刺刀時須退掉子彈,以防傷到自己人。

大概意思吧!

都是文獻,看法不同,還請見諒。


驍勇34


日均拼刺刀時從來沒有退子彈的事情發生過!!!

沒有發生過!!!

沒有發生過!!!

沒有發生過!!!

100發有坂6.5mm步槍彈在1937年的價格是5日元(5円)相當於1.8美元!(圖片說明:有坂6.5mm步槍彈)

而1937年全年日軍的軍費陸軍和海軍相加(日本在二戰結束前沒有空軍)也才32.7億日元!!陸軍更是隻有可憐的16.6億日元!!但是當時的日本陸軍可有足足17個師團和大量的預備役師團來分享這點軍費!!能留下買子彈的錢只有不到4000萬日元!!所以日軍在整個二戰中才會一直強調士兵的命中率和一直不裝備衝鋒槍!就是沒錢鬧的!

如果那個缺心眼的日軍在拼刺刀時選擇“退子彈”!我敢保證日軍軍曹能活活打死他!


那麼為什麼會有“日軍拼刺刀退子彈”的傳聞流傳下來的?這就要從日軍的步兵操典和三八大蓋的特點來說了!

(圖片說明:日軍1904、1940、1944三版步兵操典)

實際上,在最早的明治版本的《操典》上,反而明文規定在發起“白兵突擊”(白刃突擊)之前要先進行一輪齊射,也就是要儘量殺傷對方的有生力量,至少也要打亂敵人隊形,以便在肉搏中佔據先機,這時槍膛中留有空彈殼,更是避免了任何走火的可能性。

但是,在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之後,日軍發現中國士兵(無論國軍還是共軍)的身體素質和武器裝備都遠遠比不上日軍;在白刃戰中日軍可以輕鬆取勝!根本不需要在白刃突擊之前進行齊射,就可以直接突入我軍軍陣!所以在40年版的日軍步兵操典“中國駐屯軍”版中規定——在白刃戰開始之前,直接關閉步槍保險以防走火,再進行白刃突擊;以節約子彈(這個說法存在一定爭議,但是在日軍華北駐屯軍中確有此規定;但在關東軍中沒有找到文字性證據,只有口述)!(圖片說明:日軍三八式步槍)

但是,當時日軍裝備的三八式步槍,的保險機構是在槍機的尾部;關閉保險需要將步槍尾部的保險栓旋轉180度。當兩軍對陣時,遠遠的看見日軍集體轉動槍機關閉保險時,由於保險非常靠近槍栓,可能會誤以為日軍在拉動槍栓退子彈;於是乎就以訛傳訛了!

再加上為了提高我軍士氣,增強我軍士兵在和日軍白刃戰時的信心!這個說法就流傳下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