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寫行草章法的楊再春,書法到底什麼水平?如果參加比賽能拿獎嗎?

大寧小宇


看了關心楊再春先生的朋友也不少啊!我是千千千里馬。我來說說自己對楊再春先生書法的看法。

楊再春先生因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央電視臺做《書法病院》的講座,所以很出名。從此以後,楊再春先生基本“隱居”起來了。但是,他對書法的追求學習,沒有停止。到今天為止,他的書法作品的成就,應該屬於中上水平。


你說參加比賽拿獎的問題,這根本不是楊再春的意思,他也不會參加什麼書法比賽的。

他就是不去參加書法比賽,他的書法收入也非常好,名氣也比得獎的那些朋友要大很多的。

楊再春先生的書法藝術,我覺得他的追求不夠明確。這是影響他書法成就的一個很大方面。


書法有碑學和帖學兩個大的風格。碑學追求陽剛之美和筆法如刀的刻畫,帖學追求筆墨的濃淡乾溼枯的效果。

一般來說,帖學的書法表現力更豐富。因為帖學是按照墨跡來學習書法的,墨跡上面的變化很豐富,墨色的濃淡,筆法的乾枯,可以看到清清楚楚。

但是,碑學是按照碑拓的字模學習書法的,字模上面是沒有墨色的濃淡和筆法的乾枯變化的,只有筆畫的力度和輪廓非常突出。


所以,學習書法一定要有碑帖的感覺。優秀的書法家都會巧妙的利用碑帖的特色,把書法的表現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以上三幅書法作品都是楊再春先生給作者的贈品。在此特別感謝楊再春先生的美好情義。

楊再春先生的書法,早期學習魏碑,後來又學習帖學。據說《蘭亭序》他臨摹了200多遍。

但是他的書法,碑帖不是很明顯。同時,他的字體的結構也不是很合理,這也是影響他書法成就的一些重要因素。

我收藏了幾幅他九十年代寫的作品,大家看看如何?

我是千千千里馬,以上是我的個人意見,歡迎你的批評指正。


千千千里馬


楊再春先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創始人之一,他九十年代在央視開了書法講座,在當今書壇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

我學習書法的時候還看過他的書法視頻,叫《書法病院》,就是列舉了學習書法容易出現的毛筆和問題,並加以改正,不過當時的書法家對他這個節目的評價不是很高,說他的節目是書法病院,結果他寫的字全是病。

雖然是書協創始人之一,但是他自身的書法水平我個人覺得一般,屬於票友級別,現在沒有人再提到他也是有原因的。

至於他的書法能不能獲獎,他現在當然不用參加比賽了,全國第一屆書法展人家就是策劃人之一啊,不過假如真參加比賽的話,國家級的展覽肯定是獲不了獎的,連入展都難。

現在的全國展都是數萬份作品,第一輪刷下去就剩800,第二輪再刷下去600,只剩200個入展名額,還是很難的,要水平加運氣才行,而且也沒有獲獎一說了,只有200入展,展出200幅作品,不評獎。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謝邀,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我們必須尊稱一聲楊再春先生,雖然不一定因為其書法造詣高深。

楊再春先生對於中國書法是有著很大貢獻的,並不在於他對書法本身的技法發展有什麼特殊的創見,而在於他和一批人作為書法的深愛者一直以社會活動家的方式在孜孜不倦的對大眾普及書法、教授書法、擴大書法的民間影響力和官方關注度。

這批人1976年底共同創建“北京書學研究會”;1980年至1981年又於“北京書學研究會”基礎上共同草創“中國書法家協會”;同時,組織並參與了在瀋陽的中國第一屆全國書法展。有誰呢?劉炳森、範曾、蘇士澍……

毫無疑問,這幾位沒有一位不是用書法給自己創造了大量個人財富和個人聲望的,唯一名利來的比較晚的算是蘇主席了,但也值得對吧。但從客觀上說,正是有了這一批人的出現,使得那動盪十年之後的中國的書法藝術得到了恢復發展的民間熱潮和官方重視。所以對於中國書法而言,他們算是時勢造英雄,即使英雄手底其實沒啥功夫,更多是打把勢賣藝賣大力丸的功夫。


楊再春先生的書法本身而言,跟範、蘇二位其實類似,與其說是書法不如說是因為師法路子比較野、也並沒有很深的臨池功夫打底,寫字寫熟了也寫俗了,所以一手字看起來飄飄欲仙但其實沒法細看更不耐看,因為三大弊端:

1、取法太亂、自我創新無力;

書法最怕大雜燴,以一個派別打底,功架有了,書法三觀就有了。初入少林三年五載就頭頂著掃地僧的旗號到處收徒弟,這不一定僅僅是武林的笑話。

楊先生的碑學、帖學底子打的都不夠好,更沒有到融合自我的階段,至今很多作品的字跡還流露出很明顯的某碑某帖的影子但是實在無能為力去處理好。

2、鋒芒畢露、文韻涵養缺如;

書法這個藝術為什麼言必稱魏晉,是因為是藝術不僅僅是技術,氣韻格調才是書法最該著眼的東西。筆能玩的很熟練、某些筆法玩得很high而缺乏雅緻、平穩、恬淡的意韻,往往會離書法很遠。這也是為什麼公眾雖然並不懂怎樣看書法但喜歡一見到某種爆裂風格的作品就吼醜書的原因。

楊再春先生的字,在結構合理性方面真的問題不小,但更大麻煩是張狂而易背離法度。

3、千書一面、程式化套路化。

總之對於普通人和初學者而言,很是鎮得住人,但一旦你真的進了門了,對書法的理論和臨池深度都有了一點積累了,你對這種類型的書法能力的質疑就會隨著自我的提升而增長。在這一點上,楊、劉、範、蘇幾位,真正叫難兄難弟。

順便說一聲,楊再春先生實在已經沒有必要和可能參加任何書法比賽了,如果實在要做個穿越式的比較,任何一個城市的區一級的書法比賽,以書法實力而言,能拿三等獎就算賺到了。今時非同往日,臨池幾十年的中青年書者實在是很普及了,不同於當年他們面對的是做了紅衛兵的年輕人,年紀大的老輩已經不是人亡就是心死,當然由得他們拋頭露面去召喚書法的神龍了。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敬請點贊關注,深夜碼字,頓感溫馨!謝謝!

大成國學堂


早前在頭條上也播放過楊老師的書法視頻,閱讀量和播放量都達到了幾十萬,看來楊老師的粉絲不少啊。建議楊再春來頭條發展發展,估計也會很好。

這個問題實在不好回答。如果就我個人來說的話,楊老師的書法算是好的,基本上對於市面上那些瞎寫、胡寫的人來說,楊老師書寫還算得法。

況且從楊老師在頭條上的視頻播放量可以看到,楊老師的書法應該是得到了大部分頭條書友的承認和喜愛。

既然已經有這麼多人喜歡楊老師的書法了,那麼我們討論他的書法好還是不好還有什麼意義?

就好像我們說田蘊章、田英章老師的書法到底好還是不好一樣,既然有人喜歡,就一定有他合理的方面、有他獨到的優勢。

你問任何一個人,楊再春老師的書法水平到底怎麼樣,只要他說他是中上、中下、優秀、神品之類的回答,基本上可以將它的回答視為扯淡了。

因為,這樣的評價,基本上就是瞎掰。我們當然可以得出一個似是而非的回答,說他書法很好、很差,但是有什麼意義?你說的真的就代表以後歷史對於他的評價嗎?

可以肯定的是,楊再春老師的書法肯定是有水平的。而且水平還不低這樣也是有很多人能夠關注他的原因。

第二個問題問的就比較搞笑了。你說以楊再春老師的書法水平和名氣來說,能不獲獎嗎?

楊老師早年間在央視和其他電視臺錄製的書法講座對於當時書法剛剛復興的中國人來,起到了很及時的啟蒙作用。這也是楊老師能夠擁有這麼多名氣和粉絲的原因。

正如其他人所說的那樣,在春老師的書法走的是一條碑帖結合的道路,書法既有碑學的氣質,又有帖學的精細。


松風閣書法日講


應當稱得上名符其實的書法藝術家,且其書法的藝術

造詣也非常深厚,其書法風格在當代也有重要的影響。

評判書法家的標準應從兩個重要的方面去考慮:

一:“書”的含金量,要看其作品對傳統書法的技法,

理念、情懷、演繹的程度,從這方面來看,楊在春先生

可以說駕馭的如魚得水,淋漓盡致。其書法在個性的

表現上有強烈的識別符號和辨識度,個人風格十分鮮明,

在尊重傳統技法的同時適度合理地運用了一些現代元素,

他的書法內涵古人又有所突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法”的含金量。楊先生的書法藝術之法很明顯取法

二王體系,這是很正規書法繼承之路,也可以說是取法

乎上。關鍵的是其雖學習二王,但又能脫開二王,即有

傳承又有創新,對二王書法,在現代給予了新鮮的演繹,

我認為這是當下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書法創作態度,而

不像個別投機之徒,避重就輕,繞開傳統,去提倡連自己

都不相信的書法創新,結果把書壇搞的烏煙瘴氣。

我不同意當下許多人提倡的創新,是因為我們目前對傳統

的書法的繼承還遠遠不夠,全民的書法學習能力和對

書法的鑑賞能力都很低,繼承的任務可謂任重道遠,在這種

情況下,楊在春先生的書法成就就很好的給我們提供了

榜樣的作用,也是各位有志於書法藝術的青年人要借鑑的

正確模式。


素里布衣楊半



以前知道他是個書法家,沒怎麼關注他的作品,剛才百度了一下,找到了幾幅作品。看一下上面的作品,整幅作品氣韻流動,神采飛揚。採用粗線條和細線條的強烈對比,粗線條酣暢淋漓,細線條流動飛舞,整幅作品和諧統一,大氣磅礴。


這幅也是,追求濃墨與淡墨統一。

這幅作品,時而欹側,時而錯位,濃淡墨變化,氣韻流動,只是使轉有點晦澀。

總的說來,中上等水平,得獎沒問題。


水電工老路書法


楊再春先生是一位當代行草大家,其書法理論造詣深厚,行草書法功夫了得。要問書法到底什麼水平,個人所見,當在書法教授級水平。我曾看過楊老師書法教學視頻,他對於行草技法講得一清二楚,須注意什麼問題,也說得明明白白,聽後受益匪淺。他比較重視行草方面在書寫時以下幾個問題:

一,圓方筆相間。行草圓使轉,便於遊動,若過多使用,則缺乏沉著,雄強之勢。



二,縈帶和連屬。他認為縈帶牽絲不是點畫,不宜太粗.,連屬形式和方向不可一致,輕重不可雷同。

三,他不贊成滿紙遊絲,點畫不明,狂繚怪繞,矯柔造作。提倡書寫出之自然,恰到好處。如下圖:
因此,楊先生的行草書法瀟灑流落,收放得體,有形有勢,筆筆相生。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飛動古樸,遒勁有骨。所以意趣盎然。


草龍書畫


記得我練的第一本字帖,就是楊再春老師寫的。那時我不知道王羲之的字如何,但我知道楊再春寫的非常好。

隨著年紀增長,以及對書法的瞭解,逐漸知道,楊老師的字離頂尖書法家還是有距離的。

說件真事吧。從朋友處得知,有次中國書協辦的大賽,面向全國徵稿,同時特邀了一批書法名家。安徽一位特邀書家寄稿時未寫明是特邀的,結果被當成普通投稿者。

活動結束,組委會奇怪,怎麼沒收到這位書家的作品,而書家本人說已寄了。後來他的作品在落選作品中找到了。

楊再春先生的字相對傳統,與現行流行的書體不一樣,他的字若是參加書法比賽,我敢說,他百分之百落選。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楊再春老師的書法,獨秀群芳,別具一格,屬於宗法傳統,化古為今的典型代表。其行草頗有獨創性,也是楊老師書風特色修成正果的主要標誌。

在一些人眼裡,覺得他的作品有點兒另類,最大的差別是,與以往常見的,書宗二王那種行草書,格格不入,很是刺眼。其實,這種看法並不奇怪,只能說他們不懂書道之妙,或者不喜歡這樣風格的字體。其實,楊老師這種寫法很是正統,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融會貫通,熔古鑄今,獨闢蹊徑。是一種建樹個性書風的創意之舉,這無疑給我們當代書法人,尤其是少壯派,如何突破傳統束縛,尋求創新之路,提供了一條難能可貴的重要信息。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大家深思熟慮,膜拜學習。


不難看出,楊老師的創作手法高明之處,就在於他以魏碑為主旋律,大膽地寫成了碑味式行楷,這種作法與唐代李邕、宋朝米芾,有幾分相似之處。猶如條條溪流匯入大海,形成如此奇葩字體,也真可謂水到渠成,順乎自然了。這也證明了,他的書法脈絡十分清晰,絲毫沒有肆意妄為的成分。或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已經爐火純青吧。

他的作品,主要取法魏晉立其筋骨,融入漢唐等其它元素,剛柔相濟,雋逸勁健,節奏舒緩,起伏跌宕,像一首首弦律悠揚、婉轉動聽的古箏曲。他巧妙地運用獨居匠心的技藝手法,表現自己的個性化創作意圖,以較高的字外功底蘊,渲染筆墨情調兒,最終達到寫出書為心畫的意境,形成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


仔細品讀楊老師的作品,每一件都如同一道道美味佳餚,字裡行間浸透著一股股濃烈的淳樸氣息。從楊老師的作品格調中,足以反映出他不僅是一位弘揚傳統文化的忠實者,更是發展高雅藝術的傳承者。他深厚的書法造詣與高雅藝術修養,已經完全具備引領書法新潮流的能力,是我等望塵莫及的。

可以想像,如此一位書法大師級別的高手,早已經把獲獎、封號等身外之物,置之度外了。也許這就是書法最高境界,上善若水,淡泊名利。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很多年前就看過楊老師的書法講座,最近也看過一些,楊老師深入傳統還是比較深的,並且能走自己對草書的理解和表達,對我們學習草書和創作草書作品是很有幫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