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如何理解和欣賞書法

如何理解和欣賞書法

——胡抗美

如何理解和欣賞書法

胡抗美先生

胡抗美,1952年生於湖北襄陽,號鹿門山人、得天廬。第六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青少年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

如何理解和欣賞書法

理解和欣賞中國書法的前提是,書法已經獨立為一個藝術門類。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對書法的理解才準確到位,對書法的欣賞才能進入書法的本體,才是真正的藝術欣賞。書法獨立為一個藝術門類是書法的地位和功能所決定的。中國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國粹與瑰寶,是中國的最高藝術,是中國美學的基礎。書法進入新時期,它以藝術的身份服務於社會,服務於時代,服務於人民,它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理解和欣賞書法

其實,書法是藝術,幾千年來幾乎沒有質疑過,但社會發展到上個世紀初,卻有人堅持認為書法不是藝術,因此到了建國初期,國家先後成立了美術家協會、音樂家協會、舞蹈協會等,可是,中國書法卻沒有成立書法家協會。這可能與1933年4月29日朱自清日記所記錄的內容有關,日記說:“晚赴梁宗岱宴……振鐸在席上力說書法非藝術,眾皆不謂然”。我們首先來弄清朱自清日記中涉及到人員的身份:梁宗岱畢業於嶺南大學,就讀於日內瓦大學、巴黎大學、柏林大學,是一個翻譯家、教育家;振鐸即鄭振鐸,解放後擔任文化部副部長,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和翻譯家,同時,也是傑出的美術評論家。鄭振鐸在紀念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中說到,這天參加宴會的共有12人,對於“書法非藝術”的說法,其中有9人反對,除鄭振鐸本人外,還有一個半人贊成,這個“半人”就是朱自清。朱自清說:“我算是半個贊成的吧。"說起來,字的確是不應該成為美術。不過,中國的書法,也有他長久的傳統的歷史。所以,我只贊成一半。”朱自清這段話很有意味,他說“字的確是不應該成為美術,”非常有見地,意思說,僅僅寫字,是不應該成為美術的。另一個贊成書法非藝術的是馮友蘭。馮友蘭在這個宴席上到底怎麼贊成鄭振鐸觀點,我們尚沒查到具體資料,但是,馮友蘭認為書法是藝術的觀點,我倒查到了,我將在下文中陳述。“書法不是藝術”的觀念在鄭振鐸頭腦裡是根深蒂固的,力說“書法非藝術”過去16年之後,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他,依然堅持書法不是藝術的觀點,並在建國初期再次引起一場激烈的爭論。當時他堅持反對成立書法家協會,更不認為書法具有專業性。這場爭論的官司一直打到毛主席那裡,毛澤東主席說,我們多一門藝術,又有什麼不好呢?多一門藝術比 少一門藝術好。鄭振鐸在回憶朱自清日記中記載的那場爭論時說:“臨走的時候,有一位朋友還說,他要編一部《中國藝術史》,一定要把中國書法一部門放進去。我說,如果把‘書’也和‘畫’同樣的並列在藝術史裡,那麼,這部藝術史一定不成其為藝術史的。”由此可知鄭振鐸認為書法不是藝術的觀點,是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因為西方藝術史沒有把中國書法列入藝術的行列,所以他認為“書法不是藝術”。朱光潛曾有過這樣的分析: “書法在中國向來自成藝術,和圖畫有同等的身份,近來有人懷疑它(書法)是否可以列於藝術,這般人大概是看到西方藝術史中向來不留位置給書法,所以覺得中國人看重書法有些離奇。其實書法可列於藝術,是無可置疑的。”我們如果把朱光潛的這段話和英國美學家鮑桑魁在《美學史》前言中的一段話聯繫起來思考是很有意思的。鮑桑魁說:“許多讀者也許會抱怨本書幾乎完全沒有直接提到東方藝術,不論是古代世界的東方藝術也好,還是近代中國和日本的東方藝術也好……我雖然不否認它的美,但我認為這是另外一種東西,完全不能把它放到歐洲的美感自相連貫的歷史中來。如果有哪位高手能夠按照美學理論對這種藝術加以研究,那對近代的思辨一定會有可喜的幫助。”鮑桑魁說這話時是1892年之後,離梁宗岱那次晚宴不遠,這種認識勢必會影響到當時中國西學東漸的文化人。朱光潛在1933年曾指出:“近代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有些‘言必稱希臘’的人,大概因為希臘沒有漢字書法藝術,便不承認中國書法有藝術性質。”我想,朱光潛的話是有針對性的,即使不是專門針對鄭振鐸,至少鄭振鐸也在針對所指的範圍之列。鄭振鐸說:“大家提出了許多意見。有的說,藝術是有個性的;中國字有個性,所以是藝術。又有的說,中國字有組織,有變化,極富於美術的標準。我卻極力的反對著他們的主張。我說,中國字有個性,難道別國的字便表現不出個性了麼?要說寫得美,那末,梵文和蒙古文寫得也是十分勻美的。”的確如此,各國文字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自己的美,但中國用毛筆寫漢字,這種“寫”還要經過書法美的教育,這種“寫”,創作的是中國藝術和中國精神,其中包括審美觀、藝術觀、價值觀等,所傳承的是這些世界觀下的人文精神與藝術審美。

如何理解和欣賞書法

以上的故事已成往事,書法獨立為一個藝術門類,無論你承認還是不承認,認識或不認識,已經成為事實,其表現:

一是1981年成立了中國書法家協會,這是書法藝術身份的國家認定。二是有近百所高等院校開設了中國書法專業,如今書法課已經進入了中小學課堂。三是書法家的待遇不斷提高,有的因書法成績突出而農轉非、工轉幹,有的成為國務院津貼享受者,有的成為參政議政的代表者。書協主席擔任文聯副主席,成為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甚至成為黨代表。四是書法作品作為國禮贈送國際友人;在國內,書法懸掛於辦公室、書房、樓堂館所等,作為中國藝術的一種符號,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五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書法轉化為商品,進入市場,豐富了文化市場,滿足了人民的文化精神需求。這些都是正確理解書法應當看到的。

如何理解和欣賞書法

胡抗美先生作品 10米*2米4

下面,就書法欣賞問題,與各位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和體會。

我認為,藝術欣賞的方法決定欣賞的深度。比如欣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假設把“春江”作為一個詞組,那麼“春”是修飾“江水”的,意思是指春天的江水;“花月夜”作為一個詞組,“花月”都是修飾“夜”的,“花月”都是陪襯,突出的是“夜”晚。如果用這種方法去欣賞,其意境一定會受到影響。如果換一種欣賞思路,把春、江、花、月、夜都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它們都是我們的欣賞對象,那麼感覺便豐富起來,欣賞的不僅是春、江、花、月和夜,而且這五種東西也可互相欣賞。張若虛的詩本來是講春、江、花、月、夜的,可是當他突出月亮時卻說,“月照花林皆似霰”,花不見了,不是一朵花,一枝花不見了,而是整個花林都不見了;“空裡流霜不覺飛”,初春的夜晚明明存在著落霜的,他也說不見了;“汀上白沙看不見”,大片的沙洲他也認為不存在了。這使我們想起了張懷瓘的“惟見神采,不見字形”。白紙黑字的字形明明存在,可是人們在欣賞書法時卻只見神采,不見字形。張若虛為了闡發人們對月光的感動,他用月光代替了花林,用月光將春天那層薄薄的白霜過濾掉了,用月光統一了沙灘,或者說花林、霜、沙灘這些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都溶化到月光的意境,月光的記憶,月光的傳說當中去了。書法也是這樣,為什麼不見字形?因為字形參與到神采的創造中去了。人們所感動的是點畫與點畫,結體與結體之間的關係,人們的欣賞由視覺轉入到心理層面,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所在,就是在書法欣賞中得到的享受——存在的東西不覺得存在,只有這樣,“存在”的東西才有藝術與美學本質的探討。其實《蘭亭序》的核心問題也正在此,就是人生觀的問題。死生都在人的身上存在,可很少有人覺得死亡就在我們身上,如果有這樣的人,那一定進入到老莊的境界了,也具有欣賞的價值了。

因此,對於書法藝術的欣賞,我提出“五個轉換期”的思考,與大家共同進行討論。

一是書法藝術的欣賞方式已經進入從閱讀到觀看的轉換期。古人書法與實用結合在一起,即是實用的,閱讀當然是第一位。今天的書法大多數都是專門進行的書法創作,目的是懸掛或展示,即是展示,觀看當然是第一位的。實用就是寫文章,寫詩詞,寫信等,作者的注意力主要在遣詞造句上;專門進行書法創作,如參展、用於他人收藏或贈送朋友等,作者的注意力主要在藝術創造上,突出的是美的感受。這種美的感受是通過觀看得到的,而不是閱讀出來的。既然是兩種欣賞方式的轉換期,說明這兩種方式都同時存在,所不同的是,先看後讀。

二是書法藝術欣賞的順序已經進入從點畫、結體入手到從章法入手的轉換期。古人欣賞書法一般從小到大,即先看用筆,再看點畫結體,最後到章法。這是因為古代的作品大都比較小,雖然宋代以後作品逐步變得大了起來,但無論如何也比不上今天的宏大,而且古代作品變大後,書家章法意識也沒有今人這麼強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思維方式的改變,書法的發展從中獲得了動力。書家在創作時首先考慮的是作品的整體效果,從大處著眼,強調章法的周到與和諧。因此欣賞書法首先看章法,然後再看結體、點畫和用筆。章法離人們心靈最近,章法也直接反映時代精神。

如何理解和欣賞書法

自作詞《卜算子》 87×40cm 2014年

三是書法的細節欣賞已經進入從看用筆、點畫精道到看對比關係豐富的轉換期。細節決定作品的格調。但什麼是細節,認識上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看用筆的細微之處,看結體的佈局,而今天看方與圓、正與側、快與慢、收與放、開與合、疏與密、斷與續、枯與溼等諸多元素的對比,對比關係越豐富、越和諧,內涵越深刻,細節越感人。過去的細節是精道,今天的細節是對比關係。

四是書法的欣賞已經進入從單純看筆墨表現到同時看空白表現的轉換期。其實從色彩角度講,書法有黑白兩部分組成,可是長期以來,人們看黑的多,看白的少,白的甚至不看。作品中的白,尤如城市中的綠地、公園和水面,一個城市如果沒有“白”,設想這個城市怎麼生活?書法也一樣,沒有白就沒有書法,書法的白,有形,有義,有情,能說話,會呼吸,白是音樂中的休止符,是佛家的空,道家的無。

五是書法的理論建構已經進入從經驗比擬型到理性思辨型的轉換期。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可我們的書法理論還停留在文言文階段,停留在形象比喻的世界裡,比如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印印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若山水,若日月等,不僅外國人費解,就是中國人理解起來也很困難。那麼,書法要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書法要走出國門,完善書法的理論建構,進行理論思辯已經迫在眉睫,而且已經看到不少這方面優秀的理論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