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從小受到家庭環境影響的孩子長大後變得自卑、敏感、玻璃心、內向、抑鬱、自閉、不自信,該怎麼挽救?

改變自己19505197


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個背景,這個背景裡有喜有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每個人人格的完善、性格的形成和三觀的養成(不知道題主所言是自己還是其他人,暫且以其他人為角度來講)。

一個人從小受到家庭環境,長大以後變得自卑、敏感、玻璃心、內向、自閉、不自信,甚至有點自卑,和原生家庭裡父母對他的態度和言行,以及親戚朋友的態度,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動,還有學校環境等等都有很大關係。

通常而言,在原生家庭裡經常被忽視的孩子比較容易自卑,但不一定玻璃心;但若是在早年經歷裡經常受到嘲笑、諷刺,就有可能變得敏感、玻璃心,這種諷刺不一定是來自原生家庭,也可能是來自童年的街坊鄰里和學校的老師同學。而有時候,從小萬千寵愛在一身,長在溫室裡,成年以後也會玻璃心,因為從小自我中心,挨不得批評。此外,倘若父母在小時候對他幾乎溺愛,成年後一下子180度轉彎要求他付出,由於之前從未讓他明白什麼叫感恩,什麼是該與不該,這樣的人也比較自卑,敏感,容易抑鬱,但不一定內向。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要認識到這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很多人眼裡認為性格內向就是不好。其實,內向有內向的好處。內向的人相對而言比較沉穩,注意力比較集中,善於思考,他們可能不是很擅長社交,但是他們所交的朋友大部分是交心的。他們或許在陌生人或一般人面前表現得好像不善言辭(因為他們覺得沒有共同語言),但他們在自己認為談得來的人面前是可以滔滔不絕的。

其次,很多人把內向等同自閉。其實內向和自閉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內向的人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可以發揮得不錯,遇到談得來的人可以滔滔不絕,但是自閉的人完全不和任何人交流,甚至一個朋友也沒有。比如,網絡噴子有相當一部分是自閉的,因為沒朋友,渴望交流又拉不下面子,於是在網絡上洩憤(有一些是反社會人格障礙,有一些是心理扭曲)。

再者,敏感的人善於捕捉一般人注意不到的細節,觀察力細緻入微,反應也比較快。當然,這是在正常的敏感範圍內,即不會玻璃心。玻璃心屬於敏感過度,但是如果能夠循循善誘,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可以慢慢改善玻璃心(表演型人格障礙除外)。

然後說說自卑,自卑其實不見得是不好的。每個人或多或少有點自卑,在正常範圍內,自卑可以激勵一個人前進,成為進步的動力。比如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覺得慚愧,但是又不敢落後,於是奮起直追,這就是正常自卑帶來的動力。如果過度自卑,則會產生諸如嫉妒心過重,過分強勢,價值感低等情況。

以上的分析和建議算不上很全,因為問題本身並不是很具體,涉及到許多細節性的問題。

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身上的特徵所折射出的是他過往的經歷,如果要挽救一個人,需要從他的家庭、學校、單位和社會經歷等等入手全面分析,還需要量力而行。作為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曾經作了什麼傷害子女的事,還需回想其他人是否曾經對子女有過什麼樣的傷害,遇到事情的時候是怎麼處理的。比如,每次孩子放學回家,是先問成績,還是先問今天有沒有遇到什麼有趣的事,交到什麼好朋友;孩子受到批評就哭,是先孩子看到問題的存在,認識到自己的錯,還是,繼續罵或者罵上哄,或者罵上閉嘴;孩子想與父母分享時,父母是直接打斷,還是認真聆聽,與他交流……

總之,所有的可能都需要考慮到,才能找到真正的根源,對症下藥。


裡外雅堂


我已經回答過很多遍這種問題了,但是隻要我看到一個,我就回答一次。

自卑,敏感,玻璃心,內向,抑鬱,自閉,不自信,還有你通常講的社交恐懼症,拖延症之類的都是一個人內心能量弱小的特徵,通常導致這種狀況的根源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環境,但是你沒有任何辦法去改變那個環境的,你只能接納,但是這個接納不是說你接受了之後什麼都不做,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有針對性的自律行為去改善。

一個人的內心有問題,那就找方法作用於這個人的內心;

一個人的內心能量太過於缺失,那就去補充這種內心中的能量;

那麼怎麼補充?

第一把握住方向是向你的內心中去求索,而不是向外界環境去尋求認可或者解決的辦法。人與生俱來有兩個天性,其中一個是被認可,但是絕大多數人認為這種認可是外界環境對自己的認可,而不是自己內心對自己的認可,這一條很重要。如果你只追求外界環境對你的認可,那麼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你就會產生煩躁不安無法平靜的感受,表現的行為特徵就是你上面所列舉的每一項;而如果你是認為自己內心對自己的認可很重要,那麼你就可以對外界環境做到最大化的淡化,那麼外界環境對你的影響和干擾就幾乎不存在,你感受的是內心的平靜和富足,就不會有上面所列舉的特徵;

第二:讀書+體悟 和 經歷+反思 是向內求下,給你內心注入無窮無盡力量的根本做法,讀書+體悟是將書中的知識和你自己的內心建立聯繫,達到共鳴狀態讓心裡的能量豐富起來,經歷+反思是讓你將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外部環境之間建立聯繫,達到共鳴的狀態,持續的去做這兩件事情,你的內心能量就會很大的提高,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可以抵抗外界對你的影響和干擾了,煩擾你的那些症狀就會消失。

至於你看到的什麼分析你童年影響之類的,那除了讓你再體驗一遍痛苦之外,沒有任何幫助。


小文殊蘭


作為一個心理學的愛好者,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心理學上說: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和自己的童年經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長大後再想改變,這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受到非常大的打擊之後方可改變。所以改變性格這條路走不通。

我推薦使用曲線救國的道路

實際上人的性格都是具有兩面性的,一面是好的方面,另一面是壞的方面。並不是一種性格就一定不好。

內向

內向的人都被認為是不好的性格,其實內向的人善於思考、朋友雖然不多但每個都是要好的朋友。雖然不像外向人那麼善於言辭,善於拉攏人心,但是也有內向自己的優勢。

自卑

擁有自卑心理的人不會有那種高傲自大的心,心底對許多人人情世故都很敏感,這種人反而人緣不錯。

敏感

敏感的人往往對細節方面能夠感受到更加豐富的信息,他們善於觀察。所以從事細節性比較強的工作會得心應手。

玻璃心

擁有一顆玻璃心的人往往對外界的刺激異常敏感,所以他們做事會非常謹慎小心。

抑鬱

一般而言,有抑鬱傾向的人行事會更加謹慎,他們一般會從相對悲觀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考慮所有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最後也往往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抑鬱的人更容易將過錯推到自己身上,從而減少了和其他人的矛盾。

自閉

自閉的人擁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同時他們也更善於思考。如果將自閉這種性格發揮到極致的話,這種人一定會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天才。

不自信

不自信的人往往低調和謙虛。更容易聽取其他人的意見,所以擁有一個能引導他們人生方向的人非常重要。

這就是我總結出的曲線救國,每種性格都有它的優點,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我們要去發揚優點,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好。


阿誠日記


資深心理學家武志紅先生在《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一書中,談到: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其中一個定律是:關係勝於一切。

武志紅先生談到:情商比智商重要,這一點己成公論。 假若父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關係,那麼,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會在這個關係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長。

今天我正好整理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在家如何打發時間#《80後職場寶媽碰上強勢婆婆如何打發在家的時間,衣食住行四方面帶你解讀麻辣婆媳關係》讓我帶你用我的真實案例解讀,從小收到家庭環境影響性格不好的女孩子,該如何面對成年世界。請有需要的朋友靜靜地感受畫面,希望有需要的朋友也能靜心感受愛的世界。接下來,一起走進我的文章,感受一個性格不好的女孩子的逆襲~

HELLO大家好:

我是婆媳關係觀察兔。今天我們一起聊聊在家如何打發時間。來來來,準備好鉛筆,開始劃重點。像我在今日頭條賬號中的自我介紹一樣,我是一個80後寶媽也是一名職場女性。我的性格外表看起來堅強、樂觀、開朗,其實還有敏感、膽小與自卑。這樣的關鍵詞碰上假期跟強勢婆婆如何打發時間,我能幹什麼呢?因為外表的強勢而鬥嘴吵架?因為內在的膽小與自卑而滿腹牢騷?還是因為婆媳之間的代溝而歇斯底里?哈哈,都不是,今天跟各位大姑娘、小媳婦、大兄弟們聊聊我們婆媳在家如何打發時間。

一、衣食住行之吃飯篇——一日三餐全方位喚醒你沉睡的靈魂

早餐喚醒清晨的慵懶、午餐帶來午間的愜意、晚餐開啟清新的茶餘閒聊……晚飯後,農村大火炕上腿盤起來,撲克耍起來~我們婆媳倆從早合作到晚,一日三餐,洗洗涮涮,鍋碗瓢盆~

二、衣食住行之穿衣篇——十天半月一套衣服打造你樸素的風格

羊羔絨的外套?黑色的內搭毛衣?內增高的彩色裝飾高跟鞋?甚至還挑選了相匹配的首飾?呵呵~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我需要的只是婆婆大衣櫃裡一件軟和的綠底紅花長身大棉襖!婆婆大人倒是比我時尚得多,人家有的是軟和的綠底紅花長身大棉襖,有的是軟和的紅底綠花長身大棉襖~我們婆媳倆在家這個“T型臺”上,婆婆完勝我!總是婆婆大人取得勝利。

三、衣食住行之住房篇——農村平房小院落地陽光撫慰你浮躁的情緒

久居城市滿目的繁華,帶給我更多的是對金錢的渴望以及行進中的種種壓力。農村平房小院於煙火中悄無聲息地退卻了我一身的浮華。繁忙之餘,婆婆大人會跟我嘮嘮家常,說說屬於她們那個年代的故事,相比老公這個“遊戲迷”我聽得倒是饒有趣味~

四、衣食住行之行路篇——三點一線全程VIP帶你盤點固定資產

臥室、客廳、廁所是每天都要簽到打卡的好地方,溜達來溜達去,在臥室抽屜的裡層會偶然發現一個精緻的小鏡子,裡面整整齊齊地粘貼著老公初中追的明星照;仔細品讀客廳牆上的畫作,發覺每一處似乎都暗藏著畫者真摯的祝福;蹲在廁所裡,盤算著每天上廁所的次數,暗自揣摩:遠離城市的喧囂,便秘早就不翼而飛~在我天馬星空的時候,總是傳來婆婆大人噼裡啪啦的育兒觀,我倒也是願意聽我們家老太太的嘮嘮叨叨~

或許,會有寶友(都有寶寶的朋友,哈哈)說我婆婆是不是比我還強勢?我在婆家沒有發言的地位?哈哈,是呀,就是這樣的。但是!我知道,這個燙著小卷羊毛的老太太愛著我們這個家,透過所有的嘮叨、所有的指責,我都能看到:她對我們濃烈而樸實的愛~

那麼在家如何打發時間?就是用愛的眼睛於柴米油鹽處開啟生活的煙火之旅~




情感關係觀察兔


自救者,天助也!如果命運對我們不公,我們就跟他抗爭到底!

我就是題目中說的孩子,30年的人生中,一刻不停的與命運抗爭,從未放棄過自己,因為我不甘心,不甘心自己所經歷的苦楚沒有任何補償,我堅信命運一定會給我交代。

原生家庭,無法估量的傷痛

在父母的婚姻中,我從未感受到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的彼此恩愛;取而代之的是相互怨懟、相互指責的不斷消耗。


我從未在他們身上學到如何正確面對困難,如何正確看待人生,甚至連最基本的是非觀念都未曾灌輸給我。

在我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後,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十幾年裡,母親將父親的惡毒形象統統塞進我的腦子裡,對父親的憎恨成為心靈裡最大的傷痕。

而母親的脆弱,敏感,不擔當,不作為更令我苦惱萬分;她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只是一個無能為力的弱女子”而放棄奮鬥,當我為幾百塊學費而苦惱卻不敢張口,當我為省下幾十塊錢而決定不購買學校的人身保險,當我渴望闔家團圓、父母能為我遮風擋雨......

不過是莊生曉夢,一廂情願罷了;於是,對於父母我不再有任何期待,我變得膽小怕事,敏感脆弱,畏首畏尾,極具攻擊性;變成別人心目中極難相處的人。

但在內心,我是多麼的渴望愛,渴望關懷。

出身無法選擇,但人生自己來定

父母太過平庸,我們無法選擇;如果我們的一生都在為自己沒有生在官宦之家而怨天尤人,那麼恭喜你,你的人生將重蹈覆轍。

沒有經歷過原生家庭傷痛的孩子永遠無法體會,惡劣的原生家庭條件會給孩子帶來何種痛苦,它就像一塊燒的通紅的烙鐵在不斷髮出的“刺啦”聲中殘忍的嵌入你的肉體,即便多年以後傷口癒合,傷疤卻永遠不會消失,並且會時不時的冒出來提醒你,告訴你“你是一個不幸的孩子”。

但是我們就該認栽嗎?就該自暴自棄混沌一生嗎?就該讓自己的妻兒經歷自己最不願想起的慘痛經歷嗎?

自救者,天助也

不!如果命運對我們不公,我們就跟他抗爭到底。

當我發現在人群中我永遠是那個不受歡迎的人;永遠是那個人微言輕的人;永遠是那個不被人重視的人......

我決定改變,不是我天生要強,只是因為我絕不要過上我父母的生活。

我加倍努力,將學習看作是拯救自己的捷徑,寒來暑往,智商不夠,時間來湊。

“我還年輕,我有大把的時間改變命運”,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我不斷完善自己殘破的人格,通過大量的閱讀,大量的傾聽,大量的練習;我發現,當你自己強大,世界都在為你讓路。

當我順利找到心儀的工作,經濟實現獨立後,那種控制人生的感覺讓我喜出望外;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自信讓我能夠平心靜氣的看待自己平庸的出身,我不再逃避,不再畏縮,勇敢面對即將來臨的任何挑戰和困境。

積極的自助是你走出困境的首要條件

  1. 要堅信人生可以改變,並接受改變;

  2. 必要的心理疏導,教會你如何自救;

  3. 不要逃避自己的出身,更不必刻意逼迫自己忘記過去;

  4. 熱愛生活,對任何的問題都要積極的尋求正面評價,對自己進行正向引導。

我是@文怡暖身,堅信思想的碰撞是成長的力量,如果可以,不妨留下你的智慧。

文怡暖身


  • 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而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連接,孩子也許還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掙扎,卻沒有人能看得到。(唐納德·溫尼科特)
  • 溫尼科特曾經提出一個術語叫“足夠好的媽媽”,去描述一個滿足孩子何種需要的稱職的媽媽;其核心詩需要為人父母者識別出孩子的情感需要以及物質需求,並滿足孩子的需求。

  • 如果生活在一個情感缺失的環境中,就極有可能出現問題;情感缺失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在某些重大危急時刻,或者在某些非常重要的地方忽視了孩子,造成了無法癒合的創傷;第二種是在孩子的成長期間,長久的對孩子的某方面需求不聽不聞。父母都會有讓孩子失望的時候,這非常正常,真正能造成傷害的,是父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情感需要持續性的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 最常見也最具有代表性的的造成情感忽視的幾類父母。

  • 自戀型:他們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化身,最低要求是不能讓父母因為他們覺得丟臉;他們會覺得孩子每一次的當眾出醜都是故意讓他們丟人。

  • 專制型:他們推崇規則、限制和懲罰,不能被質疑,也不會解釋規矩背後的原因;他們會按照自己頭腦中孩子該有的樣子來要求自己的孩子,不會考慮孩子的特殊需要或者感受。他們覺得孩子靜靜地、徹底的服從才是對父母的愛。

  • 放縱型:他們不想做教育子女的工作,與其花時間跟孩子鬥爭還不如自己把事情都做好,他們並不是民主,他們是真的不想管,不想費心思。

  • 工作狂型:這類父母會向孩子孩子傳達一種信息,你的情感和需要不太重要,從而損害了孩子的自我價值;他們也不會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成就和喜悅中,會無意識的傳達一種信息,你的成就不值一提,這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 都是為你好型:這種類型的父母可能是構成情感忽視父母的最大的一個群體。極少有父母是不愛孩子的,但是愛孩子和能與孩子產生共鳴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當孩子想要的愛與父母給的對不上號的時候,情感忽視就產生了;比如替孩子決定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交什麼樣的朋友、有什麼樣的愛好、學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過什麼樣的人生,等等。

  • 當然還有其他類型的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他們是愛孩子的,但是他們更愛自己。

  • 如果你的生活環境是其中一個或者是多個的綜合,成年後感覺到的自卑、敏感、抑鬱、自閉都是亟需面對並解決的問題;提到面對是因為很多“我知道我有這個問題,但是一直在逃避”的現狀,我們不想承認自己成長的環境是沒有愛的,我們不想承認自己是不被愛的。但是承認既定的事實,才是改變的開始。

  • 如何改變?

  • 首先你要學習關愛自己,把自己放在首位。學會說“不”,對那些習慣了你有求必應的身邊人說“不”。多試幾次,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會彷徨、會恐慌,但是想一想,最壞還能怎麼樣呢?你有權利拒絕任何人,人和人的界限更加清晰的時候就能避免很多無所謂也無用的愧疚。試著尋求幫助,不能拒絕別人是你的負擔,所以你不想變成別人的負擔;但是要知道,其他人不會在拒絕的時候內疚或者難受,大多數人對尋求幫助和拒絕要求都不會感覺太過糾結。發現你的好惡。關愛自己的關鍵之一就是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 調整飲食。先看看童年的飲食習慣和現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飲食習慣就像是父母在童年時期給孩子編寫的程序,長大後這個程序會繼續運行。如果父母經常用零食去制止孩子的哭鬧和問題,長大後的孩子就會用零食緩解現實生活中的不安和焦慮。如果你也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如果你也因此在不斷掙扎,這很正常,不要責備自己,想吃東西的時候關注自己的感受,不評判,只關注。

  • 體育鍛煉。堅持鍛鍊意味著你更關注自己健康,理解鍛鍊的價值和意義;能在情緒不佳的時候找到一個合適的宣洩方式;有良好的的自我約束力。


Amelia戒


內向、抑鬱、自卑等性格,基本上都是小時候成長環境造成。小時候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愛,長大就因追求這份缺失之愛產生外求而受苦難。

作為苦難過來人,我對你正經受的苦難深表同情。同時很高興告訴你,你不孤單,因為有大隊人馬與你同行,而且暴風雨過後的豔陽尤其讓人享受。你可以嘗試各種方式進行自救,包括以下:

1. 認識到真相 你已經清楚自己性格缺陷的來源。是的,成長中有很多人經歷的負面的消極的影響,矇蔽了他們原本純真愉悅的心。但是,純真而無憂是人的最深層本性,只要將它重新挖掘,就可以獲得輕鬆快樂的心情。

2. 著手行動 行動必不可少,尤其是身體上行為上的行動。讓大腦回復簡單,儘量少想問題。因為很多負面思維就是多想而產生的。一定要多積極行動,包括各種體力活,手工活:如各種運動、整理清潔、戶外遊樂等。而且進行這些活動的時候,一定不要做給別人看,而是出自本心地用心去做。

3. 持之以恆 心靈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假以時日。用毅力堅持下來以形成習慣,一旦形成思維正面積極開動的習慣,進入良性循環,人生從此就被納入正面積極的軌道。

總之,人要有意識與正確的認知,同時採取有效的行動,並對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能重獲初心,人生精彩而充實。


壹兒


原生家庭沒啥好說的,大同小異。

刻在骨子裡面的自卑、懦弱、敏感、沒自信、超級玻璃心,社交恐懼,負能量、拖拉、謊話連篇、自閉、髒話連篇。

這東西只有自己自救再加上碰到貴人吧。

而且越早調整越好,出了社會就沒得救了。


高壓鍋裡面的鹹魚


我覺得家庭本應該是孩子避風的港灣,但有些父母總是讓孩子得不到安全感。孩子自卑、敏感、不自信等性格大部分原因是父母教育方法不正確導致的。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做幫助孩子走出陰霾,變得活潑開朗呢?

1.批評是必須的,但要用對方法

我認為想讓孩子越來越自信,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誇獎。冷嘲熱諷、打罵、斥責都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但這不意味著孩子犯錯家長可以坐事不理、不批評。

孩子犯錯誤以後,家長普遍都會急頭白臉地說:你不能這樣做,你看看你又闖禍了。但實際上這樣的怒吼對孩子來說聽不進去,下次該錯還錯。家長可以嘗試著跟孩子講明白“為什麼你這樣做是錯的”,“這樣做會導致什麼後果”,“你應該怎樣改正和彌補”,這樣孩子更會分辨對錯,並且下次不會再犯。

2.鼓勵孩子,也要用對方法

不管是多大年紀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大人對自己的認可。孩子的內心總是脆弱、敏感的,他們起初對自己的認知就是通過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來確定的。鼓勵孩子無疑是讓孩子重拾自信的最好方法,父母們也不要吝惜自己的讚美之言,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多麼欣賞他。

但鼓勵也分幾種。有些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常常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兒,比如:你看小麗學習好、小馬跳舞棒,要向人家多學習。這樣的鼓勵方式我是不認同的。這樣的方式在抬高了別家孩子的同時貶低了自己孩子,讓孩子覺得在父母眼中自己不如別人,打擊自信心。不如換一種說法:媽媽相信你通過努力會變得比他(她)更好。

3.跟孩子做朋友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很重要,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是平等的。所以家長要多瞭解孩子的想法,多徵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到問題研究和探討解決辦法中來,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也能幫孩子更瞭解生活,並且在和家人相處中變得不再自閉、少言寡語。

讓家長帶動孩子的積極性只是第一步,後續可以讓孩子走出自己限定的圈子,走向人群,交更多朋友,體驗各種幸福和快樂。我覺得當孩子體驗到生活的多彩、朋友的友誼,相信他們的內心會越來越健康,永遠不會再灰暗。


超幸福育兒手冊


其實,不論怎麼說,環境可以影響人,但是,不能決定人。不論你從小家庭環境如何惡劣,某些事情如何無法改變,都不是你未來墮落和自卑的理由。個人無法改變環境,那麼,你就要適應環境,改變你自己。

就好像很多80後學生時代都經歷過老師的“棍棒教育”,經歷過家長的“棍棒教育”,但是,有幾個長大後傻了?不都挺好的麼?

說句實在的,想要突破劣勢有所改變則必須改變你自己。

我本人的經驗是一是強制性地使自己多交流,多接觸不同的人;二是多提高自己,讓自己能力強大起來。

強制性地使自己多交流,多接觸不同的人,讓自己膽子大。

我本人小時候就是那種內向性格,膽子小,在公眾和大眾場合很難正常發揮亮相。17歲的時候父親去世,等於沒了主心骨。但是,他去世後,我也進行了一定地改變。

首先是多交流。多與同學,同齡人交流,使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不要害怕什麼,剛開始都會緊張,不過,時間長了就好了。

我本人經常接觸網絡,也接觸過不少網友的線下活動。剛開始都會緊張,但是,時間長了,習慣了就好。就像我最開始談戀愛見了女生都緊張,不過,多總結,早晚都會成功的。

多抓住相應的機會表現自己,多參加類似演講或者晚會等活動,哪怕有時候語言表達不太好,但是,要多練,只有這樣,總會有所突破的。

努力提高自己,讓自己的能力出類拔萃

有能耐的人餓不死,即使他可能比較內向,但是,仍然會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我本人寫文章的能力強,所以,在公司,就很容易得到群眾的認可。

所以,你想突破一下,沒點兒真本事是不行的,必須要提高自己,有點兒真本事才可以,否則,無法突破你自己。


以上是本人總結的。如有不同意見,希望各位在下方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