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是製造大國,為什麼製造業還是大量進口日本、瑞士、德國的設備?

HenryBAXK


中國雖然是製造業大國,但是在許多製造業中的製造業機械,卻不是大國。中國的許多製造業機械都會從其他的製造業大國中進口回來,中國在自己的經濟發展中初期,一直都從國外引進各種設備,直到現在中國對外引進各種設備的傳統依然沒有改變。

德國瑞士日本都是工業發達的國家,所以有許多先進的設備,中國從這些國家引進設備,是希望能夠加強自己的製造業生產,也希望能夠從中學到許多工業生產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從而給予消化,並學習最終得到據為己有的目的。

況且,不管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許多的裝備是不足的。不管是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瑞士等任何一個國家,只要你發展工業,那麼,你的工業設備就不可能全部由自己能夠完成 在其他的國家,畢竟有它的先進性和優越性,在某些行業裡面的設備都需要進口,所以不可能完全的盡善盡美。世界上有許多先進的科學和工業裝備都是世界共同交流的,不會因為你是一個製造大國,就無需向其他的國家引進,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世界是一個大整體,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強處,也有自己的薄弱點。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都在向國際上進口各種的先進裝設備,引進各種工業生產線,從而提高自己的生產能力,提高自己的生產質量,減少自己的生產成本。而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由於他們工業時間較長,工業基礎較好,在許多方面中國都是嚴重的落後,老牌工業國家有著非常先進的設備樂產線,所以中國不得不向這些國家進行進口。

當然,我們在向其他國家進口的同時,其他國家同樣也在向中國進口各種先進設備。世界是一個整體,你需要的我有,那我就向你出口,我需要的你有,那我就向你進口,取長補短嘛。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哪怕他所有的工業生產門類都齊全,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門類工業生產都強大,都能夠非常的完善。從生產的裝備到生產的品種都那麼完善,這是完全不可能的,總有一些東西是自己不足的,所以就一定要對外進口,這是必然的。

所以該沈世界上先進的生產設備上面都是共贏的,都是互相應用的。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德國等都需要向其他國家進口先進設備,只不過這些國家進口的數量可能要比中國少一些而已,並不代表他們就不向中國或者是其他的國家進口,也並不代表著他們只出口而不進口。


幸福地帶2


中國已經成為製造業大國,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德國日本的設備?因為我們還不是製造業強國。


2017年我國針對這個問題,曾經有過官方的回答,那就是如今的中國製造業,仍然停留在中低端水平。而且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會如此,想要從製造大國升級為製造強國,還需要不斷的努力。這一點我們從國家制定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就可以看出,至少到2025年,我國才可能發展為一個有著較強實力的製造業大國。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製造不是已經彎道超車了嗎?我們製造了自己的航母、導彈、戰機、還有空間站,擁有世界上最長里程的高鐵……確實,從這些方面看,中國已經與德國、日本不相上下。但這背後的製造問題大家想過嗎?不管航母也好、戰機也好,甚至是空間站,這些高大上的軍工武器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其中很大一部分的零部件加工都需要使用進口的機床進行加工!

而這些機床,甚麼不是德國和日本最高端的設備。因為那些是禁止向中國出口的。


大寶視頻


這個問題的邏輯有問題。製造大國難道需要不進口這個條件?如果按照這個要求,那世界上沒有製造大國了啊。都知道中國是世界第一順差國,相對進口最少了。其他國家進口的更多啊。

我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就比如美國,他戰機要進口英國大氣機,他齒輪加工要進口法國氮氣透平機,他坦克要進口德國炮技術,他進口中國地鐵,他進口中國半潛船,他進口振華港機,他進口日本碳纖維,他進口荷蘭光刻機做芯片……


銀杏智庫


這真是個尷尬的問題。這情況說明了什麼呢?1、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家底還是不夠厚實。

2、中國製造已經從原來的襯衣牛仔褲慢慢向汽車、飛機、輪船等工業製成品邁進。

3、中國下一步要攻克的,就是工業生產設備,既機床、核心製造裝備,即完成“製造機器的機器”突破!


西東話語


中國目前尚在制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階段,製造業的高端發展,離不開精密的設備,這個方面中國是短板,至少現階段是,而且精密儀器,設備,數控機床精密的全是日本,德國等,而且有些就是用錢也進囗不到。中國的機器設備多,但還是造不出高精度的,和德國日本的差距不小,所以短期內只能進口,而且是高價,相信還會繼續一些時間!


ary0018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但不是製造業強國。中國的先進製造業都是從發達國家轉移過來的,或者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我們負責生產。發達國家依舊掌控著產業鏈的高端諸如材料、設備,生產工藝等核心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