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評價印度電影《起跑線》?

手機用戶3643606857


最近很迷印度這個國家,印度的電影幾乎每部都會捧場,包括以前大火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額滴個神啊》、《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近期的《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還有就是現在熱播的《起跑線》。


說實話,同歐美電影相比,我個人覺得,印度電影似乎更能引發中國觀眾的情感共鳴。這大概源於兩國相似的歷史和國家際遇:後發展國家、人口眾多、傳統的因襲過重、現代化過程中國家和社會的轉型困境……

就近期熱播的幾部印度電影而言,小人物的故事和命運大多與宏觀層面國家、社會、文化的更深關切交織在一起,故事切口雖小但立意很高。而在故事的講述方式上,輕鬆詼諧又載歌載舞。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也就是說,印度電影幾乎能讓每個階層、不同知識層次的人都能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起跑線》同樣也是這樣一部電影。


《起跑線》中描述的現象同樣讓國人倍感熟悉和親切:階層固化、中產焦慮、擇校熱,片中的中產父母為了讓女兒能夠鞏固延續既有的階層地位,不輸在起跑線上,為取得私立貴族校的一張通行證無所不用其極。而在這一奮鬥的過程中,充斥著萬花筒似的人生、社會百態的描述和揭露:階層藩籬、教育造假、上層社會的虛偽和道貌岸然、底層社會的墮落和不堪、人性的考驗和掙扎、“平等”的道德倫理反思和拷問……


唯其真實,才更顯可貴。我覺得在社會的介入、批判、反思力度上,印度電影明顯要優於中國電影。從這點而言,印度這個國家足夠值得我們尊重。


孫衛華


挺好的一部劇!

這部劇,將大多數中國父母的焦慮,在一個印度家庭裡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對於絕大多數國人而言,起跑線,這三個字,其實並不陌生。

因為有句話,我們常聽:“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雖說現在很多人不說了,但縱觀現實,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在國內,不少孩子被“起跑線”壓得喘氣,各種興趣班,補習班,能力培訓班…剝奪了孩子原本可以釋放天性去玩耍的週末與假期。


《起跑線》裡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塔,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好的教育,換住所,扮窮人,騙證明,費盡心思地讓她進入名校。但這對孩子就是一件好事嗎?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說的不是為孩子選擇好的學校,不是為孩子選擇一堆培訓班,更不是孩子考卷上的成績,而是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啟蒙老師不是什麼名師,恰恰是自己最親近的父母。

而就像心理學家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遠遠不是知識所能覆蓋的,更多的是影響孩子的思維習慣、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能力提升、綜合素養、興趣愛好等等諸多方面,這些微妙的影響,會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逐漸被放大。

願所有為人父母的,都能知道,孩子起跑線恰是父母做好的榜樣。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你的孩子。


版權說明:鄭燕雲原創,樂於觀察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正能量的事情,歡迎關注。

小網民視角


電影《起跑線》以“為女兒擇校”這一極小的切入點,幾乎展現了教育所牽扯的所有社會問題。中產焦慮的妻子米塔一心想讓整個家庭躋身於上層社會,認準了要讓女兒皮雅讀一個最好的學校。剛剛邁入富豪的他們為了女兒上學不得不偽裝成上層階級、學習英語和禮儀、置辦豪車和名牌。然而,儘管丈夫拉吉能說會道,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而且還是一名優秀的設計師,但依然沒有得到上流社會真正的認可。

因為他沒有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在聚會上跳不體面的舞蹈,他來自象徵著不夠高端的月光集市。他處處顯現出土豪、不夠得體的“鄉氣”,擁有敏銳嗅覺的上層人不允許這樣的人加入他們的行列。

他們不敢走錯一步路,力爭將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是因為只有把下一代教育培養好了,才能真正打破階級的束縛,而階級,又決定了孩子能得到什麼樣的教育資源。

米圖說,“在我們國家,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我們可以從心底嘲諷說這句話的人用力過猛,但是當電影中女兒皮雅哭著跑到媽媽的身邊委屈的說:“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而對面的小男孩很認真的說;“她說印地語,我媽媽只讓我和說英語的小朋友玩。”的時候,有哪位家長敢再輕視米圖所說的話。

殘酷的現實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家長不是精英,孩子也會受到同齡人的孤立。

我們早已熟悉了中產鄙視鏈的那一套,沒英文名和看國產動畫片的孩子是不受待見的。人們從孩子一出生就選擇好學區房、益智玩具、國際早教班,從此開始了比職業、比出身、比家庭資產的道路,而道路的終點,就是孩子是否優秀。

這樣的環境下,誰敢不提前讓孩子學英語和看國產動畫片呢?家長孩子都在奉行著“不和不夠優秀的人接觸”的教條,你不把孩子塑造成這一標準下的“優秀者”,就等於把孩子置於孤立之中。

教育,已經變成了一場戰爭,不僅是孩子之間的戰爭,也是整個家庭,乃至階級的戰爭。

上層人都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怕被別人擠了出去,因為在當前越來越明顯的階級固化下,輸掉了想要再翻身就很難了。而下層的人在想方設法地尋找一切機會實現階級遷升,教育就是最好的機會。

社會精英們通過財富和權力保障了教育資源的獲取,而使自己的下一代有足夠的能力使其階層持續加固。

有錢人的孩子考得分數更高、課外活動更積極,並且更有可能上一個好的大學,這早已不是個秘密。

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說:“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我們越來越能見得寒門難出貴子,在教育資源不均、階層固化和信息不對稱的社會壁壘下,教育公平是否只是一個想象?


都看到這裡了,不如關注下我的公眾號吧:霍老爺(ddz-233)


升值君


印度影片《起跑線》不錯。

如果你是已婚已育一族,特別是孩子即將面臨幼升小等擇校問題時,將會非常有感觸。






如果你還未或者無需面臨這類問題的話,本片僅從一個普通觀影者的角度來看,本片也特別值得一看,除了喜劇具備的各種爆笑環節令人捧腹大笑,其背後所反映的例如印度的教育制度、整個社會階級固化等社會問題也發人深思。




本片講述了一對印度的中產階級父母,希望自己孩子能夠受到更高的精英教育爭得一個名校學位,並藉此能夠邁入上流階層,他們拼盡全力:買學區房,說英語,開上流派對,找智囊團輔導培訓出謀劃策,然而終究因為自己不屬於上流階層(只是服裝店老闆),屢屢被拒。此招不行另想他計,他們偽裝成窮人與其他窮人一起爭取25%進入名校的機會。在由富變“貧”期間,他們體會到了㡳層生活的不易,卻收穫了真正的友誼,得到了真誠的幫助,也體會到什麼是大善。而所謂精英人士的“sharing is caring”只是偽善的表象。


yoyo87223


孩子剛出生不久後,我恰好看了《起跑線》,深受觸動,更多的是被激起焦慮感。

是啊,做父母之後好像神經就容易過敏,心態的轉變就是從安居樂業跨到了過渡居安思危,甚至是杞人憂天。

我們本能希望自己過去得不到的資源可以努力爭取給孩子,本能想讓孩子避開我們走過的坑,以及渴切希望孩子的將來受益於我們今時今日的所作所為。

所以做父母的大概都經歷過跟皮雅父母一樣的焦慮期和把孩子當傀儡一樣操控的專制期。我們不管孩子開心與否,樂意與否,也沒有想過要帶孩子去探索外界,去引領孩子發展屬於自己的興趣領域。

因為當身邊所有的父母都千篇一律地把孩子往通向上層社會的起跑線拱的時候,我們就會擔憂自己作為父母不盡職,害怕自己的孩子被甩開幾條街,更害怕將來自己成為別人家孩子的那些父母口中的反面教材,得不到別人家父母的孩子回饋的榮華富貴。

我們甚至不敢想象如果這樣傾其所能把資源投入在孩子的教育上,而孩子將來卻無法成為我們預期的樣子會怎麼樣?

所以不尊重孩子成長和個性的父母就像皮雅的父母,是自欺欺人和掩耳盜鈴。更何況,皮雅的父母有那個資本,而我們很多人卻是沒有那樣豐厚的資本。

最後皮雅的父母在得嘗所願的時候選擇了放棄,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去了公立學校就讀。

不僅僅皮雅的臉上露出了最初那樣純真的笑容,她的父母也告別了焦慮,耐心地旁觀著孩子的成長。

看過武志紅老師的書,談到孩子的教育時,這麼一句話讓我也漸漸克服了為人母的焦慮感。

“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於是,我放棄了帶孩子去上早教班,而是帶孩子去接觸大自然,讓孩子觸摸樹葉沙石的觸感有何不同,帶孩子聞各種鮮花的芬香,看飛往的鳥蜜蜂蝴蝶和地上活動的螞蟻昆蟲。不知不覺間,孩子越來越喜歡去探索自然。認識到很多鮮花和昆蟲的名字。

我知道隨著孩子長大,我依然還會繼續面臨著跟別人家孩子對比的焦慮。孩子的成長的方式也不斷面臨著更新。

而作為父母,我們除了給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探索的資本,還能做的就是別把我們的焦慮感傳遞給孩子,別把我們未能實現的夢想嫁接給孩子。

皮雅的父母正是把沒有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感,所以他們強迫孩子按照他們設定的路線發展。她的父母從底層跨越到中產,於是希望孩子跨越到上層,以此來延續他們虛榮和自尊的需求。

就如一時被人討論的鄭爽,因為被強迫去延續她母親未實現的演員夢,所以她的自我越來越少。可是,人活著本身就是擁有屬於自己的內核和需求,所以當母親的意志和自我的需求發生矛盾時,鄭爽的內心是痛苦和擰巴的。

但凡真的愛孩子的父母,首先學會的就是割斷自己實現不了的夢想,孩子是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儘管孩子長大成材了,但是心裡埋下的隱疾,這本身就證實了父母教育的失敗。

當真的把孩子當成個體看待和尊重,父母本身也不會被親情所綁架。學會不把焦慮感和無法實現的夢想轉移給孩子,不僅僅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父母。

希望天下為人父人母的每一個人都能過得坦蕩和慧達,都能夠發自內心純粹地愛自己的孩子。





安步看影視


之前,親戚家一表姐為了孩子上幼兒園的事,操碎了心,結果出來那天,還抱著孩子委屈地哭了。上不了公立,私立又貴,只能做夾心餅乾,兩頭為難。

如今教育資源分佈不均,上學難,上好學校更難,買學區房更是難上加難。國內的情況如此,印度的情況也大致相似,一部《起跑線》拍出了箇中心酸。

兒女到了上學適齡年紀,“焦慮鏈條”也就隨之開始了。時刻擔心自己的寶貝兒進不了某個好學校,從起跑線一路撲街。

如同電影裡的媽媽米塔說的那樣,不去貴族學校就學不好英文,不會說英文就找不到好工作,將來女兒就會走上貧窮的道路……

於是,為了貴族學校的名額,換房子、換電視、換圈子、炫富裝窮,通宵達旦排隊拿名額,擠破腦袋查錄取榜單,想方設法送禮……

為什麼要這麼拼?為了改變孩子的起跑線。

拉吉為了女兒吉婭能上德里文法學校,抱著一包錢,坐在校長辦公室門口。誇張嗎?可前段時間花650萬上斯坦福的新聞餘熱未散。

即使是公平的東西,也總有人能把你的那份公平偷走。雖然社會保障窮人的受教育權,學校每年會留出25%的名額給貧困家庭的孩子。

可是,富人能高價買走你的運氣,能暗箱操作走你的機會,能花重金打通關係網。最後,還能偽裝成窮人和你一起競爭,讓你本來就渺茫的希望,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舉家搬到貧民窟,為了給女兒騙取貧困生的入學資格。這份本該屬於孩子的起跑線,被誰偷走了呢?

我們憤怒於不公平,可這世界何曾公平過!

"起跑線"表面談論的是教育問題,實際上核心的議題直指印度的階級,窮人想進名校,接受良好的教育,爬向更高的階級,改變人生。

而富人也同樣想進名校,接受良好的教育,維持高等的階級,鞏固地位,繼續享受著高等社會資源。

無論是貧是富,擠進名校只有一個目的——階級,最終皆是為了階級。只有更高的階級,才能掌握較多的資源,享有更高的服務,教育成了這部電影裡撬動階級的槓桿。

就像電影裡的女校長,自己小時候家境不好,就讀名校,留下了心底創傷。周圍的同學都來自上流社會,大家在背後竊竊私語,身份地位比不上同窗,被輕視的痛楚、永遠也不會被接納的孤獨感,她一輩子都忘不掉。

可諷刺的是,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那個她覺得噁心、不公、痛苦的環境時,卻用她現在手裡有的權力加重了這種環境的出現。

如同電影中痛陳的那樣:教育失去了其本質,現在教育是門生意了。

為什麼有那麼大壓力?為什麼不能輕鬆點呢?因為競爭。

一個人從出生那天開始,就在競爭。小時候“別人家的孩子”給你壓力,長大後“出人頭地”的他讓你焦慮。

誰都知道這荒誕。但,你又不得不爭。

拉吉夫婦邀請小區的朋友來聚會,拉吉和孩子跳舞被嘲笑,結尾拉吉演講完,大家一片寂靜。有一個專門的鏡頭,給了一個準備鼓掌的妻子,卻被她的丈夫制止了。只有男主的妻子鼓了掌,然後男主一家轉身離開。

男主所得到的,是在一切努力後,妻子的支持和理解,聽到摯愛的人一句“我期望我們的孩子成為你這樣的人”。

這才是真正的事實,妄想憑藉一人之力,改變深入人心的腐朽觀念,撼動整個教育行業的利益鏈條,無異於蚍蜉撼樹。

畢竟會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階級的階級。

當所有人都被重擔壓得抬不起頭,看不見遠方的天際線,只看得見腳下的起跑線。當象徵公平“起跑線”,變成了最不公平的東西……

可悲的是誰?可笑的又是誰?

這部電影不斷地向觀眾發問,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通過男主,拋到觀眾面前。將起跑線不公平的事實剖析給所有人看,直指核心。

影片一開始,雖然故事是從男女主角相戀時開始講,但導演卻沒有並沒有對拉吉和米塔的年輕時代有過多的交代,而是用唱一首歌的手法,四兩撥千斤的把二人的年輕故事交代完畢,手法熟練。

拉吉在搬離原來住的舊市街時,哭得像個孩子,妻子米塔嘲笑他,自己出嫁時都沒這麼哭過,好笑之餘又多了幾分真情。

《起跑線》有很多優秀的地方,情節幽默,安排得當,演員表演到位,臺詞有張力。

但最關鍵的點在於:它把尖銳的社會問題拋了出來,把成人世界的黑暗規則進行直白的剖析,把人性的潛在心思都擺在了檯面上,讓觀眾看完後都陷入了沉思,開始直觀地審視自己和他人,思考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

總體來說,電影創作者還是表達了,身為窮人,我們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階層的流動應該在公平的社會規則之下成為平常,而不是公然販賣的籌碼。

印度商業娛樂片,對於電影語法的運用,可謂巧妙。這種故事拍的好看,可見導演對於節奏的把控,以及起承轉合卡的非常精確的能力。

商業娛樂電影就是這樣,百年的電影史證明套路是最能被觀眾接受的,印度電影人的高明之處,就是在套路中出新,把常規套路以外的東西拍得很精彩。


影視控


《起跑線》這部印度電影延續了印度電影直面社會現實問題,作出戲劇化思考的特點,這一次反映的是窮人受教育的問題,背後則是深層次與的貧富差距帶來的階層分裂。在印度這個發展中國家,這個問題是顯然的,但作出思考則是可貴的。

影片中,男主角是一個高級時裝店的老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到印度德里最好的私立學校,但是經過好幾輪的面試篩選都沒有成功,他意識到自己雖然有錢,但所在的階層依然夠不上資格。經過高人點撥,他入駐到當地的窮人區,去爭取高級學校預留給窮人的入學名額,用裝窮的方式拿到教育配給。最後他成功了,但是擠下來的卻是自己在窮人區好朋友的孩子。


電影設定的衝突是非常極端的,不僅讓富人和窮人在生活環境上有巨大的差異,還有社會地位、生活習慣等等各個方面,而最有價值的思考是,窮人有自己的小部分特權,但即使是這些作為基本保障的特權,富人也會惦記著,想辦法獲得他們。電影的最後,主角的良心發現,不但資助了公立學校,還帶著自己的孩子到公立學校,完成救贖。他當然沒有改變什麼,但是引發的思考是深層次的。


我非常期待中國人拍一部自己的電影,不叫《起跑線》,可以叫《學區房》,家長為了學區房買房的努力是如何艱辛的,背後畸形的教育割裂是如何扯斷階層聯繫的。這裡的故事如果好好講,一定比這部印度電影更打動人。當然,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未必能在大熒幕上看到這樣的故事。


今天道


《起跑線》這部電影非常棒,我已經看過了,預測是繼《摔跤吧,爸爸》之後又一部現象級印度電影。

1.印度寶萊塢是繼美國好萊塢之後又一個電影製作夢工廠。它模仿好萊塢的運營模式,雖然製作人和演員的陣容暫時不如好萊塢,但它昭示了東方電影也有推陳出新,精良製作的能力。

2.近年來,印度電影以勵志為主,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到《神秘巨星》,抓住了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青少年的成長需求,反思了教育、創新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3.該片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這一社會現象與中國的時代特點不謀而合。中國家長自己在社會立穩腳跟後,最關心的是什麼?就是如何讓孩子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人生,改變家族的命運。望子成龍的心情可見一斑。

4.通過故事情節一系列想不到的變化,夫婦想盡了一切辦法,整個過程一波三折。社會心理、家長心理、孩子心理一覽無遺。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引發了觀眾深深的思考。


總之,故事是難得的好故事,電影是耐人尋味的良心之作。希望這部電影能早早在國內上映,一飽觀眾眼福。


天水后土養生館藏


《起跑線》是薩基特·喬杜裡執導的劇情片,由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等主演,於2017年5月19日在印度上映,2018年4月4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

男主角拉吉本身是一個很質樸的人,他雖然不懂得高大上的英語和上流社會的禮儀,但他懂得為人處世,與人同樂的道理,明明是月光集市的商業大佬卻甘願住在租房裡,不是沒有錢搬家,只是不想離開住在那裡的鄰居朋友。

老婆米塔雖然和他一樣出身於公立學校,但她努力學習英語,瞭解上流社會的禮儀,想得到他們的認可,從而融入他們的圈子,希冀女兒皮婭以後能夠成為人上人,這正是現如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

相比米塔的滿腔熱忱,略顯淡定的拉吉並不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是更希望她能夠活得開開心心,自由自在。

於是妻子開始她的論述

不能進入好的學校,就沒有好的工作,女兒的朋友就會超越她,她會孤單,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就會自棄,就有可能開始吸毒……

最終拉吉妥協了,第一次為女兒報名時,缺乏經驗,結果排在了很後面,因為很多家長都提早排隊,有的甚至凌晨12點就來了,為了確保位置不被搶走,甚至就地睡覺,用礦泉水瓶子接小便

然而,吃了這麼多苦頭,往往還是無功而返。

好的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住在學區房,孩子的父母還要接受各種考核,除了學歷、職業等硬性指標,父母的談吐思維、衣著品味等等也要納入考量,考核由筆試和麵試兩關組成,非常嚴苛。

於是,來自中產階層的拉吉夫婦,開始裝富人,花重金搬進了學區房,並開始了一系列假裝上流人士的行動,簡直是洋相百出。不擅長英語的拉吉,答題時頻頻出錯;不懂時尚的米圖則在衣著搭配上,被詬病充滿的鄉土氣息;兩人出席高級派對時,顯得和四周格格不入.....

扮富的結果是,被迅速打臉

一番燒錢又費力的奔波後,拉吉的女兒皮雅還是被學校拒絕了,拒絕的理由就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裝店老闆),因為“店鋪老闆”不是學校想要招收的上層階級。

印度政府規定包括名校在內的每所學校,必須有25%的入學配額,留給貧困學生。拉吉裝上層社會無法讓孩子入學後,開始了扮窮生涯,為女兒爭取寶貴的入學配額。為了融入貧民生活,做戲做足,騙過監督員的檢查,拉吉夫婦又鬧出了不少笑話。

拉吉對貧困生活表現出不適應時,他的貧民鄰居熱心的告訴他

25%的配額相對於龐大貧民階層來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於是學校不得不依靠抽籤決定,大部分沒被抽到的貧民就失去了機會,除此,在這些已經少的可憐的名額裡,還被拉吉夫婦這樣的中產階級,非法佔用,並通過賄賂相關人員,保證自己被抽取,最後,極少數幸運進入名校的貧民學生,也大多不能順利畢業,因為名校教育早就被包裝成針對上流社會的奢侈品,各種名目的高額收費層出不窮,足以逼退這幫窮學生。

在拉吉即將敗露的時候,仍然善良的選擇相信他,往好的地方想,直到女僕揭示了真相,萬念俱灰的他來到學校,準備舉報時,看到皮婭純真善良的模樣,卻又軟了心。

拉吉捐款翻新公立學校,那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捐完後,豪宅照樣住,豪車還是照樣開,只是賬戶上少了幾個數字,但希亞姆為此卻幾乎付出了一切。

政客偷竊他們的食物,建築師偷竊他們的土地,到最後還要偷竊他們受教育的權利,造成希亞姆一窮窮N代的悲劇。

他們不可能像那些富人一樣,因為他們不懂得也不會去竊取別人的權利。

節選劇中的幾句經典臺詞,是否句句扎心

教育已經失去了它的本質,而淪為了一樁生意。

貧窮就是這樣,沒有資格大喜大悲。

政客偷竊窮人的糧食,建築商偷竊窮人的土地,富人偷竊窮人孩子上學的權利。

你也沒有告訴我什麼時候應該選擇反抗,什麼時候選擇忍耐。

貧窮這門課不是這麼簡單的。

欣賞一下電影中的配樂的歌詞:

我們會像太陽一樣發出耀眼的光芒

我們的夢想觸摸天際

我們會一點一點的匯聚

隨海而流

我們此刻在此

可我們想超越

別以為我們做不到

我們下定決心

也一心求成

我只有一生,可我卻有一百個夢想

我會將它們一一實現

沒什麼能阻止我前行

今夜如此美妙

幸福卻在千里之外

我的眼睛在黑暗之中尋找光明

駐留在我心中的 是希望

不管世人怎麼說,我都不會放棄


老丁侃劇


看完《起跑線》大聰第一感覺就是,原來在世界最瞭解我們國情的外國國家,是印度。

《起跑線》不管從貧富差距,還是兒女教育,階級攀比,窮出藝術等等議題,都和國內的狀況如出一轍。


影片講述了一位勤勞富裕之後的服裝店老闆,娶了一位漂亮的老婆,但是這位老婆說真的放在現實中還蠻作的,要和別人去比較,要“包治百病”,要混進上流社會等等。


當然了,大家也可以解釋為媽媽需要為自己女兒選好學校做的一切。


在影片中,父親本來要女兒讀公立學校就好,但是老婆一定要私立學校,好像公立學校毀人生一樣,這樣黑政府也沒誰了。


接下來就是學英語重要麼,當然重要,在印度會說英語你就是上流社會。在中國你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十有八九是海龜,也是一個高端人士的象徵。


於是,老公被老婆順服,決定兩人一起努力給女兒一個好的教育環境。


那麼在印度如何才能讀到好的學校呢,巧了,和國內一毛一樣,就是買學區房。


買好學區房還不行,還得連夜排隊,不好意思又和國內狀況一模一樣。


我們現實中看過不少新聞,就是關於家長們徹夜排隊的,而且還有分期排隊,比如半夜前面2小時奶奶排,然後2小時爺爺排,再來2小時媽媽排,之後2小時爸爸排。


《起跑線》居然比現實還要平淡,只有爸爸排,排完以後報名了,小孩還要參加面試,為了面試,父母還要花盡心思打扮。


總之國內家長們看了很“扎心”就對了,《起跑線》用了一種近乎瘋狂幽默荒誕的手法,來諷刺現實中其實很嚴肅殘酷悲哀的兒女教育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