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

煙花三月醉紅塵


我們一般寺與廟聯用,比如“一處寺廟”等。實則在漢語嚴格意義上講寺和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而言供奉佛菩薩的為寺,供奉鬼神的為廟。

也可以這樣說:寺裡供的是佛,廟裡供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當然現在有時也通俗的稱寺為廟。

寺最早的意思是官署,如如太常寺、大理寺、鴻臚寺等。

據說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夢到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陛下夢到的那樣”。劉莊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開始“西天取經”。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他們遇到了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於是懇請兩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兩位高僧應邀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來到東漢首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敬,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接待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第二年,漢明帝下旨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供兩位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馱經,故取名“白馬寺”。

“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佛教寺院的一種泛稱。

廟在古代是個神聖的稱謂,帝王處理政事的地方稱廟堂。廟也是供祀祖宗的地方,而且古代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漢文化的廟是依等級而來的,《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

在中國的歷史裡,“廟”可能比“寺”歷史更悠久。例如: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嶽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功能不一樣,稱謂也就不一樣。

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的神社。

古人認為“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後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比如“喇嘛廟”等。所以某種意義上說,廟的概念較寺更廣泛一些。

而且廟也非中國傳統道教建築的俗稱,中國傳統道教建築一般稱“宮、觀”。


趙燕雲


寺和廟常常混用,甚至寺廟連用,我們常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好像和尚都住在廟裡;我們又說:大水衝了龍王廟,和尚廟裡還有龍王?寺和廟有啥區別呢?

哪些是廟?

最早,廟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又稱宗廟,皇帝有太廟(北京太廟在故宮東邊,現在叫勞動人民文化宮),皇帝死後都要給個廟號,也就是他在太廟裡稱號,比如太祖、太宗、聖祖之類。有頭有臉、有權有勢的貴族有家廟,比一般祠堂要牛,祖上得當過大官才敢稱家廟。

漢代以後,廟又擴展為祭祀鬼神的地方,河北易縣有個集各方神聖的奶奶廟,裡面有車神廟、學神廟、官神廟……反正你有所求,奶奶就能滿足!比較正統的有,土地廟、龍王廟、二郎廟、城隍廟,南方沿海有媽祖廟。

後來,廟又用於追諡人間聖賢,比如山東曲阜有孔廟,南京有個夫子廟,各地都有的關帝廟。當然,後世還有為拍馬屁而立的廟,比如明末各地給九千歲魏忠賢建祠立廟!

哪些是寺?

寺,在古代是國家機關的組成機構之一,比如鴻臚寺,管外交;大理寺,管審判;太常寺,管祭典等等。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最初皇帝安排他們住在洛陽的鴻臚寺,類似現在的釣魚臺國賓館,後來,皇帝乾脆把這個地方賜給他們譯經傳法,改名“白馬寺”。

從此,為了銘記這份皇恩,就把佛教的宗教建築統稱為寺,比如蘭若寺、靈隱寺、少林寺、大相國寺等等。


飲水君


現在對於寺廟,每每混為一談,到寺廟裡燒香呀,到寺廟裡許願呀,到寺廟裡敬神呀,到寺廟裡禮佛呀,都可以直接用,合在一處喊,說明寺廟是一個敬神禮佛的去處,同時也是神職人員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但在寺廟發源的最初,卻寺是寺,廟是廟,不但與今天的混同一用有很大區別,就是所指的對象也大相徑庭。東漢劉熙《釋名》一書對寺是這麼解釋的:“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這說明寺是一個治所,一個衙門,是古代官員辦公的場所。

另據《唐書·百官表》說:“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少府,為九卿。後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蒞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所以,這個九卿辦公治事之地,便都稱為寺,分別叫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太僕寺、大理寺(曾稱廷尉署)、宗正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九卿是官職,寺是衙門。這是西漢時的制度。

寺發展成為佛教的廟宇之稱,是東漢時期的事情。北宋陳彭年、丘雍主修的《大宋重修廣韻》一書載:“漢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東漢時,印度僧人用白馬載來許多經書,當時的皇帝特為印度僧眾建設了高規格的精舍,安置經書,並在此生活講經、譯經,因經書為白馬載來,特將其精舍命名為“白馬寺”,“白馬寺”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後,僧人的住處便叫作寺了。

廟在古代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說文解字注》曰:“尊先祖皃也。尊其先祖而以是儀皃之。”皃即貌,即通過廟可以瞻仰祖宗的容貌,表達懷念和尊敬之情,故也稱“宗廟”。那時,對各級官員建宗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一書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其他擁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度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慢慢與老百姓祭祀的神社混為一談了。老百姓喜歡和崇拜的人,也自發建廟追思祭祀,如對關羽、岳飛便是如何,因而有了關帝廟、嶽王廟等等。

到了現代,老百姓一般將禮佛之地或僧眾住所稱為寺,而將道士做功課的地方稱為觀,將尼姑唸經的地方稱庵,民間也有將寺稱為廟的說法。不過,在民間和傳統意義上,廟包括寺,而寺不包括廟。


帝國的臉譜


“寺”和“廟”不僅有區別,而且區別是非常大。

寺廟現在是一般是同時使用。寺、廟是祭祀人員居住的場所,歷史上這樣的建築很多。

1、寺的來源和發展

最早“寺”是指官員辦公的地方。《說文》中說“廷也”,就是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就被稱作“寺”了。比如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構,而太常寺是還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

“寺”在古文中做“侍”解。《經典釋文》中有說:“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到了西漢代,有了“九寺”、“九卿”的說法。西漢建立了“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叫做“府”,而高級行政長官“卿”是在“寺”裡面辦公的。“卿”們掌管著錢糧、刑獄、保衛、禮儀、珍寶等多個事務。

比如說,鴻臚卿掌管的就是傳達皇命、應對賓客。那麼換言之他的官署辦公地點就相應的叫做鴻臚寺。

到了東漢的時候,寺開始作為佛教的寺院。傳說在永平年間,漢明帝時期有天竺僧人用白馬駝來40多卷經書。漢明帝為天竺僧人建了規格比較高的住處以弘揚佛法,取名“白馬寺”。再到後來為僧人所建的住處都叫做寺了。

在梵語中“寺”是僧伽藍摩,意思是“僧人居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就越來越少了,變成了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了。

不過有時候還是用寺作為官署名稱。比如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為大理院。但是這個在人們心理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在人們心中寺早已經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2、廟的來源和發展

“廟”比“寺”出現的更早。一開始的時候,廟是指帝王、貴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宮室。其實一開始古人是把廟當做貌的諧音,他們覺得在這可以看見先祖的容貌。這從《說文》中可以看出:“廟,尊祖先貌也。”

根據西周祭祀制度可以看出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 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基本只做宗廟。

到了秦漢時期,廟就不僅僅做宗廟了,廟祭祀的對象開始擴大。規定凡是有功於國的人都也可以進入廟,比如關帝廟、岳飛廟、孔廟等等。

人們在廟中祭祀的有歷史上的功臣、烈士、偉人,一方面追思他們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也是激勵自己。

3、供奉對象不同

所以到現在為止,“寺”是專指佛教的場所,變成了專門祀奉的是“佛”,比如如來佛、觀世音等超然於世的佛。人們到寺裡祈求是精神空靈的追求。

“廟”一般指廟宇,祀奉的是“神”或者說是已經去世的聖賢,比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山神廟、孔廟、關帝廟等等。去廟裡一般是表達人們對忠孝、信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承載強烈的精神寄託。

結語:

寺和廟,它們的區別在於等級不一樣,一個是官辦,一個是民辦。中國曆來是等級秩序森嚴的國家,寺是官辦,屬於中國級別很高的建築物,寺的配套設施是殿,如大雄寶殿,天王殿等等,而殿是什麼?殿是皇帝居住的宮殿,受過皇家官方認可的才可以建築。

廟是民辦居多,廟裡面可以供奉神仙佛祖,可以供奉山神、土地、龍王這些等級比較低的神袛;也可以供奉孔子、孟子、關羽、岳飛這樣的聖人;還可以供奉自己的祖先父母。例如宗族祠廟,只有先人的牌位畫像等。"


有書共讀


提起寺廟一詞,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宗教場所?和尚們住的地方?這麼說都對,但似乎也不全對,因為,如今成為一個詞彙的寺廟,在古代,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那麼古時候的“寺”和“廟”,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寺院

首先來說“寺”,《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寺,廷也。”,《漢書》中對於“寺”做過這樣的註釋:“凡府廷所在,皆為之寺。”所以,“寺”指的是朝廷的行政機構,比如文學作品或者是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大理寺”、“太常寺”等。

而且,在古代漢語中“寺”還有著持續不斷的意思,結合這兩點來理解,“寺”是由皇帝設立的,並且是一個永久性的機構。不過這只是“寺”早期的含義,隨著歷史的演變,“寺”逐漸與佛教有的關係。

寺院

傳入中國的佛教,最近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它早已經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永和10年,中國迎來了印度高僧,漢明帝很信仰佛教,他就讓這兩位高僧留在了中國。

到了第2年的時候,漢明帝專程讓人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在洛陽城修建了一些房屋,並且將這些房屋稱作為“寺”。又因為這座“寺”裡的經文,是由當時的一匹白馬遠程馱來的,所以朝廷便將這裡命名為“白馬寺”。

寺院大雄寶殿

這裡既是朝廷的機構,又是僧人指導大眾修行之地,同時更肩負著普及佛法的目的。尤其是在隋唐以後,“寺”基本上不在是以前的朝廷機構,而成為了佛教建築的一個代名詞,這些佛教建築的真正稱呼應該是“佛寺”,而不是現當下所指的寺廟。

帝王廟

再來說一說“廟”,《禮記》中曾有記載:“天子至士,皆有宗廟”,因此“廟”就是古代人用來祭祀先祖,供奉天地鬼神之地。比如古代那些功勳卓著的大臣,有著配享太廟的資格。

如果家中的先輩有官爵,就可以按照當時的制度建立“家廟”;在民間,每個地方都有護一方百姓平安的城隍廟。所以“廟”是在中華文明的本土土壤上生長起來的,它不是外來之物,而是在中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統。

孔廟

自漢代以後,“廟”所包含的範圍更加廣泛,它能夠供奉中國人心中的一些聖賢,同時也是供奉當地神靈的地方。比如專門祭祀孔子的“孔廟”,沿海地帶保護漁民的“媽祖廟”,上海的城隍廟裡面所供奉的就是東海名仕秦裕伯。

“廟”的功能與“寺”的人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廟”裡祭祀的都是中國的本土神靈或者聖人。所以“廟”的歷史,遠比“寺”要更加悠久長遠。之所以逐漸演變成為了“寺廟”一詞,其實就是因為這千年以來人們都在“寺”或者“廟”裡上香祈福,所以總是將這兩個字合在一起說,反而忽略了這兩個字背後真正的含義。


鳶飛九天2018


現在國內有許多的關於佛教的新聞報道,從這些報道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記者們都將佛教的寺院統稱為“寺廟”。即便有時候跟朋友們聊天的時候,也會時常聽見他們說:“我什麼什麼時候到哪個廟裡卻燒香拜佛了。”即便是在新聞報道里,記者們也經常會將佛教的寺院給寫為“寺廟”。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他們所指的“寺廟”其實就是佛教的寺院。

那麼“寺”和“廟”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會喜歡用“寺廟”而不是寺院呢?

其實這兩個字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只不過現在絕大多數人都已經搞不清楚它們之間到底有哪些不同了。要說整個人類的信仰,最早的時候還是從中國的巫教開始的,巫教的來歷非常之早,早在人類還在使用石器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直到現在也還沒有滅絕。在中國的燧皇時期,中國人就發明出了一種以人類自己為生活原型,然後就把這個原型給上升到了變成鬼怪神靈,自己人崇拜自己的行為,而這種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巫教”了。


但那個時候,巫教還不像現在這樣屬於邪教,當時他被全中國人都信奉,即便是在唐三藏去西天取經以前,中國都是一直是以巫教為正本的,而非佛教。

至於那些供奉天地神靈鬼怪的宮殿,通常都是被稱為了“廟宇”,其實這一點,我們但從繁體的“廟”字上就可以看出,因為“廟”字即“廣”字的下面有“朝”,其實意識就是它代表著漢武帝皇宮的前殿,也就是巫教中劉徹對自己祖先所居住的房屋一一集靈宮的泛稱。

即便是到了現在,“廟”這個字也一直都是中國人的專利,所以與印度的什麼佛教可以說沒有關係!那麼,什麼是“寺”呢?他指的是什麼呢?其實“寺”這個字說白了它就是一個外來名詞,還是在唐代以後才出現的,也是被印度先開發,然後再引入中國的,主要意思就是泛指出家人修行講經和居住的地方!


寺廟和寺院雖然在大多數人看來是相同的,但實際上他們有著一個最根本的區別,那就是一個是官辦,一個則是民辦。中國作為一個從古至今都是等級秩序森嚴的國家,所以作為公辦的寺廟自然就是中國級別非常高的建築物了,因為他們是國家作為了供奉仙佛的地方。

而民辦的寺院其地位相比之下就顯得很低了,最起碼跟官辦的寺院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但不管是哪一種,是民辦還是公辦,“寺”在中國一直以來都屬於是行政單位,是歸國家直接管理的。因為首先寺這個漢字,在古語當中的解釋就有著持續和延續之意。


所以政府之所以會設立出這樣的一個部門,就是希望它能夠傳承千秋萬代。在西漢時期,印度將自己國家的佛教傳入到中國了。然後又有非常多的外國和尚來到我們中國宣傳佛法,並且還宣傳了一些西方的文化等等,這些佛法文化由於很得民心,所以皇帝對此也沒有排斥,反而還將它作為了一種更便於控制老百姓們的工具。

由於老百姓們信佛對國家師有利的,所以各朝各代的皇帝們都精心準備了一個地方用來傳揚佛法,這才產生了寺這個地方。然後寺裡會收一些學生來學習佛法,漸漸地“寺”就成為了一個佛法學堂。就比如說現在名氣非常大的“少林寺”就屬於這其中的一種。

現在我們已經瞭解到了“寺”和“廟”的不同,就應該明白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如果我們是要去學習的話,那麼就去寺院,例如少林寺等等。但要是為了去許願和祈福或者是誠心拜佛的話,那麼就去廟,就比如說想要求孩子的話,那麼就去拜送子觀音。


貓眼觀史


寺廟,在現代文中,大多是說佛教的場所。但是寺與廟倒不是外來詞,而是純粹中國的漢字,在佛教傳入之前,寺和廟都有它原始的意思。

我們先來看寺這個字。

我們知道,要想知道一個字或者詞的原始意義,我們就必須去看《爾雅》和《說文解字》。《爾雅》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詞典,"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裡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範的標準語,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漢語大詞典。

而《說文解字》是東漢大學者許慎所寫的,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

在《說文》中,有這樣的解釋: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意思是說,就是官府的所在地。在秦朝統一中國之後,用寺來代指官府辦公的地方。比如有鴻臚寺、大理寺。大理寺是辦案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和法院。而鴻臚寺相當於外交部的禮賓司。

佛教的傳入,據考證是在東漢的明帝時代。佛教由西域傳來,用白馬駝著佛經來到中國,因為這屬於外交事件,東漢政府就把這些佛經放在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了白馬寺。後來佛教中的僧舍等場所,就大多用寺來代指。比如在魏晉南北朝以及唐朝的時候,佛教極為興盛。唐朝詩人杜牧就寫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裡的寺,就是專指佛教的場所。而我們中國本土的宗教場所,就不叫寺。中國本土的宗教是道教,道教的場所叫道觀或者觀、庵等。

再來看廟。

中國人是最為重視祖先的民族,形成了濃厚和悠久的祭祀文化。廟就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中國也是最注重等級制度的國家,普通人的祖先和國君、王公大臣的祖先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因此,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

那麼,按照這個體制,你不到一定的地位,你就沒有資格建廟。但是到了漢代以後,因為陰陽鬼神學說的興起,廟開始走向俗世的生活,逐漸用來祭祀鬼神了。所以在民間,我們會看到,有祭祀關羽的關帝廟,有祭祀土地神的土地廟等。在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我們一般也把佛教的寺院,叫做廟。因為,在中國人看來,無論是中國道教中的仙尊,還是西方佛教中的佛祖,他們都是神,他們和我們的祖宗一樣,都是可以保佑我們的,我們都要誠心誠意地祭祀他們,他們完全有資格享受我們對他們的尊敬和祭祀,所以,佛教的場所,也可以叫廟。


好玩的國學


“寺”和“廟”,雖然現在統稱寺廟,實際上是兩個內涵差異很大的詞語。

先說寺。寺除了漢代時曾用作國家機關的名稱,諸如大理寺、鴻臚寺等之外,自佛教傳入之後,一般就指有僧人或尼姑居住、安置佛像、修行佛法、舉行佛事的建築,總之,只是跟佛教有關。全國範圍內,著名的寺院不勝枚舉,僅上海一地,比較有歷史的,有靜安寺、龍華寺、玉佛寺等等,南宋宋寧宗時實行五山十剎制度,五山最高,分別是餘杭徑山寺、錢塘靈隱寺、淨慈寺,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這些都是當年著名的禪寺。寺院的格局,也一直有所變化,最初以塔為主,配有金堂和講堂,宋以後,特別是禪寺,逐漸演變為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建築的中軸線格局。我這裡頻頻使用了“寺院”這個詞語,確實,無論是寺還是院,都是佛教的建築,在中國,稱為“院”的佛教寺院留下來的不太多,比較著名的有文殊院等。一般都有偶像,即佛像。換句話說,寺院原本是從印度傳來的佛教系統的建築,與中國本土原有的信仰體系無關。

鑑真和尚在日本奈良建造的唐招提寺的金堂

上海的龍華寺


至於“廟”,最初是祭祀太祖或皇家的建築,後來對一些歷史上實有其人、他們的事蹟往往為人們所長期歌頌的人物,為了表示人們的敬仰之心,為他們建起了廟,除了太廟之類之外,一般人們所熟悉的有關帝廟、孔廟、媽祖廟、城隍廟(城隍老爺一般都是對當地有重大貢獻的實際人物)等,原本與佛教是毫無關係的,不過日久月長,廟裡供奉紀念的人物,也成了半人半神了,彷彿有祥雲繚繞,成了另外一個世界,這是後來的演變。不過不管如何,它與寺院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系統。它源於中國的本土信仰。


上海嘉定的孔廟


還有一些實際的傑出人物,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建立了祠堂,一般被稱為某某祠,這在各地都有。


濟南大明湖畔的鐵公祠


至於“觀”和“宮”,一般屬於道教系統,供奉的是三個天尊,著名的有青羊宮、玄妙觀等,也是中國的本土信仰,這裡就不說了。


復旦大學徐靜波


“寺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彙,它所指的意思就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佛教建築,一般來說,其中都是前有高大的佛像,後有靜謐的庭院,訪客們可以在堂前禱告,也可以到後院焚香,規模稍大一些的,則還有許多大小殿堂。在口語中,寺和廟似乎沒什麼差別,舉例來說,去寺裡燒香和去廟裡燒香,似乎完全是一個意思。

不過,眾所周知,佛教是從東漢時期才正式傳入中國的,而在此之前,寺和廟這兩字便已經出現並被廣泛使用了。所以,寺和廟的本意明顯和佛教並沒有什麼聯繫,而且,寺和廟其實分別還有著自己的含義,且被廣泛應用在古代,只是後來寺、廟的原本用法逐漸不被使用,而佛教含義的“寺廟”一詞則變得大行其道,逐漸代替了它們本來的意思。那麼,“寺”和“廟”最初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呢?

在我國古代的權威字典《說文解字》中,對“寺”解釋道:“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是一種場所,是有法度的場所,也就是說,是執法之處。如果只說寺字讓人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印象的話,那麼著名的“大理寺”或許會讓許多人恍然大悟。作為古代的最高案件審理機構,它的名號在各種影視劇中可謂是非常響亮的。

大理寺這一名稱中的寺,採用的便是執法機關這一本意。此外,在《漢書》註解中,還有著:“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的記載,也就是說,寺從廣義上來說,可以指代所有的官吏辦公地點。至於寺為何變成佛教用語,《廣韻》給出瞭解釋,書中寫道:“寺,漢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

鴻臚寺是漢宮中設置來掌管禮儀、祭祀,以及對外事務的辦事機構,而佛教作為外來宗教,自然是要先在鴻臚寺“登記”一下,因此,佛教便以鴻臚寺為例,在洛陽建起了自己的辦事機構——白馬寺。這之後,天下的佛教場地就都叫做寺了。

至於另一個字廟,《說文解字》中簡略介紹道:“尊先祖皃也。”所謂廟,就是祭祀先祖的場所,也就是今天祠堂一類的地方。我國自古以來,便有著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文廟”、祭祀姜太公和歷代名將的“武廟”,有歷朝為紀念有功之臣的“功臣廟”,也有皇帝專用,祭祀先祖、宗室、功臣的太廟。

此外,民間也會為了紀念某位傑出人物而立廟,如紀念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而修築的二王廟,為紀念被尊為“武聖”的關羽的關帝廟,以及各地都有的供奉地方守護神的土地廟、城隍廟等等。後來,因為寺院是供奉佛祖,與廟的職能類似,所以廟也可以代指佛教寺院。總之,寺是政府辦事機關,廟是祭祀先祖的祠堂,二者都可以代指佛教建築,但也各自保留了獨特的含義。


鄧海春


當然有啦!最本質 的區別在於,廟裡供奉的主人公是因於國於民有功被皇帝或天子敕封的烈士級的魂魄,繪圖或塑像於廟中,享受人間“血食”供奉。如果有求於他們,必須用肉類供品,由於他們生活的冥界和人間大致相當,無錢寸步難行 ,為了替你辦事上下打點需要錢,本尊神養家餬口也需要錢,所以,使勁燒紙錢是必不可少滴!

寺裡面供奉的主人,是和尚或尼姑或者人以外的其他動物(如孔雀明王菩薩是孔雀,鬥戰勝佛是猴子)通過自己不懈的修煉而得到佛、菩薩、羅漢正果,那裡是不可以使用葷、腥祭品的!若非要表示心意,燒幾柱香,擺些水果即可。佛界四大皆空,佛祖不收塵世金錢,但凡收錢的“佛寺”,裡面的和尚絕對是披著佛衣的俗人!那裡的佛像也會被銅臭燻的昏昏沉沉,沒有靈光,拜是無效的!佛界不流行冥幣,因此,拜佛時,紙錢也是不必燒滴!佛祖和神靈不同,賄賂無效!如果你在社會上不做好事,不管燒多少香,磕多少頭,建多少寺,捐多少錢,他都不會保佑你!

綜上所述,如果你想升官發財,多子多福,健康長壽,消災弭禍,除了多做善事外,可在廟中求神幫忙。因為福、祿、壽三星,財神趙公元帥等都住在廟裡,求不求是你的事,幫不幫是他們的事了!反正他們有那個權力。但是,這些俗事千萬不要到寺裡去求,佛菩薩們不管你的今生,只管接引你的魂靈到西方淨土(當然,你得照佛經修煉到一定程度,或做善事做到一定的程度。究竟是多少,看佛經就知道了),從而不再受輪迴之苦。所以,在寺裡求今生的俗事,是徒勞無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