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六十年来我坐火车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六十年来我坐火车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由于父亲调动工作,我的家多次搬迁,因此我从小就有过坐火车的经历。第一次的记忆大概是我四岁多的时候,自那以后,我不知道坐过都少次火车。今日回想起来不同时期,坐火车的经历和感受大不相同。

第一次我还太小,只是记得火车上没有我喜欢吃的馒头,只有大米饭,好在餐车有我爱吃的鱼。另外就是隐隐约约听说我们去的地方有一条黑龙。

第二次的记忆就完整了一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哈军工五系迁往西安。我们途中看着窗外的风景,听着大人们说沿途的地名和风土人情。他们说的许多地名,我都没有印象了,只记得大人们说:“过黄河了。”因为在此之前我早就听说过黄河。

我们当时坐的是软卧,小孩子把车厢当成自己的新家,高兴地在车厢里跑来跑去。当我们饿了就向父母要点饼干,这种饼干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饼干。多年后有一次我对母亲说,在火车上吃的饼干最好吃。母亲说那是玉米面做的,我听了很吃惊,玉米面怎么会这么好吃。当我大了些终于明白了,困难时期不论是粗粮、是剩饭,吃起来都好吃。

七十年代我当兵了,部队坐的火车基本都是闷罐子,坐闷罐子的优点是,打开背包人人都有“卧铺”,乘车期间没有工作,如同放长假,大家可以在车上聊天、打扑克一切随意。不过坐闷罐子的缺点也很明显,上厕所太不方便。

复员后我在西安工作,我的父母住在邯郸,每次探家我必坐西安的始发车,这样可以有个座,可以与邻座聊天,天南地北,胡侃乱论,一路上不会寂寞。可是回西安就可怜了,邯郸没有始发车,上车就没有座。上车后我只得问那些有座的乘客:“你到哪里去呀?”“你在哪里下车呀?”遇到心眼好的,会告诉你他到哪里去。遇到那些心眼不咋样的,要么不搭理你,要么说:“终点站。”让你绝了念想只能再寻他处。

一旦得知一位有座的乘客将要下车,且他的身边没有其他等候座位的人,你就可以站在一旁听他们的八卦。不管你喜欢与否,你必须坚持站在那里,直到坐着的乘客有人下车。

八十年代我到北京上学,每年的寒暑假,“五一”、“十一”都会回邯郸,列车上的情况与之前大同小异,不过随着国家农村政策的落实,农村剩余劳力以各种形式与其祖辈耕作的土地分离开,车上出现了许多的农民工,他们背着铺盖卷,扛着大包小包,提着超大的编织袋来到列车上。他们带的东西多,行动不方便,加上他们多是从小地方上车,往往没有座。好在他们能吃苦,只需在门口、过道随便找个地方将就下来就行了。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希望找到座位,就将自己带来的行李当作座位,随遇而安了。

六十年来我坐火车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九十年代,火车上拥挤的情况更加严重,尤其是春节。据出差回来的同志讲,上不了车只得爬窗户,上了车没有座位了,有时连站的地方也很难找。极端的情况下厕所里也能挤下几个人。这哪里是旅行简直是受罪,以至于很多人一提坐火车就打怵。

那时节,即使是火车站广场、售票厅、候车室到处人满为患,人们为买票作难,为上车着急。有的人连续倒车,旅途劳累,就在椅子歪斜的睡下,更多的人则是坐在自己的行李上无奈的等待。

尽管那些年国家不断地对铁路进行改造,不断地对火车运输进行提速。铁路方面一到春运期间就大量增设售票窗口,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在那些年外出打工的人群快速扩大,其速度远大于铁路运输能力的增长速度。以至于尽管实施了各种的改进措施,依然难以改善乘车难的局面。这种局面直到中国铁路运输装备技术实现了重大更新,动车和高铁大批量的投入才逐渐得到改善。

前几年我乘过高铁,车票是在网上订的,省去了排长队购票的麻烦,高铁车站宽敞明亮,候车室座位充足、环境优雅。上高铁后,座位的档次也提高了。最大的感触是速度大为提高,车速常保持300公里以上。唯一觉得有些不足的是,车座之间的距离稍小一些,身体肥大的人或许感到有些拘束。

六十年来我坐火车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近日去了一趟北京,尽管还是春运期间,上车后车厢中依然有大量的空座。不过感到的最大变化,是乘客之间除了同行的熟人外,相互之间很少交流。乘客入座后,每个人不是手捧着手机,就是将手机架在桌上,耳朵戴上耳机,眼睛盯着手机屏幕,专心致志看视频。我观察了一会,见他们有的不时地翻动视频页面,有的看着、看着脸上露出笑容。尽管我不知道他们看的是什么内容,也听不见他们视频中声音,但是我从他们的表情中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愉悦。

六十年来我坐火车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现在乘客随身携带的行李,多是美观大方的旅行箱,极少有扛着大包的乘客,因此很难仅从外表来识别乘客是城市人还是乡下人。我无意间发现,当年共产党消灭城乡差别的宏远终于实现了。

中国在不知不觉中进步,只有当我们回头望去,看看我们几十年走过的脚印,每一步都是向着前方迈进,这时才能发现国家与社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相信只要中国的国际形势不发生重大的变化,按照中国目前既定的目标继续发展,中国的前景会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