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包拯下葬時真的用了20多口棺材嗎?

冫礦泉水冫


提到中國歷史上清正廉明,公正廉潔的好官,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包拯。天聖五年,包拯登進士第,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嘉祐七年,包拯過世,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包拯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如此大的名聲,不是因為他的官職做的有多麼大,是因為他,廉潔公正,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而且他敢於替平頭老百姓伸冤,不惜得罪一些權貴之人,因此民間都稱呼他為包青天,或者直接叫他包公。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史書記載來看,他僅僅在幹監察御史的時候,就向皇帝給了近二百份的奏摺,那麼這些摺子中說得是什麼呢?幾乎每一個都是在彈劾其他的貪官汙吏,那麼這個事情說明了什麼呢?一是他不怕得罪這些當官的,二便是他因為這個舉動可是得罪了不少的人。

包拯出殯那天,二十一口棺材從其老家合肥的七個城門中抬了出去,看到這裡,瞭解歷史的人肯定會下意識的想到一個人,這個人便是曹操。那麼,曹操和包拯壓根不是一路人,為什麼都要用疑棺的方式出殯呢,這些棺材裡可是隻有一個是真的。

說白了很簡單,怕仇人報復,在古代將仇人從墳裡拖出來挫骨揚灰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包拯當然很清楚這些,他在朝為官的這些年,可是得罪了不少的人。無數人等著他死呢,只要他一死,這些人便無所顧忌。

包拯這樣做便是在掩人耳目,防止自己死後被報復。有趣的是,有野史記載,在其出殯的時候有盜墓賊看到包公這樣出殯,這些人便聯合起來發了通告,凡是同行,絕對不允許盜包公墓,否則群起而攻之。從這也能看出,包公威信有多麼高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傑出清官的代表。他出生於北宋時期,38歲入朝為官,從知縣開始做起,在其後的26年間升職27次,創造了中國歷史之最。此外他在26年的為官生涯中不畏強權,剛正不阿,致力於為普通百姓謀福利、鳴不平,他就是被後世傳頌千年的青天大老爺——包拯。



包拯設下疑冢

民間傳聞,包拯去世後,其家人用了21口棺材,分別從7個城門抬出,每個城門送行的百姓都能看到3口棺材。其家人也散佈了很多墓地的假消息,從此之後包拯的墓葬類似於曹操的72疑冢,也成為了一個謎團。

包拯設下疑冢的目的和曹操一樣,都是為了防止墓葬被別人盜掘。但不同的是,曹操隱瞞墓葬的具體位置,是因為漢末時期,盜墓猖獗,就連曹操本人也曾經大肆盜掘前人墓葬。所以為了墓葬不被髮掘,曹操選擇薄葬,設下了疑冢。

反觀包拯隱瞞墓葬的目的,實際上是因為其執法如山、為民謀福的行為,導致他得罪了太多的人。這些人之中既有江湖匪徒、宵小之輩,也有綠林黑幫、當朝權貴。因此為了死後能夠得到安寧,包拯無奈出此下策。



公元1041年,包拯因為政績頗豐調任端州知府。端州盛產端硯,是古代文房四寶中的硯臺的珍品。這些珍品產量非常低,最初只作為貢品進貢給皇帝。原因在於工人需要冒著巖洞塌方的危險開採石料,為此經常有工人犧牲。

然而每一任端州知府為了升官發財,根本不顧工人死活,經常強迫工人加班加點的生產硯臺,多出來的硯臺他們選擇賄賂給朝中權貴,或者貪汙私藏。而工人的工資卻卻被上層的官僚中飽私囊,導致了很多工人怨聲載道。



包拯上任的時候,瞭解到了情況,下令只徵收進貢給皇帝的硯臺,其餘不準多徵收一方。而工人的工資也沒有了拖欠,準時的發放到了每一個人手裡。不過包拯此舉既得罪了朝中的頂級權貴,也得罪了一些發放工人工資的官吏。

後來包拯入朝為官後,做了御史中丞,曾經在一年內向宋仁宗上書了187份彈劾奏章,彈劾人數達到了數十人。其中不乏宋仁宗張皇后的伯父這樣的皇親國戚,為此還曾經和宋仁宗當庭爭辯,搞得皇帝很沒有面子。



包拯墓葬位置

包拯死後,在靖康之恥後,其位於合肥的墓葬曾經被金兵破壞,墓中陪葬品被洗劫一空,索性遺骨保存完成。後來有人又把包拯的遺骨重新安葬,此後900多年的時間,包公墓一直未受到破壞。

到了近現代,包公墓有兩種傳聞,一種是位於合肥的包公墓,一種說法是位於河南鞏縣的包公墓。

1973年4月,合肥包公墓附近要建造一座鋼廠,因此位於鋼廠附近的墓葬必須要挪走。此時考古專家對包公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歷經900多年的包公墓被打開。



包公的屍骨出土後,其後世子孫準備將其運回包拯老家肥東安葬,結果因為特殊原因,包拯的屍骨無法安葬。最終包拯34世孫將包拯的屍骨存放在了箱子中存,放在了一個簡陋的房屋。後來由於條件簡陋,導致了包公遺骨出現了損壞。

1975年,其後人把包公遺骨安葬在了肥東的包拯老家。1987年,重建包拯墓時,包拯遺骨一部分存放在了博物館,一部分被安放在了墓園的棺槨中。


我是越關


包拯下葬不僅用了20多口棺材,出殯還從7個城門同時抬出,如此“風光大葬”究竟所為何事?包拯到底在害怕什麼?且聽作者詳細分解。

包拯是北宋名臣,以剛直不阿,清正廉明,嫉惡如仇著稱,不僅在宋朝當時享有盛譽,而且名垂青史,受到歷朝歷代尊重,在民間更擁有極為廣泛的影響力。只要說起清官,包拯總是第一個被老百姓提起的,史書和民間對他的稱呼五花八門,如包公、包青天、包龍圖、包待制、包中丞、閻羅包老、包孝肅,等等, 充分彰顯了他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包拯不但廉潔自律,嫉惡如仇,還十分注重家風養成,他曾親自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牆壁上:“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已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可見清廉是包拯對後世子孫為官最起碼的要求。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時任樞密副使的包拯正在樞密院上班,突然發病,回家之後便一病不起,儘管宋仁宗派御醫探視治療,也未能挽回其生命。當月二十日,一代名臣包拯溘然長逝,終年64歲。

民間流傳很多關於包拯的傳說,20多口棺材出殯就是其中之一。

包拯去世後,按照葉落歸根的傳統喪葬習俗,他的靈柩被護送回其老家廬州(今安徽合肥),安葬在合肥市肥東縣解集鄉包村祖墳中,這是有正史記載的。

根據民間傳說,包拯出殯時,包家人竟然使用20多口棺材,同時從廬州城的7個城門出城。包拯一生清廉無私,為何死後如此“風光大葬”?令人疑惑不解。

圍繞這個話題,後人給出很多解讀,最主流的解釋說包拯鐵面無私,秉公執法,得罪了很多人,其中不乏高官權貴,甚至皇親國戚,這些人對自己恨之入骨,但由於有皇帝庇護,他們不敢拿自己怎麼樣,但自己死後很可能就遭到他們報復,破壞墳墓,甚至連累整個包家,於是包拯便留下遺囑,囑咐後人給自己出殯時使用20多口棺材,從7個城門同時出城。

這樣一來,那些們就不知道包拯到底安葬何處,無法進行報復,這個做法明顯借鑑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做法,都是為了防止仇人報復。

但我們只要認真追究,就知道這是一個虛構的民間傳說。

首先,包拯一生公正無私,問心無愧,他根本不怕別人報復,也不在乎別人忌恨自己,如果他害怕報復的話,生前做老好人不得罪人就行,沒必要死後如此自欺欺人。

其次,如果包拯的仇家下定決心要報復,把包拯掘墳鞭屍,僱用大量人手把20口棺材下葬處全部翻一遍也不是難事,包拯這招並不保險。

再次,包拯家族墓規模較大,包拯的夫人董氏、大兒媳崔氏、次子包綬、兒媳文氏、長孫包永年都埋在一處,而且都有墓誌,按照古代傳統,包拯不可能埋葬在他處。

最後,根據考古發現,包拯墓的地址很明確,就在合肥市肥東縣解集鄉包村的包家祖墳,墓碑上有墓誌銘,對其死亡時間、遺體運回河南安葬之事有詳盡敘述,並沒有發現其他地方有包拯墓存在,20多口棺材的說法不攻自破。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包拯宋真宗時期,安徽合肥人。他是中國歷史上極富盛名的一個清官。

當然了能贏得一個清官的好名聲,並不容易。

因為這就需要長期的為民做主,不畏權貴。

這樣的話,就會得罪很多人。

正是因為包拯在活著的時候,辦理了很多重大的案子,再加上他大公無私,為民請願。才得以讓他名聲遠揚的。

但是,這樣也讓他長久的身處於,風口浪尖之中,得罪了一些權貴。

這些權貴在包拯活著的時候,不敢拿包拯怎麼樣?

但是,包拯去世了,就不一樣了。

正是因為包拯擔心死後,被那些自己曾經得罪過的豪門報復,所以,包拯在臨終之前,他就把後世交代給自己的後人們。

為了以假亂真,不讓別人知道包拯究竟是葬在了那裡,所以他就故意弄了二十口棺材。到了下葬的那一天。提前把準備好的這二十口棺材,從合肥城的七個門中先後抬出去。

這二十口棺材中,只有一個裝有包拯的屍首,當然了除了包拯的家人外,外人是沒有人知道,包拯究竟是在那一口棺材內的。至於這二十口棺材裡,到底有沒有包拯,在外人看來也是未知數。

包拯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迷惑敵人,保個全屍,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這就是包拯為什麼要為自己準備二十口棺材下葬的原因。

這種下葬迷惑敵人的方式,當然不是包拯的首創了。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盜墓十分的猖狂,尤其是三國時期,曹操之所以能豢養那麼多軍隊,他就是靠盜墓得來的錢,用在購買糧餉的。

曹操也深知,墓地被盜的慘狀,所以,在他去世之後,為了迷惑敵人,他也選擇了好幾個地方,作為下葬之地。

但是,具體曹操是埋在了那裡,到現在為止,也一直都是一個迷。

包拯的這種方式,可以說正是學的曹操的這種下葬方式。

當然了能選這種方式,也是被逼無奈的一種選擇。

不過,現在這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包拯是一個清官,而且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極好的印象,我想,對於包拯來說,這已經足夠。

你覺得呢?


漢史趣聞



提起包拯,大家誰不知道啊,包黑炭,他的故事流傳多少年了,斷案如神,一心為民,人們都認為他是文曲星下凡,審陰司,審鬼魂

當然,包拯都被美化了,不過他這個人的確是在當時是一個忠臣,為民為國,看看歐陽修對他的評價吧: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包拯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剛直,有時候可能不變通,為官的時候,只知道為百姓為國家,黑白分明,當然這也得罪了不少的人,想想唄,他的剛正不阿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的

北宋嘉祐七年,64歲的包拯離開了人世,一時間,全國譁然,宋仁宗親自弔唁,人們都為這位賢官,感到悲痛,後來包拯的靈柩被送到老家安徽。當時出殯的時候,出現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從包拯家裡出來了21口棺材,然後分別從七個城門分別而出,這是為什麼呢?

當然了,包拯在生前評判冤假錯案得罪了很多人,因為他的名聲十分大,還沒有人感動他,因為動他就是和老百姓過不去,他死後很有可能有人去挖他的墓

在包拯生前,曾經一年裡,彈劾了一百八十七個官員,想想,多麼可怕。所以他就想出了這個辦法,當然這件事是大家你傳我我傳你的,至於是不是真的無從知曉,不過包拯的為人以及品質,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機哥聊野史


包拯,世人稱為包青天,除了其廉潔奉公之外,他能被傳送至今的因素主要是能不畏權貴,堅持打擊那些不法的顯貴,包括彈劾了當朝皇帝宋仁宗的國丈張曉佐,包拯和皇帝爭論了6次,才把這個國丈爺給拉下馬。

包拯28歲考中進士,38歲做了個知縣,因政績突出,在3年後就做了端州知府,隨後再過3年,又跑去開封做了個京官,一路上基本順風順水。

做了京官之後,包拯的倔脾氣就越來越大了,對於各種官場的規則和勢力,別人越是不敢碰的,他越要去面對,各種歪風邪氣在他手裡紛紛敗下陣來,以至於當時開封城裡流傳著“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就是隻有2個地方是沒法通過關係疏通的,一個是閻王爺那邊,一個是包公那邊。

當然,包拯也很幸運,他遇上了一個比較合拍的領導—宋仁宗,一個“仁”字就能看出這位皇帝是個好性格,他也特別善於納諫,在氣量上應該也不輸李世民,作為一個賢能的君主,他比較能接受包公的直言進諫,雖然有時候會比較窩火可能會拒絕,但過個2天消了氣也就准奏了……

2000多年,幾百個皇帝,能像宋仁宗這樣的好皇帝,真是一隻手都數的過來,換言之,包公如果生的早一些或者晚一些,可能就沒機會給後世留名了。

皇帝也很賞識包拯,後來授予他開封知府的職位,並一路給他的官職升到了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有了這些職權,包公就更放心大膽地打擊權貴,甭管皇親國戚,一概拿下,除了國丈爺張堯佐,還有皇帝的寵臣王逵,親信太監閻士良等,統統都被罷了官,去了職,在彈劾國丈爺的時候,包老爺子的唾沫星子都要飛皇帝的臉上了……

據統計,宋仁宗時期,因為被包拯彈劾而受懲處的大臣不下30人,其中大多數被罷官撤職甚至法辦,這在2000多年的帝制時代是極其罕見的。

當然,包拯這麼特立獨行,自然會遭到一大幫子的朝廷顯貴的嫉恨,而經過後世對其遺骨的鑑定,包拯也的確是遭他人毒害的。

在相關歷史記載中,描寫到包拯去世時寫道: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視事……疾作為歸。上遣使賜良藥,辛未,遂以不起聞。

這段歷史記載經過時間對比可以發現,包拯當年從病發到身亡,僅僅只有13天的時間,而這期間,宋仁宗還特地賜了“良藥”,包拯也進行了服用,但顯然,這服藥加速了他的生命終結。

包拯臨死前,深知自己必定是被仇家所算計,皇帝賜的藥被“掉包”,也明白自己即使死了仇家也不會放過自己,於是就立下遺囑,要求出殯的時候設置21口棺材從7個城門出入。

包拯死後,宋仁宗親自前往弔唁,並罷朝一日,追贈其為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第二年4月,宋仁宗駕崩,他也成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長達42年。


雲中史記


提起包拯如今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是個眉間彎月身材魁梧的黑臉大漢,他鐵面無私,且不畏懼土豪劣紳,為老百姓懲奸人、斷冤案,人們尊稱他為包青天。

包拯28歲高中進士,本可以平步青雲,但是非常孝順的他選擇在家陪伴、照顧父母,八年後包拯的父母過世,這時候他才選擇在安徽做了一個知縣,任職後還沒過多久,就斷了一個奇案,從此聲名遠揚,開始了他的從政之路。


包拯在中國民間幾乎是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關於他的傳說不計其數,他一生清廉,剛正不阿,清如水,明如鏡,其實真實的包拯並沒有如此的神奇,更沒有這麼牛的故事,但他公正清廉、兩袖清風的故事卻是真的,據記者他在擔任監察御史期間,向皇帝呈遞了180多本奏摺,內容全是痛罵以及彈劾那些貪官汙吏的,那些貪官既怕他又恨他,恨他恨得牙癢癢的,偏偏又不能拿他怎麼樣,包拯無論在何地為官永遠都是以民為先,除惡霸,減賦稅一心幫助老百姓,深得老百姓的愛戴。


包拯的所作所為讓當時的達官顯貴很不爽,在這樣的一個職場氛圍中,肯定有一些人會惡語中傷他,但在他的有生之年老百姓都很維護他,不過在他去世之後就不一樣了,人們歷來就喜歡秋後算賬,就會遭到仇人報復,包拯早就預料到了,他也就故意佈下了迷局。

嘉祐七年,一生清廉的包拯離開了人世,當時宋仁宗為了表彰包拯的功績,將其追封為禮部尚書,包拯在東京汴梁去世,去世後包拯被送回老家安徽合肥安葬,一共有21口棺材同時從合肥七個城門出城,這21口棺材中只有一口棺材裡面是真的包拯,為他送葬的人都感到驚訝,他們弄不清楚哪個棺材裡面有包拯的遺體,與此同時,盜墓賊之間也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約定,就是不去打擾包拯死後的安寧,這可以看出百姓是多麼愛戴包拯啊。


即便是如此周全,包拯的仇家是無法找到真實的包拯墓地,但是在金國滅掉北宋的時候,金軍對包拯所有的墓地進行了破壞,其中也包括其夫人董氏的墓地,後來包拯的後人給其重新修繕了墓地。

1973年安徽合肥建鋼鐵廠,需要對範圍之內的墓地進行遷移,就是因為這次建廠,意外發現了包拯的墓地,當時的考古專家發現這片區域裡竟然有幾十座墓地,就在其中的一個墓中發現了一塊寫有“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肅包公”的墓誌銘,經過多次考證,終於發現這個就是包拯的真正墓地。





遺產君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宋朝那些事兒。(約400字,閱讀需2分)

包拯下葬時用二十口棺材,與曹操下葬時用七十二口棺材,是一個道理。

包拯在公元1062年去世,享年六十三歲,據說出殯那天用了二十口棺材,分別從城的七個門出去……

越聽越覺得像是在說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當然了,和曹操關於七十二口棺材的說法一樣,這也都是民間傳言,並不是真實的歷史狀況。

就按傳言所言的分析,二十口棺材,最終目的是為了設置疑冢,讓人不知道具體是埋在哪個墳墓裡面。

包拯像

若說曹操設置疑冢,是害怕身為盜墓賊的自己墳墓被盜掘。而傳言中的包拯設置疑冢,同樣是有原因的。

包拯在任開封知府時,剛正不阿,“ 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之前為非作歹的豪門世家,包拯可不買他們的帳,犯了事該抓就抓,該打就打。所以就得罪了不少權臣豪族。

民眾關於包拯下葬時用二十口棺材的說法,其實也是對包拯嫉惡如仇,公正嚴明為官風格的肯定。

史料記載,包拯雖然做了知府之大官,但是衣服、器物、飲食都和平常百姓一樣,因此斷不會有二十口棺材下葬的荒唐做法了。

《宋史 包拯傳》有記載,包拯在世時曾說過:“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從包拯自己所言的“大塋”可以看出,他是準備把自己葬在家族的祖墳中,所以也沒有必要設置疑冢。

綜上可知:包拯下葬時用了二十多口棺材的這個說法是無稽之談了。



歷史寶藏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他主要生活在大宋王朝的宋仁宗時期。由於,他在擔任官職的時候,因為不畏權貴,秉公執法而倍受百姓們的愛戴與尊重。也正是因為包拯執法的公平與公正,而讓他流芳於千古。

無論何時百姓們的心中,永遠都是有一杆秤的,為民辦事的官員,就應該被人民世代傳頌正如包拯。


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包拯因此也得罪了很多權貴。在包拯活著的時候,因為他大權在握,那些權貴們不敢得罪他。可是,當他死後,痛恨他的人很有可能會對他加以報復的,這是包拯生前不得不考慮的事情。

所以為了能夠在自己死後落一個全屍,包拯在安排自己後事的時候,命令後人,給自己下葬的時候,要選二十口棺材。這二十口棺材裡,只有一個棺材是包拯屍體的安放之所。然後下葬那天全部棺材,從七個城池的大門之中抬出去。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那些別有用心的人,知道包拯的下葬之地。


包拯之所以想了這種辦法,也是逼不得已而為之。古代的人因為都比較迷信,所以,他們希望在自己死後,不要被別人所打擾。也只有多散佈一些關於埋葬自己的地點,才有可能免遭別有用心者的惦記。

所以包拯之所以選則用二十口棺材,讓後人安自己葬,目的就是想讓自己落一個全屍而已。當然包拯正是因為用了這種辦法,而讓他的屍骨最終得到了保全。

古代的名人,不單單是包拯用這種辦法保全自己的屍首。在包拯之前,諸葛亮和曹操也都這樣做過。據說諸葛亮在生前叮囑後主劉禪,在自己死後,讓四個大漢,抬著自己的棺槨,一直向南走,直到抬棺槨的繩子被磨破為止,就是諸葛亮的下葬之地。

這樣的話,也就沒有人知道諸葛亮具體葬在了那裡,也正是因為諸葛亮這樣的下葬方式,而讓他的埋葬地,變得更加的神秘。還有曹操,關於曹操的墓地,在中國就有很多個,分佈在不同的地區,當然這也是曹操為了保證自己屍首不得已而這樣做的。包拯的下葬方式,其實和曹操更像一些。


史學達人


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 在歷史上有很多的貪官的時候,同時也湧現出了非常清廉的好官,為人們口口傳送。在這裡比較有名的大公無私的好官有海瑞,包拯。

那麼我們就來說說非常著名的鐵面無私的包拯包青天。 我們都知道包拯在任的時候,是非常有名的開封府尹,曾經做官做到龍圖閣大學士。可謂是位高權重。在任上的時候,因為辦案鐵面無私,剛正不阿,得罪了許多的人。有身在江湖的人,也有在朝廷上身居要職的官員,都有得罪。

因為是辦案,所以法不容情。所以包拯在任上的時候,最為著名的案件應該就是狸貓換太子這一案件。在查這個案的時候,查到底其實就是現今的當朝皇帝不是真的皇上,而真正的皇上身在民間。 那麼所以這時候包拯可就不僅僅得罪的是一些官員了,都辦案到皇帝的身上了。正是由於包拯的鐵面無私,本著剛正不阿的精神,所以才有了包青天的稱號。在以上包拯的種種事蹟上面,包拯的做法被萬民所傳頌。 那麼在包拯死的時候,他為自己準備了二十口棺材,也許你會說,為何要準備二十口棺材呢?因為之前我們都說了,包拯在辦案的時候,得罪的人太多了,防止死後有人盜墓。

在包拯出殯的時候,街頭哭聲一片,人們捨不得包拯離開。 因為他是一個大公無私的好官。人們捨不得他離開。在包拯死後,人們為包拯修建了祠堂。而合肥有名的包公園和包公祠就是最好的見證。包拯在為自己準備二十口棺材的時候,也許二十口棺材裡並沒有包拯的存在,在出殯的時候,二十口棺材分別從四門同時出發,所以讓一些盜墓者無從下手。 還有一種說法是,包拯之前在斷案的時候,為什麼會如此的準確。因為在包拯斷案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會通靈之後向地府的人詢問此人冤情。 在與地府的人接觸的過程中,有地府的人告知包拯,讓他死後用二十口棺材,分別從四個門出發,埋到不同的地點,這樣包拯在地府的時候,就不會受到之前在陽間辦案,所殺死的人在地府向包拯討命,也不會受到惡鬼的侵擾。

由於包拯在陽間的鐵面無私,在陰間的時候,也做了一個判官。所以包拯在自己死後,打造二十口棺材,同時出四個門出發。不僅僅只有盜墓的原因,還有鎮壓惡鬼和維持正義的作用。 老九分析。在我國古代,古人,尤其是一些剛正不阿的人物,會採取不同的手段想方設法隱藏自己真正的墓葬,其中,包拯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分七門而出,也是其中的一種手段。

史書記載,包公在出殯的那一天,一共有21口棺材同時從合肥的七個城門中被抬出,在這二十多口棺材裡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至於包拯為什麼要這麼做?可能各位朋友不知道真相,但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包拯在當官期間,剛正不阿,不畏權貴,上打奸佞,下除小人,得罪了朝中很多大臣。

古人乃至現在的老者,講究入土為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死後被人挖墳掘墓,暴屍荒野,是所有世人絕對不能忍受的。所以,為了掩人耳目,保護軀體,即使是大公無私的包拯,也採取了這種防範手段。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類似於包拯這樣,對自己的陵墓採取防範措的例子,也不在少數。接下來,老九與朋友們一起講講另外幾個典型例子。

運行人員:好鹹的鹹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