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領悟|身心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

領悟|身心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

領悟|身心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


如果有人問:這樣的身心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

對此則可回答說:身體、心識之間並不存在同一本體或從身體之部分中派生出心識這種彼彼所生之種種關係。
身心同體,或身體與心識之間是因果關係等種種說法的不合理之處,所以說暫時來看,我們可承認心身之間存在所謂的能依、所依之假立關係,在能依、所依之關係得以成立的過程中,身體對心識具有一定的利害作用,反過來,心識對身體同樣具有一定的利害關係。
說到心識的本體,可以說它具有一明瞭之本體,此本體不斷地在流轉、遷移,這方面的道理前面已宣說過。而有關心性的細微特徵及心的特異性,則依身體等其他因緣而得以產生。比如如果父母具足嗔心或悲心抑或乃狡詐之徒,那麼他們所生養的孩童相應也會具有嗔心、悲心或乃狡詐之人,孩子的種姓與父母親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其實父母的心識與子女的心識各有各的本體,兒女性格上與父母的相似之處,與心性本體並無本質關聯,這些心性特徵主要得依靠身體才能產生出來,父母的心識並不是直接生出兒女心識的原因。

領悟|身心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

過去,有人依靠聖物而作儀軌以使孩童的頭腦變得更聰明些,現在的人們則使用藥物以求提高智慧,人們對身體採取種種措施,目的只是為了讓心更加聰慧。另外,如果體內服進某些藥物或酒,心就會陷入發狂、迷亂、自我麻醉的狀態中。再比如,眼睛出了問題,眼識就不會產生,或變得不如以前那麼清晰明亮;大腦若受到損害,心識的功能就有可能遭到徹底破壞……還有以大悲心施行的自他相換法,都會使心識及身體受到影響,此理就如上文宣說過的那樣。所以說因了父母的種姓,子女的心性或多或少會產生相應的變化。


正如《釋量論》所云:“若時於心續,利害亦易解,如火與瓶等,以此亦非返。”這裡所宣說者,並非是在指示人們身體是形成心識的近取因,這一點非常關鍵,我們必須透徹、詳細地加以瞭解。同樣,心對身體也有一定的利害關係,下面這個例子就對之作了精彩的印證:

以前有一上師某天正坐在法座上為眾人傳法,恰在此時,一條被人用石塊擊打的狗倉皇逃過此處。狗的陣陣慘叫勾起了上師的無比悲心,他感覺那些石塊就好像打在自己的身上一樣。結果,悲痛不已的上師最後竟因此而從法座上一頭摔了下來。當時有些人認為上師純粹是假慈悲,上師知曉了他們的心思後,就脫去上衣讓這些人看自己的背——石塊本來是打在狗的脊背上,但現在上師的背部卻腫了起來,而且還呈現出一大片紫黑色的傷痕。
又比如一九三零年的印度,有一位醫生為觀察一被判死刑者的臨終心態,就對此人說:“人體如果大量出血,決定必死無疑。”到了臨刑這天時,犯人被蒙上雙目,並被拴牢在一張桌子上。此時,那位醫生開始在犯人皮膚上用刀割開一個口子,同時又弄出水滴墜地的聲響,聽起來就好像犯人身上的血正汩汩地往外流淌、滴落。犯人不由想到:我身上的血馬上就要流乾了。在這種心態下,他的心識很快就迷亂起來,並最終死去。


再來看看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爾基的一則日常生活小插曲。高爾基的妻子安德烈耶娃曾談起過一件鮮為人知的事情:當高爾基在卡普里島上創作一部小說時,有一天,在隔壁房間的安德烈耶娃突然聽見他的辦公室裡發出沉重的物體倒地聲,於是急忙奔過去,只見高爾基已倒在寫字檯旁邊的地上,兩手還保持張開的姿勢。她俯身將耳朵貼在他的胸前,感到丈夫的呼吸和心跳都很微弱,於是趕緊解開他的內衣,將壓布敷在他的心口上。忽然間發現在他右乳下方有一條粉紅色的窄痕,頗像刀傷,並且變得越來越紅,以至成了深紅色,就像滲出的血。過了一會兒,高爾基恢復了常態,他自己解釋說:剛才寫到小說的主人公坐在桌子邊品茶,而主婦則含情脈脈地望著丈夫。突然間,丈夫抓起桌子上的小刀,發瘋般地刺進了自己妻子的肝臟。“你明白嗎?”高爾基十分痛苦地對安德烈耶娃說:“刀子扎進去,又拔出來,血就像泉水般從傷口裡噴濺到桌布上,多麼殘忍可怕的行為!”過後,高爾基右上腹部的紅斑痕一直持續了好幾天才褪掉。

領悟|身心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

以前印度有位患有眼翳的老人,以此原因,他經常看到碗中有所謂的毛髮漂來漂去。老人認為兒媳婦總愛把這些不淨之食物做給自己吃,他不由想到:我天天都在吃這些毛髮,這可如何是好?想來想去,老人最後竟因此而得了癌症。後來他自己終於明白過來,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眼識陷入迷亂所致,其實飯裡面一根毛髮也沒有。明白了這個道理後,老人的癌症隨即不治而愈。
如今有許多病人得了所謂的不治之症,千方百計用盡一切醫療手段也未見有什麼明顯效果。此時如能借助觀想作意之療法,則很多病症可能很快就會痊癒。一些密宗論典中也說過,唯一依靠修行之力,身體即可修成虹光身。這方面的事例眼下就有很多,此處無需一一列出。
這樣看來,心識與身體在合和共處的過程中,互相之間都會對對方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或帶來相應的利益,特別是因往昔的串習力所致,心總是要把暫時借居的身體執著為實並當成我所,因此身體所感受的一切,心亦同樣感受。為了身體的利益,心不惜造作種種貪、嗔等惡業;而身體也像心的僕人一般,只要能滿足自心願望,身體可以不顧寒熱飢渴及種種煩惱,刀山敢上,火海願趟,什麼事都可以做出來。身心即如是互相依靠,在它們的關係未終止之前,一直都會以這種方式而存在。


不過,到了一定時候,身心決定會分離,從此即各自漂流、各奔東西,就像小鳥從蛋殼中破殼而出後,永遠就會與孵化自己的蛋殼分道揚鑣一樣。身體與心識之間的關聯中斷之後,身軀就會融入五大而消盡;心識則繼續漂泊於無邊無際之輪迴苦海。所以我們理應了知,身心之間暫時存在有一種假立的關係,不過這種關係也僅是暫時安立而已。

領悟|身心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

至於說心是身體的一部分,或心需依靠身體才能重新產生等觀點,均屬無任何可靠依據的輕率言論。我們應該依賴可信、究竟的理證,完全、徹底地通達身心關係的本意。如果僅僅因為看到心識的所依是身體,身體若作利作害時,能依之心識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然後就據此認為心是由身體所生的,或認定心身是一本體,則此種推理也未免有些太過牽強、過分。


正如我們不能因為看到水依靠盛水之器皿、鳥兒依靠樹木棲息等等類似能依、所依的關係存在,而且一旦盛水器皿、樹木等所依發生變化,水、鳥兒等能依也隨之產生相應變化的現象,就可以推斷說產生鳥兒的因是樹木、盛水器皿亦是水的生因,或樹木與鳥兒、盛水器皿與水屬同一本體。因此,依據不確定的理由,說前後世並不存在,且將這種論調大膽地向全球世人廣為推介,還說什麼這已是經過科學驗明過的真理,這種不顧及後果的宣傳才真真切切是對整個人類不負責任的表現!真心希望這些人能儘快停止自己的這類行為。敬摘錄《前世今生論》

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