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風韻猶存的貴州省四大古鎮

貴州省四大古鎮分別是黔東南鎮遠古鎮、貴陽青巖古鎮、赤水丙安古鎮和錦屏隆裡古鎮。這四個古鎮不像烏鎮、西塘這些古鎮名聲在外,但是也正因如此,他們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自己的原始特色,很多建築雖年久失修,但仍風韻猶存。

黔東南鎮遠古鎮

風韻猶存的貴州省四大古鎮

鎮遠古鎮

鎮遠古鎮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位於舞陽河畔,四周皆山。

鎮遠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自古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陸要衝,也是京城與西南邊陲以及安南、緬甸、暹羅、印度等國禮物獻贈和信使往還的捷徑和必經之地,有“南方絲綢之路”要津之美稱。這裡既是黔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要衝,也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據《貴州通志》392頁載:“宋理宗寶祜六年(1258年),十一月。宋詔:新築黃平,賜名鎮遠州,呂逢年晉一秩。”鎮遠之名始於此。

鎮遠歷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設縣開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歷史,其元代清代為道、府所在地達700多年之久。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牆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築、傳統民居、歷史碼頭數量頗多。

風韻猶存的貴州省四大古鎮

位置

鎮遠是座歷史悠久的苗鄉古城。這座擁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地處入黔要道,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人文古蹟眾多,自然風光旖旎。僅鎮遠古城就遺存有樓、閣、殿、宇、寺、廟、祠、館等古建築50餘座,古民宅33座,古碼頭12個,古巷道8條,古驛道5條。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

鎮遠古鎮是中國山地貼崖建築文化博物館。城內古街古巷曲徑通幽,石橋城垣錯落有致,碧水晨霧姿態萬千,春江漁火詩意盎然,有雄偉奇特、蜚聲中外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築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古城垣等160餘處,觀賞價值與科考價值俱高。古城垣建有戰神廟、城牆、鋒火臺、堡屯、炮臺等軍事體系堡壘,鎮遠古鎮是“山雄水美”之地。

貴陽青巖古鎮

風韻猶存的貴州省四大古鎮

青巖古鎮

青巖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城內3平方公里範圍,文物景點近百處,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特色小鎮、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中華詩詞之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巖古鎮始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已有六百多年曆史。明初,設屯堡。天啟年間,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建青岩土城,領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青巖古鎮作為軍事要塞和所佔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後數百年,經多次修築擴建,土城垣改為石砌城牆,街巷用石鋪砌。四周城牆用巨石築於懸崖上,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

風韻猶存的貴州省四大古鎮

位置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佈,寺廟、樓閣畫棟雕樑、飛角重簷相間。小古鎮裡,古建築比比皆是,除以上八牌坊外,還有九寺:龍泉、慈雲、觀音、朝陽、迎祥、壽佛、圓通、鳳凰、蓮花;有八廟:藥五、黑禪、川主、雷祖、財神、孫臏、東嶽;有五閣:奎光、文昌、雲龍、三宮、玉皇;有二祠:班麟貴土司祠、趙國澍祠;有趙狀元府、青巖書院、萬壽宮、水星樓。還有一世界珍稀樹木“青巖冷杉”;有神仙、黃龍、花山、璇宮四溶洞;有三疊系的古生物化石山。青巖古鎮中除了眾多的寺廟,竟然還保留著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多種宗教和諧共處,形成其獨特風格。

鎮人文薈萃,有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鎮內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紅軍長征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等革命前輩及其家屬均在青巖秘密居住過。青巖古鎮還是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西遷辦學點之一。

赤水丙安古鎮

風韻猶存的貴州省四大古鎮

丙安古鎮

丙安古鎮位於赤水市中南部,赤水河依畔而下,習赤公路至東向西穿境而過,是赤水聯接黔中各地的必經之路。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地之一,以丙安古鎮為中心的丙安風景名勝區是赤水八大景區之一。

丙安,古稱丙灘。因位於赤水河中游川黔聞名的大險灘,丙灘而得名。早在商殷時期,這裡就有古人漁獵的蹤跡,距丙安古鎮10公里的馬鞍山大型東漢古崖墓群。自清乾隆年間赤水河進行大規模治理後,丙安更是成為赤水河航運最繁榮的水陸碼頭,乃中國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區往來鹽船和商家必經的夜泊之地,其時沿岸酒肆和釀酒燒坊林立,商賈如雲。丙安古鎮自古以來為川鹽入黔著名驛站和商品集散地,被專家學者譽為“明清建築與歷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軍商古城堡”之美譽。

風韻猶存的貴州省四大古鎮

位置

安古鎮歷史悠久,現有史料記載,丙安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設立行政區劃,但從所處的重要經貿、交通、軍事等重要地理位置,以及與秦漢時期的土城“兵站”、穿風坳古驛道、赤水河水路鹽道和宋代復興場古廳縣治所的緊密關係,足以佐證古鎮形成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丙安古鎮存古建築大體成型於明末清代,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物產經貿、交通運輸、社會生活的特定歷史風貌。


丙安古鎮主要景點有摩崖石刻、丙安村古寨門、雙龍橋、紅一軍紀念館、丙安古碼頭遺址、黃連寺、歡喜灘石橋、丙安纖道、曹佛寺遺址、禹王宮遺址等等。

錦屏隆裡古鎮

風韻猶存的貴州省四大古鎮

隆裡古鎮

隆裡古鎮即隆裡古城,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隆裡鄉,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古軍事屯堡,古城面積48174平方米。


隆裡古城是中國與挪威王國國際合作“貴州生態博物館群”之一和貴州省重點建設的文化古村鎮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4年列為貴州省首批優先發展的三個重點綜合旅遊區之一——黎、從、榕綜合旅遊區的重要景區。

隆裡,原名井巫城、龍標寨、龍里,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楨為鎮壓古州吳勉起義,調集江南九省官軍,在隆裡設千戶所,同時興建古城,1000餘名官兵受命屯墾戍邊鎮守於此,永樂年間再次修築古城堡。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取“隆盛之意”把“龍里”改為“隆裡”。

風韻猶存的貴州省四大古鎮

位置

古城近似長方形,周長1500米,城牆高一丈二尺,壕深一丈。全城設東南西北四道城門,各設炮臺一座。古城內部從設計到施工都嚴格遵循當時的作戰需要,至今600多年,城內格局依然完整如初,是一座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軍事城堡。街道20餘條,全用鵝卵石鋪成背形花街路面,鑲嵌出各種圖案。早期的民居建築大多還保留著漢文化的特點,以安徽、江西居多,其建築形式、藝術手法均具明顯的徽派建築特點。

古城中的宗祠都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均始建於清代,現在保留的有:江氏宗祠、龍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陳氏宗祠五座。明清時期隆裡寺觀較多。有城中十一廟,城外五座庵,各街中都建有寺廟。

隆里人保留和傳承著古樸的傳統文化,以民間為載體的玩花臉龍、唱漢戲、迎故事最具代表性,被譽為隆裡古城的“三大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