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學術連載4」金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原文標題:[學術連載4]關於“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原文來源:《中國工業經濟》2018年第4期

[摘要]從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看,所謂質量,是指產品能夠滿足實際需要的使用價值特性。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體現經濟發展的本真性質,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使用價值面即供給側的關注,將變得尤為重要,受到更大關切。經濟發展的本真性實質上就是以追求一定經濟質態條件下的更高質量目標為動機。發展質量的內容所表現出的多維性和豐富性,要求發展戰略和模式選擇的高度創新性。系統性地創造發展優勢,走符合實際和具有特色的道路,以各種有效和可持續方式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多方面需要,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性特徵。各地區可以基於自身實際追求豐富多彩的優越。發展質量的高低,最終是以經濟發展能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判斷準則,而美好生活需要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質性要求,而將越來越多地表現為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與高速增長階段主要以工具理性為動力的機制不同,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有更具本真價值理性的新動力機制,即更自覺地主攻能夠更直接體現人民嚮往目標和經濟發展本真目的的發展戰略目標。這種新動力機制的供給側是創新引領,需求側則是人民嚮往。這種新動力機制的內在要求就是市場經濟工具理性與經濟發展本真理性的有效契合。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工具理性 本真價值理性 發展戰略

(續)

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方式和路徑轉變,而且也是一個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過程。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實現,必須基於新發展理念進行新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就是說,高質量發展必須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形成新的機制才能得以實現。

第一,高質量發展依賴於市場價格調節的有效性,其基礎性的體制機制要求是,必須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發揮決定性作用。所以,整個經濟系統的價格體系的合理化,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這裡所說的價格,不僅包括產品價格、服務價格,而且包括要素價格,即工資、利率、匯率等。而價格調節的有效性,取決於市場微觀經濟主體(主要是企業)之間競爭的公平性。在現實中,市場體系中存在各種類型的微觀經濟主體:私有和國有、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大型和中小型、本國和外國、單元性和網絡性、實體性和金融性、自然人和法人、特許經營和自由經營,等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微觀經濟主體具有不同的市場勢力,相互間往往是很不對等的。如果不能達成各類主體“勢均力敵”或權責相當的市場格局,那麼,價格調節的實際後果是難以實現有效性和合意性的,這樣也就無法保證實現高質量發展所要求的資源配置格局。因此,合理的價格體系和有效的價格機制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決定性因素之一。

第二,價格調節的有效性和價格體系的合理性,取決於產權制度和交易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

性。只有當產權邊界明確、產權安全可靠、產權權能有效、產權交易便利,價格機制才能有效發揮調節經濟的功能。從這一意義上說,健全的產權保護制度,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保障。如前所述,市場經濟的產權關係同生產及消費間的關係是複雜的,生產活動和消費享用及其影響,往往是會超出產權邊界的,即產生“外部性”和“共享”性。此時,能否發揮價格調節的有效性和合意性,以及如何在特殊產權關係條件下構建能夠使價格機制發揮調節作用的制度,就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安排必須完成的創新工程。所以,促進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儘可能“放開價格”,而且需要構建各領域特別是特殊領域的有效交易制度。

在經濟學理論上,產權和交易是高度相關的,其相互間的關係及實際的制度安排決定了交易成本的高低。而交易成本對經濟發展的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儘管實踐中難以做到交易成本為零的制度安排,但最大限度減少交易成本,因而使產權關係更有效發揮作用,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改革方向。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市場運行較高的交易成本是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的表現,也是導致經濟發展質量難以提高的重要障礙。

以上兩點表明,進人新時代,不僅沒有否定市場經濟關係,而且是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形成並更加依賴於更高質量即更有效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一方面,市場經濟的交換性所要求的權屬性生產和消費將更為有效;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享用性將提升到更高水平,享用的範圍從個體權屬,擴大到群體共享性(公共服務)、環境質量(生態環境保護),以至體現享用的包容性和平等性的更廣泛領域)這實際上是,市場經濟中生產和消費的個體(私人)權屬性與公共權屬性的結合和協調。總之,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更加有效的市場體制機制,更好體現市場經濟的交換性和享用性的高度協調。

第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如前所述,市場調節機理的基礎是工具理性的主導,儘管在完善的市場制度下市場調節是很有效的,但並非在所有領域都能確保“市場最瞭解”,因而表現為“市場最正確”。也就是說,在一些方面和領域,特別是當經濟發展涉及深刻而廣泛的質量方面時,市場可能“難以瞭解”,具有盲目性,因而可能發生調節失靈的現象。從另一角度看,也可以說,新時代生產和消費質量水平的提高,對公共權屬性機制以及非權屬性享用的保障(例如良好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政府必須在對市場的治理規制、進行重大規劃特別是區域規劃、提供公共服務、保護生態環境、調節收人分配、構建社會安全網和援助弱勢群體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而上述這些方面也都直接體現了經濟發展質量的高低。因此,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和治理手段。

當然,一個事物總會有其兩面。如上所述,政府發揮更好的作用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政府的不當或過度干預又可能導致市場運行交易成本提高,因而成為損害發展質量的一個不利因素。所以,政府簡政放權,增強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企業商事活動便利性,一直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努力方向,至今仍然任重道遠,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中國已經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但還不是一個低交易成本的高質量的市場經濟體,所以在提高市場運行效率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和任務要完成。總之,政府發揮作用要體現為降低市場經濟的交易成本而不是增加交易成本。

第四,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產業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因,只有創新驅動的經濟才能實現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從經濟學上說,創新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而且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其中,技術創新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往往受到更大的關注。產業或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首先要有新技術的來源,這可以是外源性的(例如引進、模仿),一也可以是內源性的(例如自主研發、邊幹邊學)。如果從社會分工的角度看,在現實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技術創新都是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的結合。當然,由於分析研究的需要,可以將創新的技術類型劃分為外源主導和內源主導兩種典型類別。

作為一個後發國家,中國以往的發展特別是40年的高速增長更大程度上依賴於外源主導的技術,表現為技術引進、招商引資、吸收模仿等經濟行為。那麼,當進人新時代,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中國的產業技術創新將走怎樣的路呢?過去二百多年,中國處於“落後的生產力”時代,今天,中國經濟有了巨大發展,儘管仍然是中等收人的發展中國家,但畢竟已經不再是落後國家,而且具有了許多其他國家所缺乏的特殊優勢,“中國特色”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優勢,至少是可以轉變為中國優勢。在產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上,中國特色顯然也是可以表現或轉變為中國優勢。

產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是從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到研發和產業化這一完整鏈條中最終進人技術產品的市場實現過程的關鍵環節。因此,人們常說,“企業是創新主體”。在上述分工鏈上,對於企業來說,大多數的高新技術都是外源性的,即企業必須從從事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部門(例如高校和科研院所),獲得科技資源或成果。而從國家和國際角度看,企業可以獲取的科技資源和成果可以是國內的,也可能是國外的,當然也可能是國際合作的。進人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對科技資源和成果的要求越來越強,能夠多方面多渠道獲得高新技術資源,使之成為本企業進行研發創新的活水源頭,就成為一個關係重大而影響深遠的體制機制問題。因此,在新發展觀中,以及在體制和政策安排上,“開放”的含義絕不僅僅是指國際貿易和投資,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整個國家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開放性,實際上就是將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同產業技術創新及企業研發和新產品產業化,各環節相互聯通,形成合作機制的問題,即要以有效的體制機制來保障和促進科研成果的產生和產業化。總之,高質量的發展必須更好解決企業的高新技術“源頭活水”問題。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關鍵性體制機制改革要務。

(金碚,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