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最美林業故事」果農的求助電話就是一份信任

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研究員郭素萍:

果農的求助電話就是一份信任

「最美林业故事」果农的求助电话就是一份信任

郭素萍(中)給果農指導果樹管理技術

“這片果樹修剪不到位,需要剪掉過密的枝條,防止後期核桃變黑。”眼下正是核桃成長的重要時期,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研究員郭素萍接到衡水市南午村鎮東古頭村果農的求助電話,驅車趕到地頭進行指導。

郭素萍被果農親切地稱為“郭老師”,從如何栽培到果樹修剪,再到如何防治病蟲害,她都一一給果農解答。像這樣在山村的日子,郭素萍每年要超過200天。

“保國走了,團隊還在,

他未竟的事業我們來完成”

郭素萍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的愛人、同學和同事。1981年結婚後,兩人一起生活了35年,既是生活伴侶,也是工作搭檔。她是李保國科教扶貧團隊的核心成員,陪伴丈夫幾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李保國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太行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脫貧致富,被稱為“太行山上新愚公”。2016年4月,他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去世。李保國去世後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保國離開後,他幫扶過的地方自發悼念追思。一些農民提著蘋果、雞蛋到家裡,還有人特意從外地趕來,在屋裡陪了我三天。”郭素萍說。

談起與丈夫的生活,郭素萍說到自己的三個家:一個是城市裡的家,在保定市的河北農大家屬院;一個是山裡的家,在各個幫扶基地;還有一個是流動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間的那輛車。

郭素萍說,之前,因為常年住在幫扶的村裡,山裡的家是生活中心。後來,幫扶基地多了,開車奔走於各地,在車上的日子越來越多。“車成了我們流動的家,喝水、吃藥、中午休息,都是在車裡。”

比較起來,郭素萍在保定市裡的那個家待的時間最短。因為常年在外奔波,住在市裡的6歲的孫子不解:奶奶為什麼總是換工作?

李保國去世後,郭素萍和丈夫留下的20多人的科研團隊,成立了“李保國科技服務隊”。“保國走了,團隊還在,他未竟的事業我們來完成。” 郭素萍說。

兩年來,郭素萍和這支團隊,把科技扶貧的觸角延伸到更多地方,踐行著“太行山上新愚公”的夙願。

“我覺得只有走在科技扶貧的路上,才會覺得保國沒有離開,還在我的身邊。”郭素萍說。

“我不忍看到果農遇到技術

難題而無處求助”

2017年,郭素萍的足跡遍佈河北省30多個縣市,傳播果樹管理技術,為農民培訓,在扶貧一線超過300天。

“白天在地裡走1萬到2萬步,晚上回去才發現真累,一點都不願意動了”。郭素萍說,雖然自己不再年輕,但希望和丈夫一樣,堅持“幹到動不了那天”。

在太行山一些農村,李保國的手機號就是果農的求助熱線,他的電話存有400多個農民電話,因為有的農民不知道李保國去世的消息,求助電話依然不斷。郭素萍沒有給丈夫的手機辦理停機,承擔起了答疑工作。

“果農的求助電話就是一份信任,電話背後的難題,也是我所牽掛的事。這期間我接了300多個果農的求助電話,遇到回答不上來的問題,我就諮詢其他專家,直到問題解決。”郭素萍說。之後,她又將自己的手機號通過媒體告知給廣大果農,讓他們“有事就給我打電話”。

在郭素萍看來,果農的事無小事,一個婉拒的電話,或隨意的解答,都可能會影響他們一年甚至幾年的收入。“我不忍看到果農遇到技術難題而無處求助。”

而今,太行山區的鄉親們對李保國懷念依舊,但那份憂慮已經逐漸消除,果農們說,“有郭老師跟團隊呢!”

郭素萍說,團隊能堅持這麼多年、取得一些成績,緣於幾代人為農民做實事的精神傳承,以及大家的團結和付出,“我們像在一個大家庭一樣彼此照顧。”

郭素萍認為,對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來說,最好的回報是看到親手種下的樹苗茁壯生長,看到光禿禿的山崗披上綠裝,看到果農綻開笑臉。“現在我很幸福、滿足。”

郭素萍認為,河北一些山區還比較貧困,而科技給農民致富帶來希望的“火種”。一個人、一個團隊本事再大、意志再堅定,力量也有限,她希望培養更多懂技術,願意和農民打成一片的科技工作者。

讓她欣慰的是,她的一些學生逐漸成為紮根山區、服務“三農”的有用之才。河北農大也在全省最先成立“李保國扶貧志願服務隊”,組建分隊26支、小隊122支,對接幫扶全省105個貧困村,涵蓋88項幫扶項目——更多的服務團隊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