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還應該編入教材嗎?

我的朋友S今天對我說,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太過於深奧了,又有著“微漠的悲哀”,如果新課綱調整,是否會考慮去掉呢?

我哂然。

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還應該編入教材嗎?


難道說魯迅的文字和社會脫節了嗎?

《紀念劉和珍君》收錄在《華蓋集續編》中。三一八慘案之後,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後,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殞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

我高中的時候,最愛的就是魯迅的文章。說魯迅要做“慨然的悲歌”,每讀到魯迅,心中有種震顫的力量。而《紀念劉和珍君》就是這樣的。現在我還能背誦其中的句子;

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這句話有種勇往直前,視死如歸的偉力,有種澎湃的張力,震撼人心。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這句卻是常常被同學們引而化之;

“老A,你不要欺負我,我告訴你,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當時一個表情做憤然狀,一個要目瞪口呆,這大抵就是當時的情景了。

所以,魯迅的文字不脫節,魯迅的精神也在深深的形象著下一代。魯迅的文章雖然寫在舊時代,但其中的精華一直滋養著一代代人。

我們再從另一個方面來看。

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還應該編入教材嗎?


魯迅的行文方式。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屍骸為證。

先生當然是知道劉和珍死掉了,但他還是要寫,別人當然也知道,但還是要告訴你們。這是一種不能置信的感嘆,那個“微笑的和藹的”學生就突然間沒有了,怎能忍心??!!

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屠戮婦嬰的偉績”,這就是魯迅文章中常用的反諷。我讀魯迅,給我最深印象的就是先生的反諷,是一種對反動者的蔑視,是一種瞧不起。我的朋友說,每當讀到先生的反諷,腦海中都不由自主的浮現出先生翻著白眼的樣子,������厲害了我的哥!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我們學習的地方有很多,魯迅值得我們虔誠的對待。

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還應該編入教材嗎?


如果去掉創作的背景,去掉時代的痕跡,得到的是什麼樣的文字?

應該是軟弱無力,故作呻吟的文字了吧。魯迅之所以是魯迅,就是他是一個戰士。一個戰士離開了戰場,他也就平庸了。

而先生犀利的文章就是刀刃,這不正是那個時代所需要的嗎?

今天的教育主題不單單是“當今”和“未來”,還有對過去的追憶,是艱辛的也好,是苦痛的也罷,我們都是要融入到我們的血液中的,畢竟,這些艱難苦痛本來就是我們民族血液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