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德蘇戰爭中,德國為什麼會敗給蘇聯?

小龍蝦148499353


縱觀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陸地上的蘇德戰場是最為血腥和殘酷的。長達近4年的侵略戰爭給蘇聯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痛,但在蘇聯軍民萬眾一心且堅定不移的抗擊下,最終以德國的心臟柏林被攻克而標誌著納粹德國的徹底敗亡。

德國敗給蘇聯的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1.在佔領區內實施的民族政策不得人心。納粹黨上臺後一直鼓吹雅利安民族為高等民族,歐洲其他各國民族皆為劣等,這就導致納粹德國在佔領西歐和東歐各國後在當地推行的高壓政策。而它對猶太人實施的種族滅絕更是慘絕人寰。這就導致其他各國人民對納粹的仇視(哪怕是那些起初把德軍當做解放者的烏克蘭人,後來也漸漸對德軍的暴行予以抵抗),德國無法將佔領區的資源高效的整合起來為己所用。

2.蘇聯國土幅員遼闊且基礎設施差。德軍攻入蘇聯境內後發現,臥槽路在哪裡?這跟擁有良好交通網的西歐根本無法比,每逢雨季遍地泥濘,部隊行動緩慢。而攻入蘇聯後的德軍,越往東挺進補給線越長,補給越來越困難。而分兵據守也攤薄了德軍的進攻部隊。

3.蘇聯對戰略資源的利用和生產的科學規劃。這點使得蘇聯的武器製造效率高於德國,生產出來的武器通過鐵路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將士們的手中。

4.抗擊外敵入侵的戰爭總能激發全國人民的同仇敵愾,外加上斯大林作為領袖的個人魅力和鐵腕手段,將軍隊擰成了一股繩子。蘇聯紅軍得到了戰爭的洗禮和淬鍊,越戰越勇。敵佔區的居民和在戰爭中被打散留下來的紅軍組成了敵後游擊隊,不斷的襲擾佔領軍,破壞鐵路交通線等,給德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5.納粹德國的人力資源不如蘇聯。在人肉磨坊般的消耗戰中,交戰雙方哪一方的人力資源先枯竭哪一方就會輸,這點不用多解釋,對比蘇德的人口即可。

6.根據《租借法案》美英提供給蘇聯的物資援助。美援很重要,但並非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7.美英對納粹德國進行的戰略轟炸。美英的戰略轟炸導致很多德國生產企業無法正常運轉,這就屬於此消彼長的範疇了。

8.戰爭的輸贏其實決定於交戰中的雙方哪一方犯的錯誤更多。納粹德國在這場侵略戰爭中儘管在頭一年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但後來的確也犯了不少指揮上的錯誤。


彼得堡的肥天鵝


從根本上講,是因為德國的實力不足以完全壓倒蘇聯。具體而言,從數量規模上講,德國體量只是中等,與蘇聯差了至少一個數量級(人口7000萬:2億,面積就不用比了吧);質量上來說,德國是先進的工業國,蘇聯也是工業國,工業產值甚至超過德國,僅次於美國,技術質量雖有不足,卻無代差,主要工業品(鋼鐵、石油、汽車、飛機等)產量與德國(包括蘇德戰爭開始前德佔區)互有高下,部分還有超出,加上蘇聯產品簡單、皮實的特點,其主要武器裝備產量還遠高於德國,性能縱使有所不足,但也不至於不堪一擊(主力坦克:5萬輛T34:6000輛豹式+1350輛虎式+數百輛虎王,還沒算上斯大林重坦。戰機、火炮、衝鋒槍等也差不多),憑藉數量優勢,足以壓倒對方(所謂猛虎鬥不過群狼)。質量優勢無法彌補數量劣勢,作為對比,當時中國只是落後的農業國,尚能把日本拖垮,而蘇聯與德國在質量上的差距遠小於中日兩國;第三,蘇聯一開始就採用了戰時生產體制,男女老少齊上陣,節衣縮食支援前線,這就促進了蘇聯工業產量的增加,為前線提供了兵源保障,德國卻因為是侵略國,希特勒宣傳戰爭的好處以欺騙人民支持戰爭,所以不敢降低人民生活質量(不然會引起內部不滿),影響了工業產能提升,到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才採用戰時體制,卻為時已晚;第四,美英為蘇聯提供了大量援助並在西線進行戰略轟炸大大降低了德國戰爭潛力,諾曼底登陸後也牽制了小一半的德軍,大大減輕了蘇軍壓力;最後,蘇聯是衛國戰爭,愛國主義的感召下,無數蘇聯兒女前赴後繼,最終打垮了德國。


千山萬水357


蘇德戰爭可謂是老生常談的一個問題了,而關於德軍失敗的原因,一般也是有以下幾個觀點。

德軍準備不足。戰爭中的大忌就是輕敵,希特勒誤以為只需給蘇聯一擊便能徹底擊敗它。但是蘇聯人的抵抗意志超乎德軍想象,並開始陷入困局。而入冬之後,德軍就面臨包括被服不足、給養不足等等問題,連必不可少的潤滑油都難以適應蘇聯的環境。同時,德軍當時的軍工生產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直到1943年才開始全力生產,但是面對巨大的壓力已經無濟於事。



錯誤的戰術戰略。其實對於戰爭初期的德軍,其掌握著主動權,不應該拘泥於控制的地區,但是希特勒堅持不放棄一寸土地,結果導致作戰極為被動,隨著斯大林格勒等一系列失敗,德軍最終失去了作戰的主動權,開始被蘇軍反攻,開始陷入困境。



同時還有國際局勢的因素。德國同期對抗的不僅僅是蘇聯,同時還要和英國美國等國對抗,其本身就無法投入全部力量去進攻蘇聯。而在戰爭後期,盟軍的戰略轟炸,反攻等行動,更是極大地打擊了德國的力量,同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蘇德戰爭的進程。



此外就是蘇聯過於強大。蘇聯國土廣闊,縱深極大,德軍的閃電戰難以奏效,必然會陷入持久戰,而持久戰消耗戰這樣的戰爭對蘇聯是最有利的。同時,蘇聯人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和堅忍不拔的戰鬥作風,以及諸多優秀將領的傑出指揮,也讓德軍逐漸陷入困境。



戰壕


原因很多,說幾條主要的吧:

1.德國發動二戰就像是賭博,以小博大,可以說德國的對外戰爭一直都是經不起失敗的,一次失敗就有可能功敗垂成!

2.德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德國是一個陸地國家,海軍相對弱小,無法和英國等海洋強國對戰,所以德國找來兩個海軍強國:日本和意大利,可惜,意大利是豬隊友,日本自顧不暇。

3.德國對於其他國家的實力缺乏足夠的瞭解,不重視自己的敵人,所以失敗在所難免!

4.德國對蘇聯的進攻過於急促,此刻的德軍還沒有準備好,德軍極為勉強,前期很順利,後面就頂不住了,特別是持續不斷的進攻,進攻!後期德軍的進攻就略顯疲態了……

5.德軍指揮部的目標不明確,一會兒搶奪資源,一會兒是蘇聯首都,一會兒又換資源,可以說德軍統帥部的意見不一致決定了德軍不能集中力量去完成任務目標!

6.德軍資源枯竭,無法支撐強大的機械化軍團,導致後期大部分裝甲部隊有車無油!被蘇軍坦克海淹沒在戰場上!


一盞清茶話人生


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第一,蘇聯的領土太過於廣大,德國陸軍深陷其中,第二,因為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導致美國宣戰,源源不斷的物資運蘇聯,第三,經常插手將軍們所指揮的戰役,更何況希特勒沒上過軍校,第四,德國石油供應量不足,第五,蘇聯的頑強抵抗,雖然在開戰後,蘇聯損失了幾百萬人,但因為蘇聯的兵役法,直接導致了蘇聯軍隊,增加到2720萬人,但德軍只有720萬人


品讀歷史的真相


說假話已經習慣了;臉紅心跳不?!沒有盟軍的援助和策應單憑蘇聯孤軍奮戰會取得勝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功勞卻說是蘇聯斯大林一個人的功勞?開戰前大清洗運動蘇聯冤死了很多人材知道不?也正因為如此希特勒才敢大舉進功蘇聯。


聖賢中


蘇德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空前慘烈的一場戰爭,給蘇德兩國以及東歐各國都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口傷亡,最終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應該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選擇。蘇聯的疆域

首先,蘇聯佔據了絕對的天時。

蘇德戰爭爆發前,儘管德國已經吞併了半個波蘭,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控制了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以及半個法國,入侵了丹麥和挪威。整個西歐和中歐不是直接控制就是附庸於德國。二戰前德國的擴張

德國的經濟實力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是和蘇聯相比,德國的資源還是非常匱乏,特別是石油資源,是德國的硬傷,除了羅馬尼亞的油氣,德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油田。而蘇聯作為當時世界的領土大國,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與德國相比,佔據著天時上的優勢。

軸心國勢力最大時期

蘇德戰爭爆發後,可以說不管是前期德國佔據優勢的時期,還是後期蘇聯發起反攻的階段,一到戰爭的關鍵時刻,蘇聯的人力資源優勢就會提現的淋漓盡致。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基本上都是以少打多,發起進攻,失敗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蘇德戰爭

除此之外,蘇聯資源上的優勢也讓他們的飛機和坦克優勢十分明顯,儘管單兵作戰,蘇聯的坦克優勢並不大,但是蘇聯最大的優勢就在於群狼。二戰中,蘇聯最困難的時候,飛機年產量都在2萬架以上,是德國的兩倍,這樣巨大的優勢,成為了壓垮德國的關鍵。

其次,蘇聯在地利上也佔據絕對的優勢。

一方面,蘇聯的氣候是他們最好的武器。秋季的陰雨綿綿,讓德軍的坦克在泥濘的東歐平原上難以施展自身的優勢,冬季的嚴寒讓德軍士兵甚至拉不動槍栓,開不動戰車。而蘇軍每到關鍵時候,都能以逸待勞,在自己的防禦工事裡,在自己熟悉的樓房中阻擊德軍。1941年的冬天,德軍在莫斯科城下損兵折將,1942年的冬天,德軍又在斯大林格勒損失慘重。蘇德戰爭

另一方面,蘇聯國土遼闊,西部國境線如同喇叭一樣,德軍在進入蘇聯國土之後,戰線迅速拉長,很快就遇到了兵力不足的困境,進而在隨後的一系列戰役中都因為分兵造成無法集中主力與蘇軍一戰。儘管蘇聯丟失了幾乎整個西部工業區,丟失了眾多的城市,但是蘇聯的防禦縱深實在是遼闊,這是他們取勝的關鍵之一。蘇軍反攻

最後,蘇聯在人和上也佔據優勢。

雖然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與西方的關係並不融洽,二戰爆發後,因為東方戰線的問題,英美國家和蘇聯的關係一度十分冷淡。但是蘇德戰爭中,蘇聯畢竟是防禦方,而德國畢竟是侵略一方。儘管傳說中蘇聯也有一個所謂的“大雷雨計劃”,但是那畢竟只是傳說而已,真假難測。

與此同時,在領導人物的水平,希特勒與斯大林也是有差距的,斯大林的鐵血,冷酷,甚至是無情,讓蘇軍的每一次勝利幾乎都是建立在巨大的傷亡和損失之上,這也是德國無法與之抗衡的。並且蘇聯在戰爭爆發後,得到了英美等國的支援,得到了大量的物資支持。攻克柏林

總的來說,蘇聯遼闊的國土,豐富的資源,眾多的人口,是他們取勝的根本關鍵,同時,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與領導人物的鐵腕也是他們取勝的重要原因,一切的一切結合在一起,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可以說蘇聯都是完勝,獲得最後的勝利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徽南城意


德國過於狂妄,過高的估計自己了,又世低的估計蘇聯的實力,當時蘇聯大清洗後軍隊虛弱,德國認為推一推,在喘一腳,蘇聯大廈就倒塌了,不顧自身實力不行,打算半年內打敗蘇聯,未考慮冬季作戰,結果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都吃了大虧,雖然英勇,但是實力不濟,還有很多的被德國打敗的國家又同蘇聯結盟,德國更加不行了,敗亡是必然的。


東龍45


三個主要原因,三個次要原因

第一個主要原因,蘇聯擁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不惜一切代價抵抗到底的決心和鋼鐵般的意志。之所以把這一條列在第一位是因為蘇聯在衛國戰爭中差點被消滅百分之八十的軍隊和百分之七十的工業,但依然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並開啟了反攻之路。

第二個主要原因,德國的工業體系無法支撐超過其承受能力的遠距離補給和惡劣地理條件下的大規模補給。德國在整個二戰中,幾乎佔領了除英國外的全部歐洲工業區,但這依然不能跟上軍隊的推進速度,導致前線始終處於補給劣勢。

第三個主要原因,德國沒能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整合佔領區,人力、工業在掠奪中被大規模浪費了,這直接導致佔領區的生產能力低下,轉運能力無法得到提升。

第一個次要原因,美國對蘇聯的租借法案,客觀上加速了蘇聯的工業體系恢復,為蘇聯縮短戰爭時間提供了較大的幫助。

第二個次要原因,德國的政治上的內鬥,參謀部和國防部之間的分歧,統帥部和前線的分歧,德國空軍和德國陸軍以及黨衛軍之間的分歧導致德國前線作戰部隊始終不能獲得必須和必要的支持,甚至在自相矛盾的命令下作戰。

第三個次要原因,德軍缺乏攻堅能力和城市防禦戰能力,德國幾乎沒有一場攻堅戰和城市防禦戰成功,雖然德軍擁有極其出色的機動作戰能力,但在堡壘化的城市面前總是碰的頭破血流,繼而被蘇軍一路砸核桃砸到了柏林。


科普不需要理由


1.綏靖政策!英法美把德國算計到坑裡去了!

2.戰略失誤!中國和蘇聯都是戰略縱深大,牽制德國和日本,日本和德國都是戰術家,以武力治國征服世界,美國是商人!老謀深算!英法是機關算盡,反而吃虧了,但是沒有啥損失還混了個五常!法國是最沒資格的!也是最沾光了。

3.歐洲戰場和世界戰場不一樣!

4.思想意識的爭執是戰爭的原因!改變不了的。

5.隨著世界文明的發展,資本主義是很難長久存在的,隨著矛盾的發展,解決方式會發生變化的!80年前的解決方式,未必適合現代社會。

6.政治體系的鬥爭,不僅僅是軍事革命和軍事鬥爭。

德國敗的不冤。德國有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但是沒有政治家!包括馬克思主義,只能在中俄實現。中俄也只是世界文明的實踐者和摸索者,只能是說,摸著石頭過河,正在探討和積累經驗!是在進步,美國是拿著資本當飯吃,中國有句老話:‘好漢不提當年勇,不能總拿老祖宗的功勞當飯吃’!早晚有吃光敗淨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