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二戰中,德國犯的最嚴重的四個錯誤是什麼?

邪惡女女-LL


本著馬後炮的精神,“靜Yes”來分析下德國犯下的諸多錯誤,不止四個!

1、敦刻爾克放走35萬英法聯軍

二戰中的法軍表現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從一戰後法國就開始了對德國的防禦,結果法國拋開同盟國比利時盧森堡,在法德邊境修築了堅固的馬奇諾防線,並宣稱可以抵擋德軍的猛烈進攻。而當希特勒繞道比利時,出現在法國後方時,馬奇諾防線瞬間崩潰,而且步步緊逼的德軍很快將英法聯軍圍堵在敦刻爾克。

此時35萬多人的英法聯軍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如果德軍迅速收網,這幫殘兵敗將連狗急跳牆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此時的希特勒卻下令德軍停止進攻,給了英法聯軍撤回英國的寶貴時間。後人分析這是希特勒想要藉此和英國媾和。此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因為很快德國就和英國展開了3個多月的不列顛之戰。

2、放過英國進攻蘇聯

德國對英國的進攻,凸顯了德國在海軍和空軍方面的嚴重不足,希特勒寄希望於用空軍徹底讓英國屈服,結果丘吉爾反手就是一個空襲柏林。海獅計劃最終在3個多月的交戰後落下帷幕,希特勒損失超過800架飛機,但仍然搞不定英國。

而此時的希特勒選擇了一個妥協的計劃,即在法國海岸修建大西洋堡壘,來防範英國的進攻,然後數百萬德軍調往東線,大舉進攻蘇聯。

進攻蘇聯讓英國從瀕死邊緣活了過來,通過美國的租借方案,英國獲得了大量的援助。更可怕的是,英國還大舉援助蘇聯,使得蘇聯在德國的猛烈打擊下最終挺了過來。

3、幫助意大利導致歐洲戰場兵力空虛

意大利作為德國的盟友,充分發揮了豬隊友的角色。本來佔據利比亞的意大利想要進攻埃及,藉以控制蘇伊士運河,但是遭到了駐埃及的英軍的猛烈阻擊,失敗的意大利只好請求希特勒的援助,於是希特勒將隆美爾派往北非戰場。

隆美爾被稱為沙漠之狐,戰術指揮非常出色,但是隆美爾的戰略眼光相當差勁,希特勒的設想是讓隆美爾穩住北非戰局,因為德意聯軍在北非的兵力遠遠少於英法聯軍,拖住英法聯軍就相當於減輕了歐洲戰場的壓力。

但是隆美爾打得太起勁了,剛到非洲就以少勝多,連戰連捷,勢頭非常猛烈。接連敗績的英國只好加大對埃及的防禦,對埃及大量增兵,結果再阿拉曼成功擊敗隆美爾。眼看兵敗如山倒,希特勒只好抽調東線部隊南下增援北非戰場,導致進攻蘇聯的軍隊力量被削弱。

4、幫助意大利進攻巴爾幹推遲了進攻蘇聯的時間

很多人說希特勒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希特勒太急迫地進攻蘇聯。但是我們要知道,此時的蘇聯已經在東線磨刀霍霍,你不打他,他也會主動打你,所以希特勒消滅蘇聯的思路是沒錯的。

錯的是進攻的時間。

1941年3月,意大利進攻希臘,想要在巴爾幹半島有所作為,結果被希臘打得滿地找牙。不得已,希特勒再次出手幫忙,大軍東下迅速搞定希臘,但是這讓德軍進攻蘇聯的時間大大推遲。

可以想見,如果希特勒在3月進攻蘇聯,那麼蘇聯面對的境況將更加糟糕,能不能抵抗德國的入侵真的是個未知數。

在後期,希特勒和德國高層犯下的錯誤還有很多,比如諾曼底登陸時到底是殲敵於灘頭還是放進來打,結果希特勒左右為難最終在西線迅速潰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歡迎關注“靜Yes”,讀史使人明智,期待與君一起探討精彩的歷史!


靜夜史


一、處理英國問題猶豫不決,滿足於將英國趕出歐洲大陸,沒有下決心進攻佔領或主動求和,僅選擇用空軍轟炸英國和用潛艇封鎖英國,陷入了打海空消耗戰泥潭,為美國提供了登陸歐洲的理由和跳板平臺。

德軍拿下法國後,實施了拿下英國的“海獅登陸作戰”計劃,但希特勒聽信空軍元帥戈林的說法,僅靠空襲就可以降伏英國,結果在大不列顛空戰中騎虎難下,沒下登陸作戰的決心,轉為調頭大規模進攻蘇聯,為奄奄一息的英國留下喘息機會;後來雖然德國用潛艇部隊封鎖大西洋航道,擊沉數支數艘北美支撐英國的後勤運輸船隊,但英國挺過來了,為反攻倒算留下伏筆。

希特勒滿足於“當地主”,勵志向東方拓展生存空間,用劍為梨攫取可耕種的土地;但他沒有下決心解決歐洲“後院”英國作亂問題,最後陷入東西兩面作戰困境。顯示他思維的侷限和落後性。

二、與日本結盟得不償失,可以說日本幫了倒忙;日本在亞洲燒殺搶掠作惡多端,給軸心國打上“邪惡”烙印,這點,連德國人也感到蒙羞,可見德國人拉貝在日軍南京大屠殺時,他的表現和他記錄的《拉貝日記》;德國進攻蘇聯,日本不盡盟友義務“西進”夾擊,讓斯大林將遠東部隊調往莫斯科救火頂住了德軍。而日本為自己“南下”不惜與美國兵戎相見,希特勒出於遵守盟友義務被迫向主動向美國宣戰,把美軍堂而皇之“請到了歐洲”,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三、進攻蘇聯不直取首都莫斯科,讓蘇聯政權躲過最大危機。德國“巴巴羅莎”閃擊蘇聯計劃中,分東中西三路殺進蘇聯,中路由古德里安率領的裝甲突擊軍群劍指莫斯科,當勢如破竹全力推進時,希特勒卻下令他們右轉,協助南路突擊軍群進攻基輔,當中、南路集團軍合圍殲滅了蘇聯西南方面軍65萬部隊後,中路集團軍再回頭進攻莫斯科時,已失去戰機。朱可夫已組織完成莫斯科防禦體系,而且天寒地凍、道路泥濘結冰,已使德裝甲部隊無法動彈。

四、在敦刻爾克放走35萬英法軍隊。法國淪陷,英國軍隊攜帶潰散法軍被迫逃向英國。受阻於英吉利海峽,被德軍三面包圍於敦刻爾克攤頭陣地。當德軍坦克部隊蜂擁而至將囊中取物時,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進攻待命。僅派空軍轟炸為他們送行,讓這群困獸乘船逃回了英國,成為後來反攻復辟法國的主力軍。

這個命令至今令人費解,主要有三種說法;日耳曼人承認英國人也很優秀,不願意屠殺他們,這相當牽強附會,希特勒從來不是仁君;希特勒希望以此感化英國,讓他們心悅誠服與德國求和,雖這是一廂情願,但有可能;又是戈林的餿主意,陸軍已出夠彩頭,應罷手,這次該輪到空軍。


諶人


個人認為比較嚴重的軍事上錯誤有以下幾點:

其一:敦刻爾克大撤退沒有徹底消滅英法聯軍。作為二戰重大謎團之一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讓英國主力得以逃生,如果德軍吃掉這些軍隊,首先德軍自己損失很小,敦刻爾克大撤退時英軍已經毫無鬥志,思鄉心切了,可以說真的是紙糊的老虎,一捅就破了。而且殺了這些軍隊,英國老兵可謂損失慘重啊。沒有老兵的帶領, 新兵要成戰鬥力要很久的。所以說,這筆買賣希特勒算的是真臭啊。

其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過度自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初期,德軍勢如破竹,希特勒也許是太自信了,將一部分軍隊分兵支援高加索戰役去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蘇軍的防守壓力,增加了德軍的攻勢的困難程度,兩項一加一減,筆者認為如果全力攻擊,很可能真的有可能就拿下斯大林格勒了。那麼失去了斯大林格勒,往後的戰事真的就不明朗了(大家有空可以查查斯大林格勒的戰略意義)。

其三:該撒手時不撒手。蘇軍反攻,德軍是絕對有機會安全撤出去的,但是由於希特勒的固執己見,讓保盧斯堅守不撤,導致了德軍60萬精銳被圍殲,最終不得不投降的命運(這些投降的士兵,幾乎沒有活著回到德國的)。同時,曼施坦因元帥回手套蘇軍時,也給了這60萬精銳最後一線生機。保盧斯還是由於沒有希特勒的指令而沒同意。可以說,這60萬精銳是完全由於希特勒的指揮錯誤而斷送的。

其四:北非戰場。德軍本就面臨多線作戰(海岸需大量兵力防守盟軍,另一邊還要和蘇軍打仗),又被豬隊友帶到了北非戰場,雖然投入兵力不多,但是仍然會消耗德軍的人力、物力、資源儲備等,而且非洲也沒什麼可用資源啊,打了也白打。

以上純屬個人感覺大家非喜勿噴。


polityW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戰爭說白了就是比誰犯的錯誤少,誰就會取得勝利!在這點上希特勒的德國確實做的不好。排除美國參戰等外界影響,德國主要犯下以下幾點錯誤,導致戰爭失敗:


1不該率先閃擊波蘭!有人會說閃擊波蘭不是德國的傑作嗎?閃擊波蘭是弊大於利的!波蘭與蘇聯的前身沙皇俄國有世仇,可以說是血海深仇!兩國為了領土爭端打了幾百年的仗,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少見的!留著波蘭,即可以作為與蘇聯的緩衝區,也可以搞好與波蘭的關係,用波蘭做橋頭堡,進攻蘇聯的時候波蘭不會扯後腿,但是滅亡波蘭,波蘭反抗勢力就會把矛頭針對德國,德國東征蘇聯,波蘭作為後方就是不穩定的!失誤之一!

2敦刻爾克沒有全殲英法聯軍!這是歷史之謎,為什麼希特勒沒有下令德軍進攻,白白的放走了40萬敵軍!這些英法聯軍日後成為了西線戰場對抗德國的主力軍,諾曼底登陸後反擊德國的最堅決力量!想想一下,40萬期望一雪前恥的戰士對德國的仇恨!失誤之二!

3雞肋一般的北非戰場牽扯了太多兵力!尤其是軍事奇才隆美爾沒有出現在蘇德戰場的大舞臺,這是歷史的遺憾。面對頑強的英國和廣袤的蘇聯,國力的最集中發揮才是對戰爭最大的助力!北非戰場不是戰爭勝敗的決勝地,卻成為埋葬德國的墳場!



4蘇德戰場困難估計不足!莫斯科會戰失敗的原因就是德軍竟然沒有配備冬裝!一場百年難遇的寒流拯救了蘇聯人,先頭部隊已經打到了距離莫斯科僅30公里!斯大林格勒戰役,陷入巷戰,打成了拼消耗!不僅搭上了30萬德國精銳,還讓一代名將保盧斯成了階下囚!這對德國士氣的打擊是不可估量的!


德國法西斯是戰爭發動者,是罪人!他們犯的錯誤恰恰是廣大人民的福音!試想一下如果軸心國勝利了,那世界會成為什麼鬼樣子?半小時耕耘換您三分鐘品讀!我是寅哥解惑,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的關注!


寅哥解惑


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過多次戰略方面和戰術層面的錯誤,這與最高統帥希特勒的獨裁統治很有關係,他是一個天才與魔鬼的混合體,所謂天才總有異想天開,所謂魔鬼則是容易忘乎所以。對於四大錯誤這個問題,相信更多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個人看法,四個足以致命的標誌性錯誤羅列如下。



一,敦刻爾克1940。

不管最後是哪種原因促使希特勒下達了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所導致的後果都是災難性的。因為這30萬英國遠征軍是其本土陸軍的精華,一旦被殲,用丘吉爾的話說“我們就得用童子軍抵抗納粹的入侵了”。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英倫三島當時沒有具備戰鬥力的“軍級”陸軍是不爭的事實,而這30萬戰鬥經驗豐富的陸軍安全撤回後,補充完新兵就可以成為百萬大軍。

如果沒有這30萬人,在德軍著手“海獅計劃”時英國人將嚴重底氣不足,就算海空軍能支持一陣子,對付德軍四面八方的登陸也非常危險,很難說英國是否會真的求和,那希特勒可就不需要兩線作戰了。



二,莫斯科1941。

基輔固然是重要的,能合圍殲滅60多萬蘇聯紅軍無疑也是巨大勝利,但希特勒終究喪失了攻取莫斯科的最佳時間,使朱可夫有時間重新佈防和調集援軍。“重新佈防”這四個字很重要,當時的正面蘇軍已有驚慌失措之虞,再多的部隊也架不住德軍裝甲集團的衝擊,而希特勒恰恰給了蘇軍這一喘息之機。

莫斯科的重要性不僅是作為首都的政治意義,而是因為它乃蘇聯東西部、南北向的交通樞紐,一旦被德軍攻陷,蘇軍各個戰區將處於各自為戰的局面,難以形成有效的抵抗體系,就算斯大林不致因此投降,局面也將困難許多。況且,莫斯科淪陷也很可能促使日本參戰,這是日軍大本營觀望的重要條件之一。



三,華盛頓1941。

這年12月初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隨即對日宣戰,但是在對德宣戰這一問題上,羅斯福政府還得不到廣泛的支持,他還只能通過《租借法案》明裡暗裡給英國提供物資援助和護航,但是一不能直接出兵北非,二不方便給蘇聯軍援。結果是希特勒過於高估日本的力量,搶先對美國宣戰,羅斯福求之不得。

美軍以巨大的物資優勢登陸北非戰場,把德國非洲軍團幾乎全部的25萬人在突尼斯俘虜,隆美爾溜回德國。美國人的飛機、坦克、糧食和汽油,對蘇聯紅軍的補充意義非常巨大,1942年的蘇軍還是比較困難的,雪中送炭的不是美國人,而是輕率宣戰的希特勒。原本,延緩美國參戰應該是能拖延一天算一天的,哪怕拖上半年,對德軍都至為有利。

大洋彼岸,美國高層“充滿熱忱和信心地等待希特勒這一決定”,實在夠冷的幽默。而戰爭的多米諾骨牌一旦倒下來,就是連鎖反應,從突尼斯到斯大林格勒到諾曼底,都開始有美國人的身影。



四,總動員1943。

這還是希特勒盲目虛榮心造成的問題,東線德軍的質量遠高於蘇軍,短板就是兵力不足,以及武器裝備和彈藥的供應不太給力,但希特勒為了維持德國國內的所謂“安定繁榮”,遲遲不肯將國家整體轉入總動員狀態,一直拖到了戰爭主動權已經易手的1943年,為時已晚。

什麼概念呢?在美英空軍的持續轟炸下,德國軍備部長斯佩爾領導的軍工生產,1943年各類指標卻創下歷史新高。如果希特勒早一點進行總體戰,將大批婦女塞進工廠,再將大批產業工人解放出來推向戰場,德國軍隊或許在1942年就能取得對蘇決定性勝利。而希特勒的口號是,讓德國婦女出去工作是恥辱的。

豈不知蘇聯早就這麼幹了,美國後來也有大批婦女進入軍工廠,戰爭不是遊戲,希特勒這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度度狼gg


一:武器裝備的發展缺乏戰略眼光

二:忽視後勤

三:敦刻爾克放跑三十萬英國遠征軍

四:低估蘇聯

1.武器裝備的發展缺乏戰略眼光:

1940年的海獅計劃,德國轟炸英國本土的行動中德國空軍損失嚴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德國戰鬥機因為航程太短無法為轟炸機提供有效的護航。

1941年巴巴羅薩計劃,德國陸軍發現他們在面對蘇軍的T-34,KV-1,KV-2等新一代坦克時缺乏攻擊手段,往往必須呼叫空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摧毀這些坦克。

一個國家的武器裝備應該貼合國家戰略,而不是說想怎麼造就怎麼造。從這個角度看甚至可以說德國都缺乏一個清晰的國家戰略。

德國軍備生產就像下餃子一樣,很多公司設計出不同的武器裝備,大量的裝備型號明顯提高了補給需求。1943年的時候,美國陸航有18種飛機,而德國空軍呢?50種不同型號的作戰飛機。一架B-17G轟炸機只有一種自衛機槍:即M2勃朗寧。而德國的HE-111上則有3種機槍。

2.忽視後勤

在德國,高層軍官普遍看不起那些技術人員。比如軍銜相同的技術軍官的待遇相比作戰軍官要低一級。

比如德軍軍需官守則中有這樣一句話:所有補給部門的軍官和士官必須懂得“後勤補給永遠是戰術和戰鬥決策部門的附屬”,且後勤部門絕不能成為決策部門的包袱。

而對面的英國皇家空軍戰時規章手冊中則有這樣一句話:所有的戰術,戰鬥決策必須要考慮到後勤和補給的情況。

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敦刻爾克放跑了三十萬英國遠征軍。

這一點不多說,大家都知道。結果就是有了後來的大反攻。

4.低估蘇聯:

1941年5月,德軍總參謀部認為:一旦與蘇聯開戰,在開戰的第一年,蘇聯能動員40-60個陸軍師,2000架戰鬥機,4000輛坦克,10000門火炮。

而實際上,在1941年6月到1942年6月,蘇聯動員了660個師,20000架戰鬥機,15000輛坦克,50000門火炮。

這種對蘇聯的低估直到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仍然存在。

以上種種都說明了一點:德國人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而不是說是因為在戰場上的一系列失利造成的。


白虎堂


二戰帶給整個人類的不只是災難,更是一場全人類的浩劫。德國橫掃整個歐洲,把所有的戰爭惡魔帶到每個角落,在強大的德國軍隊面前,各個國家的武裝力量顯得脆弱和不堪一擊。


但最終德國也為其發動的這場戰爭承擔了巨大的代價。這裡我們只從軍事角度來分析德國在整個二戰中的失誤和錯誤決策。

第一、盟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順利進行。

與其說是盟軍敦刻爾克的順利撤退,不如說是德軍指揮決策的重大失誤。1940年5月20日,德軍的坦克集群已推至不倫和加來,並將英法聯軍包圍在敦刻爾克,此時的英法聯軍就如同待宰的羔羊。


而戲劇性的變化出現了。德軍竟然停止了進攻,而當很多德國軍官質疑時,得到的答覆竟然是這是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命令,目的是要讓德國空軍來最終殲滅全部聯軍。結果當然可想而知,最終盟軍32.4萬人順利的撤過了海峽,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這也為1944年盟軍諾曼底的成功登陸打下了至關重要的伏筆。

第二、進攻蘇聯以及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的嚴重失誤。


進攻蘇聯加快了德國法西斯的戰敗,可以說這是德國最為慘痛的教訓,但事實永遠是事實,歷史永遠只是歷史,改變不了絲毫。

冬季的蘇聯這是德軍所始料不及的,所有的機械化重型裝備陷在泥濘之中成了擺設,嚴寒另德國整條戰線將士陷入了痛苦之中,眾多的德軍士兵由於缺少禦寒物資而凍死或凍傷,失去戰鬥力。


在進攻斯大林格勒時又犯下類似於敦刻爾克的指揮錯誤,首先輕視了蘇聯紅軍的戰力,再者由於輕視敵軍而將裝甲集群兵力分散,直接導致德軍的會戰失敗。

第三、日本偷襲珍珠港,致使美國極早的加入二戰,從某種程度來說,有一個不斷惹禍的隊友對於自己來說也是一種災難。


第四、漫長的戰爭,數百萬的兵力部署,範圍從歐洲到北非,後勤從初期的飽和保障到後期的極度匱乏,武器裝備由強到弱,由多到少,這一切都是德國初期所未預料到的,閃電戰最終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縱觀古今戰爭,永遠勝利者為正義的一方也許起初會很艱難,但最終會是凱旋的王者。


冰雹藍天


4)向美國宣戰

首先,我來說明一下為什麼這是最不重要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對美國在二戰中所起的作用言過其實了。接下來的三點我會解釋為什麼即便沒有美國的幫助,英國和蘇聯也能贏得這場戰爭。對不起嘍,傷了美國同胞的心,不過事實如此。

現在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其實是德國對美國宣戰,而不是美國對德國宣戰。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議院和國會只同意對日本宣戰,他們並不贊成加入對德戰爭,這讓羅斯福很惱火。

當然,希特勒做出了向美國宣戰的“明智之舉”,特麼的為什麼不呢。這意味著德國不得不面對在英國持續不斷的進攻中幾近崩潰的西非戰線。最具破壞性的是,由於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重兵增援,使得英國能夠將軍隊從印度調往歐洲。而希特勒最不願看到的一件事就是盟軍在歐洲開闢的各條戰線上增兵。

3)在冬天入侵俄羅斯

這簡直傻爆了好嘛,人們怎麼就是不知道什麼叫前車之鑑呢。波蘭人試過、匈牙利人試過、條頓騎士團試過、連拿破崙也試過,每次都是鎩羽而歸。我還以為希特勒能夠吸取教訓呢。當你對俄羅斯的環境沒有做好充足準備的時候,不要妄想入侵它。

而希特勒卻通過攻擊俄羅斯,開闢了一條新戰線,進一步拉長了作戰區域。這意味著德國要在東部戰線對抗蘇聯,在西歐(現在的英國)戰線、地中海、北非和西非戰線對抗大英帝國。希特勒同時在多個地方展開戰鬥,而其中一條戰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天知道那個白痴在想什麼。

2)聽從忠於黨國的人的意見,而不是那些專業將領的意見。

很多領導人的失敗皆源於此,他們總是愛聽那些贊成自己的人的意見,而不是那些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的人的意見。希特勒常常忽視那些久經沙場的將軍們的經驗和專業建議,反而更喜歡那些堅持納粹黨思想高於一切的屬下。

像隆美爾這樣的職業軍人,甚至是像斯坦納這樣的黨衛軍軍官,經常被忽視,而像希姆萊那樣的納粹狂熱分子卻如魚得水。舉個例子,在諾曼底登陸那天,希特勒在這些人的建議下,拒絕了隆美爾調動儲備裝甲師的請求。如果配備了這些裝甲師,德軍完全有可能擊退盟軍登陸。

希特勒的問題也許就像斯大林,後者因為害怕那些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將軍推翻自己的政權而處決了很多人。在戰爭期間,很多普魯士人的軍事傳統被丟得一乾二淨,因為希特勒根本沒把這些將領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當回事。

1)停止了對英國皇家空軍的攻擊,轉而攻擊民用目標

在盟軍從敦刻爾克撤退以後,希特勒多次試圖與英國和平共處,他從來沒想過在這場戰爭中和英國一決雌雄,反而一直希望可以成為盟友(就像一戰時的凱撒那樣)。可是,儘管有哈利法克斯勳爵的遊說,但丘吉爾上任以後是絕不會容許這種事發生的。

因此,當希特勒決定開始入侵英國的計劃時,他發現最主要的障礙就是英國皇家空軍。依我之見,這個計劃簡直糟透了。如果是我入侵英國,尤其是發動海軍入侵,我最擔心的應該是皇家海軍。但是,我們都知道,希特勒並沒那麼聰明啊。為了消除英國皇家空軍的威脅,他開始對英國機場狂轟亂炸。

然而,德國低估了雷達在對空戰中的作用,低估了噴火戰鬥機和颶風戰鬥機的性能,也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的技術。最重要的是,他們居然認為轟炸英國是個好主意,這實在太蠢了。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並不會讓英國人民轉而尋求和平,反而只會堅定他們義無反顧投入戰鬥的決心。


義薄雲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經過外交大師施特雷澤曼和才華橫溢的怪才希特勒的領導下完全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慘敗的局面中走了出來,同時軍備得以重整,並且將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希臘列為自己的僕從國。以此為基礎與日本、意大利結盟,獲得了遠遠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戰略態勢。現在只剩下同東面鄰國、英國的盟國波蘭就但澤走廊歸屬問題的領土之爭,如果能和平收回自然更好。事實上,英法德三方就這一問題已經達成了通過德國承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現狀換取德國修正其東部國界的自由。但是因為希特勒的戰略失誤,這一問題最終成為引爆德國的定時炸彈。

因此,筆者就戰略問題談談德國在二戰時期的四個失誤。

1、政治戰略錯位

前文說到納粹德國在二戰前取得了巨大的地緣戰略,但是既然選擇要用武力解決領土爭端並開拓新的生存空間那就必須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兩線作戰的教訓。歐洲大陸上,東面的蘇聯和西面的法國都是德國的重點打擊對象,德國一旦對波蘭動武,很有可能招致英法蘇三方的聯合打擊。要化解這一危險就必須從東西兩方選擇一個同盟者,先穩住一頭。

希特勒理想的是同英國取得同盟,作為全球首個超級大國,能與之結盟自然獲益匪淺。而事實上希特勒通過英國國內民眾厭戰、政府過分為民意所綁架的有利條件不斷對其進行威逼利誘。1935年6月18日英德雙方簽署海軍協定,標誌著潛在同盟的形成。於是,受到鼓舞的納粹德國徹底撕下了暗中重整軍備的偽裝,開始明火執仗。在政治上也開始不斷作為,德奧合併、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一步步擴大。

如果沿著這條道路不緊不慢的走下去,希特勒將成為繼俾斯麥後德國曆史上又一位偉人也未可知。但是他卻在最關鍵的時候犯下了作為一個合格政治家最不該犯的錯誤——置國際政治原理和戰略準則於不顧。

慕尼黑協定的墨跡還沒有幹,納粹德國就順手將整個捷克強行拿下,然後陳兵德波邊境,擺出一副武力解決領土爭端的架勢。

納粹德國的這一舉動令先前好不容易構建起來的英德關係一下子喪失殆盡,德國如果對波蘭動武,必然再次陷入兩線作戰的戰略態勢。

英德同盟既然已不復存在,現在唯一能避免兩線作戰的因素就只剩下東面的蘇聯了。如果能維持住蘇德同盟關係,德國也就還有文章可做。碰巧蘇聯謀求與英法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不成卻招致英法對自己玩禍水東引,在戰爭條件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盡力拖延時間就成了當務之急。於是蘇德這兩個日後殺得天昏地暗的死敵在二戰爆發前戲劇性的走到了一起。

蘇德同盟達成後,德國戰爭機器全開,先滅掉東面的波蘭,進而橫掃西歐大陸,將英法勢力完全從歐洲大陸趕出。

如果蘇德同盟能夠維繫,仍可以對抗美英各國。但是維持這個同盟對於德國來說代價是巨大的,德國獨自面對美英的同時將後背亮給了蘇聯。當德國在西線同英法作戰時,蘇聯也一步步奪取了波羅的海三國,在南面將勢力一直延伸入東南歐。這就引起來了德國的警覺和不安。但是對蘇開戰等於又回到了兩線作戰這條死路上來了。

因此,面對蘇德同盟這個雞肋,德國人再一次喪失了戰略理性。想當然的以為蘇芬戰爭中笨手笨腳的蘇軍絕不是將閃電戰戰術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德軍,德軍完全可以以一次快速突擊殲滅蘇軍,只要殲滅了蘇軍就可以控制整個俄羅斯民族。

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原本混亂不堪的世界局勢一下子變得清澈透明,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國家為了各自的使命奮力一搏。而納粹德國從當初鐵流滾滾的迅猛進軍,到蘇軍攻佔柏林、希特勒攜情婦地下室自殺,上演了一出現代版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悲劇。

2、軍事戰略錯位

閃電戰是以德軍裝甲部隊為主、炮兵、航空兵、工兵部隊為輔創下的傳奇戰術。但是納粹德軍的軍備發展受元首希特勒影響極深。作為一個畫家出身的希特勒,渾身上下充滿著藝術家氣息,完全靠著靈感做事。這在政治戰略中已有體現,那就是完全置國際戰略準則於不顧。在軍事戰略中則表現為形式主義,繼要裝點門面又要在戰術上有所作為,而且急於求成。正如納粹德軍空軍總司令戈林元帥答記者問“德國為什麼不發展戰略轟炸機”時所說的那樣“元首不關心我們有多大的飛機,而是關心有多少架飛機。”

在用人方面,納粹德軍的軍官團多數是由前德意志帝國軍官構成,出於政治需要,希特勒破格提拔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這些軍兵種參謀、技術型非主流軍人。以古德里安為例,其領導下的裝甲部隊縱橫歐洲大陸,所向披靡,給戰術思維還停留在騾馬炮兵主義上的希特勒以極大的震撼。於是納粹德國將裝甲部隊視為包治百病的良藥,軍備的發展因此出現了巨大的不平衡。而在武器裝備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這樣的軍備發展觀念只能是將德國的軍事資源浪費殆盡,嚴重挫傷德國的戰爭潛力。

3、經濟戰略錯位

蘇德戰爭爆發前,納粹德國實際控制下的佔領區達247.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億,勞動力資源超過蘇聯。物資資源方面除了石油相對匱乏外其他的相對充足,其中煤和鋼還佔有一定的優勢地位。石油雖然匱乏卻足夠德軍維持近一年的閃擊戰。

因此,缺乏人力和物資資源所以導致德國戰敗完全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

眾所周知,納粹黨是利用國內經濟危機造成全民不滿然後高喊改善民生的口號上臺。執政開始,在發展軍備的同時將提升國民生活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通過終止戰爭賠款和沒收猶太人財產、實行計劃經濟手段,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戰爭開始後,受“閃電戰”戰術迅速征服他國的影響,納粹德國沒有真正進行長期的戰爭準備。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國內依然過著歌舞昇平、大興土木的優裕生活。不像當時的同盟國在戰爭爆發後馬上將轉入戰時經濟軌道,數以千萬計的女性走上生產崗位以彌補青壯勞動力的不足。而納粹黨則從所謂的“雅利安女人高貴的血統論”認為女人不應該從事生產活動。只到戰爭形勢急劇惡化後,納粹黨才適當的調整了經濟結構,但是依然不降低國內消費品的生產供應。因為希特勒深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飢餓的國內民眾暴動所致。

4、民族戰略錯位

納粹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一場極為野蠻的種族滅絕行動。特別是被稱為“劣等種族”的猶太人、斯拉夫民族、俄羅斯民族,必須除之而後快。以蘇聯為例,納粹德國在戰前的一項秘密計劃就是要在白俄羅斯、波蘭、波羅的海三國及東歐一些地區內將5000萬左右的當地居民來一次肉體消滅。然後遷入1500萬德意志人,剩下的1000多萬當地人則完全淪為賤民。同時納粹黨還宣稱要將德國領土擴大到烏拉爾山以東200英里外。佔領區首先是進行種族清洗,再填入德意志人。然後再擴大佔領區、再清洗、再填補。

綜上所述,納粹德國的失敗絕不僅僅是一兩場戰役失誤或是單純的一個戰略失敗,而是整個國家戰略運作不成功所致。


大將軍威武K


個人以為:德國擁有全世界最強的參謀和士兵,就每次具體戰役的戰術層面分析德軍的軍事行動可謂天衣無縫,遺憾的是德國缺乏對戰爭的總體戰略規劃最終導致其在二戰中失敗的結局。就整個二戰進程來看:德國犯下了很多戰略錯誤,其中最嚴重的四個如下:

交友不慎——德國就疆域、人口來說充其量算一箇中等大小的國家,但靠著德意志民族與生俱來的嚴謹性格愣是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系,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但放眼世界德國是難以和美國、蘇聯這樣龐大的國家持久抗衡的,即使是已經在走下坡路的大英帝國憑藉其遍及全球的殖民地其實也掌握著比德國豐富得多的戰爭資源,加之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可謂四戰之地——敵人可以從任一方向攻入德國。所以德國要想參與國際爭霸必須尋找盟友,憑一己之力難免陷入被人圍毆的窘境。可德國給自己找的盟友實在不敢恭維:意大利純粹就是一個累贅,基本上一直在作死;日本倒是有不俗的戰鬥力,可惜狂妄自大到主動去招惹美國,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越級指揮——元首希特勒雖然是一個戰爭狂魔,但不得不承認他能從一個維也納街頭的流浪漢搖身一變成為第三帝國元首並發動一場世界大戰必有其過人之處。嚴格意義上希特勒是一個很會包裝自己很會作秀的人物,他善於運用政治宣傳策略奪取政權,是一個極其精明的政治家,至於在軍事領域也不能說他完全一無是處,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還遠遠談不上優秀。可就是這位精明的政治家兼合格的軍事家卻十分喜歡坐在辦公室越級指揮前線戰鬥,在敦刻爾克戰役中就因為他的錯誤指揮使英軍得以保存有生力量撤回本土繼續抵抗。

兩線作戰——德國的地理位置其實是對德國相當不利的。對德國而言最佳選擇莫過於安撫住西線的美、英、法,全力以赴戰勝蘇聯,然後再回師出兵西線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安撫蘇聯,抓緊時間以閃電戰模式解決西線戰役,至於遠隔大洋的美國最好別去招惹為好。可德國偏偏就是在尚未解決英國問題的情況下貿然出兵蘇聯,又在珍珠港事件後和日本保持步調一致對美宣戰。

忽視後勤——德國擁有全世界最優秀的士兵和參謀,但由此同時他們幾乎擁有全世界最糟糕的後勤補給系統。在東線和蘇聯的戰爭中甚至在俄羅斯的冬季到來之前德軍就出現了大量非戰鬥減員,原因是德軍糟糕的後勤補給根本無法及時把糧食、被服、彈藥、藥品補充給第一線的士兵,有的德軍士兵連蘇軍的影子都沒見著就在行軍過程中掉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