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戰爭年代,八路軍靠什麼發電?鹽水充的電,照亮勝利之路

都說紅軍八路軍窮,穿著草鞋打江山,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但打跑鬼子、打敗國軍400萬,光靠敵人造其實遠遠不夠,還需要自力更生。其中,一個最大的難題就是“電”。

老人家說,自己主要靠一文一武指揮鬥爭,武的一條是通過電臺指揮打仗,文的一條是輿論。

戰爭年代,八路軍靠什麼發電?鹽水充的電,照亮勝利之路

圖:紅軍長征時用過的電臺

用電臺指揮千軍萬馬需要電,對外宣傳需要電,開動機床生產武器彈藥也要用電……長期在山溝溝和農村生存的紅軍和八路軍,在敵人嚴密的封鎖和“圍剿”下,究竟哪來的電呢?

一是電池。

紅軍最初是靠繳獲張輝瓚的電臺起家的。當時的電臺使用的是電池。不過,在那個年代要搞到電池、給電池充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紅軍開始辦無線電訓練班的時候,學員們為了節約用電,訓練電池用的是前方用過後送回來的廢品。學員們把廢電池的鋅皮捅上幾個洞,放在促毛竹筒裡,用鹽水浸泡,用這種土方法給電池“蓄電”。這樣處理後的廢電池,還能用很長時間,大家稱其為“麻子牌”電池。

戰爭年代,八路軍靠什麼發電?鹽水充的電,照亮勝利之路

圖:紅軍創造的土法鹽水泡電池

二是“動手”。

早期紅軍裝備落後,沒有多少大功率的電臺,用電量也不大,解決用電問題可以靠簡易的手搖發電機。

手搖發電機技術相對簡單,設備重量不大,方便人背馬駝,隨時可以隨隊伍轉移,很適合長期打游擊戰紅軍、八路軍。直到解放戰爭時期,仍然在大量使用手搖發電機。小小的發電機立下了汗馬功勞。

戰爭年代,八路軍靠什麼發電?鹽水充的電,照亮勝利之路

圖:紅軍長征中使用的手搖發電機

紅軍、八路軍的手搖發電機主要是靠從敵人手中繳獲,也有通過各種渠道從“白區”獲得的,甚至自己製作簡易發電設備。

這些在今天看來十分簡陋的手搖發電機,對於紅軍、八路軍來說卻是比生命還重要的金貴“寶貝”。

戰爭年代,八路軍靠什麼發電?鹽水充的電,照亮勝利之路

紅軍長征從於都出發時,只有一臺發報機和一臺發電機,由一個128人的加強連負責保護這些設備。一路征戰,連隊傷亡巨大,過草地前只剩下了3個人,但他們硬是把重達68公斤的設備扛到了陝北。

這3個人其中一個名叫謝寶金,他一直活到了解放後。70年代侄子陪他去北京看病,走進軍博,他就被那裡陳列的一臺手搖發電機吸引住了,雙眼溼潤地拉著侄子的手說:“你知道嗎,這個就是我在參加長征的時候,從於都一直背到延安的手搖發電機啊!”

四是五花八門的發電大法。

軍隊不斷壯大,電臺、廣播、武器彈藥生產等方面的用電需求越來越大,手搖發電機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於是各種各樣的土法發電應運而生。

延安時期,當時的三局決定把三局本部、通信材料廠、軍委通校、新華廣播電臺等單位集中在裴莊、川口、鹽店子、王皮灣的一條山溝裡。那個年代,整個延安幾乎都沒有電,但這條溝裡的所有單位都有電。

他們是怎麼發電的呢?

一種是汽車發電機,用的原料是水煤氣;

一種是交流發電機,用的煤做原料,功率達到20千瓦;

還有一種,用的是蒸汽鍋爐帶動,功率達到15千瓦……

這些發電設備雖然算不上先進,發電量不大,但原料容易獲得,設備安裝使用難度都不大。

戰爭年代,八路軍靠什麼發電?鹽水充的電,照亮勝利之路

1940年,新華廣播電臺在延安誕生,開始對外傳播。據延安時期的老前輩們回憶,當時延安沒有發電廠,技術人員嘗試採用舊汽車引擎來帶動發電機發電。

後來,賀龍把在晉西繳獲的兩個火車頭蒸汽機運送到延安,經改裝用來發電,電力達到300瓦。延安當時汽油、柴油奇缺,大家又想出用木炭爐燒木炭產生的煤氣代替汽油做燃料。

抗戰期間,八路軍曾在山西黎城建立了黃岩洞兵工廠。這是八路軍當時最大的一座兵工廠。這裡誕生了解放區第一批制式化步槍、第一門火炮、第一顆炮彈。山谷間一年生產的武器彈藥可裝備16個團。小小的山谷因為火熱的生產曾被稱為“小天津”。

戰爭年代,八路軍靠什麼發電?鹽水充的電,照亮勝利之路

黃岩洞聚集了八路軍中大量的工程機械牛人。黃崖洞兵工廠的第一任廠長是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電機制造系的程明陞。沒錯,一看專業就跟電有關。大規模軍工生產需要動力,除了蒸汽機、水車等提供動力,發電當然也難不倒這些牛人們。1941年這裡車、刨、鑽、衝等切削機床有二十多部,蒸汽鍋爐、發電機轟鳴聲日夜不停。

延安等地的發電設備,其中不少是從敵佔區民族工業遷移時轉移過來的,也有來自於外援。

抗戰後期,美軍曾計劃過在中國沿海登陸打擊日軍。由於國民黨軍隊偏安於西南一隅,能接應美軍的只有在沿海抗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美國曾派“迪克西使團”訪問延安,美軍使團曾帶來了便攜式發電機,主要為採集軍事氣象情報的器械發電。

戰爭年代,八路軍靠什麼發電?鹽水充的電,照亮勝利之路

圖:美國運到延安的小型發電機

在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曾與我軍達成的協議,為我軍提供20噸通信器材。這些器材有各種電子管及器材,美軍先進的SCR-284、v101發報機,其中也包括小型發電設備。

在那個年代,由於電是個稀缺資源,先輩們已經養成了節約用電的好習慣。只有必須用電的地方、必須用電的時候才能用電,連領導人的照明也長期使用的是煤油燈、汽燈等。

五是發電站。

你沒看錯,就是電站。

隨著我軍有弱小逐步走向強大,建電站已經不是天馬行空的事了,逐步提上了日程。

以山西為例,歷史上曾有兩座著名的紅色電站,分別以劉伯承和賀龍的名字命名。

位於長治潞城的是“劉伯承電廠”,位於呂梁興縣的是“賀龍電廠”。

“劉伯承電廠”的廠址由劉、鄧親自選定,最終確定潞城縣西白兔村一塊巨大的平地為廠址。

這塊平地緊鄰閻錫山時期修建的窄軌鐵道和小火車,西面有從日偽軍手中解放的煤礦,還有公路連通,有水有煤有鐵路公路。發電廠的設備分別從河北峰峰煤礦、臨水發電廠、河南焦作煤礦等地拆遷運來。

戰爭年代,八路軍靠什麼發電?鹽水充的電,照亮勝利之路

在沒有吊裝設備的情況下,大家硬是把重達20噸的發電機和5噸重的鍋爐裝上平板車,由百十個人力拉著像縴夫一樣拖拉前進,一個工兵排在前面開山修路。

為了避免被敵人的飛機轟炸,工人們巧妙地利用窯洞偽裝,洞頂上長滿了槐樹、圪針和灌木雜草。

1946年冬,這座電廠掛牌,成為解放區第一座發電廠,後來更名為潞城西白兔發電廠。到1948年初,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2170千瓦。

1947年撤離延安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轉戰,最後落腳西柏坡。在這裡,一部部電臺指揮千軍萬馬,贏得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

在西柏坡這個小村莊的用電問題怎麼解決的呢?

也是靠建電站。不同於“劉伯承電站”,這裡的電站不是火力發電,而是充分利用當地豐沛水利資源的水力發電站,名叫沕沕水發電站。

戰爭年代,八路軍靠什麼發電?鹽水充的電,照亮勝利之路

沕沕水發電站是我黨我軍第一座水力發電廠,於1947年6月動工興建,1948年1月竣工投產,承擔著周圍兵工廠所需電力能源和西柏坡用電供應任務。

電站的選址由朱老總親自拍板確定。他曾6次到過這裡。電站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朱德電站”。

電站的發電機是德國製造的,裝機容量194千伏安。後來,德國企業曾想用兩千多萬元收購這臺發電機留存,但被電站拒絕了。

如今,電站舊址坐落在沕沕水生態風景區內。景區大門兩側掛有對聯:“飛流直下三千尺,太行亮起萬盞燈。”橫批:“邊區創舉。”

從土法電池到興建水電站,“電”的變化,可謂見證了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

點擊“瞭解更多”進入“兵說軍迷裝”,總有你喜歡的軍旅用品。有情懷,還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