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粵港澳大灣區72小時機遇動人,這三大猜想將照進現實?

粵港澳大灣區72小時機遇動人,這三大猜想將照進現實?

6月11日到6月13日,經過72小時。

72小時間,包括騰訊、碧桂園等本土世界500強企業、東莞市委副書記張科、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生、校長羅俊等高校負責人,深圳市委組織部、東莞市招商創新辦等政府部門動作頻頻,灣區資源對接迅速提速。如果把這72小時置身於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前的背景下,可以清晰看見一幅展現粵港澳大灣區活力的動人畫卷。

你可知道,在這72小時內,粵港澳大灣區釋放多少機遇?這三大猜想是否將照進現實?

粤港澳大湾区72小时机遇动人,这三大猜想将照进现实?

1

粵港澳共享科研成果?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12日2018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論壇建言,“粵港澳大灣區應將高等教育的合作發展放在優先地位,對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和產學研深度合作制定專項規劃,為大灣區青年學習、就業和創業打造空間和機遇。”

中山大學敏銳抓住的粵港澳大灣區機遇,與深圳優勢互補。6月12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全面啟動建設。對於中大“三校區五校園”格局,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表示,這個格局與當前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三個最重要的增長極廣佛、港深和珠澳不謀而合。

目前,中山大學在深圳校區成立航空航天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材料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智能工程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深圳)、藥學院(深圳)、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醫學院共9個學院。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形象評價雙方合作—— “中大幫深圳辦高水平醫院,深圳幫中大辦高水平工科。”

引入中大,只是深圳發力高等教育的一個縮影。一份數據更是彰顯深圳辦學雄心——未來10年計劃投入超過1500億元辦更多的高水平大學,力爭到2025年,高等學校數量達到20所左右,在校學生超25萬人。

同日,大灣區產學研合作也走向縱深。騰訊AI Lab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簽署協議,建立機器智能聯合實驗室。培養經費由騰訊提供,騰訊將為實驗室博士生提供實習機會。藉助實驗室平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騰訊AI lab 將在人工智能的諸多領域進行聯合研究,在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機器智能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校企聯合設立實驗室,背後指向的是深港實現科研資源、科研成果共享的未來。粵港澳科技合作有望進入“共建共享”時代。

2

人才匯聚產業高地可期?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包括廣州、深圳、東莞、珠海在內的珠三角城市紛紛開啟面向全國的人才招聘。

6月13日上午9時,東莞濱海灣新區面向全國公開招考19名行政事業單位聘員的報名正式開始。特聘招商主管第一年考察期年薪25萬元,轉正後年薪不低於30萬元的消息,更是引爆朋友圈。濱海灣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濱海灣新區將秉承“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東莞城市精神,為各路人才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土壤和生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

當新一輪科技變革與產業革命形成歷史性交匯, 戰略性新興人才受到粵港澳大灣區各做城市青睞。

6月11日,深圳市委組織部發布《關於深圳市選調緊缺專業人才到街道任職人選名單的公示公告》顯示,來自全國20個省(市、區),80後幹部47人在內的70名專業人才將安排到深圳街道擔任處級幹部。

與眾不同的是,他們的專業背景包括生態環境、材料能源、信息技術等11門類

人才高地背後,指向的是產業高地,發展高地。13日,東莞市招商創新辦透露,東莞將於近期舉行產業招商大會,屆時超過1000名各行業商界精英將齊集東莞,共商發展大計。符合條件的新引進重大特項目,每家企業最高可獎勵2億元;市財政將三年安排10億元鼓勵外資企業高質量發展;新遷入總部企業,最高可獎勵1.5億元等招商政策也將公佈。

日前,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園正式開放,這是碧桂園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在深圳落地的首個產融項目。

“國家規劃出來後,大灣區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我們也會為大灣區建設貢獻綿薄之力。”6月12日,碧桂園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裁朱劍敏表示。

3

港青北上“灣飄”時代來臨?

交通互聯互通,是粵港澳大灣區資源流動的關鍵。

12日,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率領澳門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和行政會委員一行人乘車自珠海往香港方向行進,在港珠大橋最高的青州橋塔(中國結)路段停留參觀視察。崔世安評價,粵港澳首次合作建設連接三地的重大跨海通道,有助三地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港澳人士北上,珠三角官員則選擇“串門”交流。11日,東莞市委副書記,濱海灣新區、東莞港黨工委書記張科開啟對澳門為期3天的交流。3天時間裡,東莞黨政代表團與澳門經濟財政司、澳門基金會、澳門出入口商會、澳門城市大學等政府部門、高等院校、行業協會開展了交流對接、合作洽談活動,並簽署系列合作框架協議。

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主任劉錦12日在澳門建言,粵港澳大灣區應通過項目合作、校際合作、區域合作,充分發揮專業和地緣優勢,為港澳地區和祖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

就在6月11日,由珠海市港澳事務局和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共同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2018珠海實習活動啟動儀式”在珠海舉行,來自香港8所大學的25名學生,將在珠海不同企業為期四周的實習。

“大部分的香港青年學生對內地認識不多,此舉能夠幫助他們深入瞭解內地的變化,為將來進入內地特別是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工作打下基礎。”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副主席陳卓基表示。

隨著基礎交通設施完善,粵港澳青年將分享更多粵港澳大彎曲發展機遇。到那時,“灣飄”會否成為中國新熱詞?

【作者】 朱紫強

【來源】 南方號~深度~珠三角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