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當下在美國,只有4%的人可以實現“屌絲逆襲”

當下在美國,只有4%的人可以實現“屌絲逆襲”


在發達國家裡,美國的階層固化算是比較嚴重的,這個很多研究都有具體的數據來支撐。


比如我以前曾經引用過的這張圖,統計的是“子女一代和父母處在同一個階層的可能性”,係數越高,表明社會流動性越差,一個人要脫離自己的家庭出身向上發展的可能性就越小。


當下在美國,只有4%的人可以實現“屌絲逆襲”

這個係數,丹麥是0.15,加拿大是0.29,日本0.34,而美國則是0.47,比巴基斯坦還要高。


美國的智庫皮尤中心也做過一個社會流動性研究項目,他們的發現是:


在過去40年的時間裡,真正實現了收入增長和階層跨越,跳出父母階層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有16%的人,收入和財富比父母在同樣年齡時要少,也就是向下墜落,掉到了下一個階層。


如果是出身底層,要連升幾級進入中上階層,這樣的跨越,英語裡叫rags to riches,大致意思是“白手起家”,也可以說是“寒門出貴子”,更貼切一些的翻譯,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屌絲逆襲”。


只有4%的人,能夠實現這樣的逆襲。

當然,在美國,所有一切問題都是種族問題,任何問題裡都有種族因素。階層問題同樣是這樣,白人要跨越階層相對容易很多,黑人則是難上加難。這個我就不展開細說了。


那麼中國呢?如果按照收入來說,過去幾十年中國社會的流動性應該是驚人的,我們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應該都遠遠超過了自己的父母,上億人成長為中產階層。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的爆炸性發展,有獨特的社會背景。


這幾年階層固化的抱怨開始出現,但我個人的感覺是,中國的階層固化相比美國來說還不算嚴重。


我指的不是中國還有很多奇蹟般一夜暴富的例子,那只是恰好趕上了某個巨大的風口,和整個社會機制性的社會流動沒有太大的關係。


中國有阿里巴巴的馬雲,但是美國也有Facebook的馬克。雖然扎克伯格出身醫生家庭,嚴格來說不算寒門,但能擁有今天這樣級別的財富無論如何也算是一種逆襲。


美國的中上階層,一方面會竭力自保,維繫自己的階層地位;另一方面,也會有意無意地通過一些制度和手段,封殺其他階層的人進入自己階層的機會。


階層分級手段一:分區


前兩天在媒體上看到一本新書,是布魯金斯學會的一名學者寫的,書名叫《囤夢者》(Dream Horders)。這本書我還沒有來得及讀,但是從介紹來看,差不多講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


這些封殺其他階層闖入的制度和手段有很多。


比如分區。


美國很多城市,貧民窟、平民區和富人區有比較嚴格的區分,當然名稱通常不會叫的這麼露骨,大家會說是“好的區”,“壞的區”。


好的區裡治安狀況很好,犯罪率可能是0,當然房價也會很高;壞的區則讓人聽起來都感到害怕。中上階層的人一輩子也不會去壞的區;從小在壞區長大的人,可能一輩子也沒有機會去富人區,你連接觸另一個階層的人的機會都很少。


居住在不同區域,你所接觸到的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前陣子被Amazon收購的大型食品超市Whole Foods,以提供健康有機食品為特色,有統計說其中80%的顧客至少有大學學歷。


當下在美國,只有4%的人可以實現“屌絲逆襲”


我買過他們的沙拉,確實味道很好,但價格也比其他店高出不少。就連他們的水果蔬菜都擺放得整整齊齊,一個個青椒、一根根胡蘿蔔都要碼好對齊,呈現出一種中產階級的審美趣味。


當下在美國,只有4%的人可以實現“屌絲逆襲”

當下在美國,只有4%的人可以實現“屌絲逆襲”

這樣的超市,就不會開在窮人區。


在今天的美國,一個窮人走進富人的食品店,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因為裡面各種健康食品、健康沙拉,可能是他從來沒有聽說過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一種隔離。


在中國,至少這樣的隔離還沒有出現,未來似乎也不太可能。


階層分級手段二:教育


另一個手段,是教育。


我們常常抱怨中國的高考制度,覺得存在許多不公平和不合理之處,這沒錯。但是,即使有這些不公平和不合理,高考可能仍然是目前對各個階層相對來說最公平的一個制度。


因為高考的錄取只看分數。不考慮極端特例的話(比如山東那個身份被人冒用的人),任何一個人,不管你家庭出身如何,只要努力,只要考出了好的分數,就有機會進入好的學校,進而找到好的工作。


對於普通人來說,在種種跨越階層的途徑中,高考可能是最簡單、最好走的一條路了。


可是美國的大學就不一樣了。


首先是私立大學的學費都超級貴,一年動輒五六萬美金,而且每年上漲的速度都很快,中下階層家庭很難負擔得起。


不上私立可以上公立,但是這樣一來差距就出來了。八所常青藤名校,只有伯克利一所是公立大學,其他七所全部是私立。


還有美國大學的錄取制度,不看考分,只看綜合素質。尤其是要進入頂級名校,沒有點讓人眼前一亮的資歷是做不到的。可是對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拼綜合素質更不可能拼過有錢人的孩子了。


有錢人家的孩子從小擁有的資源就不一樣,他們的眼界見識也不一樣,這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沒有辦法通過自己努力好好學習、熬夜通宵做作業、或者憑藉自己聰明才智所能夠改變的。一點點彌補差距的機會都沒有。


中學、小學、幼兒園,都是一樣的。真正的私立好學校,學費都是天價,而且還有一堆人搶著進。


你以為美國人就不像中國人那樣,從小為孩子的未來操心麼?紐約最好的私立學前班、最好的精英中學,錄取比例是2000比1,父母們同樣要為他們孩子的入學資格爭破腦袋。


不去爭的人,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付不起學費,提前被刷了下來。


階層分級手段三:精英層的奮鬥


第三個手段,有錢人自己也越來越努力,成為“有抱負階層”。


還有一個有些陰謀論的理論,叫“奶頭樂”,Tittytainment。


這個詞由奶頭和娛樂兩個詞組成,意思是源源不斷地給大眾階層提供色情、娛樂、賭博、八卦等產品,讓他們沉迷麻醉,安於其中,自然也就放棄了尋求向上流動的慾望——就像是給嬰兒一個奶嘴含著,他們也就不會再吵鬧了。


前陣子《王者榮耀》被批的時候,有篇文章流傳很廣,《真要沒人玩王者榮耀了,你出頭只會更難吧》,裡面就提到過這一點。


當然,美國社會也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很重要的一點是,不管哪個階層,基本的安全感還是有的。是否有安全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因為有安全感,所以每個階層大致都安於現狀,並沒有很強烈的尋求向上突破向上流動的慾望,整個社會也就因此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


反之,一個安全感缺失的社會必然會人心浮動。每個人都會尋求向上流動,以為提升社會階層就能提升自己的安全感;而好不容易逆襲成功的人,又會擔心自己遭遇天災人禍,一夜之間被打回原形。


所謂的中產焦慮,不是因為上升通道被封死,而是來源於安全感的缺失。


寫了這麼多,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不要再抱怨階層固化了。


也不要再動不動自稱屌絲了,你以為這是無奈的自嘲,其實只不過是一種自我麻醉的精神毒素,是你自己放棄努力的藉口。


你以為階層流動性差,但其實還遠沒有到固化的程度,至少在目前,很多通道還沒有被封閉,你努力努力,趁中國這座大樓還在修建之中,總能找到上升的路。


不管哪個社會,都是一樣的,都是戰場,你要表現得像個戰士一樣。


如果你還在上中學,就好好努力,爭取考個好大學。如果你已經工作,好好努力一下,也總能找到別的機會,至少能跑過那些不努力的人。


所以,開始努力吧,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