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祖逖北伐為何會失敗?

釗君在此


熟稔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祖逖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成語典故,更是東晉前期一名卓越的將領,率領東晉將士一度打回江北,收復了大片故土。然而,就在其即將完成北伐,收復故都之時,祖逖的北伐卻因為各種原因而功敗垂成。



公元319年,祖逖鑑於北方連年戰亂,民心思晉,發動了北伐行動。祖逖北伐初期可謂是一切順利,迅速攻佔了淮北、河南等地。然而,僅僅一年後,北伐的形勢便急轉直下,不僅北伐毫無進展,甚至連新收復的故土都紛紛丟失,北伐軍不得不向南撤退。最終,公元321年,北伐軍退回了東晉領土,祖逖北伐宣告失敗。究竟是什麼原因,令原本順利的祖逖北伐,最終以失敗收場呢?


東晉初建,無意北伐

其實,祖逖北伐失敗的種子,在其提出北伐設想時,便已種下。因為此時的東晉政權剛剛建立,政局尚不穩定,晉元帝與掌控政局的士族領袖王導正忙於穩定東晉政權內部,對北伐根本就沒什麼興趣。


晉元帝之所以會同意祖逖的北伐想法,很大的原因是鑑於祖逖有著近千家的支持者,又是北方豪族的領袖,公然拒絕恐怕會對東晉政權的穩定造成影響,更會失去人心。因此,晉元帝順勢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允許他進行北伐。可晉元帝雖然同意祖逖的北伐請求,但並未給予其士卒、兵馬,也不給祖逖任何後勤支持。



晉元帝不給錢,不給兵,那些掌握政權的門閥士族們對北伐更是意興闌珊。他們不僅反對祖逖進行北伐,甚至還隱匿、瞞報自己所擁的人口(佃農),只為防止祖逖將這些屬於士族的私人奴婢拉去當兵,損害自身的利益。


後勤不利,戰事遇阻

中央政府不給支持,地方士族也不給幫助。祖逖只得另想辦法,自謀出路。他帶領部曲渡過了長江,駐紮在江北,自行招募兵士、鑄造武器、囤積寄養,為北伐進行準備。318年年,祖逖帶領部隊向北方進發,開始了北伐行動。祖逖北伐的初期,可謂一切順利,中原各地義軍紛紛響應,支持北伐。北方一時風起雲湧,百姓簞食豆漿迎接祖逖的北伐軍,祖逖的軍隊也在義軍與北方民眾的支持下所向披靡,收復了河南大部,兵鋒直指河北。



然而,到了祖逖北伐的後期,戰事的進展就不如預期。陳寅恪先生就曾表示,南方想要北伐不僅要派出軍隊,更要派出龐大的後勤力量,以保障前線作戰部隊。然而,祖逖的北伐可以說是孤軍奮戰,南方的東晉政權幾乎沒給予什麼幫助。戰事初期在各地義軍的幫助下尚可應付,一旦陷入持久戰,義軍與百姓的幫助便顯得有心無力。祖逖一旦缺乏了後勤的補給,必然就會陷入困境。


豪族出身,備受猜忌

東晉政權不但沒有給予祖逖軍事、後勤上的援助,更是在關鍵時刻,給了祖逖背後一刀。


就在祖逖平淮北,收河南,希望進一步收復洛陽,平定河北之際,晉元帝給祖逖發來一封調令。由晉元帝的心腹重臣戴若思接替祖逖,成為北伐的領導者,祖逖則改為副手,實際上架空了祖逖的權力,削奪了祖逖手中的軍權。祖逖接到這封調令後,心情十分不快。祖逖認為戴若思雖有才望,但只是個聽話、守成的大臣,沒什麼進取之心,派來給自己當領導,明擺著就是晉元帝派來的監視器。



再者,這封調令也令祖逖看清了這背後所隱含的政治鬥爭。祖逖的出身是北方豪族勢力,而東晉政權是司馬氏皇族與門閥士族相結合下,所建立起的政權。祖逖本身並非士族,也不是晉元帝的親戚,建立如此大的功績,功高震主自然會受到元帝的猜忌。再者,不單是晉元帝的猜忌,那些掌權的士族們也不會允許祖逖完成北伐。因為,一旦祖逖完成北伐,必定是曠世奇功,祖逖必然會藉著戰功進入政壇,威脅到他們的地位。



因此,祖逖可以說是東晉政治鬥爭下的犧牲品,在無法得到東晉政權支持的情況相愛,其北伐行動自然難以成功。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歷史研習社


在我心裡,祖逖是一位頂天立天的英雄,雖然他沒有完成北伐中原、收復舊都的夢想,但他是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祖逖北伐未成功,原因很多,總結如下:

1、祖逖北伐,幾乎是個人的單打獨鬥,來自朝廷的援助非常少。

來看看祖逖北伐的背景,那是公元313年,西晉還沒滅亡。西晉末代皇帝晉愍帝所在的長安城在匈奴皇帝劉聰的打擊下搖搖欲墜,遂下詔全國各大軍區司令員起兵勤王,援救長安。詔書到達江南,司馬睿就那麼丁點家底,怎麼捨得去勤王,遂找種種理由搪塞,不願出兵。

軍諮祭酒祖逖慷慨陳詞,請纓出戰。司馬睿任命他為奮威將軍兼豫州刺史,讓他渡江北伐。問題是,根本沒撥給軍隊啊!只撥給一千人的糧食,三千匹布,至於人嘛,一個都沒有,就只有祖逖一個光桿司令。不僅沒一兵一卒,武器鎧甲也沒有。

祖逖就是在這樣一種條件下北伐,他招羅了一百多個英雄豪傑,搭小船渡江北進。過江後,先搞了個兵工廠,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而後召募了一支兩千人的隊伍。東晉政府開國後,對祖逖的支持仍非常少,只有一次派桓宣率五百人支援祖逖。

祖逖北伐過程中,司馬睿除了給他個官銜、若干糧食布匹之外,什麼都沒有,兵也沒有,武器也沒有,所有一切都要他自己籌措。這使得祖逖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心血在籌錢、籌糧、募兵、製造兵器上,不能集中精力在征伐石勒、收復舊都及河北。英雄的才氣浪費在小事上,著實可惜。

2、與石勒相比,祖逖的力量過於弱小。

祖逖是以一支游擊隊同石勒的整個後趙帝國對抗,眾寡懸殊,一目瞭然。其實祖逖的表現已經非常傑出,他差不多收復了黃河以南之地。河南之地就是黃河與淮河一帶的地盤,屬於豫州、兗州,祖逖收復豫州大部與兗州一部分。河南地介於後趙與東晉之間,由於戰亂,軍閥林立,這些軍閥有些是西晉以前的將領、官吏,有些是起義軍,成分很複雜。所以祖逖收復的地盤,主要是既不屬於後趙,也不屬於東晉的割據勢力。

在此期間,後趙名將石虎有幾次揮師殺入河南,祖逖與之交鋒是比較吃力的,基本上只能守住河南,無法向河北發展。不過,在與後趙的戰爭中,祖逖表現非常卓越,每每以機動靈活的戰術,迫使敵人無功而返。要知道石勒先後擊滅的西晉軍隊,不下數十萬,而祖逖在兵力很少的情況下,能與之周旋到底,實屬不易。

3、河南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嚴重製約祖逖的發展壯大。

祖逖北伐的絕大多數時候,是在與河南眾多的割據勢力周旋。

在北伐之初,祖逖便遇到很大麻煩,當時他進軍蘆洲,這裡盤踞兩股軍閥勢力,一為張平,一為樊雅。祖逖派使者前去聯絡張平、樊雅。不料張平竟斬殺來使,以武力抗拒祖逖。祖逖大怒,發兵攻打張平,只是兵力實著微不足道,相持一年多也未能取勝。最後祖逖採取反間計,誘降張平的部將謝浮。謝浮發動兵變,殺死張平,舉部向祖逖投降。

緊接著,祖逖攻打樊雅佔據的譙城,又是一場相持戰,久攻不克。這時桓宣率五百人助戰,這也是祖逖北伐中所得到為數不多的援助。桓宣單槍匹馬入譙城,向樊雅陳述利害得失,樊雅遂開城投降。

在這些割據勢力中,比較重要有趙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這些都是西晉舊官吏,只在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互相攻伐。祖逖為團結各方勢力,派人奔走於各方,曉以禍福利害,建立抵抗石勒的統一戰線。

除此之外,還是許多民眾自發組建成來的塢堡,有一些曾歸附後趙,並有人質在石勒手中。這些堡主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歡迎祖逖的東晉北伐軍,另一方面又擔心人質安全,不敢公然與後趙決裂。祖逖不是冷血動物,他十分明白這些塢堡的艱難處境,允許他們表面臣服於石勒,暗地裡歸附東晉。為了消除後趙的懷疑,他還不時派軍隊假裝騷擾、進攻這些塢堡,可謂用心良苦。

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出,祖逖北伐,要對付不僅僅是石勒的後趙帝國,他要耗費龐大的心血在平衡各方勢力上,這些都大大限制其發展。

4、東晉朝廷的權力鬥爭,最終葬送祖逖的事業

東晉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司馬氏與王氏的權力鬥爭,直接影響祖逖北伐。當時王氏家族中,王敦權柄最重,都督江、揚、荊、廣、交、湘六州諸軍事。這六個州,即東晉實際控制區,因而他相當於全國武裝總司令。為了削王敦之權,晉元帝司馬睿起用兩個人:以尚書僕射戴淵為徵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雍、冀六州諸軍事;丹陽尹劉隗為鎮北將軍,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諸軍事。

戴淵都督的六個州、劉隗都督的四個州,除了祖逖收復的豫州、兗州一部分之外,其實多數並非晉國控制區,有名無實。晉元帝司馬睿的目的,是以討伐胡人政權為名義,把前線作戰部隊掌握在手中,目的只有一個:防備王敦、削其兵權。

這麼一來,徵西將軍戴淵成為祖逖的頂頭上司。祖逖深感失望,認為戴淵目光短淺、沒有遠大志向,且是江東人氏,對北方淪陷之痛沒有感同深受。更重要的是,戴淵在軍事上沒有什麼作為,讓一個對軍事頗為外行的人來領導一個英雄,試問英雄是何感受?祖逖也聽聞晉國高層內鬥的消息,一派是王敦,一派是劉隗、刁協(後臺老闆是皇帝),兩派水火不容,災難已是不可避免。

祖逖矢志收復失地,最後發現自己成了別人權力博弈棋盤上的棋子。新上司的到來不是為了北伐,而是要對付王敦。瞬時間,祖逖陷入深深的悲觀中,激憤之下,他一病不起,最後竟撒手人寰,病逝於雍丘。

祖逖死後,東晉政府其弟祖約為平西將軍、豫州刺史,接管祖逖舊部。然而祖約既無哥哥的才幹,也沒有哥哥的雄心壯志,遂使部眾離心。此後,河南的形勢便發生逆轉,後趙軍隊頻頻發動進攻,祖逖所收復的失地,又一次淪陷。


君山話史


317年左右請旨渡江時,只有200號人,一千人份的物資,後來在淮陰還是江陰打鐵招兵,也只組成了2000人左右的軍隊,靠這點人,進軍河南

沒有核心子弟兵,也沒有糧草,不過祖將軍才智高超,有王霸之氣,加上縱橫捭闔奇數,收攏了河南大部分的民間軍事團體,史書上叫保壁大帥,就這樣,在河南打開局面

日子過的比較艱難,期間石勒派兵襲擊過一次,遷走了乞活軍陳川部。312年左右該部乞活軍對石勒稱藩,而祖逖來的時候算計過陳川部,搶了不少錢糧人口,陳川就向石勒求了救。晉書和資治通鑑,對此事記載不一樣,一本說是祖逖擊敗石勒兵馬,另一本說石勒擊敗祖逖,不管誰勝誰敗,結局是乞活軍民被遷走,後來石勒又派人修葺祖將軍家祖墳,二人修好,再無戰事……

祖逖忙著修建防禦城池,石勒忙著打鮮卑打劉琨,東晉那邊呢,王敦忙著造反準備,日子就這麼過了……

大概是322年左右吧,東晉派遣一南方官員都督軍事,節制祖逖,人還在路上,祖逖病逝,其弟祖約接手勢力……不久王敦反了,河南北伐軍被抽調江南平叛……

整個北伐過程背景,史書大體就這麼記錄的,為何失敗,內部原因很簡單:第一,缺錢缺糧,養不起太多核心子弟兵;第二,朝堂不穩,祖逖得留在河南威懾王敦


靈石蘊珠寶


西晉末年、東晉初年的祖逖北伐,最終歸於失敗,可以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來說。

從天時上講,西晉短暫統一後,司馬氏的王爺們為了爭權奪利相互砍殺,造成慘烈的八王之亂,給國力、民力帶來極大傷害,司馬王朝已經喪失了民心,所謂“氣數已盡”。祖逖北伐有點挽狂瀾於既倒的味道,但自古以來扶持一個已經步入衰敗的朝廷哪有那麼容易?

從地利上而言,中國自古以來,南方北伐的難度遠大於北方南下,祖逖北伐中原存在地理上的困難。

而更糟糕的是從人和上。祖逖背後的東晉司馬睿朝廷壓根對他沒有支持。司馬睿當時割據江南,是司馬家族中唯一有實力的。晉愍帝封他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諸軍事,是想指望司馬睿忙。但司馬睿卻認為與其千里迢迢去和匈奴漢國死磕,還不如繼續穩固基地。祖逖再三請纓北伐,司馬睿 不允,只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頭銜挺大,卻僅給了一千人的糧食和三千匹布帛的軍費。

而司馬睿的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司馬皇族與士族,東吳本地豪族和北方喬遷來名門,彼此鬥爭不斷。司馬皇族離不開大姓扶持,又始終對大姓豪門有所顧忌。尤其司馬睿與王敦之間的矛盾,使得他們根本顧不上給予祖逖支持。

在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佔的情況下,面對石勒這樣的強敵,祖逖能夠收復中原大片領土,已經是超乎尋常的功績了。可惜,單憑一己之力難以迴天,最後終於還是在豬隊友的拖累下,在321年不幸病逝。之後,他費盡心血收復的大片領土,又被後趙給佔了回去。而祖逖的餘部,還在此後捲入了東晉王朝的內亂中,最終遭到清算。


天外村藥房


祖逖北伐是我們很熟悉的歷史事件。與祖逖北伐有關的,還有一個成語故事——擊楫中流。

祖逖字士稚,西晉泰始二年(266年),生於范陽遒縣(位於現在的河北省淶水縣北)。其人生前半段,史料記載稱其“梗概有大聲”,從青少年時代起就要立志幹一番大事業,還留下了“聞雞起舞”的佳話。他生活在西晉衰亡、東晉初建之時,其踏入仕途不久就陷入了“八王之亂”的漩渦中,當時內有西晉統治集團的自相殘殺,外有北方少數民族的劇烈衝擊。

隨著洛陽、長安的相繼淪陷,西晉最終壽終正寢,懷帝被俘。一部分門閥士族流落江左,建立了東晉政權。當時的祖逖四十五歲,被司馬睿(當時未稱帝)任用為徐州刺史。

祖逖後來對其發表了一番對中原形勢的分析,其實,司馬睿當時並無北伐之意,他心裡琢磨著鞏固皇權其實比北伐重要。畢竟東晉政權是西晉門閥地主統治的繼續和發展,出現了幾家北方士族輪流執政的局面,內部矛盾重重,經常發生火併,皇帝實際上也沒有多少權力。317年時,司馬睿正是依靠北方和江南大族建立東晉,軍政大權全歸王氏:政治上由王導主持,軍事上依靠王敦。司馬睿第一天登皇帝位,竟讓王導同坐;元帝對王敦,有過“請避賢路”的表示,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傳言。司馬睿心底對大權旁落自然心懷不滿,一門心思琢磨鞏固皇權,因此說,其對北伐也並不上心,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但在當時形勢下,為了給天下一個交待,也得有個姿態,於是就任命祖逖為前鋒都督,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北伐。但也給了出了道難題,只給了千人給養和三千布匹,沒給一兵一卒和武器裝備,讓他自行招募兵馬。

還最重要的一點是司馬睿心胸並不寬闊,在祖逖實力大增之後,他就開始猜忌北伐。當時,祖逖雖然缺這少那的,但也沒灰心,率部眾渡江,屯兵淮陰,鑄造兵器,募得二千人,以此北伐。祖逖北伐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備。當時北方人大多剛剛流落到南方,上下同仇敵愾,要求驅逐胡人;而且當時的北方,匈奴正與胡羯石氏相爭,這種形勢十分有利於東晉;而且在後來北伐中也是連戰連捷,收復了幾乎全部黃河中下游以南廣大地區,迫使石勒“不敢窺兵河南”,慢慢地祖逖的隊伍由弱變強、由小變大。但就在這個時候,晉元帝司馬睿就開始派人牽制祖逖了,導致祖逖憂憤而死,北伐功虧一簣。


史說新傳


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談談吧。客觀原因,對手太強大。祖逖北伐前期雖然取得一定成果,關鍵是對手石勒忙於平定北方的劉琨和鮮卑段氏,精銳都拖在那裡,沒時間管祖逖。並且,西面還有強大的劉曜。等石勒平定北方,祖逖就很難抵擋得住,只不過那時他已經掛了。客觀因素就是祖逖屬於流民帥,日益滋生不臣之心,打家劫舍,動輒怒罵朝廷,加上和石勒有過一段時間表面蜜月期,所以一直被東晉政府防備。如果不是掛得早,一定會起兵發動叛亂。


營養學教授劉政


祖逖在戰術上缺少對付敵人騎兵團的辦法。往往根據地建設剛有起色,敵人騎兵就會襲擊。一切又要從頭開始。唯有以騎兵兵團對騎兵兵團才是最有效的辦法,中原地區很難發展騎兵,這是受地理原因受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