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簡直辣眼睛,演員們請先把衣服穿好,再來談古裝劇!

近些年來的古裝劇粗製濫造,不光編劇神腦洞,而且劇組的道具簡直坑得不要不要的。前些年的古裝劇製作精良,服飾、髮飾、禮儀都做十分恰當跟歷史並無太大的區別,2015年的《琅琊榜》就做到了這點彰顯了我泱泱華夏數千年來優良文化,而現在真是不敢苟同,太雷了!

秦朝服制,服色尚黑,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漢朝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形制樸實,色澤單純,“以瘦為美”;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幾乎銷聲匿跡......這些東西在大部分的古裝劇里根本沒有體現,這些東西去哪了?可能被劇組或者編劇吃掉了吧!!!

簡直辣眼睛,演員們請先把衣服穿好,再來談古裝劇!

簡直辣眼睛,演員們請先把衣服穿好,再來談古裝劇!

今天,惟雍就跟大家好好談談古人的服飾及要求!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不是專指漢朝的服飾。漢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首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佈景和主導思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經過天然演化而構成的具有共同漢民族面貌性情,顯著差異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系統,是我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表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出色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維護的我國工藝美術。

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上曰衣,下曰裳。”這裡的裳指的是裙。從形制上看,主要有“深衣”制、“襦裙”制等類型。

簡直辣眼睛,演員們請先把衣服穿好,再來談古裝劇!

深衣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名為“深衣”的連體服飾。深衣的特點是長衣大袖,以禮服最為顯著。《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根據衣裾繞襟與否,深衣可分為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

接續其衽而鉤其旁邊者為“曲裾”。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曲裾深衣有著別樣的風韻,是漢服中最能體現女子婀娜優雅的裝束。

簡直辣眼睛,演員們請先把衣服穿好,再來談古裝劇!

簡直辣眼睛,演員們請先把衣服穿好,再來談古裝劇!

袍服

袍服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這個時期的袍服只是一種納有絮棉的內衣,除了用作內衣外,平時也可穿在外面,時間一長袍服就演變為一種外衣。

一些別出心裁的婦女,往往在袍上施以重彩繡上各種各樣的花紋,甚至在隆重的婚嫁時刻也穿這種服裝。袍服由內衣變成外衣,正值曲裾深衣淘汰時期。由於袍服中納有棉絮,不便採用曲裾,所以較多地採用直裾。

簡直辣眼睛,演員們請先把衣服穿好,再來談古裝劇!

襦裙

襦裙出現在戰國時期,興起於魏晉南北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

按領子的式樣不同,可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對襟襦裙);按裙腰的高低,可分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

簡直辣眼睛,演員們請先把衣服穿好,再來談古裝劇!

比甲

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其樣式較後來的馬甲要長,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這種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種漢服款式,無袖長罩衫,又叫做“背心”。後來傳入蒙古。

簡直辣眼睛,演員們請先把衣服穿好,再來談古裝劇!

霞帔

明代時帔子發展成了霞帔——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它與“鳳冠”一起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貴婦禮服,即使是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時也穿戴鳳冠霞帔。

霞帔是宮廷命婦的著裝,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時才可以著。命婦的霞帔在用色和圖案紋飾上都有規定。品級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紋飾上。“一品衣金繡文霞帔”,“二品衣金繡雲肩大雜花霞帔”,“三品衣金繡大雜花霞帔”,“四品衣繡小雜花霞帔”,“五品衣銷金大雜花霞帔”,“六品、七品衣銷金小雜花霞帔”,“八品、九品衣大紅素羅霞帔”。

女扮男裝

古裝劇裡經常出現女扮男裝的情節,現實中是否真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女著男裝:古語有云,“男女不通衣裳”。不過在唐朝“女扮男裝”的裝扮形式成為一種時尚裝扮。

簡直辣眼睛,演員們請先把衣服穿好,再來談古裝劇!

今天,惟雍就先談到這裡,有錯誤望網友批評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