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新出的資管新規和個人投資者有什麼關係?

沒有用戶ming


這個資管新規對個人投資者影響很大。關鍵是看投資者怎麼劃分。影響最大的就是理財產品投資者。

目前銀行系理財資金是絕對的大頭。高達22.2萬億元。原來一直實行剛性兌付 購買理財產品是沒有任何風險的高收益投資。 現在 一般是5%。即使對錶理財產品出現投資虧損。市場各方也會想盡辦法實施剛性兌付。如果真的沒有辦法 銀行也會墊付本金收益。投資者還是無風險收益。

現在不同了。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投資失敗。不僅收益沒有了。本金也會失去。銀行因為資管指導意見。已有嚴厲加嚴格的處罰。再也不敢剛性兌付。投資者到銀行和監管部門討說法要求剛性兌付路子被徹底堵了。

因此購買理財產品你的睜大眼睛。看看投資項目是不是靠譜。而不是隻盯著收益率高低。如果投資項目不靠譜很虛。收益率再高。恐怕也的放棄。避免雞飛蛋打。

這是銀行理財。通過信託購買信託產品投資也是如此。信託產品收益率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更高。但風險更大。尤其是投向中小房地產和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財務更不透明。資金運作更不規範。 成功了歡天喜地。一旦失敗。本身財力很弱。資金兌付更難。

至於股市投資者直接影響不大。只要迴避一些資管計劃持股較多的股票即可。雖然資管計劃有一個較長的過渡期。不排除一些資管計劃中途變卦或者到期以後無法續期。會拋售股票。導致股價異動下跌。持有其他股票一般影響不大。

整個資管計劃實施對於股市影響整體偏正面。是一個潛在利好。這個筆者有回答過。


杜坤維


資管新規落地,對投資者主要有兩種影響。

第一:私募投資者

提高了合格投資者的門檻,合格投資者:私募性質的資管產品合格投資者需要500萬家庭金融資產證明(當然一般時點達標就可以)+300萬家庭金融淨資產證明,或者個人年收入連續3年40萬。門檻大幅度提高,投資的風險把控會更加嚴格。

第二:理財投資者

對於理財投資者而言,主要的影響就是銀行理財需要打破剛性兌付,同時90天以內的銀行理財會收到限制。

另外就是理財要轉變成淨值化管理。

所以投資者需要有風險自負的心理準備,銀行不允許再兜底。當然,對於穩健型理財,其實投資者影響不大。可以將保本理財部分,轉換成國債,基金,淨值型理財,保險等等的產品中。


立馬財經


每項政策的推出,最終受損的總是這個行業或者路徑中最弱小的 。

第一,這會革了小銀行的命。大銀行騰挪空間大,一則理財不容易虧,二則有賠有賺,最終可能依舊不會虧。小銀行明顯吃虧。

第二,這會革了那些不懂金融知識的老頭老太的命。新規頒佈之日起,新發行的理財就納入新辦法管理,銀行會面臨不得不改變產品。有金融能力的人才可以辨別能不能買。這對只能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的金融門外漢來說,風險就大增。對大多數儲戶來說,無風險高利息收入這條路算是關上了門。

第三,這會革了基金的命。那種依靠銀行理財資金,持有股票,大新盈利的模式,會遭到打擊。前兩天的股市已經顯示出這種情況了。白馬股紛紛下挫。所以同樣受到打擊的還有基民。

所以就個人投資者來說,資管新規的推出,表明5%左右收益的,總量可能是20萬億以上的資金需要重新找出路了。而扭頭一看,高利息收入被打破了。那去哪裡找回報呢。可能會被驅趕到可比較收益最接近的地方。

資金搬家是肯定的。這大致會有兩個地方可以去,一個是樓市,一個是股市。和可能會虧損的理財相比,大家會堅定樓市不會虧的想法。既然基金也會虧,那還不如自己炒股。當然這兩條路可能都不會太好。


大舟財經觀


對於這個問題,首席投資官海蠣子認為新出的資管新規和個人投資者的關係還是很大的。

首先資管新規根據是否向不特定對象募集區分為公募和非公募產品,公募產品不涉及合格投資者的篩選,非公募產品則涉及合格投資者的篩選。

原先銀行理財、信託計劃等相應有不同門檻,現在統一合格投資者為家庭金融資產500萬,且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或者最近三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從這個合格投資者的標準來說算是提升了門檻。

以上所述是新出的資管新規對個人投資者最為直接的影響,除此以外,資管新規影響資金的流向,以及影響金融業內各類產品的投向配置等等方面,都將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到投資人,當投資人在選擇金融產品時,需審慎考察機構類別、產品屬性以及或有風險。

(評論員:路人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