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三家央企結構調整ETF獲批 引導社會資本向優勢企業集中

本報記者 張一鳴

百億級別央企改革ETF基金拉開序幕,華夏、博時、銀華三家央企結構調整ETF,首批拿到資格,成為央企改革ETF基金的先行者。6月14日,三家公司申報的央企結構調整ETF和聯接基金正式獲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賈濤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此次三隻央企結構調整ETF基金獲批,有很強的導向意義。一方面,引導社會資本向優勢企業集中,從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快推動優秀企業的發展,引導市場關注優質央企、關注結構調整改革,更好地體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另一方面,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中的個股基本都是各行業的龍頭,代表了未來實體經濟的發展方向,購買相應的ETF基金,也是一個相對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選擇,是個不錯的價值投資選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中國誠通獲悉,2018年是全面深化落實國資國企改革的關鍵一年,改革紅利將加速釋放。央企結構調整指數聚焦實體經濟,推進結構調整。

賈濤說,成立央企結構調整ETF基金是順理成章的事情。2018年2月12日,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佈了《關於發佈中證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的公告》,公告稱,“為進一步豐富指數體系,為投資者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和投資標的,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將於2018年3月26日正式發佈中證央企結構調整指數。”按照審批流程估算,3月26日中證央企結構調整指數正式發佈後,相應的央企結構調整ETF基金在三個月內走審批程序獲批。

央企結構調整指數是由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中國誠通定製,由中證指數公司編制併發布。指數編制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56號)、國資委中央企業“十三五”規劃等文件,結合定性和定量選樣方法,以國務院國資委管轄的約300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為待選樣本,綜合評估其在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投入、國際業務發展等方面的情況,選取較具代表性的100只企業股票加權計算構成指數。指數反映了中央企業結構調整板塊在A股市場的整體走勢。

從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的行業分佈看,主要分佈在國防軍工、電力及公共事業、機械、石油石化、建築、交通運輸等行業,多數屬於國民經濟重要領域,高度契合中央企業結構調整方向。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中63%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16個行業板塊,65只成分股。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背景下,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中上市公司的營收和利潤增速或仍將保持較高增長的態勢。

賈濤認為,從中證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的編制方案來看,本身就是一個“優中選優”的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實體經濟的發展方向。

例如,在樣本選擇上,編制方案明確了範圍——“在國務院國資委及其下屬央企集團實際控股的所有上市公司中,分別將屬於國民經濟重要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行業,符合央企兼併重組方向,以及歸屬於央企改革試點集團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作為待選樣本”。同時“對待選樣本的市值規模、股東權益回報、紅利支付水平、科創投入程度、國際業務發展情況進行評估打分”,隨後“優中選優”,每半年調整一次中證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的樣本股,確保指數中涵蓋的始終是優秀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