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為什麼把諸葛亮捧得高高在上?

心繫祖國胸懷天下


提到我國古代最有智慧的人,相信很多人會想到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作為"武廟十哲"的一員,諸葛亮在漢末亂世可謂十分出眾,戰略上,他制定三分天下的目標,為迷茫的劉備提供了奮鬥方向;政治上,他治理蜀地多年,事必躬親、細緻認真,為人清正廉潔,政績卓著;軍事上,他南征南中,北伐曹魏,既掃除了潛在的威脅,又在最初的北伐中讓人看到了漢室復興的希望。

歷史上的諸葛亮本就已經廣受讚譽,被杜甫、岳飛、康熙帝等名人視為偶像,而進到小說當中,諸葛亮就更是神鬼莫測、多智近妖了。在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能設壇借東風、能設石兵八陣困住陸遜,甚至能用七星燈為自己續命,簡直就是神仙般的存在。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有過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孟獲、造木牛流馬等著名事蹟。在小說的影響下,諸葛亮智絕的形象深入人心,許多人眼裡他儼然是智慧的象徵。

不過,卻有另一種觀點認為,諸葛亮同時也是史上最敗家的丞相。

我們知道,三國指的是曹魏、蜀漢和孫吳,其中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不管從領土、人口還是經濟實力都遠遠比不上其它兩國。

原本按照諸葛亮的設想,蜀漢應該和孫吳合作來對抗曹魏,但劉備卻因為大將關羽被孫吳襲殺而大舉東征,結果白白損失數萬兵馬,自己也不久後病重去世。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成為了蜀漢政權的實際掌權者,他一面整頓內政、厲兵秣馬,一邊制定了先平定南方再北上征伐的戰略。

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南征,輕而易舉便平定了孟獲等人發動的叛亂,此戰過後,諸葛亮又很快將目光放到了北方的曹魏上。第二年,曹丕去世,年輕的曹叡繼位,諸葛亮認為時機大好,於是立刻點齊兵馬北上。臨行之前,他寫下了著名的《出師表》向後主劉禪表明自己的忠心,並提醒他自己在朝中時要如何行事。

在《出師表》的開篇,諸葛亮便向劉禪說明了當時的情況,那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劉備時期,益州已然因為連年的戰爭導致百姓疲憊、民生凋敝,即使如此,諸葛亮還是堅持北伐,並不惜舉全國之力來支撐這一事業。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成功使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可惜的是,因為馬謖失守街亭,第一次北伐以損兵折將、無奈撤兵告終。第一次的失利讓諸葛亮痛定思痛,他總結經驗教訓,在當年冬天再度領兵北上,但是這次,他又遇上了以守城見長的郝昭。面對郝昭,諸葛亮使出了畢生所學的攻城之法,但都被一一化解。

諸葛亮連續進攻二十多天卻沒有得到進展,只好在糧草不繼後選擇了退兵,這次北伐消耗了大量物資,卻最終徒勞無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北上之前,諸葛亮曾經再度上表後主,這就是《後出師表》。在此表中,諸葛亮頗為無奈地寫道:"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對於蜀漢的國力,作為丞相的他比誰都清楚,但他也知道想要保全蜀漢,只有主動北伐以求生機。

總之,在經歷數年沉澱後,諸葛亮於建興九年(231)第二次兵出祁山,這次蜀漢軍隊儘管斬殺了名將張郃,但還是因為糧草不足被迫撤離。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諸葛亮在佔領區屯田來自給自足,打算打持久戰。然而,長期的高負荷工作和對各項事務事無鉅細的操心壓垮了本就文弱的蜀漢丞相,他於建興十二年(234)積勞成疾,不久病死。為了完成先帝託付的匡扶漢室的大業,諸葛亮先後五次出兵北伐,可惜的是次次都沒能取得太大的進展,從結果上看甚至只是徒增了軍費的支出。

和劉備剛剛去世時相比,諸葛亮去世時的蜀漢已經經歷了數次北伐的"摧殘"。從軍事方面來看,兵員數量減少、經驗豐富的老將老兵大多死傷;而在民生方面,許多民眾因賦稅逐漸沉重和親人趕赴戰場承擔起了更加巨大的生活壓力,這無疑是不利於蜀漢發展的。

許多人認為是諸葛亮的執意北伐導致了蜀漢國力大大受損,於是給他扣上了敗家丞相的帽子。

不過,筆者認為諸葛亮看上去的"敗家"是因為遇上了實力確實強勁的曹魏,才顯得所有努力都是徒勞。北伐確實有其必要性,正如他在《後出師表》中所說:"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比起束手就擒,不如主動出擊;比起負隅頑抗,不如北伐博得一線生機。











無贊可點


諸葛亮不但被民間高高捧起,也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這是有諸葛亮完美人格所決定的。

諸葛亮無論是對蜀漢,還是對劉備、劉禪,都很忠心。在劉備最危難時,依然緊跟劉備,一心為劉備出謀劃策,為劉備排難解憂。劉備白帝託孤後,又一心一意扶佐劉禪,為蜀漢嘔心瀝血,可謂忠貫天日。諸葛亮很賢能,他選賢任能,嚴格律己,治國理政,整軍備戰,都以才德用人,毫無私情,在自己臨死之際,推薦有才德的蔣琬、費禕等人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正是在諸葛亮的帶動下,蜀漢從沒發生像曹魏、東吳那樣權臣弒主篡國的事情。諸葛亮公忠為國,不循私情,以仁愛示人,明君君、臣臣之禮。法正幫劉備奪取益州後,做了蜀郡太守,非常傲慢,凡過去與他有過節的人,他都睚眥必報。有人告訴了諸葛亮,要諸葛亮告訴劉備管一下法正。諸葛亮卻說:“不可,此時主公正在北畏曹操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而且還要防著孫夫人內部生變,可以說這個時候正是進退兩難之時。只有法孝直能夠輔佐主公打破現在的局勢,而且還能變守為攻,這個時候怎麼能夠打壓他呢。”法正聽說以後,很是慚愧,就改了很多。諸葛亮做事很大義,自從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就忠心扶佐幼主劉禪,存亡繼絕,夙興夜寐,平南中,七擒七縱,伐中原,六出祁山,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義薄雲天。諸葛亮治國公平法治,善必賞,惡必罰;治軍紀律嚴明,進退有據。因失街亭,自貶三級,斬馬謖以正軍法。因此諸葛亮以理服人,以法治國,以規嚴軍。諸葛亮智慧超人,未出茅廬便定天下三分,借荊州,取益州,定漢中,挽蜀漢於危亡,七擒七縱平南中,六出祁山打得曹魏只有招架之功。諸葛亮還善創造發明,相繼發明了諸葛連弩、蜀刀、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還創出了八陣圖,留下了兵書戰策,成了後世的智聖。諸葛亮治軍很講信用,在第四次北伐時,與司馬懿率的曹魏軍對峙上邽滷城一帶,司馬懿率20萬大軍來攻,當時諸葛亮有十萬軍隊,其中四萬人服役期滿,需要回家,而新兵還未來到,形勢十分危急。有不少人勸諸葛亮延期士兵服役,諸葛亮堅決不肯,說自己一向以信用治軍,豈能因此誤了他們的歸期。要知道他們的父母妻子何嘗不再期待他們早日回家?當時如果讓這些士兵回家,就很難對抗司馬懿,退役士兵聽說後,非常感動,就堅決留下打完最後一仗。最終諸葛亮大敗司馬懿,斬敵萬餘人,取得了很大勝利。

諸葛亮忠賢仁義禮智信,堪成完人,雖六出祁山沒成功,卻完美了自己的人格,成為了歷代儒士最為推崇的最為標榜的人。試想想,如此完美無缺的人,又有誰不羨慕推崇,不孝仿孝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