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扶貧“釘子”官張正學:三年駐村情繫貧困戶 扶貧路上甘當孺子牛

扶貧“釘子”官張正學:三年駐村情繫貧困戶 扶貧路上甘當孺子牛

扶貧“釘子”官張正學:三年駐村情繫貧困戶 扶貧路上甘當孺子牛

“張隊,快進屋喝茶!”“張隊,快來看看我們家靈芝的長勢。”“張隊,我也想養蜂,你覺得怎麼樣?”中午12點,室外溫度已經達到37℃,如往常一樣,張正學從早上8點就開始走村入戶,瞭解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

2016年5月,時任廣州市委統戰部經濟處副處長的張正學,離開了省城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踏上了扶貧之路,這一去,便像釘子一樣“釘”在了水美村。3年間,他串巷入戶,與村民共謀致富策。如今,水美村貧困戶的人均年收入已從2015年的5070元增長到11600元,增幅達128%,兩年間全村預脫貧47戶155人。2017年,張正學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提名獎。

從省城到山區 副處長成了扶貧隊長

在梅州市梅縣區梅南鎮水美村,記者見到了駐村工作隊長張正學。高高瘦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膚,簡簡單單卻整潔精神的裝束,一談到扶貧工作,他更是神采奕奕。幹練、熱情,這是張正學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1968年,張正學出生於四川渠縣,16歲那年他考入了空軍39616部隊,成為了一名飛行員,開始了19年的從軍生涯。退伍以後,張正學轉業到廣州市委統戰部就職。駐村扶貧以前他是部裡的經濟處副處長,按照相關規定,身為處級幹部的他原本並不用參加對口幫扶工作,但單位裡幾個科級幹部都準備生孩子,因此分管扶貧工作的張正學便成了參加對口幫扶工作的最佳人選。

“接到消息時,內心很矛盾,一方面很想參加,關於扶貧一直有很多想法,終於有機會去實踐了;但另一方面,家庭也很需要我。”張正學回憶,當時他剛剛把老父親從四川老家接到了廣州,正想盡孝卻又要面臨別離,同時妻子的身體又不好,丈母孃還因為腦梗住進了醫院。一邊是工作,一邊是家庭,在張正學焦頭爛額之際,是妻子趙紅給了他力量。

“我的妻子也是軍人,她對我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雖然說不上達,但去參與扶貧也是一種行善積德,能幫幾個就幫幾個,家庭這邊就由我來照顧。’”張正學說,出於軍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妻子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支持他,與此同時,張正學的老父親也積極鼓勵支持他去扶貧,就這樣,張正學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

2016年5月8日,剛到駐地的張正學就遭遇了兩大考驗:首先作為一個外地人,他得適應當地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其次,他在村裡人生地不熟,也沒有自己的房子,日常吃住都不穩定。然而,這僅僅是開始,緊接而來的精準識別工作更是讓他倍感壓力。

“當時一說要識別貧困戶,村裡的人都來報名了,我初來乍到,也不瞭解他們的真實情況。”張正學說,尋思良久,他決定召集所有有意願評選貧困戶的村民到村委,一個一個上臺發言。“每個人我都問他三個問題,有多窮?為什麼窮?想怎麼幹?臺下這麼多村民看著,他們也不敢胡說。”張正學說,靠著“述貧法”,很快確定出了一份大名單,接著他再按照名單一戶一戶走訪調查。有趣的是,隨著走訪戶數的增加,他還總結出一個識別口訣:一看房,二看糧,三看有無讀書郎,四看床上有無病人躺。“我還去問了村裡賣豬肉的,誰富誰窮,他最有發言權。”張正學笑著說,就這樣,難題迎刃而解。

首創“獎勤罰懶”扶貧機制 貧困戶收入翻番

為了儘快熟悉村裡的情況,張正學每天6點起床,邊鍛鍊身體邊做好一天的工作計劃,8點開始走家串戶和村民拉家常,瞭解貧困戶的實際需求,建立貧困戶收入清單,到了晚上他就在宿舍查看臺賬文件、學習知識,研究制定扶貧計劃。通過這種方式,張正學與村民們熟絡起來,逐漸掌握了村裡的基本情況,同時也發現了扶貧工作中的問題。

張正學說,以往扶貧幹部直接把扶貧資金按人頭打到貧困戶的銀行卡上,但一些貧困戶並沒有將這些資金用來購買生產資料,而是拿去買酒甚至打牌賭博,更可怕的是,貧困戶們對這種“平均主義”甚是喜愛,因此也導致了“年年扶貧年年貧”。“如果只是按人頭分錢,那要我這個扶貧隊長做什麼?”張正學決心改變這一現狀。

“說到底,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我們要做的就是激發貧困群眾的緊迫感和榮譽感,形成脫貧攻堅的合力。”張正學說,通過“問計於民、問計於賢、問計於網”,他逐漸探索出一套扶貧新機制:按照“先幹後補”的原則,一年兩次對貧困戶進行獎補。春季,按照種養規模進行第一次獎補,待秋收後,再以收成的20%進行獎補,同時設置獎補上限,並按獎補金額根據貧困戶意願獎勵肥料、農具等生產資料,打破了幫扶平均化現象,激發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內生動力。

張正學說,2017年5月村裡就兌現了獎補,29戶貧困戶中有15戶第一時間得到5000元的農資獎勵。“村裡有兩妯娌一同到村養雞合作社領獎品,弟媳養了2000只雞得到5000元飼料,嫂子只養了100只雞,才得500元的飼料,嫂子的臉當場就熱了,馬上表示下一批雞苗到了要領養1000只。”張正學自豪地說道,有了競爭心態,大家都越來越肯幹。

對此,貧困戶丘秋香深有感觸。“我老公以前不去幹活,每天跟人打麻將,我看著都來氣。”丘秋香說,後來參與了村裡的扶貧項目,家裡多養了800只雞和三頭牛,還擴大了柚子的種植面積。“現在忙起來我老公牌也不打了,就是要打也沒人跟他打,大家幾乎都有農活幹。還是張隊長的招管用。”丘秋香笑著說。

如今,水美村貧困戶的人均年收入已從2015年的5070元增長到11600元,增幅達128%,兩年間全村預脫貧47戶155人。

把駐地當故鄉 有熱愛才有熱情

除了工作和學習,張正學每天只能通過視頻通話與家人聯繫,遇上忙時,一個月都回不了一次廣州。當被問及是什麼讓他在異鄉堅守三年時,張正學沉思良久。

“來之前單位就承諾,駐村一年半後派其他同事來頂替我。”張正學坦言道,念及家庭他也曾萌生回去的想法,但正值扶貧攻堅階段,他擔心同事初來乍到接不上手。此時,恰好張正學“孃家”廣州市委統戰部領導來水美村檢查工作,瞭解幫扶成效和貧困戶的需求,得知張隊要走的消息,貧困戶們紛紛請求張正學的領導,讓他繼續留下。

“以前我總說‘回廣州,去梅州’,現在不知不覺已經變成‘去廣州,回梅州’。在水美呆了一年半,吃過百家飯,這裡已經成為了我的第二故鄉。”張正學說,除了放不下扶貧工作,他更捨不得村裡的“親人”,因此,他也毅然選擇繼續留在村裡。

為了感謝張隊,貧困戶們都把自家的農產品往張正學家裡送,就連平時村裡最難纏的貧困戶,都三番五次上門送柚子。“我在村裡開會,他就蹲在角落等我,開完會把一袋柚子塞給我,我沒收。第二天他又去鎮裡扶貧辦找我,沒找到又來村裡找我,最後我都婉拒了。”張正學說,面對貧困戶們的報答,他很是感動。

“金盃銀盃,不如群眾的口碑。”在水美村,張正學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每天都像打雞血一樣充滿了熱情,有想法也有執行力,這點我們鎮村幹部都很佩服。”“如果要選水美好人,我只選張隊一人。”“毫不誇張地說,是他改變了我的命運,讓我們一家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談起這位張隊長,不管是鎮村幹部還是貧困戶,滿口盡是誇讚。

如今,水美村的環境美了,貧困戶的腰包鼓了,而張正學的皮膚黑了,頭髮也斑白了,三年駐村扶貧路,俯首甘為孺子牛。面對成績和人們的稱讚,張正學認為這些只是自己職責所在,本來就應該做的。“把駐地當故鄉,有熱愛才有熱情。”張正學說。

5月熱文推薦

1.廣東省民政廳關於印發2018年全省城鄉低保最低標準的通知

2.2018年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1060.95億元已全部撥付完成

3.重磅!《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考核方案》就這麼定!

4.【扶貧人】三個90後年輕人的扶貧路,既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5.“造血”+“鄉村旅遊”,廣州幫梅州扶貧這麼幹!

扶貧“釘子”官張正學:三年駐村情繫貧困戶 扶貧路上甘當孺子牛

主辦單位:廣東省扶貧辦

承辦單位: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網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審校:付強

扶貧“釘子”官張正學:三年駐村情繫貧困戶 扶貧路上甘當孺子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