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長城是中華歷史的豐碑,世界工程的奇蹟一:歷史地位,現實意義

長城是中華歷史的豐碑,世界工程的奇蹟一:歷史地位,現實意義

“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裡”,這句話概括了長城的兩個方面,即延續修築時間長久和工程宏偉壯觀。

長城是中華歷史的豐碑,世界工程的奇蹟一:歷史地位,現實意義

長城的歷史地位

關於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壇,莫衷一是。從長城修築之日起,兩千年來一直未曾間斷,但大致上表現的是肯定贊成與批判否定二說,其所論持,均出自於所在的環境與條件。因長城體系龐大,持續久遠,涵意深闊,人們對其認識理解各異,乃屬必然。

我們認為,在討論這一問題時,應將它的作用與修帳城的暴力、奴役區別開來,否則無法說清。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讚譽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與大禹之治水等”,他說:“其道安在?曰:為需所迫,不得不行而已。”道出了幾千年來歷朝歷代不惜任何代價將人、物、財力傾注於此建造橫亙萬里長城的內在原因。

長城是中華歷史的豐碑,世界工程的奇蹟一:歷史地位,現實意義

從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數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就已利用山洞防止自然的侵襲。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保護自身的防禦手段也在不斷提高,從現存的考古發掘遺址看,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村落遺址的四周,就掘有寬5、6米,深6、7米的壕溝,它開闢了以後幾千年城市城牆.護城壕塹的先河,併為長城的修築奠定了基礎。到春秋戰國之際,諸侯國之間戰爭的加劇,導致各國紛紛修築長城,以作為保護自身安全、圖強發展的手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封建政權,為適應形勢需要,沿北部舊有長城之線築起了西迄甘肅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自此以後,歷代統治中國或中原地區的朝代為保衛自身政權的安全,也都採取了築城的辦法,其中尤以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者居多,像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遼,金等朝都曾規模不等地修築長城,有些朝代規模甚大,如金長城長度將近萬餘里。漢族統治的漢、隋、明等修築的長城,從朝代數目講,反而居少。可以看出,長城是中華備民族共同構築的,長城的豐碑不僅銘刻了中華民族大融會大結合的歷史事實,而且也是各族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長城是中華歷史的豐碑,世界工程的奇蹟一:歷史地位,現實意義

長城的現實意義

兩千多年的長城建造,隨著所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已經成為往事。長城本身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成為無比壯觀的歷史文物。長城轉變為歷史遺物有一個過程。這從清朝開始,清初的帝王也曾十分重視長城的防衛作用,但到康熙,乾隆平定準葛爾,大小金川軍事勝利之後,轉而採取“懷柔”政策,廢棄了大規模建造長城的計劃,康熙詩文裡出現了“但以雄關存舊跡”、“但面形勝壯山河”的吟唱,這就將長城視為歷史舊跡來保存了。

今天,長城所展示的現實意義更加深邃而豐富。首先,長城是中華民族偉大力量的象徵“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是《義勇軍進行曲》中雄偉莊嚴的嘹亮歌聲,曾經在反擊外來入侵,保衛中華民族生存的抗敵戰爭中響徹長城內外。直到今天,它仍舊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被高聲傳唱。中國人民把保衛國家安全、人民生活安定的子弟兵稱之為“鋼鐵長城”,正是這一偉大堅強力量的體現。今天,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長城精神仍將激勵中華兒女攻克險阻,奮勇向前。

其次,長城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藏。長城的宏偉氣勢及其文化內涵,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騷人墨客、藝匠畫師乃至帝王百姓。長城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末著名女詩人蔡文姬以其“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生動地描寫了她身臨長城的感受。“肅肅秋風起,悠悠萬里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表現了君主隋煬帝的氣勢。唐代詩人李白的“長風幾萬,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長城是中華歷史的豐碑,世界工程的奇蹟一:歷史地位,現實意義

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詩句更是被千載傳誦。這裡還要特別提出的是長城自身的建築藝術。過去人們只關注到長城的防禦作用,殊不知長城在裝飾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如在牆頂與垛口交接之處,往往砌出菱角花芽子邊飾,在射孔、雷石口,吡水槽等處也都飾成美麗圖物,有些雕刻之精,不在皇家王府官室之下。

第三,長城是旅遊觀光的勝地。英國前首相希思在參觀長城時說:“中國的過去與將來,同樣具有魅力。……抵達長城時,我覺得比以往從照片上、刺繡上和繪畫上見到的長城更為壯觀。”這句話很有典型意義,充分展示了親臨長城的重要價值。新中國成立後,長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受到國家的保護,長城的旅遊開發也得到重視。自1952年起維修開放了居庸關、八達嶺、山海關等處,其後嘉峪關、金山嶺、幕田峪、司馬臺,黃崖關、九門口、玉門關、陽關等也先後開放供遊人參觀。40多年來,到長城參觀遊覽的中外人士數以億萬計。長城不僅對旅遊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對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促進改革開放、對外文化交流和經濟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