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培育積極現實的洞察

培育積極現實的洞察

眼光

培育洞察力不僅要了解如何促進我們自身的改變,還要了解如何促進周圍世界的改變。只有當我們把自己的努力視為一個短期或長期的過程時,自我發展才能獲得動力。

生活靠我們自己來編織,對於現實,我們有能力塑造自己的洞察力。

人們會根據他們在生活中的位置,把對他們重要的和力所能及的事作為側重點,因而對這些事具備敏銳的洞察力。這就是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持有不同洞察力的原因。假設你步行在“9·11”之前紐約世貿中心的大道上,那種感覺與你走在雙子大廈之間高高懸起的繩索上會相同嗎?估計多數人都不敢這樣做。

但是,菲利浦·珀蒂的確這樣做了。在離地面1 350英尺的繩索上行走。多數人會覺得這是件很危險的事情,甚至覺得這是個荒謬的想法。然而,珀蒂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是件安全的事情。為了防止發生意外,珀蒂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計劃這次偉大的表演。珀蒂認為在曼哈頓大街上行走更加危險。

洞察力是相對的。即使一個手指甲放在你的眼前也會妨礙你的視線,原先明亮的月亮甚至更大的物體相比之下也會黯然失色。實際上,月亮和手指甲的大小都未發生變化,產生這種反差的原因就在於你的眼睛離指甲太近。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自己身上有抱怨的想法,你就不會對其有太深刻的認識,有時候,你甚至覺得它很有魅力。所以,從遠處觀察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情通常會產生不同的認識。

事實上,開發和保持現實主義的洞察力很重要。然而,我們很少看到就洞察力問題展開的討論。其實,洞察力對我們的情感是至關重要的,不同的洞察力將產生不同的情感。洞察力廣泛且現實的人通常更容易適應社會,在選擇事物、發現和把握機會、組織材料、實施計劃、處理各種難題、增加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等問題上,他們通常會比那些洞察力狹隘的人表現得更好。

人類可以思考、預言、參與、判斷各種問題。儘管我們的判斷部分來自於我們對事物的感知,但是我們的洞察力的確是源於我們的思考。

對某事物的感知通常會左右我們對該事物的看法。比如,一條魚的顏色即使再難看,它也不會感到不安,因為它根本就沒有任何洞察力,它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為什麼。但是我們和魚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不僅可以把很多洞察力融入到我們的見解中,而且還可以根據我們的信仰對所看到的事情進行解釋,甚至可以超越時空預言我們的努力和最終結果。但是,這種能力也有其不利的方面,即我們有時候會以一種非常狹隘的洞察力觀察自己。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穿得漂亮,並因此而抱怨自己品位低下,那麼我們就掉進了抱怨的陷阱中。而這種抱怨現象在魚身上是不可能發生的。這種比較型的抱怨就像一種“精神病毒”一樣,它能夠很快地擴散,並削弱我們的判斷力。

持有現實主義洞察力的人通常會比那些持有抱怨思想的人更有優勢,因為後者的洞察力是不客觀的。在本章中,讓我們首先了解一下發展現實主義洞察力的動機,然後再看看改變洞察力的5個階段。

發掘你的洞察力

有洞察力的人有能力迎接挑戰、發現機會、戰勝各種困難。在觀察問題時,他們不會只侷限於某個環節,而是從大局出發,從整體上做出判斷,所以他們看到的都是“大圖畫”。比如,在他們的眼中,森林不只是由樹木組成的,它還包括各種動物和植物。這種觀察事物的洞察力是人類智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洞察力還有其他好處:

在某種形勢下,你可以判斷自己能做什麼以及不能做什麼。

別人或許認為你所做的事情是危險的,但是隻要你估量得準確和清晰,那麼你的選擇相對來說就是安全的。

你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各種感情,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

洞察力深刻的人更容易瞭解發生在他們周圍的事情以及隱藏在事情後面的否種背景資料。

你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的想法、感情和行為是如何對不同的形勢產生影響的。

清晰的洞察力會利於有效的選擇。

修煉洞察力的5個階段

因為我們總是帶著某種主觀思想來觀察世界,所以我們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也帶有主觀性,我們的洞察力也是有色的。在把意見和想法具體化之前,這些意見和想法就像一場夢一樣虛無縹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有不同的想法前,往往會照搬以前經驗的原因。

培育洞察力不僅要了解如何促進我們自身的改變,還要了解如何促進周圍世界的改變。只有當我們把自己的努力視為一個短期或長期的過程時,自我發展才能獲得動力。因此,我們要銘記自我改變和培育洞察力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切勿急功近利、好高騖遠。培養對抱怨問題的洞察力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事實上,該過程並沒有統一的規律可循,也沒有絕對權威的經驗可以照搬。但在長期的生活和調查中,我們會發現一些不錯的方法可以借鑑。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紹改變洞察力的5個步驟,在組織材料、明確努力方向和取得進步等方面,它將為大家提供一個行為的框架。

認知:獲得洞察力

現實是多變的,洞察力是多樣的。在培育或加強某種洞察力的過程中,一些思想或許會比其他思想對你更有幫助。隨著我們的信仰和直覺的不斷髮展,我們能夠更好地把自己的洞察力融入到對現實生活的理解中去。以下的練習將有利於我們培育自己的洞察力,在此培育過程中,我們的直覺、感覺、觀察和判斷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認知的練習

我們對抱怨的洞察力會隨著認知的增加而改變。遠離抱怨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我們需要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從下面的對比中,你或許能夠受到一些啟發,以便更好地遠離抱怨思想。

在一些場合或形勢下,抱怨給我們帶來的壞處要遠遠多於它帶來的好處。在這些情況下,即使我們取得了勝利,事實上我們也是失敗者。根據類比法,假如你小的時候非常喜歡某種計算機遊戲,那麼當你發現你不喜歡的小孩也喜歡同樣的遊戲時,你會抱怨對方並把自己的遊戲機弄壞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採取了抱怨的方式,你會發現自己失去的更多—對方更恨你了,遊戲機壞了。因此,在採取行動之前首先要判斷行為的利弊,這種洞察力是非常重要的。當面臨“抱怨形勢”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放棄抱怨的思想,並採取更加積極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通過對“半滿”和“半空”的思想進行類比,你將發現不同的觀點是如何產生的。同樣是半杯水,如果你側重的是所失去的東西,那麼,你會認為這個杯子是“半空”的;另一方面,如果你側重的是所擁有的東西,那麼,你會認為這個杯子是“半滿”的。然而現實主義者或許會這樣認為—“僅僅是杯子而已”。可見,“僅僅是”這種觀點只是簡單地描述了該現象,並沒有任何過分抱怨的思想。

行動:改變詞義

俄國語言學家列夫·S·伍格茨基曾這樣描述過關鍵詞語:關鍵詞語是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反映社會現實,它並不侷限於如何感知最初的事件。伍格茨基把這種現象稱為“對話的跳躍”,即詞語的意思超過了其本意或詞語的意思得到了延伸,它是情感、智力和洞察力相互交融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語言能夠直接影響我們的感覺和行為。奧地利出生的英國哲學家路德維格·約瑟夫·維特根斯坦曾對此觀點予以補充,他說:“哲學是一場運用語言反對我們的才智魔力的戰爭。”一旦我們意識到語言和行為的關係,我們就會非常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並逐步調整自己的談話方式。

眾所周知,語言、思想、情感和行為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所以,瞭解語言、思想、情感和行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用於描述現實的詞語的意思往往要比其在字典中的意思深奧得多。切實明白詞語的意思及其對情感和行為的作用將有利於我們解決一些思想難題。

為了更準確地理解詞語的含義,我們最好把它們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即通過上下文進行理解。如果你對此表示懷疑,那麼就請你在英語詞典中查一下“工作(work)”的具體含義。你會發現“work”這個詞不僅含義廣泛,其詞性也很多,包括名詞、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等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work”這個詞的含義常常會超出字典中的意思。

我們的語言能夠部分地闡釋我們洞察的經驗。如果你認為某事物是可怕的,那麼你的感受或許也會是這樣。如果你覺得某事物是完美的,並無法抗拒它,那麼你的感受和經歷或許會與那些認為該事物是汙穢的人們的感受截然不同。

行動的練習

抱怨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因此,要想遠離抱怨的思想,我們首先就要從認知的行為著手。下面是一些認知行為的策略,它們將有助於你認清模糊的抱怨型詞語或短語的消極作用,並最終遠離它們。

把口頭指示物具體化。大家都知道,指示代詞“it”在英語中應用十分廣泛。為了防止別人誤解自己的意思,我們最好是把“it”所指代的內容說清楚。當你說:“我不能忍受它”時,你是在抱怨什麼?“它”在這裡指的是緊張、形勢、控制結果出現困難還是其他的事情?因此,在平時的交往中,最好把一些模糊的指示物具體化,以便於別人理解自己的真實意圖。

注意過分概括外部指示物。當你認為看上去“沒什麼”且進展順利時,“沒什麼”到底指的是什麼?還有例外的事物嗎?誰將為“沒什麼”而抱怨別人?

將諸如“我憎恨無助的感覺”之類的不完整句子補充全面。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在句子後面加上“因為……”比如,“我感到很無助,因為……”省略號的內容由你來補充。這種方法能夠幫助你闡明你感到“無助”的具體原因,同時也便於對方更明確地理解你的意思。

留意籠統的表達。當你說,“如果我失敗了,我將遭到重大的打擊”時,“失敗”是什麼意思?“打擊”指的是什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你產生這種想法的?對方應採取何種反應才是合理的?

突出重要部分,防止把重要的部分放在後面。在聽別人說話時,特別是聽別人在大會上發言時,人們會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然而,人們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把重要的部分放在後面,那麼,對方就可能會漏掉這部分,導致他們不能理解你真正要傳達的意思。

我們可以把過激想法的消極作用降至最低程度,然而,它並不能保證我們產生積極的觀點。通常情況下,積極的觀點是在採取積極行為的過程中形成的,即積極的觀點是積極行為的副產品。

融合:改變觀點

大多數為理解和改變自我報怨習慣而努力的人通常都會經歷一個階段—他們發現自己很容易退步,並按照老習慣辦事情。同時,他們能夠逐步認識到改變這種行為方式的好處,並總結出了改變這種壞習慣的具體方法。

在自我改變的最初階段,人們通常會暫時中斷自己的抱怨習慣。但是,不久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即按照自己原本想要改變的老習慣辦事情。於是,他們意識到要改掉自己的抱怨習慣並非易事。因為不良習慣也是習慣,它是人們長期形成的行為方式,人們往往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陷入了這種老習慣的陷阱,所以,改變習慣確實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

對自我改變來說,知道哪個習慣是不正確的的確很重要,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你還沒有切實地為之付諸行動。相比之下,不斷地重複積極的改變行為則更為必要。不要因為這個階段而沮喪,你應該把它當做鼓勵進步的信號。眾所周知,抱怨習慣不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但要想改變它就不是那麼容易了,無論在準備階段還是在實施階段,它都需要我們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另外,在改變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切勿急功近利、好高騖遠。

融合的練習

調整觀點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括髮現老習慣的弊端、萌生改變的想法、設計改變計劃、實施改變計劃等階段。將對問題的反覆貫穿於該過程的始終。在融合思想和行為的過程中,調整觀點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下面是一些練習,在改變觀點、實現融合問題上,它們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把別人的“抱怨”假想為對自己的關心。

當別人抱怨你的時候,如果你覺得自己受到了恐嚇,那麼你應該考慮一下對方是否也受到了你的脅迫。

學習並瞭解促使人們產生抱怨思想的因素,將有助於我們在堅持自己觀點的同時開發自己的潛力,以更好地適應對方的觀點。這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看到抱怨思想產生的基礎,但我們沒有必要同意這種觀點。

把消極的思想去除就能夠產生積極的觀點嗎?如果你除去了懼怕抱怨的思想,你可能會感到高興嗎?(如果你更傾向於和別人合作,並採取更加愉快的行為方式,那麼作為它們的副產品,你或許會感到高興。)

對過分抱怨思想採取極端的態度。首先列出能夠 證明過分抱怨是正當的方法,然後描述如何創造一個無抱怨的理想世界,其次再列出支持過分抱怨思想的理由,最後證明徹底遠離抱怨思想的世界是不現實的。該過程過後所留下的東西就是你對這些極端行為的融合。

瞭解某種信仰的本質,本身就是一種融合的行為。佛教徒、加爾文教徒和邪教的狂熱者,在關於抱怨思想的觀點上到底有多大程度的不同?融合地看這些不同的觀點並不要求你相信它們。

每個人身上都可能存在相互矛盾的價值和事實。毫不隱瞞、真誠地表達自己和避免不必要的抱怨,兩者的價值或許會相等。如果你過於誠實,即平時所說的性格太直爽,那麼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有時你可能會傷害到別人。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我們應該怎麼辦?通過接受各種不可避免的矛盾,我們會逐步意識到,其實每一個矛盾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和位置。就真誠本身而言,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的確需要真誠,但有些時候我們也需要一些善意的謊言。因此,我們必須知道何時應該真誠地表達自己、何時應該聰明地對事實有所保留,甚至編造一些善意的謊言。

接受:創造理解

如果我們自身就有抱怨的思想並已形成習慣,我們可能認清各種抱怨的形式嗎?

人們養成的思維習慣就像膠水一樣粘貼在人們的腦海中,所以,改變某種思想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數人不是通過智慧來改變他們消極的思考方式,相反,時間和積極地改變經歷通常會有助於我們形成積極的思想和觀點。

積極改變的範圍很廣,它包括學習新知識、發展實事求是的觀點和增強認知能力等。持有理解觀點的人更容易接受和容忍他人的弱點和缺點,因為他們觀察問題時不僅僅侷限於問題的本身,而是從更廣、更深的角度來觀察、分析問題。

在自我改變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只有這樣才更有助於我們發展積極的觀點。每個人都希望取得成功,但是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肯定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會倒退。所以,在進行自我改變之前,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在改變的起始階段,我們或許會取得一些進步,並感到豁然開朗,因為這種經歷讓我們感到無拘無束、自主和高興。但這個階段往往不會持續太長。如果你經常問自己,“這種經歷會持續下去嗎?”那麼,這些進步通常會以失敗而告終。特別是當你覺得有必要採取一些自以為快速、完美但實際上並不可行的解決方法時,這些進步常常會導致一種危機。如何處理這種事情將決定你控制改變的能力。

在靜下心來集中精力進行自我改變之前,多數人會假想改變後的美好情況。然而,這種預演經歷在整個改變過程中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它能夠提前向你展示出遠離消極思想後的生活情況。就像多數電影預告一樣,這個經歷能夠最好地突出該過程的經典部分。生活就像一部電影,情節越曲折就越值得珍惜。

之後,如果能做到在實施改變計劃之前不做任何假想的人,那麼你在改變過程中常常會更加現實。他們不會做那些不現實的假設,更不會為現實情況而悲傷;他們不會輕言放棄,因為他們喜歡一步一個腳印。從某種意義上說,在自我發展和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更容易調節自己,更容易接受進步、穩步和退步,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情況都是不可避免的。

就發展廣泛、現實的觀點而言,接受還應該涉及對改變具體含義的理解。有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自相矛盾的荒謬說法來理解和接受信息。比如,一些人之所以感到不安全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不滿,並希望自己變成其他人或改變自己的性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希望自己變成另一個人:性格內向的人希望自己變得開朗,容易激動的人希望自己變得穩重些,等等。如果你是這一類人,那麼你最好考慮一下“不合適”這個詞。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放棄這種荒謬的想法,不要刻意地把自己轉變成具備不同甚至相反性格的人。你能擁有開放的機會去理解和接受你自己,建立自己的資源,你會發現你有多種選擇來享受你的生活。

接受的練習

接受是你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人們總是通過觀察來評價你是不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下面這些有關接受的觀點為這些評價提供了信息。

接受本性的自我就像接受天然水一樣。水的改變可以從冰到液體到水蒸氣;它能從我們的指間流走,但是玻璃杯卻可以留住它;我們用手可以切斷它,然而它流動起來的巨大能量卻可以把巨大的岩石推到任何地方。像水一樣,自我也有優雅和艱苦,有彈性和屈服,有持久穩固和被拋棄,有建設性的和毀滅性的。如果你能接受天然水,那你怎麼不能接受本性的自我的改變,並展示自己堅定的一面?

想一想我們像動物一樣生活在一個複雜的社會網絡中,我們受到過足夠的社會培訓來應對抱怨給我們帶來的影響。社會的抱怨會使你動物的本性變得更愚鈍嗎?你的動物本性會影響你的社會意識嗎?

實現:擴展你的能力

多數人對於自己做過的和沒有做過的事都不感到後悔。為某事而分心,沒有明確的目標,對於痛苦自欺欺人,害怕受到抱怨,產生錯覺及其他對現實的曲解會造成精神上的壓力,這是因為你的思路不暢才有的困惑,這就要你以實際行動來代替胡思亂想。

俄國文學家安東·契柯夫,在他的作品《裝在套子裡的人》中描寫了一個未老先衰的教授過著一種沒有目標的生活,並對別人有著很強的戒備感。他總是有種挫敗感,因為他不能向別人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意思。假如他過的是一種有生活目標的日子,那麼這位教授能在一個社團裡擔任一個重要的領導職務嗎?也許他能,也許會有一些小的偏差,這只不過舉個例子。

在生活中你要依靠許多事情,這包括自由度、機會和你行為的指導原則。這些實用的原則是你的行為標準,它是以你的道德標準、個人的尊嚴,以及正直和誠實為基礎的。它們可以在你遇到原則、感覺、行為和自我的問題時,讓情緒保持一種適當的狀態,從而做出正確的決定。推而廣之,他們主張把這些都付諸於實踐。當你的個性行為與你的行為指導原則相違背的時候,你要相信自己並能證明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合理的。

實現的練習

當我們面對抱怨的情況時,這裡有一些你應預先了解的問題,會對你很有幫助。

應該採取何種指導原則?這個問題將有助於你確定具體的行為策略。

該原則在該形勢下能夠起多大的作用?這個問題將有利於你預先評估這種原則的效用。

在該形勢下,你如何合理地應用這種指導原則?這個問題能夠促使你在實施該原則之前制訂周密的行為計劃,從而有效地避免盲目性。

在實現的思想狀況下,你應該:

(1)始終堅持自己的行為指導原則,但不要藐視那些與你有不同原則的人;

(2)為能有效地阻止別人踐踏你的原則而高興;

(3)在評價某人或某事時,要採取均衡的原則,千萬不要採用絕對的兩分法,即要麼是好的,要麼是壞的。

英國著名劇作家喬治·蕭伯納曾指出:“成功本身就包含著大量的錯誤。”每個人在成功的道路上都會經歷風雨,錯誤和失敗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你能正確地對待這些錯誤和失敗,並從中汲取教訓,那麼它們對你以後的人生也是有益的。成功通常包含著犯錯誤,在自我改變的過程中通常是進步、發展、成功和退步、失敗、錯誤並存。

積極的自我洞察包括寬容地理解我們的歷史、知道具體時期的主要任務和主要矛盾是什麼,以及對未來所持的積極而可實現的假設等等。如果我們明確了自己的位置以及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那麼和那些沉迷過去、虛度現在並將迷失於未來的人相比,我們更能夠容忍和客觀地看待現實。

我們應該保持一種積極的眼光,即無論我們想什麼、無論發生了什麼,我們的生活都在繼續。當不利的事情發生時,我們生活的其他部分仍然會運轉得很好。即使是在最痛苦的形勢下,我們也可以發現改善我們及他人生活的方法。生活中,我們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抱怨,因為它會危害我們的生活,這是洞察力很重要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