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乾隆6次南巡:主要目的,你猜得到嗎?

乾隆6次南巡:主要目的,你猜得到嗎?

乾隆在清朝的統治史上,也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封建皇帝。他登上皇位後,雄心勃勃,頗欲有所作為,也自有其功業。特別是在加強與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他繼康熙,雍正之後,進一步平定了各邊疆地區民族上層分子的分裂叛亂,有效地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設立行政管轄機構,進一步鞏固和完成了多民族岡家的統一。同時,在他統治前期,社會經濟、文化也有進一步發展,因與康熙並峙,史稱“康乾盛世”。

乾隆6次南巡:主要目的,你猜得到嗎?

但乾隆畢竟是在康熙雍正兩朝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上登基的。清初經過順、康、雍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出現了政治統一、經濟繁榮、統治穩固的局而,歷史環境已與康熙時期有很大不同。隨著封建王朝的強盛,統治階紱的奢靡之風急速發展,乾隆尤其如此。他憑藉先輩提供的有利條件,好大喜功,常從形式上效法先祖。他看到其祖父康熙六下江南,“盛典昭垂,衢謠在耳”,因於乾隆十六年(1751) 起,中經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至四十九年(1784),也前後六次到江南巡。

乾隆6次南巡:主要目的,你猜得到嗎?

對於南巡,乾隆自視頗高,自言“予臨御五十年,凡舉兩大事,日西師,一日南巡“(御製南巡記》),並強調:“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可見他在南巡中,也比較注意興修水利,治理水忠,特別是對於時,見山東巡擾沈廷芳“精力衰頹,已有老病之態,詢以地方政務,亦惟隨人唯喏”(《東華錄》乾隆朝類55),隨令其休致。此外,花隆於南巡朔間,又多次頒佈蠲免賦稅、赦免人犯、增廣學額等諭旨,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發展生產維繫人心,加強統治的作用。然而,綜觀乾隆六次南巡的積極效果,卻並不顯著。

作為封建帝國鼎盛時代的“太平之君”,乾逢長於安樂,習於驕奢,遊山水成性,嗜園林成癖,又縱恣聲色,鋪張無度,晚年益甚。

他六次南巡,雖然也多少注意了興修水利,察訪吏治民情,但透過某些表面現象,可以看到,他南巡的主要日的,還是為了遊山玩水,正如他自己所說:“江南名勝甲天下”,正可借南巡之機,“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每於南巡前一年,就進行同密準備,指定親王一人任總理行營事分人,負責勘察路線,修橋鋪路,葺治名勝,興建行宮等步宜。南巡中,除皇太后、皇后、嬪妃外,另有扈從官兵,上至王公大巨,下至章京侍衛,多達兩千五百人,興師動眾,前呼後擁,浩浩蕩蕩。

乾隆6次南巡:主要目的,你猜得到嗎?

行進中,陸路用馬五、六千匹,大車四百餘輛,徵調伕役不計其數;水路則用船一千多隻,首尾接,旌旗招展,聲勢顯赫。沿途還興建行宮三十多處,每處都“陳設古玩並應用什物器皿及花盆景緻之類”《南巡事定》),供停留歇息。因乾隆講究排場、玩樂,地方官史自然爭相逢迎,獻媚爭寵,惟恐或後。每到一地,“子駕入前一日”,地方官員便專程出境迎接,並準備大量美食佳餚,“以便取用”,甚至差遣獵戶,捕捉麻雀、野兔等禽畜,以供乾隆隨身所帶鷹犬食用(《南巡事宜》)。儘管乾隆於每次巡行之前,都照例申飭一番,要求地方官吏,“各敦本業,力屏浮華”,“時時思物力之維艱,事事惟奢靡之是戒(南巡瘓典》卷1);但不過是沽名釣譽官樣文章。實際上乾隆對地方官的逢迎,不僅默許,甚至獎勵。如三十年,乾隆奉太后南巡,紛紛建行宮,加以修飾。

乾隆6次南巡:主要目的,你猜得到嗎?

乾隆便以“成事不說”為由,不僅不予動止,反從公項內撥出鉅款,凡有行宮之處,各“賞銀二萬兩充川”(乾隆朝卷61)。素以豪華著稱的兩淮鹽商,每在乾隆南巡時,都獻納鉅款,供其揮霍,乾隆不僅不予推辭,還稱讚他們“踴躍急公,捐輸報效”,甚至特意加恩賞賜,階賞加鹽引外,再“各按其本身職銜加頂帶一級”(《南巡盛共》卷68)。靡費之風一開,各地群起效尤,對社會風氣造成極壞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