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剪髮必修課:基本剪髮理論之長碎髮修剪技術,如何根據分區銜接

剪髮必修課:基本剪髮理論之長碎髮修剪技術,如何根據分區銜接,值得收藏學習【關注頭條號:美學必修課】。

基本剪髮理論之長碎髮
剪髮必修課:基本剪髮理論之長碎髮修剪技術,如何根據分區銜接

一、髮型分析: 對於留長髮的女性,都希望自己的秀髮飄順自然,髮量少的女性在設計時必須考慮既要使髮量顯多,又要不影響整體效果,設計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考慮:

1、保護髮型下端輪廓,避免過分輕薄。  2、可以考慮增大發型中上部位的容量,使之蓬鬆飽滿,使髮量顯多。 3、髮型整體紋理清晰自然、層次結構符合頭型臉型、髮尾參差不齊,周遍輪廓輕柔飄順。

二、修剪要領: 通過以上對髮型的分析,可以採用原型修剪公式+轉角剪法修剪基本層次,再根據要求修飾周邊輪廓,最後根據具體部位進行紋理處理。

1、剪髮區位:水平三分區位(額點與GP點水平連線以上為上區位,耳點與後腦點連線至額點與GP點水平連線之間為中區位,以下為下區位)。

2、基本層次修剪:
剪髮必修課:基本剪髮理論之長碎髮修剪技術,如何根據分區銜接

⑴、下區位修剪:採用45°提升角度,從後頸中心線開始採用圓形剪法的原理向兩端水平移動,逐層向上剪至後腦點水平線。使下區位形成低邊沿層次效果,以達到增加下區位厚重效果的目的。

⑵、中區位修剪:採用90°提升角度,從後腦點開始參照下區位長度向上修剪,並繼續向兩個側區移動。銜接上下區位,使層次由低至高自然過度、銜接。    

⑶、上區位修剪:採用135°提升角度,從GP點向*點採用放射分份修剪,並向兩個側區延伸。可以使上區位產生髮容量增大的效果。

⑷、最後將上區位頭髮垂直頭皮180°提升,將多餘的角去掉。使髮型的最*部產生層次升高的假象,以達到增加發量的目的。

3、輪廓銜接:
剪髮必修課:基本剪髮理論之長碎髮修剪技術,如何根據分區銜接

⑴、中心點定位法:控制左右的均衡、減輕劉海的壓力、銜接頂區與側區。修剪時,以兩個額點頭髮的長度為準,建立設計線,將頂部頭髮全部逐層逐份集中在中心點水平線前,用刻痕方式修剪即可。

⑵、斜前45°移位法:修飾前側輪廓,銜接側區與後區。將側區的頭髮緊貼著面部斜向前移位45°,以額點、耳點長度為準建立設計線,用刻痕方式修剪即可。

⑶、頸側45°外移位法:修飾後頸形狀。以後頸點和兩個耳點長度為準,建立設計線,向左右兩側以為45°,用刻痕方式修剪即可。

4、紋理處理:將上區位頭髮提升180°,從下向上做上挑式滑剪的處理手法,使發片內層產生較大的支撐力,造成上區位頭髮蓬鬆。 將中區位的頭髮採用90°內處理的手法處理,使之更好的與下區位銜接。下區位不用處理。最後採用整體下滑的手法從上區位至下區位在自然角度下進行處理,可使各區位銜接自然。 側區可採用順手交的方式,從髮尾1/3處進行處理,使髮尾輕柔飄順。也可將左右側區頭髮分別向反方向交內移位,進行下滑處理,可使前側輪廓產生自然的內扣式貼面的效果。

髮型設計的十二大要素

髮型對於一個人的形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般來說,髮型應根據自身實際來選擇和設計,要與自己的臉型、身材配合協調,才可能達到完美的效果,如果盲目模仿或追趕新潮,則可能適得其反。

臉型大的人:應儘量選擇短而密,貼臉部邊緣的髮型,不可採用大波浪髮型,以免臉型顯得更大。

臉型小的人:宜留中等長度而具有蓬鬆感的髮型,這樣臉龐會顯得大一些,給人視覺以和諧感。

圓臉型的人:可留直線型長髮,留至肩膀上或下巴的平行線上。若留至耳下且使左右兩側頭髮鼓起,則臉型會顯得更圓。

方臉型的人:可蓄留略長的劉海或中分的長髮,稍顯示出一點波浪紋,這樣可以掩蓋突出的顴骨。

長臉型的人:不宜留直線型的長髮,要彌補長型臉的缺陷,請不妨試試短的捲髮或者娃娃頭,使臉顯得短些。

倒三角臉型的人:由於臉頰至下巴成一斜線,因此必須注意頭髮的長度。如髮長僅至耳,會突出臉頰的傾斜感。所以,頭頂部分的頭髮宜具有蓬鬆感,而兩側的頭髮則要密貼著臉,再在化妝方面加以配合,便可顯得和諧、美麗、動人。

大分區與小分區的區別
剪髮必修課:基本剪髮理論之長碎髮修剪技術,如何根據分區銜接

1、前額分區:髮型設計的表面部分,與動感和質感有重要關係。

2、頭頂分區:環繞臉周邊的頭髮,與臉部的均衡感有很大關係。

3、顱頂分區:影響髮型動感設計表現的部分。髮型輪廓非常重要的部位,頭蓋骨隆起最大的部位,也是一向整體髮型量感最大的部分。

4、枕骨分區:主要控制量感的部分,不易從表面看到。

5、鑷部分區:形成側頭部外輪廓的形狀與質感的部分,也是耳前靠近臉部的地方,這個地方面積較寬的話,也有重的感覺印象。此處也是量感調節的重要部分。

6、頸背部分:形成後腦外輪廓線條與質感的部分。

上方分區:主要是用於二分區裁剪時,所使用的分割單位。是前額分區,頭頂分區與顱頂分區等三個分區的統和名稱。

下方分區:主要是用語二分區裁剪時,所使用的分割單位。是枕骨分區、鑷部分區與頸背分區等三個分區的統和名稱


二、小分區與大分區的基本

首先說明本書的主題小分區與大分區的基本概念。從字典上查看ZONE是地帶、地區、區域等意思。SECTION是部分、部門、黨派、切斷等意思,也有地區、區域、地帶等意思。美髮技術用語上兩個英文單字都有用在頭部的分區上,這也是大家最容易搞混的原因。 依照現在最新流行的剪髮技術,最適當的解釋是這樣的,SECTION(大分區)是要剪出基本的髮型時,所做的分割單位。頭部的顱頂線將頭分為上下兩區,則為二分區。如果再加上前額分區及頭頂分區,則成為三分區。所以說為了剪出基本的髮型。擬做的分割切斷面的集合體總稱,就叫做SECTION(大分區)。

這是基本裁剪操作上必要的分區(就如同後腦部分三區,最後再將全體順接裁剪的方式一樣),大家可以做一些區別。ZONE(小分區)就是基本裁剪後,要進行削剪時所做的分割單位。SECTION(大分區)與ZONE(小分區)所指的頭部特定部位名稱不相同,SECTION(大分區)是剪基本型時所利用的分割斷面與數量;ZONE(小分區)則是指打薄削剪時的部位,以剪髮的性質來講,利用SECTION(大分區)裁剪時,與髮型的基本形態變化有直接關係。基本上都只用高層次與低層次的剪法,幾個大分區做不連接裁剪時,層次段落會產生空間,會影響到非接續面周邊的量感於動感。ZONE(小分區)主要是量感調節及動感、質感表現有關的裁剪方式。當然小分區的細部削剪,剪刀切入的方法多少也受到基本型的影響,與大分區比較的話,只是影響程度較低而已。以後本書所談的大分區慨念,都是屬於非接續的不連接層次。另外設一其次引導線,做續接裁剪的方式,全部都連接修剪的髮型,則叫做一分區,以便與不連接裁剪有所區別。

三、分區與骨骼的特徵 :接著本書都是用小分區與大分區圖解說明。將頭想象成地球儀的徑度,設定座標線,那個部分要怎麼修剪,就可以正確表示出來。大分區圖的部分是將頭髮融合在一起,小分區修剪則是做量感調節。至此操作的具體位置及特定的內容項目都尚未談到。決定削髮的位置時,不可單憑感覺盡情發揮,這樣的結果會因理解度不夠,而造成削不到適當的位置。分區概念初次見到可能會認為複雜,但是以此座標方法定位就能適當地做細部修剪。在現場營業中,助理幫助卷燙時,亦能適切地指示部分。 在此對於大分區圖與小分區圖的構造特性,做簡單的說明,首先看大分區圖,依骨骼起伏分割為7個分區,一般將頭看成是一個球體,但詳細看又不完全是球體形狀,是由幾個彎曲骨結構的曲面集合體。因此要做到適合頭形的髮型設計的話,最重要的是要對基本骨骼的構造要充分了解。

粗線條的四方位置,一般是骨骼隆起較為明顯的部分,不連接的分割線設定在這裡。可調節髮量感,其特徵是髮型設計的再現性較高。接下來看小分區圖,這裡以七個線條縱橫均等分割,形成象一個座標。我們以各種方法實驗過,使用這樣的座標做修剪,處理小分區時效率較佳。例如我們以後會談到內側打薄,從座標線內通過修剪,即可順利調節整體髮量。要表面髮束動感時的線條打薄,從座標線內通過修剪,即可順利調節整體髮量。要表面髮束動感時的線條打薄,是將座標範圍內的髮束削剪成細片狀。

如何確定剪髮長度:髮型的修剪,最主要做到的是:層次結構均勻,前後左右銜接自然柔和,髮尾輕柔飄順動靜結合,整體輪廓圓潤,輕重薄厚勻稱協調。貼面效果前側輪廓肯定要短,但要與後區自然銜接,為了保證長度的準確,可從以下幾點下手:

⑴、以耳點的長度為準,提拉到中心點水平線前建立設計線修剪即可。

⑵、如果耳點長度拉到中心點水平線前,短於臉的長度時,可以額點的長度為準,提拉到中心點水平線前建立設計線為準。

3、基本層次修剪技巧:
剪髮必修課:基本剪髮理論之長碎髮修剪技術,如何根據分區銜接

⑴、前區修剪:採用中心點定位剪法,將前區的頭髮逐層逐份提升至中心點水平線前,修剪時,確保發片上下集中、左右平行,用刻痕剪的方式修剪。

⑵、後區修剪:以頂點的長度為準,將後區的頭髮放射分份180°提升,採用頂點定位剪法修剪後區模糊層次效果。

4、輪廓銜接技巧:

根據基本層次的修剪效果,採用中心點定位、45°斜前移位、頸側45°外移位的方法進行處理,使整體周遍輪廓和諧統一。

5、紋理處理技巧:

⑴、貼面效果處理技巧:可分為內扣式貼面與前傾式貼面兩種效果。

A、內扣式貼面效果 — 交叉內移位處理:以中心點為準,分別將左右兩個前區的頭髮相互交叉移位,採用下滑式手法進行處理,可使前側髮尾產生自然內扣的效果。

B、前傾式貼面效果 — 斜前45°移位處理:將側區頭髮緊貼著臉部斜向前移位45°,採用下滑、漸削等手法進行處理,可使前側髮尾產生自然前傾的效果。

⑵、模糊型碎髮效果處理技巧:可分為靜感效果與動感效果兩種。

A、靜感效果:從髮尾1/3處採用順手交叉的手法進行處理,使髮尾產生自然順服的效果。

B、動感效果:將後區髮尾向左右兩側交叉移位,採用下滑的手法處理,使整體產生較好的透氣感,達到增加動感效果的目的。

關注作者不迷路,下期分享更多美髮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