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戰國時五國伐秦共有五次,五國伐齊只有一次,為什麼秦國沒事,齊國卻差點滅國呢?

煙雨墨冷竹離殤


這個問題有意思。

自從齊威王奮起於東夏,秦孝公崛起於西陲,戰國時代的重心就從三晉轉移到齊、秦兩個超級大國。諸侯多次合縱攻秦,止步於函谷關,未能對秦國傷筋動骨;而諸侯合縱伐齊,齊國一下子就癱瘓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且來分析一下:

1、秦國之武力,較齊國更加強大

雖然齊、秦兩國並稱超級強國,但齊國更偏重於政治大國,而秦國更偏重於軍事大國。從齊威王到齊宣王,齊國在對外戰爭上也是捷報頻傳,展示了強國之風采,但是與秦軍耀眼奪目的戰績相比,還是不免相形見絀。齊國的大國形象,不僅靠軍事,也是靠政治影響力與文化。比如說,公元前334年的“徐州相王”,齊魏兩國率先在中原諸侯中稱王,齊國是大王,魏是隻是小王,齊國成為中原諸侯之領袖。因此,齊國的大國地位,一半靠軍事,一半靠政治。而秦國則不然,完全靠軍事。

2、秦國佔有地形上的優勢,齊國則沒有。

大家知道,中國地形的特點是西高東低,河流的走向是由西往東流,越往西,高原山脈越多,這就是天然之屏障。秦國通往中原之通道,主要是崤函道,則崤山、函谷關通道。秦建函谷關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東方諸侯多次合縱伐秦,殺到函谷關,就殺不進去了。這就像三國時期,魏國多次南征,一到長江就沒辦法了。

齊國位於今天山東,地形以丘陵為主,也沒有長江這樣的天塹,很容易被長驅直入。在春秋時期,晉國就好幾次長驅直入,蹂躪齊國。這是齊國天然的劣勢。多國伐秦的路線很單一,基本上都走函谷關,這使得秦國容易防禦;而多國伐齊,卻是從幾個不同方向出擊,這樣齊國就防不勝防了。

3、秦國的內政穩定,齊國的內政混亂

東方諸侯伐秦,主要有以下幾次: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五國伐秦;公元前298年,齊、魏、韓三國伐秦;公元前296年,齊、魏、韓、趙、宋五國伐秦;公元前286年,趙、齊、魏、燕、韓五國伐秦;公元前241年,趙、楚、魏、韓、燕五國伐秦。對照秦國之內政,在諸侯伐秦時,秦國國內並沒有什麼大的政治動盪。

反觀齊國,到齊湣王上臺時,國內問題大了。首先是齊湣王與孟嘗君矛盾重重,據史所記,孟嘗君執政時,“上則得專主,下則得專國”。在齊湣王上臺後第七年,甚至發生一起駭人的事件,齊國貴族田甲竟然劫持齊湣王。齊湣王認為孟嘗君就是背後主謀,經過幾番內鬥後,孟嘗君被迫離開朝廷,回到自己的領地薛邑,此後薛邑幾乎成了一個獨立的小王國,齊湣王根本無法染指此地。

更嚴重的是,齊湣王的統治開始滑向暴政的深淵。他先是一意孤行,處死犯顏直諫的賢士狐援,緊接著又殺掉直言的齊國宗室陳舉(田舉),一系列的殺戮後,“百姓不附,九族寒心。”

4、剛愎自用,導致一系列軍事失利

以齊軍的戰鬥力,其實本不應該輸得那麼慘的。齊湣王對一系列慘敗負有直接的責任。

首先,他最信任的謀士蘇代,居然是燕國安插的間諜。從戰爭一開始,齊國的核心機密就不斷洩漏,一舉一動全被燕軍掌握。更奇葩的是,齊湣王竟然任命蘇代為前線總司令,大家想想吧,齊軍的總司令,是燕國的間諜,這個仗打個屁!在戰爭一開始,有蘇代為內應的情況下,燕軍兩戰兩勝,殲滅齊國最精銳的部隊五萬人。

即便如此,齊國家大業大,還是有可能阻止敵軍深入。

新任的齊軍總司令觸子(又稱向子)見五國聯軍來勢洶洶,且連戰連勝,兵威正盛,便採取保守的戰術。他沿著濟水河構築了一道防線,堅壁清野,憑恃天險固守。可以說,觸子是頗懂軍事的,只要齊軍能堅守,待以時日,五國聯軍內部必然要出矛盾,到時齊軍就可以利用反齊同盟內部的不和,各個擊破。

偏偏齊湣王對觸子的保守戰術十分不滿,派使者到前線,用極為嚴厲的話羞辱這位總司令,並恐嚇道:“你要是不積極進攻,就滅了你的家族,挖了你的祖墳。”

觸子內心大怒,遂率領齊軍迎戰五國聯軍。他雖然不是燕國間諜,出於報復心理,雙方剛剛交戰,觸子便下令鳴金收兵,齊國士兵傻了眼,只能扭頭就走。這時五國聯軍一擁而上,從背後緊追,齊師大敗。觸子以這種特別的方式報復齊湣王對他的羞辱,在齊軍潰敗時,他自己駕了一輛戰車,跑得無影無蹤了。此後他就從人間蒸發了,誰也不知道其下落。

觸子跑了之後,達子接管部隊,退守秦周(齊地名)。當時士兵們領不到兵餉,士氣十分低落。達子便上報朝廷,請求齊湣王撥款以補充軍餉。沒想到齊湣王一聽說要錢,立即暴跳如雷,不僅不撥錢,還大亂一通。沒有錢,怎麼打仗呢?達子硬著頭皮率領殘破之師迎戰五國虎狼之師,又一次大敗,達子戰死沙場。

到這個時候,齊國的精兵幾乎全被催毀了。

因此,齊國一戰而幾乎亡國,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一敵五本就吃虧,又沒有高山大川為天塹,內鬥削弱了國力,暴政喪失了人心,錯用蘇代洩漏了軍情,瞎指揮葬送了軍隊。


君山話史


先來看一下五國伐秦是怎麼回事,造成了怎樣的後果?

第一次五國伐秦: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在魏國國相公孫衍的帶領下合縱攻秦,並且還聯合秦國的死敵義渠一起攻秦,當時的秦王是秦昭襄王,五國雖然是聯合起來了,但各自心懷鬼胎,連函谷關都沒有打進就失敗了,聯軍在東邊的失敗,卻為西邊的義渠提供良機,秦國的主國都彙集到了東邊的函谷關迎戰五國聯軍,西邊的義渠乘機發兵擊敗了秦國,但秦國並沒有太大的損失。



第二次五國伐秦:公元前298年,齊國、魏國、韓國再次合縱,準備第二次伐秦國,當時的秦王還是秦昭襄王,齊將匡章率齊、魏、韓聯軍進攻函谷關,後來趙國與宋國也加入攻秦,五國最終攻破了函谷關,五國佔據函谷關三年之久,最終齊國國相孟嘗君聽信韓慶之言與秦議和,放棄滅亡秦國的良機,只是迫使秦國割地求和,秦國退還了侵佔的韓、趙、魏等國的土地,並割讓了河東之地,由於齊國的短視,五國失去唯一一次滅亡秦國的機會。

第三次五國伐秦:公元前287年,在蘇秦的推動下,齊國、趙國、魏國、韓國、楚國五國大軍進攻秦國函谷關,但由於當時的秦昭襄王主動服軟,去掉西帝的稱號,而且當時的齊國、趙國、魏國矛盾重重,雙方几乎沒有正面交手,在秦國歸還魏國、趙國的部分城池後,五國大軍選擇撤退。



第四次五國伐秦:公元前247年,當時的秦王已經是秦莊襄王,魏國上將軍信陵君魏無忌聯合了魏國、趙國、韓國、楚國、燕國五國大軍進攻秦國,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擊敗秦國將領蒙驁,信陵君率領聯軍乘勝攻打函谷關,但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出關作戰,之後五國聯軍撤退。

第五次五國伐秦:公元前241年,這個時候的秦國國君已是秦王嬴政。春申君率領趙、楚、魏、韓、燕五國聯軍最後一次聯合進攻秦國,不過此戰五國聯軍戰敗,從此六國更加無法抵禦秦國的兼併。



五國伐秦,只有一次攻破了函谷關,其它4次連函谷關也沒有攻破,更別說滅亡秦國了,而唯一一次攻破函谷關的戰役,由於齊國的短視,接收了秦國的割地求和,沒有進一步削弱秦國,進而滅亡秦國,也由於合縱的五國之間也是矛盾重重,攻秦只是暫時的利益,而一旦秦國服軟,五國又彼此混戰。

再看五國伐齊,造成了怎樣的後果?

五國之所以伐齊,是因為齊愍王吞併宋國,並且到處樹敵,楚國國君燕昭王為了報復當年齊國在燕國燒殺搶掠之仇,由燕國主導聯合五國共同伐齊。



五國伐齊,是公元284年,由燕國上將軍樂毅率領秦、韓、趙、魏、燕五國聯軍攻打齊國,戰爭開始後,楚國也加入伐齊,實際上是六國伐齊,可見當時的齊國確實不得人心,在國際上關係很差,戰爭開始後,聯軍與齊軍在濟西戰鬥,聯軍大敗齊軍,之後除燕國外,其它幾國得到封地和財物撤軍,而由樂毅獨自率領燕軍攻打齊國,樂毅大敗齊軍,攻佔齊國72座城池,連國都臨淄也被攻破,齊國宮廟宗室被燒,珍寶巨財被掠,整個齊國僅剩下2座城池堅守,莒城和即墨,如果這兩座城池失守,齊國就真的滅國了。

最後,由於燕國內部問題,齊國田單運用策略得當,以火牛陣,齊軍大敗燕軍,逐漸收復了所有被燕國佔領的城池,而復國。



齊國雖然復國,但經過三年的戰爭,齊國元氣大傷,國力嚴重受損,雖然之前齊國一直是東方大國,但經此一戰,齊國再也無力對外發動戰爭,自保不足,淪落為戰國末期名存實亡“東方大國”。

齊國的情況與秦國完全不同,秦國雖然有一敗,但割地求和後,東方五國就退兵了,秦國並沒有受到進一步的削弱,實力猶存。而齊國是一直被打到只剩下兩座城池,然後依靠這兩座城池又打回來的,齊國的實力在這三年中,被消耗殆盡,幾欲亡國,即使復了國,仍然無法同之前的齊國相比,更沒有實力同其它諸侯國作戰了,直到秦國統一天下,齊國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是由地理位置和國家軍事思想決定的。

秦國處於函谷關以西,手中握有肥沃的關中平原,東邊是天險崤山,南邊是秦嶺山脈,西南是青藏高原,更是沒有人能越過,北邊雖然有匈奴,但是內部尚未統一,戰鬥力不強,且又有北部長城作為抵擋,西部的河西走廊非常狹窄,加之西夷根本不是當時中原王國的對手,秦國可以輕鬆避免兩線作戰。因此,秦據關中,以一關當百萬雄師,不在話下。

公元前338年,秦國變法基本結束,在社會生產力上逐漸趕上東方六國,軍事組織和全國動員條件上已經超過東方六國。

首先,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山東諸侯國一共進行了五次“五國伐秦”。

第一次“五國攻秦”發生於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在位時,在公孫衍這位縱橫家的策動下,魏國、趙國、韓國、楚國、燕國這五國合縱攻秦,而且聯合了秦國旁邊的義渠國。不過,第一次五國攻秦時,燕國和楚國作壁上觀,魏趙韓的三國聯軍則在函谷關被秦國大軍擊敗,並且損失慘重;第二次五國攻秦發生於公元前298年,為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值得注意的是,就第二次五國攻秦來說,實際參加的是齊國、韓國、魏國這三國。不過,儘管參與的諸侯國不多,但是,因為當時齊國的強大,三國的大軍還是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割讓部分城池,主動求和,這在戰國時期可謂非常少見的;第三次五國攻秦發生於公元前287年,彼時,在蘇秦的推動下,齊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這五國大軍進攻秦國函谷關。此戰,雙方几乎沒有正面交手,在秦國歸還魏國、趙國的部分城池後,五國大軍選擇撤退;第四次五國攻秦發生於公元前247年,已經是長平之戰之後的時期了。彼時,秦國在位的君主是秦莊襄王。在趙國都城邯鄲擊敗秦軍後,信陵君魏無忌又聯合了魏國、趙國、韓國、楚國、燕國這五國大軍進攻秦國,並且再一次取得了勝利。不過,秦國選擇堅守函谷關,五國大軍再一次撤退;第五次五國攻秦發生於公元前年241年,當時秦國在位君主是秦王嬴政。此戰,是趙、楚、魏、韓、燕五國最後一次聯合進攻秦國。不過,此戰五國戰敗。

再來看齊國,齊國所處的範圍主要是現在的山東,安徽、浙江北部,南至淮河,北到渤海,東至黃海,盡收商賈之利,雖然地域富庶,但是卻缺乏天險,要派兵保衛的防線過長,容易形成外硬內弱的雞蛋殼防守態勢。像這種國家,只有進攻才能保住自己的國土。故樂毅伐齊一戰,邊防線一破,再無天險可守,敵人長驅直入,齊王逃亡海上,僅剩兩座城池。然而,五國伐齊,各諸侯國不懷好意,各懷鬼胎,又撤換了樂毅,所以齊國後來復國了。


其實,五國聯盟本來就是一個不穩定的利益集合體,在己方不利或者是敵方久攻不下的時候就會有國家動搖,更不要說在敵方挑撥離間的情況下了。無論是秦國還是齊國,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經過了初期的潰敗。在戰略防守的過程中很容易瓦解敵方,並且扭轉敗局,最終獲取勝利。

秦國據天險,進可攻退可守,所以幾乎沒有攻入其腹地的情況產生。而齊國越過防線後,一馬平川,如果沒有戰略縱深,很容易滅國。

除去地利之優勢,秦國在很大的情況下還要歸功於商鞅。商鞅在秦國的下場雖然不好,但是他的政策被後續統治者一直執行,首先是秦軍的人頭換取爵位的軍工政策,然後是全國動員的速度和決心,再就是本處民風彪悍。這幾點讓秦軍的戰鬥很強,而且兵員能夠得到很快的補充,以便再次發動反擊。

楚漢爭霸時期,就有取關中者可取天下一說。歷朝歷代大多都是據有關中者得天下,這是因為關中地區地域富庶、人口眾多、可據天險而守,進可窺視天下。秦得關中,隨開始為苦寒之地,但盡收地理之利,齊得東海之濱,雖盡收商賈之利,但無險可守。想必這是嬴姓祖先和姜太公沒有想到的吧。


拖刀石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說說原因吧:

先說說五國伐齊為何能成功!

當時戰國七雄之間其實已經達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還沒有到發動統一戰爭的時機!尤其齊國、楚國、秦國此時處於三強鼎立的狀態,趙國也是胡服騎射後國力大增,沒有那個國家敢輕易的發動滅國之戰!

齊國其實也不敢,也不願意發動滅國之戰,但是齊閔王太貪了,他不捨得一個大好的肥肉,宋國就在那裡,他總是想滅掉宋國!齊閔王就在燕昭王派來的蘇秦的反覆挑撥下,本來要與秦國聯合伐宋,秦國不幹啊,因為宋國離秦國太遠,離齊國很近,那打下來的疆土也是齊國的,秦國怎麼會吃這種啞巴虧呢!後來又賄賂趙國權臣李兌,讓趙國出兵,一起攻滅宋國,攻滅宋國後就給李兌好處,最後李兌同意了,一起出兵伐宋,伐宋成功之後,齊閔王又後悔了!李兌受不了啊,其他五國也受不了!除了楚國了其他五國就出兵,在樂毅的帶領下,於是就開啟了五國伐齊之戰!秦國出兵的最大原因就是,強盛的齊國衰敗之後,就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了,秦國就再也不怕齊國這個強大的國家了!少了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多好!

更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齊國的無道,在此之前,趁燕國內亂,一次失敗的禪讓燕王噲將自己的國家作為一個禮物,禪讓交給了權臣、相國的子之,加上子之也不是一個好的王,燕王噲的兒子哪裡願意,沒有辦法,就像齊國求救,齊國出兵燕國幹掉了子之,但是請神容易送神難,齊國也是懷著巨大的慾望來到燕國的,齊國士兵燒殺搶掠,過了一段時間才回到齊國!燕國遭受巨大損失,奇恥大辱,

燕昭王永遠記住這個仇恨!發奮必須滅掉齊國,任用賢能,樂毅變法,經過多年的精心準備,同事蘇秦的策應使得齊國伐宋,引起了各國眾怒!這個時候五國伐齊的時機成熟!尤其燕國士兵,為了報仇,打紅了眼,戰力超強!其他國家也是對齊國的憤怒很強,大家真的做到了一次齊心合力!

加上齊國的將軍也很差,和五國統帥樂毅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齊國軍隊一戰即潰!兵敗如山倒,樂毅一盞攻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後來在田單的帶領下雖然復國了,但是國力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是秦國的對手了!

再看看六國攻秦為什麼總是失敗:

首先還是而秦國的政策一直都很正確,張儀的時候蠶食策略,破壞齊楚聯盟,破壞三晉聯盟!其實秦國最怕的就是這點,破壞了這些國家的聯盟之後就可以放心的打楚國、魏國啊、韓國等!破壞齊楚聯盟的時候,齊楚聯盟被破之後,楚國得罪了齊國,齊國不理他了,秦國又開始乾沒有人同情的楚國了!

魏然和白起時期其實也是執行的遠交近攻的策略,只是範睢後來明確提出來了!

範睢的時候遠交近攻!和齊國交好,和楚國交好,打趙國!長平之戰滅掉趙國40多萬生力軍!

秦始皇時期,用錢收買各國的權臣,奸佞小人,六國再也不可能合縱起來!即使合縱起來,也是連雞,各國尿不到一壺裡面的!各懷鬼胎!

秦國的正確的政策使得其他六國始終各懷鬼胎!

其次還是,其他山東六國的君臣心思的問題,都不願意打頭陣,都不願意死傷慘重,因為秦軍戰鬥力是出了名的厲害,虎狼之師嘛!

他們更擔心的是,即使成功之後如何瓜分秦國呢,始終形成不了好的分割策略,都怕最後為別人做嫁衣!那麼就可以想象,這樣的六國軍隊,戰鬥力,怎麼可能強呢,始終是一盤散沙啊,也就是秦惠王口中的“連雞”,幾隻雞連在一起,走路時走不好的,可能始終都前進不了,因為,都是朝著不同的方向走!


鵬程日誌


嚴格的說,五國伐秦,秦並非完好無損,每次都會耍些小九九比如賠地認親,針對每一個國家做出一套相對應的應對方案。五國聯軍不能發揮威力滅火也是有很多原因,在當時並不是大國沒有滅小國的能力而是有一個人做了其他人就會有危機聯合攻打這也是齊犯的致命錯誤。並且聯軍的組成,強弱也不同,就像是大哥帶著小弟打架,大哥都被安撫了,小弟怕被報復也鬧不起來。更何況秦國也給小弟割地賠款,拿了好處又得了面子自然也會收斂。

齊抵抗聯軍的方式和秦不同,秦倚仗天然屏障防禦,一面抵抗談判一面進攻給一些小國製造壓力退出聯軍。齊沒有這樣好的地理優勢且選擇了應戰,你來我就打沒有發揮出政治優勢,只靠軍事維持明顯不夠。尤其是裡面產生的很多戲劇性的故事比如主帥是燕國間諜,更換的主帥被君主辱爹罵娘趕上戰場等...

多個方面因素,核心分析是政治和軍事不能同時協調抵抗。也有人會說這是君主的問題,個人感覺一個好領導也要有一些遇事會玩嘴皮子的幹部群體,不能有問題就拿頭往上碰。


瘋子8022697


五國滅齊能夠一蹴而就,而合縱伐秦卻屢屢失敗,這其中的緣由可以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來做比較。

五國伐齊是在什麼契機下發生的呢?正是在齊國滅宋之後,宋國在當時也算是除了七雄之外的二等大國了,然而齊國還是太年輕,招呼都不跟大家打一個也沒什麼正當的理由就把宋國滅了,這一下就犯了眾怒。加上前些年齊國佔領燕國時殺人放火強上良家的事也沒少幹,燕國人做夢都想找回場子。後面又有秦國做帶頭大哥,不計得失,不怕犧牲敢於和齊軍主力正面硬剛,給燕趙聯軍創造了滅齊的絕佳機會。可以說齊國滅宋就像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樣,在不恰當的時機打了一場不該打的戰爭。

反觀秦國,可以說在長平之戰前並沒有像齊國那樣作大死,一下就投入到對中原諸侯國的滅國戰爭中,而是像溫水煮青蛙那樣一點點蠶食中原各諸侯國的領地,今日吞五城,明日吞十城。這樣的對手其實最可怕!慢慢的吸血,總有一天會把你的血吸乾,可他每天只吸一點不痛不癢的,你跟他拼命也覺得不是很划算,甚至很難勾起你拼命的慾望。於是乎,雖有過數次合縱伐秦,各諸侯國也是出工不出力,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而真正給秦國帶來最大威脅,差點滅了秦國的居然還是歷次合縱最愛看戲的楚國!而且還是楚國憑藉一國之力單挑的秦國。足見之前的合縱,參戰諸侯國都在各種划水。只能說秦國的確夠穩,在滅六國之前都是今天搞你一下,明天搞他一下,讓大家雨露均霑,絕不專寵一人。雖然拉了不少仇恨,但大家一看彼此都吃虧了反而心理平衡些。而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縱使齊心也再難抗秦。

齊國他想稱霸諸侯也好,還是和秦一樣一統天下也好,他錯在太心急上了,沒有把握好時機,結果一口吃不成胖子還把自己給撐死了。如果像秦那樣遠交近攻一點點蠶食周邊的國家,慢慢來,即使不能滅掉六國,但至少秦也無法一家獨大,有可能演變成冷戰時的美蘇那樣東西對立。

再說地利,戰國七雄中地利最好的當屬秦國,其次齊國,最糟糕的就是三晉,尤其魏國乃四戰之地,他打哪個國家都得防著別國背後捅一刀,就像歐洲的德國總是面對兩線作戰。因地勢險要,一個函谷關能擋住千軍萬馬,這也是秦國能扛住歷次合縱大軍圍攻的一大本錢。別的國家可沒有這麼好的待遇,齊國雖然也有山川之險,但不是秦國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而是需要大量軍隊去防守的。這也是為何齊軍主力被秦軍纏住脫不開身後,燕趙聯軍能夠輕鬆攻入齊國境內。七雄實力雖然參次不齊,但恐怕除了秦始皇時的秦國能夠保證以一敵多立於不敗之地,其他時期各國都做不到,長平之戰後的秦國打邯鄲時面對三國聯軍還得吃敗仗以至於河東郡都丟了。這就註定地理位置不如秦國的諸侯國一旦被圍攻,基本沒有招架之力。就連南方的楚國也是,好不容易攻下武關眼看著能夠一波流帶走虎狼之秦,可豬一樣的韓魏就來佔小便宜,逼得楚國只好撤軍以至伐秦功敗垂成。

上面說了,伐秦最有可能成功的楚國就是被合縱的幾個豬隊友給坑了,正所謂朝秦暮楚,恰恰說明諸侯國都有自己心裡的小九九,很難統一戰線。合縱之所以失敗,最大的原因還是人心不齊。楚國一國能打的秦國膽戰心驚為何到了合縱之後反而沒戲了?這就叫三個和尚沒水喝啊。自己一個上,打贏打輸都算自己的。和豬隊友一起上,最噁心的就是自己在前面抗傷害,豬隊友後面偷輸出撿人頭贏了還要搶裝備,噁心不噁心,換我我也躲後面看戲,誰愛上誰上,反正離秦國最近被打的最慘的又不是我。這就是楚國雖為合縱諸侯國的老大卻很不賣力的原因,一方面伐秦得利少,一方面還要得罪秦國,很不划算。當然,這也是楚國成不了霸業的原因,目光太短淺,殊不知有舍才有得。反觀秦國這方面做的太好了,五國伐齊,秦國第一個站出來抗傷害,還表明自己不搶人頭和裝備。其他諸侯國一看有這等好事還不搶著上,深怕晚了撿不到肉吃。這其中又以燕國蹦的最歡,只能說齊國作死太厲害,又不像秦那樣佔了多少土地,而仇恨值拉得比白起還高。但是秦國又不傻,之所以這麼出力不討好,還不是為了除掉齊國這個最大的競爭對手,為了長遠的戰略而做出短期的犧牲。齊國險些被滅,後面雖然復國了,可他再也不信任昔日的小夥伴了,從此以後眼睜睜看著各諸侯國被秦所滅就是不幫忙,五國滅齊,齊國很傷心的。山東六國之所以被秦滅,因為他們只知道今天佔點小便宜,得一點小利就沾沾自喜,根本不想明天自己的國家都要被連本帶利佔回去。

秦國能橫掃六國,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缺一不可。而其餘諸侯國本身條件就不如秦,更要小心謹慎。囂張如強魏,周邊諸侯國仇恨拉個遍,分分鐘被秦齊教做國。齊國強大後比魏國更能浪,作的一手好死,差點被滅。一個國家發展的好壞和做人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別看有些明星現在蹦的很歡,上躥下跳不亦樂乎,可別忘了天欲其亡必令其狂,不怕你囂張就怕你不囂張,犯了眾怒才好治你不是。強齊是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可歷史的輪迴從未停止,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小靈夢的塞錢箱


一場差點毀了燕國的“禪讓”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僅存的姬姓諸侯國,燕國的祖先燕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根紅苗正,但燕處苦寒之地,國力不強,經常被周邊的強鄰欺負。

燕王噲是個有抱負的君王,國家強大,百姓富足,是他的夢想。

可惜燕王噲不走尋常路,想通過禪讓的方式,讓賢(昏)能(暗)的相國子之帶領燕國人民走向繁榮富強。

公元前318年,在臣下的蠱惑下,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子之,自己做臣子去了。

擔心子之王位坐不穩,燕王噲把地方俸祿三百石以上、廳級以上官員的印信都收回來,讓子之重新洗牌,可謂用心良苦。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原本是王位合法繼承人的燕太子平,恨自己的父親,更恨搶走自己王位的子之。

太子平說服大將市被(子之和市被都是姓名,先秦時期人的姓名有點特別)一起攻打子之,由此引發了燕國的內亂,整天打啊,殺啊,百姓苦不堪言。

(郭晉安飾演的齊宣王 《東西宮略》劇照)

公元前314年,趁著燕國內亂,齊宣王派大將章子攻伐燕國。

以為救星來了,燕國士兵基本不抵抗,城門大開,老百姓還給齊軍遞個毛巾、送碗熱茶之類的,齊軍輕鬆拿下了燕國的首都薊,把子之抓住砍成了肉醬。

可齊軍不是什麼仁義之師,章子沒有約束齊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齊軍在薊開始失控,把燕王宮的寶物搜刮一空,還一把火燒了燕的宗廟。

燕王噲沒想到禪讓生出這麼多事端,心裡悔恨,雙腳一伸,到九泉之下向召公做檢討去了。

眼看燕國就要沒了,一直在旁邊看熱鬧的秦、趙等諸侯站及時出來“做架兩”(粵語,意思是幫忙出頭),把齊國攔住了。

齊軍的暴行激怒了燕國的百姓,百姓們紛紛起來反抗。

面對雙重壓力,齊軍最後不得不退兵回國。

趙武靈王派兵把在韓國做人質的公子職護送回燕國,立為燕昭王,燕國總算活過來了。

燕國吹響復仇的集結號

(五國聯軍統帥樂毅 《大秦帝國之崛起》劇照)

燕國在燕昭王的統領下慢慢恢復,可是想找強大的齊國復仇實力還是差太遠了,燕昭王只能把仇恨藏在心裡,靜靜等候機會。

這一等就是三十年,終於等來齊湣王(齊宣王是他爹)為燕國送上黃金助攻。

隨著齊國實力的不斷膨脹,齊湣王開始飄了。

為了彰顯比其他諸侯高一等,齊湣王和秦昭襄王玩起了稱帝遊戲,互稱東帝和西帝,眾諸侯一片譁然。

齊國聯合魏、楚滅了宋國,但齊湣王不厚道,獨吞了宋國所有土地,還搶了楚淮河以北的地盤。

當燕昭王聯絡各諸侯共同討伐齊國,大家很快就達成一致意見:丫太黑了,大家一起辦他!

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推舉燕國的樂毅為聯軍統帥,樂毅率領五國聯軍討伐齊國,在濟水大敗齊軍。

秦、韓、趙、魏覺得教訓一下齊國就行了,打了勝仗後四國軍隊就留在原地休整,開會研究原宋國土地如何正確分配(分贓)。

齊軍的主力已在濟水被擊潰,此消彼長,燕國有實力和齊國單挑了,名將樂毅怎會錯失這麼好的戰機。

肩負著燕昭王復仇的使命,樂毅帶領燕軍繼續長驅直入,攻取了齊國的首都臨淄,把齊王收藏的寶物全部掠奪送回燕國,燒燬了齊的宗廟。

齊軍當年在薊乾的事情,燕軍照樣幹了一遍,真是一報還一報。

燕軍在齊地所向披靡,一連攻下七十多座城池,齊僅剩莒城和即墨兩座孤城在苦苦支撐。

同時,南方的楚國以援助齊國的名義出兵,乘機搶回淮河以北的地盤,楚將淖齒還把逃亡的齊湣王宰殺了,齊國走到了亡國的邊緣。

田單復國

(火牛破燕的田單 《尋秦記》劇照)

田單是齊王田氏宗室的遠房親戚,原本只是臨菑城一名市掾(相當於今天地方市場監督局的一名幹部,負責市場管理),沒什麼名氣。

當燕軍攻破臨菑時,田單和族人一起踏上逃亡之路。

估計田單自學過古典物理,他讓族人都把車輛兩端過於突出的部分鋸掉,另外用鐵箍裹住軸頭。

燕軍攻來的時候,齊人爭相逃命,人擠人,車碰車,車軸頭很容易被撞斷,車就跑不了,很多人就這樣給燕軍俘虜了。

田單和族人通過DYI改良過車子,輕便又堅固,成功躲過燕軍的追捕,安全到達即墨城。

即墨城的城守(相當於今天的軍分區司令)與燕軍英勇作戰,為國捐軀了。

因為有田單帶領族人逃命的成功案例(齊王田氏宗室的身份也是個加分項,四百年後賣草鞋的劉備就是打著中山靖王之後的牌子招攬天下豪傑),大家都說田單懂得兵法,推舉田單接替即墨軍分區司令的職位。

在生死存亡的時刻,即墨全體軍民選擇了田單,事實證明,田單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燕軍把即墨城包圍得象個鐵桶,樂毅是一名優秀的統帥,田單也是一名優秀的統帥,兩名優秀的統帥在即墨城展開了較量。

兩人較量了五年,沒有分出勝負,燕軍攻不進城裡,齊軍也衝不破包圍。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為燕惠王。

田單派人賄賂燕惠王身邊的小人,使用反間計,吹風說樂毅要在齊地自立為王。

燕惠王對樂毅這麼久都沒拿下即墨城很不滿,再加上燕惠王在做太子時就與樂毅鬧過矛盾,燕惠王一怒之下,撤掉樂毅的統帥職務,讓平庸無能的騎劫替代。

樂毅怕被打擊報復,不敢回國,逃到了趙國。

唉,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

燕惠王自毀長城,毫無軍事才能的騎劫那是田單的對手。

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騎劫在亂軍之中被殺死,燕軍聞風而逃,田單很快就收復被燕軍侵佔的七十多座城。

田單把在莒城避難的太子法章迎回臨淄即位,為齊襄王,田單獲封安平君(類似後世的封王封侯,屬於最高榮譽的賞賜了)。

因為功高震主,田單被齊襄王所忌,後來田單被交換到趙國。

史書沒有留下田單的生卒年月,他如同一顆彗星,在國家最危急的時候出現在齊國的長空,發出耀眼的星光,挽救了齊國後,他又堙滅在長空中。

憑著火牛陣破敵復國的奇功,田單無疑是那個時代齊國星空最耀眼的那顆星。

後記

(小金子版的秦始皇是最霸氣的 《秦始皇》劇照)

齊國雖然成功復國,但元氣大傷,已無力和秦國爭霸。

齊襄王和兒子田建都是胸無大志,碌碌無為之輩,奉行與秦交好的外交政策,當三晉等被秦軍不斷蠶食,向齊國求援,齊王一概回絕(齊國記恨當年五國討伐的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四百多年後孔融八歲的兒子都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齊王實在太天真了。

公元前230年,秦內史騰滅韓。

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滅趙。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滅魏。

公元前222年,秦將王翦滅楚。

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滅燕。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率領秦軍進攻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秦始皇一統六國。


給小米奇講歷史故事


這隻能說齊國的外交官都是豬!實際上秦國雖然有函谷關天險但是並不代表不可被打敗。歷史上秦國曾經有四次被攻入關中腹地,但是瓦解秦國滅國危機的並不是秦劍而是秦國的舌頭,每次秦國都是通過外交的方法或瓦解分化列國或投降割地賠款。比如第一次伐秦是在魏國吳起時代,當時吳起領兵與秦國交戰,從魏國河東渡過河西,繞過函谷關登陸河西,然後以5萬魏武卒破秦軍50萬人。此戰以後,秦國投降,成為魏國的親魏盟國與魏國相安20年。而後魏國在東部與韓趙齊大戰,秦國趁機脫離魏國控制。

第二次伐秦則是在桂陵之戰後,秦軍趁著齊國與魏國大戰時候趁機奪回河西。但是魏國回擊,龐涓掛帥走吳起伐秦之路,直接攻進關中。這時候同樣是秦國的外交做努力,秦孝公投降魏國,割地賠款並尊魏國魏王為王。

第三次伐秦是楚國乾的。丹陽大戰後楚國惱羞成怒發兵伐秦,楚軍在楚將景翠的帶領下攻破武關進入關中。這時候同樣是秦國的外交官在努力,秦國通過外交手段同韓魏結盟,然後韓魏兩國派兵進攻楚國國都,楚國糧草被斷不得不撤退。

第四次則是齊國乾的。秦昭王時期孟嘗君曾帶領韓魏兩軍正面攻破函谷關。這時候同樣是由秦國外交立功,秦國外交官挑撥了齊國與韓魏兩國的矛盾同時割地賠款擺平了齊國,讓三國退兵。

而在外交方面齊國就遜色得多,齊國就沒有一個合格的外交官。在五國伐齊的時候,實際上有三國是可以擺平的,韓趙魏三國只是要求平分被齊國獨吞的宋國,只要捨得割讓出去就可以使韓趙魏退兵,韓趙魏退兵則秦國退兵,獨剩燕國,齊國單挑燕國燕國必敗。


優己


齊國富足,而且距離其他五個國家比較近,軍隊,還有人民的抵抗意志相對比較薄弱。

有人說齊國最後憑藉兩個城市絕地翻盤,你說這個抵抗意志弱嗎?真的若當時孫臏和龐涓對決的時候,龐涓就曾經說過,齊國的士兵抵抗意志比較薄弱,因此孫臏利用減灶法引誘龐涓入套,秦國在最後統一六國的時候,面對齊國幾十萬大軍,甚至一擁而上。齊國的大軍就直接敗亡了,齊國為什麼你坐擁天下,魚鹽之利,卻有如此殘局?這和當時齊國百姓和軍人那種心理有關,自己有那麼一畝三分地了,為什麼還要出去掠奪呢?為什麼還要抵抗呢?是不是?

對於外來的民族或者是入侵的民族來講,這樣的地區就是一個一個帶宰的羔羊啊!這些人民不會做過多的抵抗,(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過去派兵過去侵佔了以後這地方的人照樣低頭納稅!你比如說古埃及在13王朝以前面臨其他外族入侵的時候,還有血性站起來去反抗,13王朝以後,古埃及就沒有任何抵抗的意志了。波斯人,希臘人或者是羅馬人,只要是能夠過來的人,基本上就能夠努力,古埃及人的那種血腥早就已經沒有了。

但是相比較於秦國來講,秦國是比較窮的,秦國所處的地區雖然說比較險要,但是更多的時候是要跟窮山惡水進行作戰,而且養不活那麼多軍隊,秦始皇為什麼知道鄭國是一個奸細還要選擇讓他把鄭國渠給修完呢,就是因為秦國缺糧食,沒有辦法武裝起大量的部隊打一個長平之戰都差一點點餓死了。

對於很多國家來講,滅掉秦國只不過是一種口號,或者是一種自身安危的託詞!真正要她們去佔領秦國,我相信,如果說佔領秦國利益很大的話,早在魏惠王時期,就不會把攻略的重心從秦國轉移到中原之地。

說實話,秦國當時對很多國家來講都是一個毒瘤,為什麼這個國家戰鬥力很強,人民很強悍,但是出產的物資並不是太好,其他國家看不上眼,真正派軍隊去佔領這些地區的話,又要損失兵力,同時還要去管理這些刁民,你說怎麼可能?所以說攻打秦國雖然口號喊得震天響,但事實上大家誰也不服氣誰,或者說誰也不想真的去做這個替罪羊,只要不是大難臨頭,所有人打秦國全都是遮遮掩掩或者是推三阻四。

並且秦國作用著硝涵之險,這是什麼?這是戰略縱深!如果說一個國家國力強悍,但是自己的國土上面經常面對敵方的掠奪或者是燒殺掠搶的話,這個國家在強大,也很有可能因為這一個問題而敗亡下去,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因為沒有一個穩定的根據地,最後被劉邦活活給耗死,秦國擁有的關中地區是戰國七雄,裡面最穩定的地區,只要守住函谷關,任何一支軍隊都別想打進關中地區,函谷關的地形又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說對於秦國的老百姓來講,只要支持自己的軍隊就能夠保證自己所住地區的穩定,但是對於齊國來講,他沒有,更多的只能夠依靠著自己城市的城池去抵抗敵人的進攻,至於說他的田地,他沒有辦法保護。

除此以外,秦國這個國家戰鬥力強悍,這一點是當時各個國家的共識,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保佑著這麼一個國家,其他的國家自然也就不敢對秦國有什麼非分之想?把人家堵在函谷關就已經算很盡力的事情啦。至於說其他的事情以後再說。


漩渦鳴人yy


不請自來就是搞史小怪

封建時期的戰爭和現代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名正言順,一般有道理,有依據勝利就會容易一點,而我們看看,五國不管那一次聯合,都是因為有一個國家觸犯了眾怒,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來,其餘國家多少都會眼紅一點,其軍事實力也不是某一個國家可以抗衡的,必須聯合,而秦國對於五國聯合有方法可以應付,按照以往經驗,多少會使用反間計,

齊國一直是戰國時期最早的諸侯國,遇到聯合攻擊損兵折將不說,就連君主都跑到民間去了,這樣就算你兵力再強,也是個沒有組織的兵,戰鬥力肯定不強


同樣從地形來分析,秦國也比齊國幸運得多,從秦武王打通函谷關以來,秦國就有了拖延戰爭的本錢了,五國聯合最怕的就是拖延,這正好符合秦國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