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6億噸,糧食產量充足主要依靠什麼來實現的?

農村老俗話


首選,糧食安全是國家的戰略思想,18億畝耕地紅線是誰也不能破的,保障糧食增產穩產;其二是農資補貼發展產糧區種植大戶;三是國家對糧食收購調控保障機制。


黃土地甄選


我是個農民,沒讀幾天書,對數字工作,一竅不通。但我家傳珠算,我是學到家了。留頭乘,歸除法。華夏正宗珠算,我是拿的起,放的下。

就是這個糧食帳,怎麼算,也算不出來。看來藝無至境,不知那位珠算大家,授我一課,餘將不勝感激,先謝謝了。祝好。


一帆風順永遠開心


我不太清楚,為什麼我糧食連續這麼多年高產,這個高產以那一年為基準的,我是八零後,小時候家裡人沒有多少人打工,農村人天天都圍著莊稼轉,沒有外國進大米水果等一些食物,處了一家人口糧和上交國家的所剩無幾,現在能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都剩下一下老人務農,什麼都靠機器農藥,化肥,種植,一季下來老年人都不怎麼打理,怎麼能高產,


你小時候的家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6億噸,糧食產量充足主要依靠什麼來實現的?

看了這個問題我產生一種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心裡總是好像有點疑問。近幾年來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人們加大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糧食畝產確實有了提高,但這不是主流,代表不了所有的糧食畝產量。

就我們華北平原來說,也算是糧食的主產區,地勢平坦,利於耕作。由於天氣乾旱,主要依靠地下水灌溉,地下水又嚴重缺乏導致水量很小,一畝地澆一次水就要花六七十塊錢,化肥又貴,花錢受累耽誤時間,收入微薄,不撂荒就行,所以很多農戶就種一季玉米,能不澆水就儘量不澆,高產只能是局部的,只有一部分承包大戶種倆季。

在我們平原尚且如此種地,而那些邊遠山區和丘陵地區就可想而知,積極性會更低,甚至撂荒,種植面積自然減少。

現在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還有工廠企業鄉鎮開發區,樓房建設都大量佔用土地,使得耕地面積更加減少。

沒有千頃地打不出萬擔糧,土地越來越少,而總產量越來越高,難道土地的產出是無限的嗎?這不符合邏輯呀,畢竟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年代了。

我們村反正沒以前種糧食的多了,是因為不怎麼指望地裡那點收入生活了,別的地區我不是十分了解,我估計大概情況也差不多。

上面每年都來我們村一倆次,統計一下誰家種了多少小麥種了多少玉米,說是災後有補嘗,所以很多人多報畝數,沒種的也報幾畝,數據很不準確。我估計6億多噸的糧食產量是根據這個數據算出來的。農民只有把糧食完全買出去,才知道自己的糧食產量,這6億多噸我不明白是怎麼算出來的,我認為這個數據有水份。

我承認農業科技越來越發達,這是實現糧食高產的原因。中國糧食越多就會對外國糧食的依賴性越小,中國人飯碗必須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飯碗裡主要裝中國糧。

糧食產量關係到國計民生,不能盲目樂觀,自我陶醉,要實事求實,踏實實的發展農業,獎勵鼓勵農民發展農業。


初心老聶


我國糧食充足這個命題不正確。先不要說農村大面積基本糧田豐收傷農被棄耕,就連排灌設施齊全、汗澇保收的水田都大量荒蕪。為保證供應,國家每年化大量的外匯儲備從國外購回海量的糧食油料和副食品。說中國連續六年糧食產量過六億噸,這是官員口中的數據,因為官出數據,數據出官,千古鐵律,無一倖免。


隴上老妖


糧食是國之根本,應該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幾年超六億噸,這個數據是否屬實,有沒有水份?從我們這裡看,田園荒蕪的現象很普遍,種糧的農民越來越少,農村呈一片簫條的景象。弄不明白,報上電視上都是連年增產。也可能是其它產糧大省增產大,我們屬丘陵地帶,從局部看,我們這裡糧食不可能連年耕地面積在增加,糧食在增產。再說糧食連年增產,為什麼還要進口那麼糧食?外國糧食便宜,但轉基因的多。我認為再便宜也不該進口,農業生產應大力發展,不能讓外國的農產品衝擊中國農業,打擊農民種糧積極性。光進口不行,一旦人們斷了供,麻煩就大了。


漢闕故人


看了這麼多評論,其實一些關鍵的東西有些人的觀點還是不對的,我來更正並補充幾點吧,畢竟我是做過幾年土地復墾項目的,最有發言權了。

第一,國家政策的扶持。有些人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用地越來越多,農用地越來越少,其實是不對的,大家都知道農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以及農田水利用地等,其中耕地又細分為一般耕地和基本農田,法律明確規定,基本農田不得以任何形式佔用,這是我國土地法的基本紅線,那麼除此之外其他農用地是可以佔用的,也就是說農用地會減少了,如果這麼認為就是大錯特錯了,因為我國的土地資源管理規定裡明確提出了一條耕地佔補平衡,就是說城市建設佔了多少耕地,就要造出多少耕地來填補進去的,因此原則上我國的耕地總面積是不會減少的。

第二,農業技術取得了不斷的進步。耳熟能詳的袁隆平院士創造的雜交水稻,多少年來,一畝地單產逐年增多,已經連年打破世界紀錄,僅雜交水稻這一項就為我國的糧食總產量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他在種子、化肥等上做出貢獻的農業科技者更是數不勝數了,他們默默無聞,年年在祖國的大地上創造著奇蹟。

雖然耕地中的一部分被用來種植了經濟作物,但是在廣大農業科技者的努力下,糧食作物的畝產一直在穩步提高,因此,請珍惜我們的每一粒糧食,它後面是每一位農業科技工作者努力的結晶。







郗志偉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6億噸,糧食產量充足主要依靠什麼來實現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產量數據和對糧食生產形勢的分析解讀,最近這些年來,國內糧食總產量已經站穩了年6億噸以上的規模,其中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達到66384萬噸,比上年增加594萬噸,增長0.9%,創下了歷史最高水平。再往前追溯的話,2018年糧食總產量65789萬噸、2017年66161萬噸、2016年66044萬噸、2015年66060萬噸、2014年63964萬噸、2013年63048萬噸、2012年61223萬噸。算上2019年,已經是連續8年實現了糧食總產6億噸以上的規模。

可能很多人並不太認可上述數據的真實性,坊間議論也比較大,畢竟有些年份的自然災害是很嚴重的,比如2016年、2018年等,氣象條件對很多產區的農業生產都造成了較大損失,再加上病蟲害的侵襲,像小麥、玉米等品種部分地區減產幅度較大,按照一般的理解,這一年的糧食產量應該是減產的。

但客觀來看,這些年來,我國糧食生產確實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為滿足國內糧食供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至於依靠什麼實現的,糧小咖認為一是農業科技的不斷應用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突出表現在機械化的大範圍推廣、灌溉條件的提高、生物製藥的發展、種子研發的提升等;二是在糧食播種面積沒有增加且逐年略減的態勢下,糧食產量的穩定提高,主要得益於單產水平的貢獻,特別是高產作物的大範圍種植;三是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扶持,包括最低收購價、臨儲、生產者補貼等等,對保護農民受益、穩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有一定支撐。


糧小咖


一直有一個疑問。以前的時候,就說七九年吧。當時糧食產量是3.2億噸,除了供應城鄉居民當年的口糧,還攢下了三年的備戰備荒糧。

糧食產量的計算很原始,卻很很細緻。原因是當時糧食是統一收購,每個生產大隊、每個公社,交了多少袋糧食,多少頭豬,多少枚雞蛋?都有確切數據,由糧食局、統計局一筆一筆記錄在案,累積上報,最後得出總數。

不用交公糧以後,糧食總產量數據是怎樣統計出來的呢?這是我一直好奇的。問過我們老家的村書,全村糧食產量多少?有沒有統計部門要求上報?答案是:不清楚,沒有。這就對了,因為像我家農村鄉鄰,家裡一年產糧多少斤,耕地有幾畝幾分?都從來沒有計量過,自己都不清楚。

我們村原來道路兩旁都是耕地,種植玉米、高粱、大豆。現在都被住宅和商品房佔據。半山坡上原來的梯田,也改作了果園。通往縣城的道路兩邊,幾乎看不到原來的耕地,全建成了商業門市房。城市規模擴大了幾倍,並且都建在平坦的耕地上。如雨後春筍般的工廠建房,甚至延伸到了山村。

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機械化因為個體農戶單薄分散而推廣間斷;曾經的水利灌溉系統被荒廢或者改作他用;農村青壯勞力流向城裡……這些種糧條件都不再優越,糧食產量卻未減反增,這說明:勇敢智慧,創造了人間奇蹟!

不過還是要居安思危,保持頭腦清醒,每年花費巨資進口糧食1億噸以上,也是不爭事實。

要說單產提高,還是和化學制劑有關係吧,像化肥、農藥、膨大劑、除草劑、生根粉、生長激素、催熟激素……林林總總。還有塑料大棚的使用。

在未來農業發展格局上,綠色、環保、無公害將是方向。(三農小評)





三農小評


連續六年超過六億噸,這只是個斷章取義的漂亮外衣,實際上按2018年統計數字看,其中水稻種植4.4億畝,產量2.15億噸,小麥3.4億畝,產量1.35億噸,玉米高梁1.4億畝,產量2.05億噸,(摺合成大米又要去除30%稻殼)大豆1.27億畝,產量0.1528億噸,而稱18年的糧食產量6.58億噸應該是包括土豆,蕃蒔等非主糧在內,也包括動物飼料,工業用糧,食用油料在內的。如真有6億噸主糧收穫,為什麼我國是世界最大的主糧進口國,(其中大米532萬噸玉米720萬噸,小麥964萬噸)最大的大豆進口國(2017年1億多噸,含豆油),最大棉花進口國(116萬噸),最大糖進口國(230萬噸),最大乳製品進口國(250萬噸)最大的豬肉進口國(2016是162萬多噸)最大的牛肉進口國(2019是165.9萬噸)最大的羊肉、禽肉進口國,最大的水果進口國,光是蘋果就消耗整個地球48%的產量,甚至傳統的茶葉,光2018年就認越南進口了10萬多噸。國家統計局6億多噸數據沒錯,但斷章取義,略去細節,把食用油料,動物飼料(搾油後的豆餅)工業用糧等全部包含,這就不恰當了,我想如果如實報導,是否更能增強人們節省糧食的意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