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5 是瑪麗蘇,還是大女主,傻傻分不清楚!

楊冪的《扶搖》近期正在熱播,網播量已超過30億,與高播放量相反的是,《扶搖》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跌破五分。 從觀眾的觀劇反饋來看,劇集情節雷同、價值觀含混不清等成為了最大的槽點。

是瑪麗蘇,還是大女主,傻傻分不清楚!

另外,在劇情上,每當女主角需要幫助的時候,總會有異性恰到好處的出現,主角天生自帶光環,難逃瑪麗蘇劇情。國產電視劇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似乎難以跳脫出瑪麗蘇式的人物形象。

非常弔詭的是,一邊是近年來電視劇反瑪麗蘇情結的呼聲越來越高,包括導演、製作方等等都曾表態要避免製作瑪麗蘇劇,一邊是瑪麗蘇電視劇層出不窮,似乎陷入了一個越反對越製作的怪圈。

僅以今年上半年的電視劇為例,上映的《烈火如歌》《談判官》等女主角都帶有嚴重的瑪麗蘇情結。

是瑪麗蘇,還是大女主,傻傻分不清楚!

是瑪麗蘇,還是大女主,傻傻分不清楚!

另外,今年新上的主打女性主義的《北京女子圖鑑》《上海女子圖鑑》對女性形象的塑造,雖然看似跳脫出了瑪麗蘇的劇情,卻又掉入了物化女性的窠臼。

是瑪麗蘇,還是大女主,傻傻分不清楚!

是瑪麗蘇,還是大女主,傻傻分不清楚!

這兩部劇都脫胎於日劇《東京女子圖鑑》。與原著相比,無論是《北京女子圖鑑》中的陳可還是《上海女子圖鑑》中的羅海燕,兩部劇都繼承了日劇中對女性物化的塑造,卻拋棄了對以物化女性為切入點的消費主義的批判。

是瑪麗蘇,還是大女主,傻傻分不清楚!

對於女性形象的塑造,近年來國產電視劇的套路可謂滿滿,但細分來看,大概有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矮化女性。以塑造瑪麗蘇女主為代表的部分電視劇,看似是給女性以一個成功之路,實際上是將女性看做是等待拯救的對象。

這類電視劇一般是將女性塑造成出身卑微,在女性成長的路上不斷地有男性出面幫助渡過難關,一般最終會跟男主角有圓滿的結局。人物角色大都蒼白扁平化,缺少意蘊和內涵。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女性形象除了妝容和長相不同外,都沒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強有力地精神風貌,對於困難的解決沒有運用自己的智慧,而是依靠男性的解救。而女主的成長除了妝容的變化外,並未看到精神層面的成熟。

是瑪麗蘇,還是大女主,傻傻分不清楚!

二是物化女性。以《北京女子圖鑑》為例,劇中女主陳可的成功標準之一就是能夠買名牌包,將自己對金錢的慾望赤裸裸地表達為成功的標準。

在這一標準下,女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物化自己來獲取利益的讓渡,從而取得物質意義上的成功。

那麼,衡量這一成功的標準條件,變成了單純的物質標準,比如女性的身材、年齡、皮膚等等,而對於精神品格,比如道德、性格等則被忽略不計。

是瑪麗蘇,還是大女主,傻傻分不清楚!

三是消費主義挾持女性。當下社會,無論是影視劇還是廣告傳媒,女性已經被消費主義挾持,在集體無意識中完成對消費主義的膜拜。

無論是當下小鮮肉稱謂的流行還是影視劇塑造的諸如《小丈夫》《請吃飯的漂亮姐姐》等姐弟戀現象,再到影視劇中對花美男的追捧、明星粉絲的瘋狂舉動等等,在這些表面現象的背後是當下社會對女性潛移默化地消費主義的改造。

是瑪麗蘇,還是大女主,傻傻分不清楚!

因此我們看到今年開播的《北京女子圖鑑》、《上海女子圖鑑》中,女性的獨立成長始於消費一雙名牌皮鞋、一隻名牌皮包。物質消費成了女性邁向獨立、“成為更好的自己”的第一步,而這背後卻離不開各種男性的影響力。

在當前媒介化高度發達的社會中,大眾傳媒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和理解。當下國產電視劇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這在直觀上塑造了女性的身份形象,間接地影響人們對女性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