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失蹤近10天的浙傳女大學生在成都被找到,卻已不幸離世,你如何看待?

不是烏賊的墨魚


浙江傳媒學院大一學生黎旋7月份到成都來和同學署假實習四天。在實習完當晚離開租房住地失聯10天,遺體找到。從19日晚離開居住地,然後把自己的私人物品大部份寄回老家,留有一份信。證明自己想輕生。一個花季女孩,還沒走到社會。就花朵凋謝。證明女孩精神出了問題,聯同學。親人都沒人發現,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心裡想什麼。等到看到女孩寄回家的物品,才感覺要出事,趕緊報警,到成都來。最後結果很悲傷。一個家庭要教育孩子很重要如果缺乏對孩子的教育。不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很可能要出事。案例:西部一個二線城市2000年夏一個女孩18歲高考期間,單親家庭。高考結束後女孩耽心考不上重點大學,在家鬱悶1個月好在父親工作忙後每天開導她:考的上,考不上都沒關係。不行就讀大專。父親的鼓勵孩子。最後孩子等待大學錄取通知書,一看同學都拿了,就沒她的,結果父親叫她在等幾天不急。最後來了錄取到省重點大學。高興的一晚沒睡。現在成了一家外企高管。


鬱金香137652766


看到這起的新聞報導,讓我們看著非常驚訝,所有人都覺得非常惋惜和痛心,最最難過的也就是他們的家人,他們肯定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的,雖然找到了人,不過人已經離世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下面來說說這件事!
黎旋她是寧波慈溪人,她是一名在校的大學生,在7月16號從學校去成都實際暑假生活,我們都知道出去實踐肯定是很好的事,不過出去實際的時候,不該發生的事還是發生在了黎旋身上,在實踐活動結束的時候,黎旋居然獨自出了宿舍門,還帶了些行李出門,不過她這一出去就與家人和同學斷了聯繫,隨後她到底是出去幹什麼了,也無人知道。


在家人們的眼裡,黎旋還是個非常不錯的女孩子,平時也不會撒謊,那麼這次為什麼要撒謊呢?這讓我們起了很大的疑問,在22號下午,她的姐姐收到了黎旋寄回家的書包,居然看到這樣一封信,裡面的信息有著明確的表示,黎旋有著輕生的念頭,這讓她家人大吃一驚,不知所措。


校方得到消息以後,全力展開行動,公安機關,社會人事以及師生全力展開搜尋失蹤的黎旋,失蹤這麼久後,在7月29日,黎旋被警方找到,不過找到的是黎旋的屍體,學校的師生和黎旋的家人感到非常的難過,非常的惋惜痛心,好好的一個女孩子就這樣沒了,再怎麼樣,黎旋的家人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這個案件也正在調查當中,到底黎旋出事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她居然有輕生的念頭,還是這件事跟人為有關係呢?我覺得黎旋有輕生的念頭是最不應該的,這樣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父母呢?你走了,父母該怎麼辦,父母才是最心痛的,所以啊,有什麼事情和想法首先一定要跟父母或者是老師說,不然到了最後傷害的是父母,這件事情發生後,你們是如何看待的?


愛豆伴醬


看到黎旋離世的消息,悲痛不已,一個正值花季的少女就這樣“義無反顧”的離開了人世,你讓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怎麼才能撫平內心的傷痛?

黎旋生於1998年,老家在貴州獨山縣,家中還有個弟弟和姐姐。黎旋是浙江傳媒學院管理學院會展專業學生,在同學們眼裡,她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但平時比較內向,不善於言談。

7月15日,黎旋與同學們一起前往成都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期間,同學們並沒有發現異常!19日,黎旋便獨自一人出了宿舍門,走時還帶了些行李出門,不過她這一走就與家人和同學們失去了聯繫。

奇怪的是,7月22日,在寧波工作的姐姐小慈還收到黎旋寄來的快遞,快遞內除了有手機、充電器、錢包、銀行卡等物品,還有一封手寫信,信中流露出輕生念頭。

據瞭解,在7月18日,黎旋的父親還給女兒打了個電話,電話裡,他還叮囑女兒一個人在外面,要注意身體,要照顧好自己,“她從來都沒有出過這麼遠的門”。沒想到,這一個電話竟成了與女兒最後的訣別!

黎旋失蹤後,同學和家人在網上發佈尋人啟事並報案。然而不幸的是,7月27日,黎旋遺體在成都天回鎮山上被發現,7月29日,浙江傳媒學院發佈公告稱,經當地警方初步確認排除刑事案件。

一個花季少女就這樣離開了人世,留給親人無限的悲傷,也留給世人無限的思索!





悅遊四方


這是特殊的個案,沒有代表性。也不能代表90後怎麼了。往往出來一個案子,因為媒體自由發達,被放大了各種說法。

只能說這是一個悲劇,當然,必定有很多不為外人知道的原因。

一個大學生,比一般人懂得道理都多,所做的判斷肯定很理性。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必定發生了不可承受的原因。當然……現在人沒了,具體是什麼原因,誰也不知道!

一切……都將隨風而去!

教訓就是……以後做父母的都細心一點,同學好友之間,也細心一點,也許,你們無意的一句話,就能解開當事人的心結。

多吸取教訓,才能防患於未然!

至於傷口上撒鹽的事,儘量少做。



星空之飄塵


幸福的模樣都是差不多的,而不幸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黎旋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我想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溝通不夠多所導致的,而且其性格表面上是文靜,但是這也代表黎旋偏向於內向型性格,而且從她郵寄東西給堂姐這件事上,我想可能其與家人的相處並不愉快。

而且新聞中也提及如果不是看了黎旋手寫的書信中流露的悲觀情緒,家人根本看不出來黎旋竟然會做出這種傻事,所以這也告訴:

  • 1、抑鬱症患者並不一定都是愁眉苦臉,表面的開心也許只是一種偽裝;
  • 2、凡事一定要與家人多溝通,說明自己的鬱結,進行必要的開導,避免一直壓在心裡;
  • 3、日常生活中,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排壓方式,據此即使和親人之前存在隔閡也能適當將壓力排解出去;

都說幸福的模樣大同小異,不幸的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也許壓垮黎旋最後的一根稻草就是因為缺乏溝通所致,所以日常生活中,作為父母應當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本案中的黎旋的手機備忘錄裡還有“上吊”、“打結”等字眼,只是可惜最後才被人發現。


麋鹿說法


我是何夕,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同時也是註冊會計師,致力於自我成長,與大家一起探討自我認識,親密關係,職業生涯發展等話題。歡迎關注與轉發。


就目前已有的信息來看,已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從黎某給堂姐郵寄的快遞,裡面包括:手機、手機充電器、錢包、銀行卡等隨身物品,更有一封字裡行間透露著輕生念頭的悲觀手寫信等異常行為來看,更多像是囑託遺物。在最終結果認定前,我們只能推斷,浙傳女生的這一事件可能是一場有計劃的自殺事件。

在為一個年輕的生命的消逝惋惜不已的同時,又讓我聯想起多年前的一條新聞。2012年3月18日,網友“走飯”發佈了一條“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的微博。該微博的主人—一名身在南京的大四在讀女生,在發送完這條微博後,就在宿舍上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大概是抑鬱症引發的青年自殺行為第一次真正走入公眾視野,並引起熱議。“走飯”離去已經6年多,但這些年來,這條微博下面的評論依然在持續增加,已達131萬條,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於抑鬱症患者的留言。 其中很多人提到,不要與非抑鬱症患者討論病情,因為那只是對牛彈琴。非抑鬱症患者,無法理解抑鬱症患者的痛苦。

很多人可能對抑鬱症或抑鬱情緒有著誤解,認為一個平時性格開朗的人,是不太可能患上憂鬱症的。據媒體採訪,黎某的同學對她的印象基本是“一個很乖的女生”,平時比較樂觀、開朗,並不是孤僻或不與同學交流的性格。惟其如此,周邊的人才對她突然的離世更為驚愕。

事實上,醫學上或者心理學上對抑鬱症的起因目前尚未有真正明確的判斷。

我聽過一位身患抑鬱症、正在服藥期間的來訪者描述自己感覺發病的起因,是因為跟母親逛街時丟了手機被母親責罵,其後擔心丟手機期間無法正常工作,進而進入整夜失眠,喪失活力,每天活在沉重壓抑中的狀態,無法正常社交。該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後,患者去醫院就診,才被確診為抑鬱症。可以說,抑鬱症的來臨可能在不經意間已發生。

目前我們尚無法判斷黎某離世的原因,抑鬱症只是一種猜測的可能性。逝者已矣,該事件對於活著的人啟發,卻是多關心一下身邊的朋友,當他們出現一些異常行為:如情緒持續低落、行為異常,尤其是當對方流露出輕生念頭的時候,請不要忽略,或當做玩笑一笑而過,也不要去情義評價,要求或斥責他們不能低落、頹廢,他們可能正在承受著我們無法想象的痛苦。我們能做的是給予理解,給予陪伴,必要時及時請求專業幫助。

去年,美國有一首名為《1-800-273-8255》的歌曲發佈,由美國說唱歌手Logic創作演唱。這首歌的名字是美國境內提供全天候的自殺危機或情緒困擾幫助的免費熱線電話,組織名為全國預防自殺生命線(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單曲發行後的三個星期內,針對NSPL的電話上升了27%,訪問他們的網站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從30萬上升到了40萬。

而很多人不知道,中國也有相關的熱線救助電話,衛生部心理援助熱線電話各地熱線電話(2018年6月)如下圖- 來源於上海市心理援助熱線網站。


願逝者安息,願生者珍惜。


情感心理諮詢師何夕


很明顯女孩應該有抑鬱症,只是因為平時表現的比較內向,沒有被人察覺。

這一點女孩的親屬也透露了,女孩在最後的絕筆信中提到,她可能從小就有抑鬱。

不得不說,這真的再次提醒我們重視抑鬱症還或者說重視自我的心理健康狀況。

像這個女孩,來成都做活動的時候,表現的那麼正常,又要和同學聊天說話,對話也很友好。

離開那天,她推著行李箱和大家告別,臨走時自然的說句,“我出去嘍

如果不是留給親人的絕筆信,我相信就這個表現,身邊人應該都沒辦法想象女孩會自殺吧。

看見新聞裡說,“如果不是看過書信,我們完全不會想到她會有這樣的舉動。”堂姐介紹說。


其實也再次凸現了其家人對孩子實在非常欠缺瞭解。

很多人會有個誤區,以為孩子看起來吃得下飯,睡得著覺就好了,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真的非常重要,尤其抑鬱症真不是心情不好,睡一覺過幾天就會突然好了,這非常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診斷治療。

目前資料沒有透露,女孩得抑鬱症的根源和最終促使她自殺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但是既然女孩也自己說從小就抑鬱,不排除和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

無論如何,一個如花的生命就這麼凋零了,實在讓人遺憾。


廖彩琳律師


說這件事之前先說一個例子,發生在母校大學的例子。也是大一的女生,在大一下學期跳樓自殺了。女生的家長也去了學校,請來警察進行調查,最終發現她的自殺早有苗頭。一是新學期開學後家長給的錢她只拿了一個月的,剩下的錢給了弟弟,還讓弟弟別告訴父母。二是舍友反應她在宿舍被窩裡偷偷哭過好幾次,整天悶悶不樂。三是她舍友有一次看見她瀏覽自殺的網頁。

從她班級傳出的消息,這個姑娘比較內向也比較敏感,有時候還喜歡斤斤計較,宿舍其他三個姑娘都不喜歡跟她玩,上課都不喊她一起,回到宿舍跟她話都不說。她的老家重男輕女現象比較嚴重,爺爺奶奶父親母親都看不起她,覺得第一胎是個閨女丟人,整個家裡面她只有跟弟弟玩的來。以前她經常半夜打電話,大家猜測是她高中談的男朋友,只是沒告訴父母。下半學期再也沒打過電話,整個人顯得一點精神沒有。大一下學期開學不久的週日晚上,她從十四樓跳下自殺了。一個花季少女,就這樣沒了。

回到此次事件,傳媒大學的大一新生黎璇被找到,已確認死亡。他父親千里迢迢前往成都玩,等來的卻是這樣一個噩耗,白髮人送黑髮人,不得不說讓人可惜。警方初步排除他殺,認為女大學生是自殺。從她寄給父母的輕生信和大部分生活用品來看,她自殺的念頭肯定不是一天兩天的,早在心中做好了計劃。我們為她惋惜,更應該反思自己。

現在的孩子很多是從小生活條件優越,至少不會缺衣少糧,父母對他們也是儘可能的滿足需求。可是我們越來越多人走入了一個怪圈,父母花費時間精力去掙錢,讓孩子的起點儘可能高,讓孩子有儘可能多的補習課,讓孩子吃穿玩方面不落人後。可是,大家跟孩子的交流太少了,對孩子的想法瞭解不多,很多時候是問“怎麼了”,一旦孩子說沒事,很多父母就想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隱私,就選擇過去。其實,孩子往往需要父母的關心,瞭解他們的內心,只是有的話不好說出口,需要父母多點耐心,就算孩子煩,他也知道你們的關心,至少不會有輕生的念頭。尤其是女孩子,富養女兒的習慣讓她們稱為最嬌嫩的花朵,稍微激烈的風吹雨打就可能讓她們傷痕累累。關注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的心裡,不要讓悲劇再發生了。


風花雪月球


浙江傳媒學院的黎旋同學,經過十天緊張尋找在成都被找到,但找到是屍體,叫人痛心。作為一名大學生,暑假和同學一起到成都實習四天,竟發生這樣的事情,叫人深思,奇怪的是黎旋的同學竟然一個都沒發現異常跡象,從寄回老家的大部分私人物品,和一封厭世的信來看,是有要輕生的意思,要不是刑事案件,是輕生的話,黎旋同學的內心世界,到底有何種想法,這必得必發人沉思。

此次事件要是真的沒有意外,希望知道此事件的家長,必須引起重視,當然指孩子青春期在上學的家長,特別是孩子在外地上學的家長,要多聯繫孩子,多關注,多交流,多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隨時撐握孩子的名種動向,在生活上,學習上,包括在社會大環境下接觸的各種心理動態,一發現孩子有反常現象,那怕是輕微的不正常現象,也要及時開導,及時溝通,作為家長,一定要時刻關注著自已孩子的動向,這對社會和家庭來說,家長是應該挑起的責任,希望學校的老師也能夠引起重視,平時多上心理輔導課,一發現問題,能糾正學生的心理情緒,儘量做到這種事情零發生。


村夫\n


都說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可是,具體到現實,卻一直被漠視。這是類似悲劇一再發生的重要原因。

這又是一起悲劇,留下痛苦無助的父母。有人問孩子為何能捨得下父母令父母痛苦,這是根本不瞭解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內心痛苦的。學生的心理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關注,近年來,大中學生選擇自殺的有增多的趨勢,每次事件發生後,輿論都呼籲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等事情過後,一切照舊。

學生選擇輕生,原因各不相同,但一個共同的原因必然是有心理疾病或障礙,且並沒有引起學校老師、父母和周圍朋友的重視。包括一些平時給人感覺很陽光的學生,走上極端令大家震驚,而其實他(她)有很大的心裡壓力或說不出的痛苦,只是沒有告訴他人而已。甚至是為了不讓大家失望,而一直隱藏自己的情緒,只告訴家人好消息,給人的假象是他(她)很快樂。當無法再承擔壓力時,就可能奔潰走上極端。還有的則是學生已流露出輕生的念頭,可大家不相信是真的,錯失救助的時機。

我國教育部門多年前就要求大中小學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配備專業的心理諮詢教師,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設立心理諮詢室,但是,真正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並不多,在基礎教育階段,一切圍著升學轉,有的學校的心理教育不是疏導學生的緊張情緒,反而變為進一步增加學生壓力的成功學教育和勵志教育。在大學,專業的心理諮詢老師匱乏,心理教育還停留在普及性的大課或講座上,難以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心理諮詢、輔導,另外,對於學生的心理問題,還存在把這混淆為學生的思想問題、道德問題,進行說教的問題,這很難走進學生內心,也讓學生的心理問題變得嚴重。

學生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不能在追求功利的成才目標時,忽視教育的本質,是讓每個學生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從個體的悲劇中必須吸取教訓,反思,才能避免悲劇再次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