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校外培訓“隱身”整治如何“動真”?

“超綱”“拔高”改換名目避開敏感詞,防暗訪“假關門”應對檢查,大量“無證無照”的培訓機構隱匿存在。近期,記者在南京、武漢、成都等地調查發現,嚴令整治之下,校外培訓機構不僅依然火熱,還出現了一些新動向。(7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

比如,近期為應對教育部門檢查,班型名稱“改頭換面”:“提高班”改名為“敏學班”,“尖子班”改為“勤思班”,“尖端班”改為“創新班”。又如,為躲避打擊,一些培訓機構變得十分警惕:對於聽課的家長,一定要保證是本班的孩子家長;有部分培訓機構在上課時關燈、關門,造成沒有開業的假象,甚至要求家長“只進不出”,等到下課才統一帶孩子離開。

校外培訓機構辦學雖然滿足了人們對教育多層次、多元化需求,對現行教育體系是有益補充,但是也存大諸多問題。根據相關法規,非學歷型校外培訓機構需取得辦學許可證才擁有教育培訓資格,由於申領辦學許可證門檻較高,目前市場上不少教育培訓機構處於“有照無證”甚至“無證無照”的灰黑地帶,屬於違規經營。同時,有的培訓機構一個假期就把一整個學期的教材都講完,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一些學生沒真正弄懂吃透,導致他們在校內教學課堂上不專注聽講,干擾正常教學秩序。另外,不少培訓機構也存在培訓資質、場地安全、高收費等一系列問題。

出現校外培訓“隱身”現象,主要是學生家長對其需求巨大;校外培訓利益豐厚;一些地方主管部門“淺監督”甚至“假監督”等。

今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總局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明確將針對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學科類培訓及競賽活動的培訓機構,進行嚴格規範整頓。要求堅決查處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後到校外培訓機構講,並誘導或逼迫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等行為,一經查實,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直至取消教師資格。

校外培訓“隱身”,整治更需“動真”“升級”,不妨“內外合力”。

一方面整治校外培訓相關部門要眼睛向“外”。一要不依靠校外培訓機構簡單的班名、“假關門”等膚淺依據決定治理行動,而要以相關校外培訓機構實際教學內容為依據,通過紮實資料查閱和現場檢驗等辦法確定其是否違規培訓。二要發揮學生家長積極性舉報違規校外培訓,實施有獎舉報制度,同時,制定舉報保密制度。三要對違規違法校外培訓機構和“掙黑錢、掙快錢、掙昧心錢”現象重拳出擊,嚴肅查處。四要不由專項治理部門自說自話,而要第三方和社會參與評估,同時,有關行政效能監察部門也要及時針對第三方和社會參與評估的校外培訓治理效果,對相關參與治理部門和人員進行跟蹤問效。五要提升行業自律意識,可以成立校外培訓機構行業協會,增強行業自律。

深層次看,校外培訓“隱身”,還是因為應試教育病灶未除,讓校外培訓有需求“市場”。可見,另一方面整治校外培訓相關部門也要眼睛向“內”。一要嚴格監管中小學招生全過程,嚴厲打擊幼升小、小升初應試行為,打擊將升學與競賽掛鉤做法。二要依照規定,落實高校自主招生不優待奧賽尖子生要求。三要中小學校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真正推進素質教育。四要家長著眼長遠,不搞攀比,而是立足孩子興趣愛好進行適當校外培訓,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本網評論員 曹燦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