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茅臺“火速”撤訴背後是一種聰明的戰略

茅臺“火速”撤訴背後是一種聰明的戰略

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茅臺”)13日晚間在官網宣佈,放棄“國酒茅臺”商標註冊申請,撤銷訴訟申請,並向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商評委”)致歉。茅臺在此次發表的聲明中還表示,表示,將繼續秉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與兄弟企業同心攜手,盡心盡力維護好白酒行業來之不易的競合發展生態。

茅臺“火速”撤訴背後是一種聰明的戰略

站在起訴商評委及31家機構第三人的風口浪尖上,貴州茅臺的“火速”撤訴和致歉又引發了一片熱議。

據媒體報道,貴州茅臺在2001年開始先後9次對“國酒”商標提起申請,但均未成功。到2012年7月,國家商標部門當時公告稱“國酒茅臺”商標已過初審。此時,白酒行業大企業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認為“國酒”商標不應被茅臺註冊獨佔,短短3個月的公示期內,國家商標部門共收到異議書95件次。當時就商標問題茅臺被至於行業輿論的風口浪尖。

茅臺“火速”撤訴背後是一種聰明的戰略

2010年,當提出“國酒茅臺”的商標申請時,31方包括酒企、律師事務所、酒類經銷商機構再次提出了異議。2016年末,國家商標部門決定對“國酒茅臺”商標不予註冊。2017年,茅臺集團向商評委提出複審申請。今年5月25日,商標委再度決定對這一商標不予核准註冊。今年7月下旬,茅臺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訴訟起訴商評委,要求商評委撤銷不予註冊的複審決定。

商標委在決定書中認定,“國酒茅臺”這一商標中的“國酒”文字帶有“國內最好的酒”、“國家級酒”的質量評價含義,茅臺集團提交的證據並不能證明“國酒”具有其他更強的含義。該文字成為茅臺集團註冊商標的組成部分獨佔使用,易對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這一商標違反了《商標法》的相關規定,不予核准註冊。

值得注意的是,捨得酒業、山西汾酒、五糧液相關負責人紛紛表示反對茅臺申請“國酒”商標的態度依然不變。

茅臺被反壟斷。五糧液股份公司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彭智輔也發聲稱,“國酒”應該是屬於整個中國白酒行業的公共資源。任何單一品牌都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承載中國白酒的全部內涵。五糧液董事長唐橋也公開指出,“把國酒給予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產品都是不恰當的。

茅臺定位和價格不符“國酒”身份。一些業內人士表示,茅臺價格和定位,導致國人“喝不起”,跟“國酒”相差甚遠。還有網友稱,“酒好不好應該靠口碑,而不是靠商標。”

茅臺“火速”撤訴背後是一種聰明的戰略

茅臺為何要獨佔“國酒”身份

1.商標誘人,可提升茅臺酒的知名度。“國酒”頭銜這麼誘人?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秘書長彭洪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國酒”二字是一種巨大的隱性資源,代表著行業領頭羊的地位和社會對其品質、企業文化的高度認可。企業披上“國酒”二字,如同黃袍加身,能在市場上獲得更廣泛的關注和認可。

2.恢復投資者的心態。據茅臺8月1日發佈的2018年中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52.51億元,同比增長38.27%;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為157.64億元,同比增長40.12%;扣非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為158.84億元,同比增長40.82%。茅臺的業績出現強勁增長,但其股價表現卻不盡人意。1 月 15 日,A 股 " 股王 " 貴州茅臺股價再次創出歷史新高,股價逼近 800 元,總市值首次突破 1 萬億大關。但自此之後,茅臺股價一直走低,從800元跌到現在的600多。而企業的股價對於投資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指標,股價走低自然投資者也不會太積極。但無論有沒有得到“國酒”商標權,茅臺都是做了一次成功的品牌影響,賺足了關注度。

3.主動撤訴,深耕品牌戰略。撤訴之後,茅臺看似失去了“國酒”商標的紙質法律許可,卻收穫了社會認可和絕佳的影響力。此前茅臺之所以不斷申請,也只屬於保護性註冊,主要是為了不讓其他酒業註冊成功。此次主動撤訴,意味著以後任何白酒企業都不能再申請國酒商標,顯然,茅臺以退為進深耕品牌戰略的真正目的已經達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