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深度解读抗挫折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本文授权转载自:思思父母学堂(ID:SisiLilie),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深度解读抗挫折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生活中,有些父母会人为故意的给孩子制造挫折,认为未来的人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最好从小就练就高挫折商。

家长的这个初衷是好的,只是需要补充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了解挫折商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挫折商是沿袭自智商和情商的概念,只是目前只有智商是可以使用心理学量表进行鉴定的,比如有的人智商是100,那么这个人的智商在大众人群中是中等水平,130是天才等等。

但是挫折商目前是没有被学术界认可的量表的,不是说没有量表,而是尚没有太权威太全面的量表。

说到这里,其实是想提醒我们的父母们,请不要轻易地判断自己的孩子挫折商,给出一个“我这个孩子就是抗挫折能力差”的评价,因为心理学上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已经告诉了我们,我们如何评价定义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很大程度去迎合这个评价,向着这个评价去发展自己。

虽然没有太权威的挫折商量表,但是也有比较著名的,比如保罗 斯托茨设计的量表,斯托茨的研究认为,

挫折商有四个因素:控制、归因、延伸和耐力。

深度解读抗挫折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第一个因素:控制

控制的含义: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你能控制局势,也就是控制感。

一个人控制感越强,挫折商越高,控制感越低,挫折商越低。

联系到育儿生活中,该如何理解上面这句话呢?

试想一个总是经历失败的孩子,他的控制感是更高还是更低呢?

【孩子:我想要这样玩

妈妈:不行?

孩子趁着妈妈不注意又去玩

妈妈发现了,给予了警告

孩子不气馁,又趁着妈妈不注意去玩

妈妈发现了,给予了惩罚,或者是打了孩子,或者是剥夺了孩子心爱的东西,或者是限制了孩子以后的活动自由…..

从此之后孩子再也不敢了。

于是孩子获得了这样的认知:妈妈是绝对的掌控者,她不认同的事情,我是反抗不了的,我的生活其实是由妈妈掌控。】

深度解读抗挫折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在我们的育儿生活中,还有什么破坏孩子控制感的事情呢?

【孩子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由父母掌控;

孩子大小便,要定时定点,由父母训练掌控;

孩子回到家是先写作业还是先预习功课,由父母掌控;

孩子玩汽车,是推着玩还是砸着玩,由父母指正安排;

孩子是和小伙伴跑来跑去的玩,还是安静的坐着玩,由父母指正安排;

孩子吃饱了,但是不能浪费粮食,必须全部吃光;

孩子不喜欢上舞蹈课钢琴课,但是父母说必须坚持,就必须坚持。】

以上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这背后涉及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原有方式的思路:

【“我不想孩子这样,但是我能不能允许他这样”

“我想让他那样,我能不能忍住不说,由他去”】

有些朋友会和我反馈说,她知道自己不该管,可是忍不住。

这又涉及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了:因为我们自己对外界没有掌控感,所以这个挫败感会让我们从掌控孩子身上去找平,其实,最根本的,就是由我们自己的安全感不足引起的,这是需要进行自我心灵成长的部分。

小时候越是掌控感差的孩子,长大之后越是控制欲强,只是这个控制欲更多的趋向于弱势群体,比如自己的配偶和孩子,比如牙刷头是朝上放还是朝下放,比如会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必须坐在饭桌前,否则没有饭吃,比如会要求孩子回到家必须先写作业才能如何如何,比如会要求孩子每次玩完玩具必须马上整理整齐…….

总之就是这类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对家人的弹性空间非常小,会给全家人制定非常多的家规,而且看到不如自己意的地方,心里会百抓挠心的感觉,必须去弄好,这个事儿才算过去。

小时候越是掌控感高的孩子,长大之后包容性越是强,越是能专心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成就自我,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这里还涉及一个概念,包容性,不等于忍耐性。

包容,是指的一个孩子说你是坏蛋,你开怀一笑。

忍耐,是指的一个孩子说你坏蛋,你表面一笑,实则内心不爽。

包容,来自于自己小时候被包容过。

忍耐,来自于自己小时候无力反抗。

深度解读抗挫折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第二个因素:归因

当挫折发生时,我们要分析原因。

高挫折商的人,会进行内归因,也就是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分析自己哪里做的不足,并且相信自己一定改善局面。

低挫折商的人,会把原因都归于外界他人。

这个因素如果不细致解释,有些父母会错误的运用到育儿生活中。比如分析自己哪里不足这句话,那么父母就会当孩子失败时,去问孩子你哪里错了。

孩子失败了,自己就已经有很强烈的挫败感了,父母还马上让孩子去内归因,可想而知孩子听了这句话是怎么想的,孩子会认为父母在指责自己,会觉得自己本来就很难过了,父母还这么不理解我。

所以在这里更好的方式是,先处理孩子的挫败情绪,和孩子共情,先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挫败感没什么了不起的。

之后,与孩子一起思考如何把这个事情重新来做,之后,孩子在重新做的过程中,就会领悟出自己原来哪里没有做好,而且孩子也领悟到了事情怎么说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去做,只要去做了,就会做成功。

同时,这里又涉及一个点,就是父母不要很强硬的非让孩子当下检讨或者道歉,因为孩子自尊心都很强,嘴上不认,不代表行动上不做,先从行动做起,稍后再进行语言分析会更好。

而且这里父母也最好把自己摆在同样不知所措的位置上,而不是我比你懂,我指导你,最好是”队友“的感觉。

深度解读抗挫折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第三个因素:延伸

延伸指的是你是否会自动将一个挫折的挫败感延伸到其他方面。

比如有些孩子忘记了带书包,父母会说你就是脑子不好使,你还能记住些什么。

这就是将一个小事情,延伸到其他方面。

孩子专注度不是很高,父母就焦虑

孩子不善言辞,父母就焦虑

我常对这类父母说,孩子如果样样都好,确实很好,可是孩子有所长,有所短,同样也很好,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低挫折商的人,会高延伸,他们遇到一个挫折,就很容易有天塌下来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

比如有个朋友,因为就职的公司即将倒闭,他就觉得一切都糟透了,和朋友聊天也烦,和家人相聚也烦,总之就是一切都不好了。

这类人也很容易因为一个挫折,而否定了自己的一切。

深度解读抗挫折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第四个因素:耐力

耐力:富有智慧的忍耐,是建立在洞察力、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

而这涉及一个人的人格,更成熟的心理水平。

比如这是由你做出全面分析和判断之后,选择让自己忍耐,而不是盲目的压抑,前者是带有目的性的,是以获得某个自己想要的成果而去进行的。

这个太深,我不细说,只拿出 乐观主义 这个,联系育儿生活分析一下吧。

怎么样培养一个乐观的孩子呢?

当然必不可少的是父母自己得是乐观的人,另外就是孩子经常遭遇自己的意志被压制,那么他的理念就会是,我最好少有个人意志,否则会很快遇到压制,压制的感觉太糟糕了,我最好不要让自己经历这种感觉,我也不用去努力抗争,抗争也是没用的。

深度解读抗挫折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相反呢?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意志可以得到实现,自己只要去抗争就能实现,自己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这便是截然不同的信念了。

最后,再多说2点:

【1、 孩子18岁才成年,任何一个技能的获得,都需要长年的练习,所以不要因为孩子暂时没有如你预期的高挫折商而悲观,给孩子慢慢长大的时间。

2 、生命自带的挫折已经很多了,比如我们努力做个好妈妈,但是仍然做不到的部分,还有学校里的社交、学业上的挫折也会不断的产生,那么家里,就请多一些温暖和包容,让孩子可以回到家里充充电,从而更有力量去面对外界的黑暗和压力。】

家,应该是避风遮雨休憩的港湾,而不该是另一个残酷的原始森林。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做会儿懒人、任性一会儿,从而喘口气的空间,而家,就是那个空间。

不要让孩子把家当成了需要严谨的地方,想喘口气做自己,需要出家门。

也不要让我们的老公,成为回家感觉压抑,不如外面放松,所以不愿意回家的渣男。

深度解读抗挫折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育孩子,您真的做对了吗?

教子无忧隆重推出《家庭教育指标安全测评》,全面分析您孩子的教育状况,协助了解孩子成长的现有状态与节奏,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的隐患与弊端,帮助家长更全面通透的了解孩子,为孩子的成长与学习加油助力。

我们的专家会为您做一对一专业的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