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曾國藩湘軍有屠城之舉,為何有人為他洗白?

粵廣府




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在頂峰期有十幾萬之多,雖然他在培養軍官方面不遺餘力,但他手下的軍官素質差次不齊。

曾經曾國藩也希望自己的軍隊能夠秋毫無犯,軍紀嚴明。但他很快就發現,這樣的軍隊沒有戰鬥力。原因很簡單,大家都沒有從中間得到什麼好處。


平時打仗打勝了也就那麼一點收入,不值得去拼命。而對面的太平軍卻是拼命三郎,他們只有靠拼才能得到天下。

為了能夠戰勝太平天國,曾國藩就開始默許軍隊搶劫殺人放火,前提條件是能夠攻下太平軍佔領的城池。

正是在這樣的刺激政策之下,湘軍才最終攻下了天京,消滅了太平天國。



在皇權專制時代,站在曾國藩的立場上,他需要維護的是清政府和士紳階層的利益,而不是平民。

站在社會精英的角度上來看,世上的老百姓和螞蟻沒有什麼區別。殺了也就殺了,搶了也就搶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當時的天下又不是普通老百姓的,首先是皇帝的,其次是士紳階層的。

因此曾國藩才會縱容和默許湘軍到處燒殺搶掠。根據當時江西巡撫沈葆楨寫給慈禧太后的報告來看,當時湘軍搶劫來的金銀財寶不計其數,沿水路運送財物回老家的船隻,堵塞了長江航道。

這樣的情況,曾國藩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弟弟曾國荃搶劫的財物也不計其數。每場大戰之後,曾國荃,都會親自運送財物回家,到處購買田產地產。



所謂曾國藩聖人的名聲,都是滿清朝廷和士大夫鼓吹出來的。


世上本沒有什麼聖人,吹得多了,什麼人都能變成聖人。孔子和孟子的聖人地位,都是這樣吹出來的。正如二戰是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說的:謊言說了一百遍就是真理。

歷史沒有真相,只有結果。同樣歷史沒有聖人,只有勝利者和失敗者。


新知傳習閣


曾國藩有三大罪行,為何有人還稱他是完人?

不知從何時起,曾國藩被後世稱之為“中國近代第一完人”,也許是《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公集》等書籍的熱銷和眾多學者專家的吹捧吧。但實事求是而言,曾國藩真算不上是第一完人,且不論天津教案他的處置,單單從剿滅太平天國一事上來說,其行為令人髮指:

一是縱容部下大肆屠戮,雙手沾滿了無辜的鮮血

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可謂是真正的“曾剃頭”。不說在征討太平軍的歷次戰鬥中縱容手下屠戮的事情,單說在湘軍攻破天京後,曾國藩便縱容湘軍進行了長達6天的屠城行動。曾國藩在給清朝皇帝的奏摺中誇耀道;“三日之內,斃賊十萬餘人,秦淮河屍首如麻。凡偽王、偽王將、天將及大小酋目約三千名,死於敵軍之中者居其半,死於城河溝渠及自焚者居其半。”

曾國藩的心腹秘書趙烈文在其日記中寫道:“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擔貨物又無窖可挖者,盡情殺死。沿街死屍十之九皆是老者,其幼兒未滿二三歲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一人俱無。老者無不受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嚎之聲達於四野。其亂如此,可為髮指。”

趙烈文是曾國藩的心腹,趙烈文的這一記錄可謂真實。湘軍在天京城內屠戮婦女老幼,其行與後來的日軍並沒有什麼不同,其殘忍程度與日軍不相上下。

二是隨意焚燬文物古蹟,詩書文章也付諸一炬

天京城破之後,曾國藩為掩飾其在天京城內的劫掠、屠殺行徑,下令將壯麗的天京城燒為灰燼。曾國藩在奏摺中說:“三日夜火光不熄”,大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都不熄滅。曾國藩這一描述其實是大大縮水了的,實際上大火燒了八天八夜,直到最後一場大雨降下才將大火熄滅。曾國藩這一燒,不僅燒燬了壯麗的、讓中外人士歎為觀止的天京城,更讓無數先人留下的文物書籍毀於一旦。

三是劫掠過甚,殺戮殘忍

曾國藩對湘軍的籠絡,往往以功勞和財貨為主,湘軍打仗為了吃飯,也為了發財。湘軍攻破天京後,曾國藩縱容士兵大肆劫掠,以此來籠絡士兵。湘軍上至將軍下到普通士兵,都紛紛劫掠南京城內各府,就連南京城外與太平天國無關的平頭百姓也被劫掠殆盡,一時間家破人亡之人家陡增。湘軍劫奪南京城14歲至40歲以下女子充作婆姨,湘軍在城中搶劫一月有餘,兵勇之間為相互爭奪財物互有殺傷。劫奪得財物之後,湘軍兵勇人挑馬馱,沿著長江運回湖南老家。

曾國藩的冷血殺戮是相當令人咂舌的,湘軍將領鮑超在赤崗嶺俘獲了3000太平軍後,曾國藩三次寫信鮑超催促他趕緊將這些人殺掉,鮑超不願意殺人,結果曾國藩親自趕去督促殺了這3000人,就連鮑超都覺得不可思議。在攻下太平軍佔領的城池後,曾國藩下令將俘獲的太平軍殺掉,並“棄之大船上,順江流下”結果瘟疫奪走了大量太平軍士兵的性命,也奪走了大量無辜百姓的性命。曾國藩還將凌遲之刑進行改良,在士兵被凌遲時還在其身上撒鹽、澆辣椒水,目睹受刑者慘狀,其心欣然。

凡此種種,曾國藩莫說是完人,單說殺俘、屠戮無辜和殘忍這一些就足以讓人覺得殘忍無比,千古一完人的曾國藩,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稗史候說


那年高考結束,在家翻老爸的藏書,找到2本,一本是線裝豎體繁體字的東周列國志,一本是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是紀傳體的史書,跟歷史課本編年史的完全不一樣。

開篇是《大漢奸地主賣國賊曾國藩罪惡的一生》。詳細介紹了曾國藩一身的經歷,從湖南創建湘軍,到天津教案。

曾國藩自願為咸豐剿匪,沒有軍費,他就問咸豐要了幾百個空白的官員任命書,誰殺人多就讓誰升官。

古代打仗,都要開撥銀,曾國藩的團練不要,所以每戰必屠,所過之處,雞犬不留,不管是不是太平軍全部殺了,女人賞給部下姦淫,金銀財寶部分留作軍費跟洋人買軍火,部分瓜分。

曾國藩的組織結構是儒家師生制,學的是王陽明在雲南貴州乾的種族滅絕的改土歸流之舉。曾國藩教授一幫學生如何殺人打仗搶劫經營鴉片販賣搶劫來都金銀財寶,然後學生再傳給學生。

殺人太多,投降不投降全部殺,通長毛不通長毛全部殺,靠殺人搶劫維護士氣。人稱曾剃頭,湖北,江西,江蘇被他屠殺一空。滿人的江南江北大營都不敢屠殺士紳,他敢,精通陽明心學的曾國藩根本不怕清流御史彈劾。最囂張的時候是刺馬,根本不將朝廷放眼裡面。

後來慈禧靠楊來武與小白菜案才收回了部分湘軍的軍權。

天津教案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

湖北江西江蘇的網友,最好遠離曾國藩,這樣一個殺人如殺雞,屠殺500萬到1000萬的屠夫,他的書,學說有啥狗屁用呢?


天堂160590167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一個歷史人物,功是功,過是過。

無論是功過,都可以留給後人去評價。

只要不是刻意篡改歷史,光說功不說過,就沒有問題。

曾國藩的過,確實有很多。

可以說,天平天國未必是什麼善類,但湘軍也絕非正義一方。

雙方的戰鬥,只能用狗咬狗來形容。

太平天國是邪教類型的叛亂,而湘軍打太平軍也絕非為了什麼高尚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搶錢、搶糧、搶女人”而已。

如果湘軍不去打仗,他們不過是湘鄉的土包子而已,一生都在貧窮中渡過。

而太平天國時期出現的數千萬人口的銳減,當然不是太平軍獨立完成的,也有湘軍一份。

如果說最直接的罪行,就是曾國藩縱容的3次大規模的屠城。

歷史上這麼寫:

一、九江之戰

1858年,湘軍苦戰攻破江西重鎮九江,隨即開始屠戮。

曾國藩知道佔領九江後,極為欣喜,寫信給九弟曾國荃:“接手書,知九江克復,喜慰無量。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網耳。”


二、安慶之戰

1861年,曾國荃率領湘軍經過長達2年的攻堅戰,以重大傷亡攻陷安慶。

曾國藩寫信說:“二十九日有三壘出降,全數殺之”、“初一日一律踏平,殺賊八千”、“安慶克復,城賊誅戮殆盡,並無一名漏網,差快人意。”

於是,曾國荃縱容士兵進行了三天三夜的屠殺、搶劫和姦淫。

城中老百姓被殺死上萬人,安慶也變成了一座空城 。

三、攻破天京


1864年,湘軍攻破南京。

湘軍上下都明白,天京被攻破以後,湘軍可以就會被解散。

於是,天京成為他們最後放縱的城市。

曾國藩下令“克城以多殺為妥,不可假仁慈而誤大事”。

曾國荃縱兵焚燒搶掠7天7夜,血洗全城。

湘軍大臣趙烈文在日記中寫道:城破後,整個金陵城中“屍骸塞路,臭不可聞”。城中女性命運更是悽慘,“肆意糟蹋婦女,哀號之聲不忍聞。婦女四十歲以下一人俱無。”

梁啟超在湘軍大屠殺幾十年以後走訪南京,發現當地人提到湘軍乃至湖南人就恨之入骨。


薩沙


曾國藩,是晚清第一中興名臣,太平天國席捲江南佔據南京,朝野震動人心惶惶,曾國藩振臂一呼自建湘軍,攻城拔寨平定天下,為大清朝立下不世之功。

曾國藩被近代人視為聖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國藩都能夠做到。歷史是給勝利者書寫的,人們喜歡崇拜成功者,至於如何成功的很少關注。

蔣介石說:“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毛澤東言:“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著名學者章太炎對曾國藩的評價最客觀:“譽之則為聖相, 讞之則為元兇。”看人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不同。看《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公集》,不得不感嘆曾國藩真是“千古第一完人”;看曾國藩怎麼殺人,就是一個血淋淋的劊子手。

曾國藩湘軍屠城這是客觀事實,想掩蓋也掩蓋不了的。曾國藩有個外號“曾剃頭”,他在長沙開審案局,殺了太多的所謂湖南“土匪”而得到的外號,其中有一些被冤枉的。曾國藩身上是有殺氣的。

曾國藩創建湘軍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忠君報國,作為一個大清朝的官員鎮壓叛亂是本分。二是捍衛儒家,為名教而戰。

太平天國洪秀全對傳統文化的反叛,對名教和倫常的毀滅,是傳統士大夫所不能容忍的,是可忍熟不能忍,所以在1854年,曾國藩發佈《討粵匪檄》,聲稱"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世聖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

非常道畢延河


煤,為什麼是黑色的,這是由它生成的環境和變化的過程決定的。從裡到外都黑乎乎的煤根本就不可能洗白。


曾國藩是一個成功的政治投機者,後人之所以為曾國藩的事蹟而津津樂道,甚至不乏替曾國藩洗白者,無非就是因為他在新舊交替的亂世中,做為一個漢人,卻能在少數民族統治的朝堂中左右,在大清國內憂外患的混亂時局裡還能鎮定自若的推行改革,使中國的軍事和教育向近現代化邁出了關鍵的一大步。大概是因著他的這個成功而讓後世的諸多人所“敬仰”吧。

曾國藩藉著剿滅太平天國而成功上位,大清國的內外大政加他一身,成了大清朝唯一能倚重的頂樑柱,這也造就了曾國藩身上的諸多光環。曾國藩頗具眼光,他推行西學,派中國人到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花重金把西方先進的機器和武器買回來為我所用,他大力發展教育,一心撲在洋務改革上,試圖通過轟轟烈烈的改革來改變中國落後被動的局面。這件事情上不可否認,曾國藩為中國的發展還是做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的。

但曾國藩還是洗不白,他大張旗鼓的搞改革,從根本上沒有觸動已經完全腐朽的封建體制,說白了,以曾國藩的眼光和智慧,明知大清國這棵朽木不可雕也,這條船快沉了,但他還在極力的維護著這最後的封建王朝,因為,他要利用清王朝這個平臺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但讓自己獲利賺得缽滿盆滿,還使自己經營下的湘軍團隊也獲得了最大的紅利,湘軍將領在曾國藩的強力推薦和保舉下滲透到朝廷的各個權職部門。



曾國藩在中國歷史風雲人物中是個絕對成功的人才,但他的成功卻改變不了他還是清政府奴才的事實。他的改革是以維護腐朽的體制來滿足他的一己私利的,他是大地主階級的代表,他怎能去觸動這個階級的根本利益呢,他根本就跳不出一己私利這潭黑水。



做為代表大地主利益的中國傳統官員,曾國藩受制於中國糜爛的時局,卻無法作出超乎時代的偉績,因為他只是個猥瑣的投機者。


野釣魚倌


歷史需要被正確對待,諸如曾國藩這類人應該客觀來看。

他有平定亂世的功勞,有著至深的儒家學說理解,有著《曾國藩家書》這樣人生導師類著作。

但是,他不是什麼“千古第一完人”,他的成長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殺人史,“曾剃頭”這個外號不是憑空得來的。儒家講究“仁者無敵”,他曾國藩如何稱得上一個仁字?

正如章太炎先生的那句評價:“譽之則為聖相, 讞之則為元兇。”

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名臣”,靠的不是什麼仁義道德,什麼至深大理;而是殺人如麻,冤債滿身。

他的湘軍團勇不過是一幫儒生帶領的農民軍,為何能有如此戰力,僅僅是家國大義嗎?

不,是金錢掠奪的誘惑,是血腥殺戮的慾望,是“搶錢搶糧搶女人”帶來的向心力。湘軍每每攻下一城,必“大索三日”;所謂的“索”,即是燒殺搶掠,是原始的放縱。

根據《曾國藩奏摺》記載,曾國藩將無辜百姓當做賊人懲罰。每擒住一人,不調查,不審問,不關押,一律處死。 或剖腸、或剝皮、或挖眼、或凌遲,南京城血流成河,惡屍滿地,見者無不恐懼。

根據《能靜居士日記》記載,曾國藩發兵屠殺南京城,城中壯年男子被殺過半,街道兩邊盡是六旬老者的死屍,其孩童僅有二三歲的婦女抱著孩子在街邊痛哭哀嚎,其亂如此,可為髮指。

根據《譚嗣同全集》記載,譚嗣同遊歷南京時曾聽說曾國藩率領的湘軍在攻破南京城之後,士兵如同悍匪一般殘忍,見人便殺,見女便辱。

曾國藩不僅屠了南京,還屠了安慶。

根據《十三峰書屋全集》記載,曾國藩所領導的湘軍在搜殺“太平餘孽”時,僅僅三天便屠了安慶城中百姓數萬餘人,城中血肉穢臭,蠅蟲漫天,森森白骨,懾人魂靈,陰慘之氣,猶凝不散!

曾國藩是晚清名臣沒錯,是一代梟雄,但我向來不認為是什麼所謂的大聖人。

除《曾國藩家書》之外,曾國藩的思想以及行為,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南京屠城”更是曾國藩一生都無法抹去的汙點。

後世對曾國藩的推崇,完全是出於對晚清政府的無奈。

在一個充斥著黑暗的朝代中,諸如曾國藩、李鴻章這類的星星瑩火,居然都能被後人稱之為“名臣”,足見晚清政府所管轄的吏治有多麼的腐敗無能。

有句俗話叫做“矬子裡拔將軍”,在晚清腐敗的政治環境之下,曾國藩在一群無能的“晚清愚臣”中顯得鶴立雞群。

與其說曾國藩被後世所推崇,不如說黑暗的時代造就了像曾國藩這樣熱衷於“投機主義”的人,但是曾國藩並沒有做到諸如岳飛、屈原那樣“出淤泥而不染”的程度,反而與時代同流合汙,壓迫本就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勞苦百姓。

曾國藩利用“太平天國起義”為跳板,採取“寧可錯殺三千,不能放過一個”的策略,在南京大肆殺戮,雖然有效了制止了叛亂,但死在他手下的勞苦百姓不計其數,清政府為了嘉獎他的“功勞”,給予了曾國藩更為巨大的權力。

所以曾國藩的美名是建立在無數屍體之上的,曾國藩是“時勢造英雄”的最佳範例,也是無數推崇者們心靈上的悲哀,我實在想不通後世為什麼會推崇一個儈子手,難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可以解釋一切的罪孽嗎?

屠城殺人,在古代並不鮮見、什麼劉邦、曹操還有李世民,那都屠過。戰爭嘛,哪有不死人的。但屠城濫殺無辜後還能被推上“聖人”,那也就他曾國藩了吧?

我並不否定他的功勞和能力,但他的德行是如何與聖人掛鉤?我實在看不出來,就因為一本兒“日記家書”?那我們還讀歷史幹嘛?

曾國藩不值得被如此推崇,他甚至不如文天祥、蘇武等歷史名臣的萬分之一。

言而總之,曾國藩只不過是一個“日記家書寫得好,立功立言卻不立德”的人。

大部分人讀了幾章《曾國藩家書》後,便對他的為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實際上“會說話”和“會辦事”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當你真正的瞭解過曾國藩所犯下的罪孽之後,你會有一種“吃國宴時吃出老鼠屎”的感覺。

左宗棠罵曾國藩虛偽假道學,不是沒有道理!

當然,你撇開他的戰爭黑歷史不談,僅僅從他的學識、他的表現出來的思想,他的為君為臣為人之道來看,你可以推崇他。

如果,你可以對歷史視而不見的話


白話歷史君


我一向反感“洗白”這詞,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本應有一說一,肯定其功,直言其過。此外還必須始終秉持一種態度,即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無缺的,絕不能因其偉大而輕其過,並視之為徹底的完人,亦不能因其卑劣而忘其功,並視之為徹底的壞人。

那麼在說曾剃頭之前,我先舉一個其他例子,這個人就是祖逖。小學生都知道聞雞起舞的故事,祖逖發奮圖強,聞雞起舞,努力練武,長大後孤身北伐,大破敵軍,威震華夏。但大家或許不知道的是,祖逖在北伐中曾有過縱兵搶掠老百姓的事。因為祖逖北伐是率領自己招募的子弟兵,且沒有朝廷的任何補給,完全是自行其是,所以如果不給將士們甜頭,讓其有限度地搶掠一番,則無法獲得補給,更無法安定軍心,獲得將士們的擁戴。



俗話說,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話放在祖逖那裡合適,放在曾國藩那裡同樣合適。曾國藩以文人躋身士林,卻成為晚清時期帶甲百萬的一代帥才,其轉折點在於清軍八旗綠營無力鎮壓日益蔓延的太平軍,故咸豐皇帝下令各地自辦團練,這才有了後來的湘軍。

但問題也就出在這個自辦團練上。

自辦團練,給了一些基層士紳以出人頭地的機會,同時也給了很多普通農民以機會,他們被編入團練,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應召保衛鄉土,同時當兵吃糧,甚至躋身軍界,改變人生命運。

那麼,面對這樣一群嗷嗷叫的野狼,為帥者如曾國藩究竟靠什麼去震懾和領導他們?一方面靠湘人的同鄉感情,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獲得看得見的利益。而朝廷降旨自辦團練,其實擺明了就是不願意再承擔龐大的軍費開支,所以想要讓這些戰士們心悅誠服,就必須容忍他們通過屠城、劫掠,來滿足其物質上的需求。



而且曾國藩在籌辦湘軍之初,曾提出招募的幾個原則:第一,為將者必須是士人;第二,當兵的必須是樸實的山農;第三,兵油子和流氓地痞堅決不要。但後來隨著戰爭逐步進行,他發現老實孩子往往不成器,因為這樣組織起來的部隊雖說軍紀嚴明瞭,但戰鬥力並不怎麼強大,打不了勝仗一切都是白扯,這大概就是驕兵悍將的道理。

所以在後來,曾國藩他便改變了策略,只要能夠取勝,他對屠城、以及通過屠城去獲得財富這類事件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據沈葆楨奏稱,湘軍搶劫財寶無數,並大搖大擺地將其裝船,沿長江運回湖南。湘軍名將曾國荃是典型的斂財能手,每逢大戰過後,便將劫掠來的財物盡數送回家,購買田地。這樣的部隊,貪得無厭,不易駕馭,但戰鬥力極強。

更何況,隨著軍隊不斷地整編、擴編,湘軍內部成員也開始良莠不齊,再也無法滿足最初的純潔性,這也是曾國藩所無法避免的。



所以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分析其利弊,不能一概而論,要客觀公允。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保衛儒家傳統文化、推進洋務運動、學習中國近代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對於屠城劫掠的事兒,我們站在當時當事人的視角上看,某種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手起刀落雖容易,誰又應該為那些無辜的冤魂們負責呢?


達摩說


這個嘛,實際上就是個歷史侷限性的問題。

曾國藩所處的是什麼年代?清朝。

清朝是什麼?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既然是封建王朝,那必然有共同點嘍。

軍隊屠城,就是個封建王朝普遍的共同點。

屠城這個事兒嘛,從戰國時代起就明確載入史冊。

“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這還是輕的。

秦國統一六國之戰,就是一部血腥的屠城史。

皇甫謐《帝王世紀》說:

“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有五百餘萬,推民口數,當尚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

沒有屠城,這麼些個人都是怎麼死的?

說到屠城,劉邦集團也不手軟,

《高祖本紀》:“南攻潁陽,屠之”。“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

一將功成萬骨枯,千古名將韓信也不能例外。

《韓信盧綰列傳》:
從攻項籍,屠煮棗。 屠胡陵。
擊陳豨,屠馬邑。
擊下薊,屠渾都。

戰爭年代,屠城就是標配,並且古人並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三國時期,曹操是個屠城專業戶,光是《三國志》中,就記錄了他不下八次屠城。

繆襲還寫下了《屠柳城》,為曹操屠城大唱讚歌:

屠柳城,功誠難。越度隴塞,路漫漫。

在別人看來,這都是軍功啊,不打勝仗,哪裡有資格屠城呢,被別人屠還差不多。

從有戰爭開始,屠城就始終伴隨著戰爭。

有些朋友可能以為,屠城多半是不義之師的不義之舉。

然而,屠城並不分陣營。

以殺胡文明的冉閔被許多人認為大英雄,屠城毫不手軟。鄴城屠城,二十幾萬胡人軍民被屠,以當時的人口數量,這是個什麼概念。

李世民夠正義吧?一樣屠城。

《新唐書 高祖本紀》:“三年...五月壬午,秦王世民屠夏縣”。

特別是在攻城遭遇頑強抵抗後,獲勝的攻擊方更容易屠城,這被認為是提高士氣,報復守軍,散播恐懼的最好辦法。

或許有人說,這些都是幾百上千前的事,曾國藩那時候,已經是晚清,離現在不到200年,不該再發生這樣殘暴的事。

那我說,您可能是太高看了封建社會的進步性。雖然曾國藩時代已進入晚清,但它與清初相比,思想上的進步小得可憐。

清軍入關,以武力征服天下,代表性作品就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雖然很野蠻,很殘暴,但事實證明,卓有成效。

在那個年代,瓦解對方抵抗意志的最好辦法,就是屠城。提升自己軍隊時期的最好辦法,也是屠城。

並且,那個年代,沒有人權組織,沒有國際公約,沒有反人類罪,最多被譴責幾句,得遠遠大於失。

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曾國藩的屠城,是他所處時代的歷史侷限性所導致的,在他之後,屠城的暴行還是一再出現,直到近代,才得以遏制,這是社會進步的結果。

以現代人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古人,顯然有失公允,您把曾國藩放到現在的時代,看他還敢不敢屠城?


小院之觀


是人就有功果,只談功,或者只談過,都是耍流氓。對曾國藩而言尤其如此,並非洗白,而是作為今人,想試圖更客觀的給不會說話辯駁的古人一個評價而已,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

曾國藩有沒有功?

說完上面這一段,較真的朋友或許會說,曾國藩全是過,沒有任何功勞。先不評價這句話的對錯,我們就按照這個邏輯推下去,既然曾國藩全是過失,假設在中國近代史中將其抹去,那麼就不會再有曾國藩造成的影響,也就是過失,國家和人民一定會過得更好!但事實是如此麼?

抹去曾國藩,不僅僅是1838年少了位姓曾的進士,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國肆虐半個中國的時候,不會再有那支力挽狂瀾的湘軍!憑著只知道藏在女人堆裡的洪秀全德行,太平天國也就只配固縮於南京,而無匡扶天下之志。

清政府也將花費更大的人力和物力來填補鎮壓太平天國所造成的軍餉花費,而江浙滬又恰好是中國最重要的稅源地之一,這就會讓本已經捉襟見肘的晚清,需上加霜。在圖謀不軌的列強面前自然就更沒底氣。

沒有曾國藩,那些因其發展起來的晚清名臣,如李鴻章、左宗棠和劉銘傳等人,或許都將明珠蒙塵,進而被歷史所遺忘,晚清末年將是一片死寂。老佛爺慈禧面對只知道提籠遛鳥的八旗子弟,也只有唉聲嘆氣的份,晚清的國祚甚至會在她的“任期”內被終結。

但卻沒有能夠取而代之的合法繼承人!分類似乎成了必然,後果甚至不敢想象,其程度會比印巴分制慘的多。如此來看,再有人說歷史中的曾國藩全是過,相信諸位也和我一樣,是不信的了。

曾國藩有沒有過錯?

我想這點是有的,比如被人們所詬病的——屠城。關於這點確實不好辯駁,我也不想洗白,畢竟很簡單的道理,殺人是不對的,尤其還是百姓。但我想說的是,在當時的環境中,你還能找出更好的解決辦法麼?

大家千萬不要只看到屠城這一件事,要知道經過湘軍與太平天國十年的對峙與交戰,湘軍的死亡率極高,根據《湘鄉縣誌》中記載:

在咸豐、同治兩朝,也就是鎮壓太平天國期間,湘鄉全縣陣亡兵勇達20000人以上,另有5000多人因病亡故。

這僅僅是湘鄉一個縣城的數據,擴大到整個湖南,將會更多,這些湘軍中絕大多數都要麼是同鄉,要麼是宗族親人,眼睜睜看到關係如此親近的人死去,誰的心裡不會燃燒起熊熊的復仇之火?

某種程度上,正是這種復仇之火,讓湘軍在屢次失利的情況下,軍心不潰,屹立不倒,這時候每個湘軍心中都憋著一股勁,一股一定要復仇的意念。直到在天京攻破後,這股意念和復仇火焰達到了極致!同時也幾乎要失控了……

曾國藩所要面對局面是,士兵心中的怒火,不發洩出來,估計就要譁變了,自古以來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不然楊貴妃是怎麼死在馬嵬驛的?即使曾國藩使出各種手段,強行壓制,但復仇只會以另一中形式再次襲來,甚至反彈的更為強烈,是湖南人與江浙就此埋下世仇,亦或是各種民間仇殺,總之不會消弭無無形。就連孔子也從未提倡過以德報怨,而是說要以直報怨,那些所謂的忘記仇恨的可以閉嘴了。

這讓我想到了二戰蘇德之間的恩怨,當初德國入侵蘇聯,姦淫擄掠當了一回畜生,而後緊接著蘇聯紅軍打進德國,同樣是姦淫擄掠,也當了回畜生。所以如今你會發現,雖然德國在二戰中對蘇聯造成的傷害絲毫不比日本在中國的傷害小,但如今德國人和俄羅斯人,似乎很平常,既沒有所謂的世仇,也沒有所謂的感恩,因為他們都心知肚明,有仇都報了,大家半斤八兩。這應該算是以直報怨的典型吧。

公允的看待曾國藩

曾國藩作為一個文人,前半生的三十多年裡,都投身於文化社會當中,後半生則從“0”開始了他的行伍生涯,亙古至今,這樣的例子是極為少見的,更不要說建立了一支當時全中國最強有力的武裝,並且取得對太平天國的最終勝利。

《湘軍九洑洲戰圖》局部

研究過曾國藩戰術戰法的人會發現,其實很難引起普通人興趣,既罕有以少勝多的逆襲之戰,也少有戰略上的奇思妙想,總之說句不太好聽的話,就是乏善可陳。有人總結曾國藩的打仗特點,叫做:

結硬寨,打呆仗。

這句話的確很符合曾國藩領導的湘軍作戰風格,因為你在《曾國藩家書》中很容易發現其關於軍營結寨的內容,而且操作極其詳細,包括挖幾道壕溝,壕溝多深多寬。看完這些內容,你很難將其與指揮千軍萬馬的曾大帥聯繫起來,到是像個喋喋不休的好學究。

但正是這種笨方法,讓軍事天才石達開、李秀成等人無處下口,即使佔了便宜也是小便宜,永遠無法從曾學究手中搶到重要的籌碼,近而一點點被逼到了窮途末路。這在當時,或許沒有人能比曾國藩做的更好了。

除此之外,曾國藩能夠為了中國的統一不分裂,抵住稱帝的誘惑,足以讓其名垂青史了,畢竟古往今來能做到這點的,也不過一手之數!

後記:

看到問答中把上世紀特殊時期的著作拿出來照本宣科,真想說一句,盡信書不如無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