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評價張治中呢?

1195125793


“和平將軍”張治中

1949年我人民解放軍已相繼取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正是毛主席老人家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氣勢準備發動渡江戰役,以此解放全中國,此時國民黨以白崇禧為首的國民黨殘餘勢力還希望憑藉長江天險與解放軍劃江而治,遭到了全國人的抵制。

白崇禧派遣素有和平將軍之稱的張治中作為南京政府的首席代表,到北平進行何談,經過多方討論,我方同意何談,但是並沒有放棄過江的準備,面對我方面開出的條件,白崇禧得到消息後表示,這分明就是投降。

李宗仁、何應欽發電給張治中,拒絕接受和平協定,渡江戰役已經不可避免,何談破裂後,張治中覺得已經返回南京覆命,這是周恩來挽留張治中,勸張治中不要走了,並且表示,西安事變我們已經對不起一個姓張的朋友了,今天我們不能再對不起你。

為什麼周總理會有一句對不起你的話呢?其實這就要說到張治中“和平將軍”的由來的,張治中將軍雖然一直受到老蔣的重視和提拔,但張治中又和中國共產黨有較深的關係,是整個國民黨當中極少數的沒有和共產黨作戰的將領之一,為了國共兩黨的合作,為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張治中曾多方奔走,可以說是共產黨的友人,而此次談判破裂,回來國民黨後很可能會承擔責任。

蔣介石的文臣與武將

蔣介石手下有很多幕僚,最出名的當屬陳布雷,堪稱“文膽”,武將那就更多了,蔣介石手下最起碼可以組織一個五虎上將,但是似張治中這般,文武全才的人,並且極為倚重的人可不多見。

為什麼張治中會被老蔣如此看重,張治中作為保定三期畢業的人,可以說在當時是鳳毛麟角的人物,張治中的同學是徐庭瑤、黃紹竑、何健這些人,其中白崇禧是張治中的同班同桌同學。

蔣介石的保定步兵速學堂可以說是跟張治中在一個校址待過,老蔣很看重保定軍校的人,基本都是極力拉攏,其中張治中就是蔣介石極力要拉攏的人,早先一直堅持要張治中加入黃埔軍校,後來進入黃埔之後,雖然跟我黨關係很好,但是最後還是追隨的了蔣介石,在蔣介石第一次下野的日子裡,張治中也很支持蔣介石。

蔣介石復出之後,一直重用張治中,可以算作是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先後五次帶兵,四次主動釋兵權,深得老蔣的信任,老蔣一項提倡軍隊國家化,南京國民政府不同於軍閥,軍隊不是私人的軍隊,不是將領的軍隊,是國家的,是他老蔣的。蔣介石在抗戰之前一直強調“攘外必先安內”,其實這個“內”也包括地方軍閥,在剿匪的過程中,蔣介石也藉機剷除軍閥勢力,張學良的東北軍其實也是在西安事變後被蔣介石國家化了的。

因此,對於張治中的不貪戀軍權的行為,遇到事情又能抗事的人很是倚重。所以,最後,張治中沒有到臺灣,對蔣介石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打擊,蔣介石曾說“別人背叛了我猶可說,文白竟然如此!”

抗戰中功勳卓著的將領

張治中不和我軍打,但是並不代表張治中將軍不會帶兵打仗!

張治中將軍掛二級上將,那是國軍將領中是高山一般的存在,有其是抗日戰場上,張治中更是屢立戰功。

在一二八抗戰中,張治中即向蔣介石提出建議,表示要親自帶兵到上海支援十九路軍抗戰,蔣介石當即將第八十七、八十八兩個師編成第五軍,由張治中擔任軍長,張治中將軍在出發前曾寫下這樣的遺書“正是國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為軍人,理應身赴疆場荷戈奮戰,保衛我神聖領土,但求馬革裹屍,不願忍辱偷生,如不幸犧牲,望能以熱血頭顱喚起全民抗戰,前赴後繼,堅持戰鬥,抗擊強權,衛我國土。”

可見其抗戰之決心,第五軍開赴上海後,和第19陸軍密切配合,利用工事給予日軍強烈打擊,但是由於蔣介石抗戰決心不堅決,並且拒絕再向上海增兵,在日軍援軍到了之後,國軍被迫撤退。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張治中再次率領第九集團軍在上海和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淞滬戰役結束後,張治中調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任保安司令。

張治中將軍並非完全的和平將軍,在對抗日寇的時候,就堅決抗戰到底,張治中將軍的和平是拒絕內戰的和平!


史論縱橫


張治中字文白,在1890年10月出生於安徽巢縣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和大多數的領導幹部一樣,即使是出生不好,但是有著一腔報國熱血,成為保定軍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

張治中雖然貧苦出身,但是他的經歷實屬傳奇,在國民黨裡可以算是元帥級人物。然而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在國民黨裡,張治中是唯一一個只娶一位妻子的高官。而且非常自律,他一生從一而終且沒有花邊新聞。

張治中生前主要負責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練習,包括與與我軍的協調,重大談判事件,比如說:西安事變談判、重慶談判、以及後來渡江作戰前的談判。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重慶談判期間,為保障毛主席的安全做出了很多貢獻。

但是他沒有像一些國民黨要員一樣,一閉眼摸著黑的走。在全國解放之際,張治中就脫離國民黨,成為新中國的一員,擔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由於其特殊的身份,文革期間毛主席和周總理還對他特別保護。

張治中人品怎麼樣?

其實在這之前,張治中成為開國元帥,但是被他婉拒。也是因為這個點,張治中飽受輿論攻擊。在解放後的國民黨輿論裡,他被稱為“張逆治中”、“喪國辱權”。陳誠乾脆直接把文夕大火的罪責全指向張治中,更是誣賴張治中在戰場抗日無能。

而當年張治中親弟弟張本禹與日軍戰死沙場,卻無法得到烈士應有的待遇。張本禹的烈士稱號還是80年代大陸追認的,臺灣方面一直對他們兩個人有很大的敵意。

雖然生活在飽受苦難的社會,但是張治中很重視教育。他曾經身為黃埔教育長,從黃埔畢業名將都得叫聲老師。後來在解放之後張治中在自己的家鄉,仿照陶行知的曉莊師範創辦了一所師範學校。自己投入很大精力去辦鄉村教育,因為他深知教育改變農村的道理。

想要有個好的口碑行為,關鍵還是自身素質硬。張治中還很嚴於律己,他的五女兒曾經回憶。小時候有次上學快要遲到了,就坐了父親的汽車。結果被父親發現,因此受到嚴厲批評。他告訴自己幾個女兒:

“家裡的汽車是公家的,汽油也都是公家的,小孩子不可以坐汽車上學”。其實從這裡可以看出張對於腐敗的態度,還在國民黨的時候,他就非常痛恨黨內的奢靡腐敗。國民黨內派系鄰里,腐敗問題嚴重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別人都不管偏偏他多次面諫蔣介石,要求對這些腐敗問題進行處理,可惜都沒有什麼效果。

張治中的軍事能力怎麼樣?

新疆一直都是不安分的地方,因為有太多的歷史因素。曾經有兩次重大危機都被張化解,第一次危機是伊利暴動事件。伊利事件的爆發,新疆分裂出去近在咫尺。後來由張治中出面化解此次危機(不贅述)。

第二次危機是49年解放,西北幾個大省包括新疆都在國民黨手裡。如果當時真的要槍桿子解放,恐怕我們新中國就不會4在9年成立了。但是張治中利用自己多年在西北的人脈,硬是靠著一點點的談判終於成功和平解放新疆。

至於在淞滬戰役上面,張治中在軍事上可以說平庸、沒有什麼亮點。想當初日軍進犯上海的時候,張治中作為第九集團軍總司令。首先督率中央軍圍攻上海日軍,後來張治中採納陳誠的意見,截斷敵左右翼的聯絡向東西壓迫,一舉而殲滅之。

但由於沒有及時投入生力軍,致使日軍獲得喘息機會,結果造成攻進去的部隊仍是站不住腳。被日本抓住機會建立灘頭陣地,從而成功實施登陸。自己幾萬人的部隊硬是拿不下日本一、二千人指揮部,不得不說是部隊管理和指揮上的無能。

面諫毛澤東,敢於挑戰別人不敢說的話。

張治中在晚年的時候執意要見毛主席,但是當時他的身體很不好了。他在天安門城樓上,見到毛主席後他說:

“毛主席啊,你老人家走得太快我都跟不上了。現在被打倒的幹部早就超過5%,黨內我有許多老朋友都被打倒了。他們被打倒,你老人家怎麼辦?

這句話細細讀來其實意味深長,在當時去勸說的人基本上沒幾個。後來他還對家人和機要秘書餘湛邦說:“今後若干年,這將是一個大笑話。”他也是少有的幾個趕在文革時,為他人站出來說話的人。

比如說當時當大家都批鬥彭德懷偽裝艱苦樸素故而是“偽君子”時,他站出來說:

如果一個人在短時間裡搞偽裝,還能夠說得過去。但若說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搞偽裝,就很難說得通了,一個人怎麼能偽裝一生呢?

雖然沾張治中有著特殊照顧,還是和很多人一樣,難以逃脫這次的浪潮。根據一個原人大附中紅衛兵頭目回憶:在當年被他們抄家的一個個名人政要中,絕大多數人都對他們這些“紅衛兵小將”點頭哈腰,低聲下氣,只有兩個人不買他們的賬。在這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就是張治中。

張治中前期在任職國民黨高官時,曾數度諫言蔣介石。但是在離開國民黨後則從不批評蔣介石。在文革時期,當時基本的風向都是抹黑這些人。但是即便是那種情況下,他也沒有抹黑過任何人。

即使他在軍事上有許多過錯,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淞滬會戰中一直抵抗到底。張治中也是唯一一個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軍人。因其一生均為中國和平奔波,故後人稱其為“和平將軍”。


史之策


說起張治中,國共兩黨對他的評價截然不同。蔣介石曾說他“文白無能,喪權辱國!”我黨卻稱他為和平將軍。他這一生在國共兩個陣營中都混的開,而且地位還不低。所以周恩來說他“這個人很複雜,又很簡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張治中,字文白,安徽人,黃埔系代表人物,國民黨重要將領、政客。指揮淞滬會戰,在上海與日軍鏖戰。後擔任湖南省主席,對“文夕大火”慘案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被革職。1945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抗戰勝利後任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

蔣介石為何說他喪權辱國?

解放戰爭時期,張治中作為國民黨代表多次同共產黨談判,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問題。可是事與願違,由於國民黨的節節敗退,對張治中的談判造成了極大困難。1949年,大勢已去的李宗仁派張治中等人前往北平和談,雙方議定了《國內和平協定》。這份和平協定基本上打碎了國民黨劃江而治的幻想,觸及了心裡底線,被國民黨政府斷然拒絕。已經下野的蔣介石知道後也氣急敗壞的說“文白無能,喪權辱國!”當然,這裡的國指的是國民政府。



共產黨為何稱他為和平將軍?

一、張治中作為國民黨重要將領卻從未與共產黨進行過正面交手,他的雙手沒有沾染過革命烈士的鮮血,這非常難能可貴。

二、他主政新疆時期,接受周恩來的請求,從盛世才手中營救出不少被囚禁的共產黨員,為共產黨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骨幹。


三、他力主和平解決國共矛盾。西安事變時,他就主張和平解決。皖南事變後,又向蔣介石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合作抗日。解放戰爭時期,他多次作為國民黨代表和共產黨進行談判,受到共產黨的一致認可。

四、能夠認清局勢。1949年他作為代表前往北平談判後,接受了周恩來的勸說,發表《對時局的聲明》留在北平,並參加了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沉重打擊了國民政府,併為和平解放新疆做出了特殊貢獻。建國後,他歷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委員、民革副主席等職務,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貢獻。1969年病逝,享年80歲。


石頭說歷史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我的父親張治中》,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在國共兩軍對壘,兩黨鬥爭激烈的年代,張治中怎麼能被國共兩方領導人相繼重用?而不被視為叛徒呢?這裡包含著怎樣的政治智慧呢?

通過長時間思考,我有如下心得。

現在看來,張治中身上有一個可貴的品質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公私分明,政治上立場堅定,私人關係上,又與國共雙方領導人親密相處,真誠對待。

首先從蔣介石方面分析:

在政治立場上,張治中不反共,主張與共產黨和平相處,素有和平將軍的美稱。以反共著稱的蔣介石是知道張的立場的,但是對張又很信任重用,主要有三方面考慮:

其一,某些時候,蔣介石也需要與共產黨和平溝通的和平使者。如1945年時的重慶談判,以及1949年的北京和談,張是一個很重要的渠道,蔣需要這個渠道。

其二,張治中沒有向蔣介石隱瞞自己的立場,常常當著蔣介石的面表明自己的立場,讓蔣認為張沒有欺騙自己。更何況,張治中僅僅站在和平共處的角度上,處理兩黨關係,並且往往站在蔣介石的立場上看問題,並沒有明顯的親共行為。

其三,張治中與蔣介石的個人關係處得不錯,並不象何應欽,白崇禧等人那樣,一會與蔣合作,一會又有反蔣動作,因此蔣介石認為張治中是自已人,不會謀害自己。即使張治中與蔣介石爭論問題,蔣也認為張是為了蔣介石自己,也能接受。是信得過的人。

一個典型事例是,1949年張治中赴北平談判前夕,親赴溪口面見蔣介石,徵求蔣介石的意見。就讓蔣感動不已。

所以張治中在蔣介石這邊很受重視。

其次,從共產黨方面看:

1945年重慶談判時,張治中三到延安,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況且,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讓出自己的公館讓毛澤東辦公,親自部暑毛澤東的警衛工作,毛澤東回延安時,又是張治中親自登機護送回延,確保安全。

在張治中主政新彊期間,又釋放了盛世才關押的上百名政治犯,親自安排他們回到延安。這在當時要冒很大政治風險。而當時國共雙方劍拔弩張,又前程末卜,張的行為讓共產黨感動不已,認為張是難得的朋友。

1949年北平和談破裂,南京政府拒絕簽字,雖然張治中末回到南京覆命,但也為蔣介石難過了很長時間。大概有三個月時間,他不問政治,面色凝重,心情沉重,並末與共產黨密切合作。這一切讓毛澤東看在眼裡,認為張治中重感情,是一個靠得住的人,讓周恩來出面做工作。張治中才出來為共產黨工作,同時也贏得了毛澤東的信任。

在國共雙方都被信任,並且敢於在兩黨領導人面前直諫的只有張治中一人!



陽城導航


張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堯,字文白,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人,黃埔系骨幹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中國現代革命家,軍事家,愛國主義者。中國國民黨黨員,致力於國共合作的溫和派,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作為國民黨的核心人物,張將軍不像國民黨其它高層將領那樣,視共產黨為眼中釘,欲把共產黨除之而後快,一直致於國共兩黨團結而努力。我黨的革命老前輩、全國政協原主席鄧穎超1983年說過:“文白(張治中)先生是同我黨有長期歷史關係的親密朋友。1924年起,他在黃埔軍校與周恩來、惲代英、熊雄等同志時相過從,曾為維護國共兩黨團結而努力。”“從黃埔建軍到共同建國(建立新中國),從言到行,他是國民黨方面始終堅持國共合作的代表人物。”

在國民黨把屠刀伸向共產黨之時,為了不使自己捲入劊子手的行業,張將軍執起了教鞭,從而機智地避開了兩黨在戰場上必將面對面廝殺的血腥場面。抗日戰爭爆發,又毅然拿起槍械,走向了抗日戰爭的前線參加了松滬會戰。抗日戰爭期間與共產黨聯繫密切。多次進言國民黨高層,國共應放棄城見,減少磨擦,精誠合作共同抗日。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出於愛國熱情和對中國共產黨的友好感情,給予中共代表團多方關照。解放戰爭時期,致電新疆陶峙嶽,包爾漢,勸說新疆和平解放。不久陶、包表明態度,正式宣佈與(國民黨)廣州政府繼絕關係,歸順人民陣營。在中央人民政府未成立之前,接受中央人民革命委員會之領導。”新疆獲得和平解放。


張治中將軍,我國近代的風雲人物,歷史將銘記那些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人。


娛樂新劇情


張治中是著名愛國將領,由於他堅定支持停止內戰,希望國家和平安定,被人稱之為“和平將軍”。他是一位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張治中與蔣介石是同學,蔣介石一直非常信任他。在1941年至1949年,張治中四次上書蔣介石,希望停止內戰,國共和平共處,讓人民與國家遠離戰火,過上和平生活。一心打內戰的蔣介石在1941年看到上書大罵:“簡直就是叛徒”。隨手就把進言扔進垃圾桶。隨後他仍然繼續上書,蔣介石依然置之不理。從此對他心存芥蒂。

張治中是一位國民黨左派,在黃埔軍校時他甚至像周總理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右派汙衊為“黃埔四凶”之一,其餘三兇有鄧演達惲代英。可見他一直是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人士。我黨很多政治犯都是通過他營救的。後來和平解放新疆他立下大功。

張治中不但熱愛國家人民,個人品質也很高尚。他一生和妻子恩愛到老,國民黨高官中很難得。他還是一位君子,在1949年投奔北京後,他一生未批評蔣介石,正是:君子交絕,不出惡言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張治中堅持正義,絕不妥協。在彭德懷被大家批評時他依然堅持為彭德懷辯解。當時他在廣州養病,他不顧病體,寫下長書寄予主席。後來這封信由總理收到,總理託人給他帶信,讓他安心養病。

張治中一生和總理交往很深,總理評價他說:“這個人很複雜,又很簡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毛主席也說他是一個真正希望和平的人。蔣介石則說:“文白誤我。”她女兒總結父親一生時說:“他做任何事都對事不對人,他最樂意見的事就是中國人可以團結起來,建設自己的國家。”


鐵馬冰河戍輪臺


張治中有“和平將軍”的稱號,他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也是最受蔣介石倚重和信任的人。雖然他是蔣介石的心腹,但是,在對共產黨合作方面,他和蔣介石的看法並不一致。張自忠看待問題的時候,是站在全民族的利益之上,不考慮個人得失,這一點和毛澤東的看法極其的一致。

所以,儘管那時候張治中身在國民黨,毛澤東一直說張治中是共產黨員的朋友。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共兩黨面臨“和談”的情況。

那時候的共產黨已經發展到了很大的規模。蔣介石想要打擊共產黨,因為共產黨的領導人,是毛澤東主席。



在蔣介石看來,只有把毛澤東主席給踢下臺,他才有可能為所欲為。畢竟那時候,在他看來只有毛澤東可以和他相匹敵,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

那時候國內呼籲兩黨合作的呼聲很高,大家都希望中國不再有戰事,能夠和平共處,全國人民都想讓國共合作,共同來發展中國。

可是,蔣介石不是這麼想的,於是,他就在重慶設了一個鴻門宴。

這個鴻門宴可謂是步步殺機。

考慮到毛澤東主席對國家,對人民的重要性,黨決定還是不讓他以身試險的好。

可是,若是毛澤東不去赴宴,這就給了國民黨把柄,他們可以說共產黨不願意給他們合作。



蔣介石以為他出的這個計策十分的高名,為此,他也很洋洋得意,因為他料定毛澤東肯定不會前往的。

可惜的是,他還是低估了毛澤東。

毛澤東是個做大事的人,他怎麼可能拿自己安危置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而不顧呢。

他決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前去重慶給蔣介石談判,因為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他有義務這樣做。

張治中是很希望國共兩黨可以合作的,蔣介石的用心他也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為了保護毛澤東主席安全,張治中就主動把談判的地點,設置在了他自己的府上。



毛澤東主席在這期間的衣食住行,全部都是張治中,親自過目的,這就大大的保證了主席的安全性。

毛澤東主席在周恩來,王若飛的陪同下,來到了張治中的家裡。

蔣介石也是到這裡來談判,因為蔣介石沒有談判的誠意,所以,談判的事情有好幾次都中斷了。

最終達成的雙十一協定,事後還被蔣介石單方面給毀掉了。

還好,整個談判毛澤東在張治中的照料下,沒有遇到危險,最後安全的回到了中共所在地。

所以說張治中這個人,是視大局,重大義。不顧個人安危,只考慮整個中國人民利益的人。


史學達人


1949年4月20日,國共和談破裂。下榻在北平六國飯店的“南京政府和平商談代表團”首席代表張治中準備24日飛回南京。經過周恩來的誠意挽留,張治中決定留在北平。6月26日發表《對時局的聲明》,與蔣介石公開決裂。

張治中追隨蔣介石長達20餘年,是蔣介石最信任的心腹之一,也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

張治中畢業於保定軍校,1925年4月任黃埔軍校三期生代理總隊長。在黃埔期間與時任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結下深厚友誼。

北伐後,張治中主要掌管軍隊的軍事訓練工作,期間曾赴國外學習考察,於1928年回國。

1928年後張治中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主任、教育長,此後也正是蔣介石發動“圍剿”紅軍時期。張治中長期任教育長一職,雖也帶兵參戰,但參與的是新軍閥混戰,還有一戰就是對日寇的淞滬抗戰。當時張治中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戰。可戰事一結束,為避免捲入內戰,張治中不貪戀軍權,仍去做他的教育長。



抗戰全面爆發後,張治中任第9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淞滬會戰,與敵人展開血戰。因戰局不利而辭職,蔣介石又把調任湖南省主席,此間又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文夕大火”,張治中作為軍政首腦,難辭其咎,被革職。

蔣介石對張治中還是極其鍾愛的。因文夕大火被革職的張治中馬上就任侍從一室主任,更為蔣介石倚重。

張治中反對內戰,曾多次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1948年曾致蔣介石萬言書,力勸蔣停戰。可蔣不為所動,蔣亦知張治中一片忠心,也並未深責於他。抗戰勝利後,張治中為和平多方奔走,親自到延安迎接毛澤東出席重談判,毛澤東抵重慶後,就住在張治中的官邸。談判後,張治中又親自護送毛澤東返回延安。



1946年,張治中任新疆政府主席,又一次避開內戰。

1949年春,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敗局已定。4月1日,張治中率“南京政府和平商談代表團”飛抵北平。和談失敗後,張治中經過內心掙扎,留在了北平。9月,張治中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

建國後,張治中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晚年的他仍為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奔走。1969年4月,79歲的張治中在京病逝。



歲月是一條河流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四十一:陸軍二級上將、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軍委會政治部主任張治中。

國軍將領中,張治中是個極特殊的人物,他是蔣介石最信任的嫡系將領,也是共產黨最可靠的朋友。一直在為國共合作、國內和平奔走。

張治中,字文白,安徽巢湖人,保定軍校三期畢業。早年經歷坎坷,軍校畢業後投革命。蔣介石與張治中是同學,20多年來一直視為心腹。

張治中為人儒雅斯文,說話條理清晰、切中要害,其謀略往往為蔣介石所採納。其善於用兵、勇於作戰。擅長軍事教育、政工工作。非常賞識、提拔年輕人才。

張治中一直位高權重,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但公正負責、不貪權力,他認為不合理的事物,必據理力爭。他致力國內和平,多次擔任和談代表。即使在皖南事變後,也堅持提倡國共合作。

1949年國民黨大勢已去,張治中代表國民政府北上進行和平談判,去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和談破裂後,蔣介石說:文白無能,喪權辱國。共產黨人卻勸說他留在北平,共參國政。



張治中早年家境貧寒、生活坎坷,投身軍界。受孫中山三民主義號召,加入黃埔與革命軍。

張治中,原名本堯、字文白、警魄,生於光緒16年(1890年) 10月27日,安徽合肥巢湖人。其祖父是農民,父親是手工業者。張治中六歲入塾,讀書十年,深受儒家教育影響。

因少年時家境貧寒,此後四處奔波流浪。曾在安徽豐樂河鎮商鋪裡做過學徒,從那時開始喜歡閱讀報紙,用心寫字算賬。在他的自傳中,將這段經歷作為人生努力的起點。

張治中先後在揚州的鹽務緝私營當過備補兵, 在安慶巡警局任過備補警察。後入揚州巡警教練所受訓,3個月後畢業,成為正式警察。辛亥革命爆發時,張治中在揚州參加反清起義。

張治中後決心從軍,考入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軍校第三期步兵科。1917年張治中南下廣東參加護法運動, 歷任駐粵滇軍連長、營長、駐粵桂軍參謀、師參謀長和桂軍軍校參謀長等職。

蔣介石與張治中是保定軍校同學,極其欣賞張治中。非廖仲愷力勸,差點為了張治中合併桂軍軍校。後來總算把張治中調到黃埔,任命為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總隊長、軍官團團長。

東征陳炯明時,張治中任司令部參謀,為東征出謀劃策、立下功勞,深為蔣介石讚賞。後張治中任廣州衛戍區司令部參謀長。與周恩來、惲代英密切合作、結成深厚友誼。

北伐開始後,張治中忠心於蔣介石,並轉型軍事教育。出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達十年之久,培養大批軍事人才。

1926年,革命軍北伐,張治中任職總司令部副官處長主管北伐軍人事、編制和軍政事務。蔣特意說:“副官處長只是暫時任命,你先負責組織總司令部。等司令部成立後,你再去帶兵”。

張治中接受任命後,迅速把參謀、作戰、情報、政治、財經、後勤、衛生等單位建立起來,搭建好司令部班底。展露出傑出管理和組織才能,深得蔣介石倚重和嘉許。

北伐軍佔領武漢後,蔣介石深感軍事教育為重中之重,下令設置學兵團和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由張治中擔任分校教育長。張治中欣然赴命,很快成立了學兵團,面向全國招足了一批學兵。

蔣介石讚賞說:文白對於軍事教育在行,我的學生不乏能征善戰之輩。可是論教育,我看沒有人比的上文白。

在寧漢之爭中,張治中感到蔣介石違背北伐諾言,沒有定都武漢。張治中內心感到非常苦悶、彷徨,最後認為:我視蔣為恩人,我可以勸蔣,但不可以叛蔣。

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被逼下野。張治中表示要與蔣共同進退,毅然辭去武漢軍校職務,申請出國考察。蔣介石勸他留下,張回答說:“你既已賦閒,我又何必貪戀職位。”令蔣十分感動。

張治中赴歐洲考察5個月後回國,蔣介石已經重掌政權,定都南京。蔣介石聘請張治中出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教育長,實際掌管學校實權十年,張治中培養了大批優秀軍事人才。



一二八抗戰爆發,張治中主動請纓,率精銳第5軍馳援上海,與第19路軍並肩作戰,獲得大捷。

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第19路軍奮起抗擊,到了彈盡援絕的地步,而南京卻無反應,各路將領坐視19路軍孤軍作戰,按兵不動。張治中內心非常焦急,他當面力諫蔣介石,要求組織兵力增援。

蔣介石當即同意:“此種關頭,誰願意去擔當責任呢?” 張治中主動請纓說:“如無別的人選,我願擔此重任。”蔣介石立刻同意。張治中下令把自己管轄的第87、88兩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編成第5軍, 即刻兵發上海。


1932年2月16日,第5軍出發時,張治中寫有一篇遺書:“現在正是國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治中身為軍人,理應親赴疆場,荷戈奮戰,保衛我神聖領土,但求馬革裹屍,不願忍辱偷生。如不幸犧牲,望能以熱血頭顱喚起全民抗戰,前仆後繼,堅持戰鬥,抗擊強權,衛我國土。特立此遺書,表示百折不回之決心。”

張治中率第5軍進駐上海劉行鎮,接替19路軍部分陣地。從2月18日至5月5日簽訂上海停戰協定,經歷數十次大小戰鬥。第5軍和19路軍並肩作戰,由於張治中指揮得當,親率教導隊、第88師指揮策應,獲得大捷。

張治中與19路軍,將日第9師團和久留米混成旅團的精銳殲滅殆盡,廟行、江灣間敵屍堆積如山,達三、四千具之多,引來中外報紙一致稱讚。獲抗戰以來最大勝利,一時振奮人心。


抗日戰爭爆發前,張治中早有所備,提出對日三策為蔣介石採納。七七事變後,蔣介石命張治中擔負淞滬作戰任務。

經過一二八抗戰,張治中向蔣介石建議,將全國分為4個戰區,將未來主戰場定為淞滬。蔣介石採納了戰區制,任命張為京滬警備總司令。張治中受命後辭去軍校職務,投入京滬國防備戰。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蔣介石,實施兵諫,謂之西安事變。張治中得知何應欽要武力解決,馬上由蘇州趕回南京,聯合各方力量反對何應欽出兵西安。事後令蔣其他更加信任。

西安事變後中日矛盾加劇。張治中根據日軍每戰採取偷襲的特點,總結出三種對策,上報蔣介石:一是忍辱負重,不理會挑釁,如九一八;二是後發制人,如長城會戰;三是先發制人。

張治中說:“日軍道德低下,常常無故偷襲,造成我方大傷亡。不能任由爾等肆意為之,我們應主動應戰。因此我傾向於先發制人”。蔣介石立即批准同意:不過要把握時機,等待命令。

不久,日軍在盧溝橋挑釁,加上在上海小動作不斷,張治中判斷日軍即將動手,即上報判斷分析。軍委會決定實施參謀本部國防甲等預案,先發制人,進行對日作戰。




盧溝橋七七事變後,面對日軍在華北挑釁,蔣介石批准張治中為第9集團軍總司令,在上海發動八一三淞滬抗戰。

1937年7月7,日軍在盧溝橋挑釁。張治中判斷日軍即將動手,提出在上海發起攻擊。蔣介石任命他為第3戰區第9集團軍總司令,擔任淞滬戰場的前敵總指揮官。

張治中在8月11日命令各軍師立即進駐上海預定位置。由於準備充分,各軍於13日凌晨率先向日上海日軍海軍陸戰隊發起攻擊。按照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張治中完全能把日軍驅逐出上海。

但蔣介石對淞滬會戰猶豫不決,誤信國際使團的調停作用,三次下令停止進攻。以至貽誤戰機、功虧一簣。後來日軍迅速從華北戰場、日本國內大量增兵上海。

在四十天的淞滬會戰中,張治中無視生死,在日軍海軍航空兵和炮火猛烈轟炸下,堅守第一線陣地,不分日夜地進行指揮策劃。備受艱辛,面容枯槁、渾身上下骯髒不堪,如同乞丐。

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後,國軍淞滬會戰失敗,主力撤出上海。但淞滬戰爭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消滅中國的狂言,成功將日軍吸引到南方水網中作戰,中國在戰略上贏了第一步。



淞滬抗戰後,蔣介石任命張治中主政湖南,卻因長沙大火被撤職留用。後調任軍委會政治部部長。

隨後蔣介石任命張治中取代何鍵擔任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在任一年零兩個月,與中共湖南省委合作,推動湖南抗日救亡運動迅猛發展,被稱為湖南國共合作的“黃金時代”。

1938年張治中執行蔣介石長沙“焦土政策”,準備在日軍進入長沙時放火。張治中召集長沙警備司令酆悌、省保安處長徐權會商,指定警備司令部兩部協助進行,警備第2團徐昆為執行總指揮。

長沙警備司令酆悌叮囑徐昆:“準備動手時,應以放緊急警報,奉張主席最後命令,始執行。”張治中也對徐昆強調說:“須在我軍自汨羅江撤退後,再命令開始行動”。

豈料13日凌晨2時許,南門外傷兵醫院不慎失火,警備第2團官兵以為行動開始,立即用煤油和木材點燃了焚城大火。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熟睡中叫醒,急調第74軍入城滅火、維持次序。

大火從11月13日熊熊燃燒了五晝夜,焚燬了兩千年古城長沙。長沙成為抗戰時期損失最慘重的城市之一。蔣介石為保住張治中,將長沙警備司令等三人槍斃,張治中革職留用。

1940年張治中任軍委會政治部部長,周恩來任副主任。在1941年皖南事變後張治中向蔣介石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蔣介石授命張治中與周恩來就事變善後進行談判。

1945年5月張治中受周恩來委託,到新疆成功地解救了被盛世才監禁多年的100多名共產黨幹部,使他們安全地回到延安,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骨幹力量。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治中任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營救過被盛世才囚禁於新疆的一批共產黨員回延安。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唯獨他沒有與共產黨作戰,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



張治中為人正直、坦誠,干預直接頂撞、否決蔣介石。蔣介石雖然獨斷專行,每遇張治中出面,總是有所顧忌。

蔣介石生性多疑,用人時多有猶豫,經常乾脆獨攬大權。抗戰時因戰爭需要設一個“交通運輸統制局”,局長人選許久未定。蔣介石在請示上大筆一揮“自兼”,準備親自兼任局長。

張治中看到批示後,也是毫不客氣。在蔣介石批示後批註自己的意見:“最高統帥竟然要兼任區區運輸統制局局長,實在不像話。不如讓何總長(何應欽)兼之。 ”

早年蔣介石還不能直接干預西南諸省,四川省主席劉湘下臺後,蔣便要兼任四川省主席。張治中卻直言說:堂堂國民政府,文才武略,齊聚一堂,難道竟然沒有一個能做省主席嗎?

抗戰時在重慶期間,日軍常來轟炸。某次蔣、張等在防空洞閒談。張治中說:現在有種現象不好,大家不肯講話也不敢講話,這不是一個革命黨內應有的氣氛。

張治中希望委員長多多鼓勵大家講話,發揚自我批評與相互批評。蔣介石連連點頭,宋美齡在座插話:“講話是可以,但不能亂講!”(當時參政會正有人檢舉揭發孔、宋家族。)

張治中擔任侍從室主任期間,某次戰區厚厚急件。張治中立刻簽字呈蔣。蔣批了一段:“這樣的一厚本給我看,究竟你們是我的參謀,還是我是你們的參謀?”張治中自感疏忽失職,又覺得蔣有時挺幽默的,批評人也挺藝術的,不傷感情。

張治中敢於直言相諫,如勸阻蔣介石不要訪問印度;妥善解決皖南事變,繼續國共合作,指出時政弊端、官僚腐敗等等。初時蔣介石還能聽的進,感嘆文白有遠見,到後期已充耳不聞。

張治中不貪戀兵權,多次放棄指揮精銳部隊。一是避免蔣介石猜忌;二是不願意與共產黨部隊作戰。

中原大戰時,蔣介石把嫡系中最精銳的教導第2師交張治中指揮。5月底,張奉命率領教導第2師北上參戰。在友軍配合下,攻下開封、鄭州。閻、馮的主力被擊潰,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

張治中率軍凱旋迴京。蔣有意讓張繼續帶兵,換成別人高興還來不及。但張知道這個消息後,卻堅辭教2師師長,說:“能擔任師長之位的有很多人選。我比較擅長教育,還是去辦軍校吧。

一二八會戰結束後,張治中率第5軍後撤整補。第5軍轄中央陸軍軍校教導隊、第87、88師,是當時裝備最先進、戰鬥力最強的徳械師。戰後張治中立即請求卸去第5軍軍長、交還軍權。

1933年,第19路軍在福建宣佈獨立,蔣介石派張治中任第4路軍總指揮,率中央軍嫡系3個軍入閩作戰。戰後張治中再次交卸兵權,回中央陸軍學校當他的教育長。


抗戰勝利後,張治中擔任和談代表,與共產黨開展一系列談判。最後蔣介石撕毀協議,開展全面內戰。

抗戰勝利後,國內和談呼聲高漲。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周恩來等一行到重慶談判。張治中領銜談判代表與周恩來為代表總共談判二十七次,歷時四十三天,最終達成《雙十協定》 。

緊接著由馬歇爾、周恩來、張治中組成3人軍事協調小組,就新疆問題、東北談判、整軍談判一系列問題展開談判。儘管共產黨方在軍隊編制、駐地上一再讓步,張治中也坦言可以接受,然而蔣介石卻不接受這樣的結果。

張治中與蔣介石兩人爭得面紅耳赤,蔣甚至形容像在和共產黨代表談判。各項協議達成後,蔣介石還是撕毀協議,開始全面內戰。張治中白白浪費大量心血,心情極為沮喪、對蔣大失所望。

蔣介石亦對張治中態度大為不滿:“文白過於理想,殊不知國內政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對敵講仁慈,那是自取滅亡。”不過蔣介石認為,張治中正直、沒有野心,是國共鬥爭的緩衝人物。





張治中外表儒雅斯文、修長,卻與一字不識的農村夫人恩愛到老,終身沒有納妾,被人傳為美談。

張治中形象溫文爾雅,其夫人卻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但是張治中品德高尚,夫妻一直恩愛有加。張治中身居高位,官至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卻沒有三妻四妾,真的難能可貴。

一次張治中偕其夫人在杭州照相館照相,夥計一看張治中一身戎裝、身材修長,外表儒雅斯文,誤認為是母子。拿出一把椅,對張夫人說,請老太太坐下來,請大少爺站著為好。”

只要沒有戰事,張治中就會陪伴在夫人洪熙厚身邊,兩人感情深厚、白頭偕老,傳為一段佳話。

當然人無完人,張治中亦有缺點。主要是好面子,做事易衝動,容易情緒化,不會用人。

淞滬會戰開始後,陳誠任第3戰區第15集團軍總司令。與張治中第9集團軍分別負責薀藻浜南北軍事。這麼重大的事情張治中似乎不知道。張治中8月23日趕至嘉定18軍陣地指揮作戰。

第18軍軍長羅卓英問:“張總司令為什麼會跑到我們這裡來?”張治中經瞭解,才知道2個集團軍的作戰分工。於是怒氣衝衝離開前線,前往蘇州找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詢問。

蔣介石知道後,立即打電話質問張治中為何不在前線,跑到蘇州後方?張治中本來一肚子氣,聲 音也不小:”羅卓英歸我指揮我不能不去看看,我不知道他已劃歸陳誠指揮了!"

蔣介石厲聲連問:“為什麼到蘇州?”張治中再也按耐不住:“我到蘇州與顧祝同商量問題的。我一直在前方,委員長究竟怎麼樣?"懷著委屈心情,張治中立即提出“引咎辭職”。

陳誠是張治中關係非常好的朋友,他在傳記裡多次提到,張治中個人能力不錯,做事很負責任,但是手下卻沒有什麼人才,很多事要親力親為,這點可謂是張治中的短板。


1949年4月,張治中任和平談判代表團團長,赴北京再次與中共和談。談判破裂後,張治中留在北京,並發表《對時局的聲明》。

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結束,國軍在東北、華北、華東機動野戰軍被消滅殆盡,軍事失敗不可避免。蔣介石被迫下野,桂系李宗仁出任總統。4月派出以張治中為首的和談代表團赴北京和談。

這次和談是蔣介石在1月1日發表的一篇聲明中提出的。聲明中蔣介石一改過去咄咄逼人的氣勢,說只望和平能實現,他本人的進退出處,決不介懷。他的條件是保留偽憲法、偽法統和軍隊。

臨行前張治中特意趕到奉化溪口,向蔣介石彙報和談策略。張治中率代表團到達北京後,接機的是北京市秘書長。到了六國飯店,張治中才見到了老朋友周恩來。

周恩來對張治中說:很對不起,沒有去機場接你,既然你要解決兩黨問題,為什麼事前你還要親自到奉化向戰犯頭子請示呢?張治中自知理虧,便說是去了解蔣介石對和談的態度。

4月2日,雙方代表按照商定的辦法進行個別交談。周恩來和張治中談,葉劍英和黃紹竑談,林伯渠和章士釗、李維漢和邵力子、聶榮臻和李蒸、林彪和劉斐。


其實蔣介石、李宗仁和談的真正目的,是為國民黨加強長江防務、編練部隊爭取時間。蔣介石對張治中的和談,根本不抱希望。不過張治中還是驚訝中共辦事的效率。

經過十多天和談,雙方議定了《國內和平協定》 八條二十四款。此協定遭蔣介石及桂系拒絕。蔣介石怒道:文白無能,喪權辱國!張治中經周恩來懇勸留在北平,並發表《對時局的聲明》。司A

和談的八項條件是:一、懲辦戰爭罪犯;二、廢除偽憲法;三、廢除偽法統;四、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五、沒收官僚資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廢除賣國條約;八、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管南京國民黨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

此前張治中擔任過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管轄新疆、青海、寧夏等地,素有威望。他留在北京後,致電陶峙嶽將軍和新疆省主席包爾漢,促成新疆和平起義。

張治中前半生一直追隨蔣介石,鞍前馬後、衷心耿耿。蔣介石明知張治中親共,但認為其為人正直、無私心,也竟默許。蔣介石敗退臺灣後,亦經常感嘆:別人背叛我猶可說,文白竟然如此。

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後,張治中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民族團結和國家建設作出了貢獻。


1969年4月6日,張治中在北京逝世。


菸酒閣大學士


你好我是迷彩派,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張治中將軍雖然當了二十多年蔣介石的心腹,但是他一生從沒與共產黨為敵過。也正是因為如此,他被中國共產黨人稱為“和平將軍”。

早年張治中將軍畢業於保定軍校,黃埔軍校成立後他在黃埔軍校擔任黃埔三期學生的代理總隊長。也是從那時開始,他與周恩來總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張治中長期擔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一職位。蔣介石對紅軍發動圍剿,他從未參與其中。

抗日戰爭時期,張治中任第9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淞滬會戰,與敵人展開血戰。因戰局不利而辭職,蔣介石又把調任湖南省主席,此間又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文夕大火”,而張治中作為軍政首腦,難辭其咎,被革職。

在解放戰爭期間,張治中曾勸諫過蔣介石停止內戰。蔣介石雖不為所動,但他知道張治中一片忠心,所以也並未深責於他。後來張治中出任新疆政府主席,避開了國共內戰。而也是因為他曾經出任過新疆省政府主席,所以他也為日後的新疆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1949年春,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敗局已定。4月1日,張治中率“南京政府和平商談代表團”飛抵北平。和談失敗後,張治中經過內心掙扎,留在了北平。

建國後,張治中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晚年的他仍為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奔走。1969年4月,79歲的張治中在京病逝。周總理曾經這樣評價過他:“這個人很複雜,又很簡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