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法媒稱亞洲為歐洲發展指明道路:重視知識經濟讓中國發展神速

法媒稱,全球化改變了整個地球:有20億人擺脫貧困,新興國家的人均壽命翻了一番。人類的生活條件從未如此快地得到過提升。但是進步在全球各地體現得並不一樣:那些擁抱知識經濟(從人工智能到大數據)的國家和文化區域獲得了快速發展,這也極大地改變了各國的地位。

據法國《新觀察家》週刊網站8月30日報道,1960年,韓國的人均財富和南部非洲的窮國基本相當,到1970年才追上摩洛哥。如今,韓國在很多關鍵技術領域都成為巨人,包括微處理器、顯示屏、軟件、智能手機及核技術。1980年,摩洛哥的人均財富是中國的5倍:當時摩洛哥人均年收入1075美元,而中國只有約195美元。

報道指出,中國現在已經變成了科技大國,但摩洛哥依然是窮國,其女性的文盲率高達40%。摩洛哥也有很多技術精英人物。但是,摩洛哥要跟上亞洲的瘋狂發展節奏還很難,亞洲多國在科研、創新、教育和人工智能方面都在加大投入。例如,北非目前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研發中心:科研人員的社會地位往往還不如神學教授。

報道稱,1970年的委內瑞拉比新加坡要富裕,如今則成了窮困纏身、中產和精英階層匱乏的國家。法國在1970年的人均財富大幅領先於新加坡,如今卻已經遠遠落後。這種地緣上的鉅變絕非偶然,而是東亞國家和地區對教育、科技進行大量投資的結果,其中包括新加坡、中國和韓國。

報道稱,中國的科研投入在全球科研開支中的佔比在井噴式增長,如今已超過了20%,也就是說比整個歐洲都多,已經大踏步接近美國。東亞國家和地區已成為科技巨人,而南歐國家(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的科研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僅有1%多一點。法國的這一比重是2.2%,而韓國科研支出則佔到了GDP的約5%。

報道稱,亞洲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中的實力不斷提升,如今已變成了法國政治階層的一個禁忌。在科學學科上,新加坡排名世界第一;韓國、中國、越南的孩子們則傲視法國的中小學生。亞洲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具有巨大潛力的工程師和科研人員,他們將成為知識經濟的領導者。

報道稱,歐洲政治家們似乎感到很吃驚,歐洲的經濟怎麼變成了低端的……在他們看來,微處理器只是小玩意!然而,亞洲國家和地區準備讓他們的孩子從人工智能那裡彌補短板。亞洲並不像歐洲人那樣對未來感到畏懼:90%的中國人認為人工智能對社會有好處,而有這種想法的法國人只有三分之一。

報道稱,為了避免變成知識經濟的失敗者,歐洲要對科研人員、工程師和教師們保持尊敬。亞洲已經給歐洲指明瞭道路。

法媒称亚洲为欧洲发展指明道路:重视知识经济让中国发展神速

2018年8月23日,觀眾在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體驗醫療人工智能產品。 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