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農村諺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是什麼意思?

幽默乖巧


這個諺語其實反映的就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實,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最怕走親戚,可能親戚對自己的關心和關照也會讓大家理解為攀比心理。當然現在親戚之間見面聊得最多的話題就是物質生活,這樣一來大家對親戚也就有抗拒心理。但長時間親情的不走動,現在的親戚也不再親了。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人情社會,在過去走親戚也包含著很多的禮數,尤其是在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幾大特殊節日,母親都會帶著孩子去外婆家裡,送上一些禮品、給父母添置一些新衣裳,這樣一來親情也就更加濃烈。同時在正月的時候還要分別拜訪大姑、大姨、大舅等親戚,這些都是農村人聯絡感情的方式。而親戚之間多走動,那感情自然會更親切,這樣的話家裡有事要幫忙的,親戚也都會伸出援助之手。

但現在走親戚已經成為一種形式了,很多年輕人長大後都不愛走親戚,除了丈母孃家之外,其他的親戚也就不是親了。而“三年”說的是一個虛指,指的就是不常走動的親戚,比如說大姨、姑姑家等。這些都是和大家血緣關係最近的親戚,卻因為時代的發展,導致親情的聯繫也變得異常尷尬。

當然現在有了社交軟件,親戚之間的聯繫不再僅侷限於面對面的交談,很多時候大家通過手機就可以噓寒問暖,這樣一來也能夠讓親情延續。但這種親情的聯絡方式自然沒有走親訪友來的實在,大家怎麼看呢?


惠農圈


農村諺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是什麼意思?

我是山西五臺山的一個實實在在的農村人,也經歷過幾十年的人情世故。其實這句話的真正的含義是: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聯繫,該互相上門走動的就應該去走動一下。那麼,自己的親戚六人也如此而已,真的是不互相走動,有時候真的快不認識了,更不用說親熱了。

我們當地過去親戚之間是如何走動的?

曾經的小時候,七十年代吧!白麵是很缺少的。一般就是春節的時候蒸點饅頭,包子。春節的兩天吃點餃子。然後就把去走親戚的饅頭包子另外放好了,不能輕易吃掉的。等待初三的時候就開始走親戚去。跟著媽媽屁股後面,屁顛屁顛的走著去很遠的地方走親戚。

走親戚先從姥姥家舅舅開始、再去姨姨姑姑家。那時候,不和現在一樣,送的東西留下就行了。而只是換一下而已,留下你家的幾個,換她家的幾個。一般就是拿著三個饅頭,兩個包子。唉,那時人們的生活非常困難,東西缺少,人們的光景都不好過,誰也捨不得吃誰家的東西。雖然如此,但是感覺親戚之間非常的親熱呀!還有就是七月十五和春節走親戚差不多。那時候可能月餅很少吧!我都忘記了那時候八月十五說過月餅沒有。

現在人們又是怎麼走動呢?

現在人們都富裕了,交通、通訊都方便了。走親戚也是拿著水果罐頭、牛奶、蛋糕等,不再是那些饅頭包子了。並且送多少東西都不往回拿了。去了紅紅火火的一塊兒聚聚就行了。對方和自己帶著的小孩子,都能得到五十或一百塊錢的紅包。你看看,現在這親戚還能走得起嗎?(偷笑)

不過感覺這些年親戚之間互相走動沒有過去那麼盛行了。必須去的還是要去,一些不重要的親戚之間就免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也許是因為現在的通訊方便了,親戚之間互相都加上好友了,想念的時候,視頻聊天就可以了。

但是,正如問題所說的,“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確實我也真的有這種感覺,感覺很多親戚真的是有點疏遠的感覺。也許是我不喜走動的緣故吧!


在線養豬技術


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親戚要是不常走動,就算是親兄弟,關係也會慢慢變淡的,對此,我深有感觸。

小叔常年在外不回家,雖然他是爸爸的兄弟,但基本上兩家沒什麼來往,我對於這個小叔呢,也很是陌生,和他之間的感情,除了血緣上的,我覺得我們根本就沒有關係。

他不回家,逢年過節的也不來,我們就是想走,也走不了啊。

前幾年,我考上大學,他沒有來家,也沒有隨份子,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壓根就不想和我爸走了,所以,就算是親兄弟,又能怎麼樣呢,不走的話,還沒有一個村的,經常去串門子的人親呢。

關係是靠維護出來的,親情也不例外。

很多親戚,很不勝一些同學情呢


小幸福的萌萌雷


農村諺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指的是親戚之間要經常相互走動,否則再親的親人經常不走動,也就不親了。



在農村一到過節,過廟會親戚之間就開始了走動,拎著大包,小包的禮品,相互串門,吃飯,聊天,來增進彼此的感情,這樣一家有事,親戚們都會幫忙。如果說親戚之間幾年都不走動了,有事了,你去找人家幫忙,親戚從心裡也會不願意幫你的。平常不去看人家,有事了去找人家了。



從我們自己的內心來說也是一樣的,一年一年的不來你的家裡,有事情讓你幫忙了,找你來了,你也不會願意的。再親的親人,也需要相互走動,增進感情。



舉個例子吧:我就是個遠嫁的姑娘,離孃家很遠,幾百裡地,媽媽在世時一年回去兩次,現在我的媽媽不在了,兩年都不回孃家了,自己從心裡就感覺跟我的姐姐們都不親了。姐姐們是我的至親,再親的親人不經常走動,感情都會淡的。而且經常不走動,也就不瞭解自己親人的性格了,他們正在從事什麼工作,這些年遇到過什麼事情,這些你都不知道,相互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的,就是在一起也沒有什麼可談的了。

所以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再親的親人,幾年不走動,也就不親了。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快了,沒有時間串門,可以經常打個電話,微信 ,視頻聊天什麼的,也可以增進感情。


農村紅梅


農村諺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是什麼意思?

這句諺語的字面意思:三年不走動,就是親戚也會感到生疏的。意在鼓勵人,親戚要常走動,多關心,多往來,多幫助!只有這樣,親戚才會越走也親近!其積極意義在於要人們多融和關係!

在現今社會中,人們都忙於緊張的生活的快節奏,忙於為事業的奔波,人與人的交集大都是工作上的交際,很少有心與心的交融,當離開了工作環境,就離開了交往的交集,這樣的交際往往因缺乏根基而顯得很脆弱的。因此,在現今社會中,要多給予工作之外的關懷,要多給於生活上的幫助,建立牢固的個人來往基礎!

如今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在一個工作單位工作了好多年,不知道家庭住址的人比比皆是;樓上樓下住著,經然都不認識,都成了常態!也正應了這句“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的諺語!

網友們,你認為應該怎樣才能融合人際關係呢?

我是凡塵觀生活!謝謝!再見!


凡塵觀生活


關於“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這句俗語,估計很多朋友都深有體會,首先來看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裡面的親,指的是親戚,大概意思是假如三年親戚之間互相不來往的話,名義上是親戚,但實際上已經等於“斷親”了,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家裡有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般情況下,發生於上一輩,也就是父輩或母輩的親戚,可能會由於一些老人去世之後,感覺再互相來往也沒什麼意義了,在一些地方的農村,這種行為好像是一種默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

說個真事,就發生在這幾年,是我爸爸那一輩的親戚,我喊他為“大爺”(我們這邊喊比父親年齡大的,並且同輩的為大爺,不喊叔叔),他喊我爺爺為舅舅,等於是我爸爸的老表,在我爺爺還在的時候,每年過年都會來拜年,因為外甥跟舅舅拜年是正常的,當時我還覺得現在的親戚真好,因為他年齡也大了,但是大冬天的,騎個電車,也不怕路滑,幾十公里也要過來,見了面,也許就說上一些話,吃頓飯,然後就走了,可以說一年也就見這倆小時左右的時候。

不過自從我爺爺前幾年去世後,這位“大爺”就再也沒來過了,剛開始我還挺納悶,就問我爸爸,為啥每年過年來的那個親戚,這幾年都不來了,是不是出什麼事情了?但是我還以為是由於身體不便,就沒來,不過我爸說,主要家裡老人去世後,就等於斷親了,因為他來就是跟他舅舅拜年的,一旦老人去世,他再來跟誰拜年?都是一輩的,沒這規矩,所以就不來了,久而久之,這親戚到此就斷了,如果還想繼續來往,就是我這輩的接手,每年要去他家,不過這種情況也不多,在我們這,類似的情況,絕大部分都是斷親結尾(當然也有一直隨來往的)。

而現在再來看這樣的事情,其實也不難發現,小幫手個人認為,現在的一些親戚關係確實沒有以前走得近,有時去自己姑姑家、姨家都不想去,再加上,近些年來的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很多小朋友,都沒有姑姑、姨、叔叔之類的親戚,所以以後“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這句話,還能不能適用就是一個問題。

有時,我們雖然很想去維繫一些親戚,但生活中的很多事,不得不讓我們跟隨大流,親戚是很好的,但無奈自己身不由己,只有作罷。

最後問大家,關於“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這句話,你有什麼感概,可以在下面評論中說說,一起來討論吧!


農民的小幫手


農村諺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是什麼意思?

農村的習俗,過年的時候會走親戚。而城裡人,過年的時候都出去旅遊了,出國遊或者國內遊。“親戚越走越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這些農村俗語諺語,都充分驗證了親戚是要走動,才能更好的維護親情關係。



1、“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親戚之間走動的少,關係會慢慢變淡。

現在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城裡的親戚和農村的親戚。其實城裡人也是有很多親戚的,但走動的很少,七大姑八大姨很少走動關係就慢慢變淡了。在農村,為什麼每年都會出現農民工返鄉潮,不就是為了回去走親戚嗎?回去看看自己的親戚朋友?和城裡越來越多的人過年的時候出去旅遊,很少去走親戚了,親情關係自然就淡了。而農村的親戚關係維護的最好,每年無論再忙,很多人都會抽空在過年的時候回家,回家看看自己的親戚朋友,登門拜訪,自然農村的親情關係相對維護得更好。在昕瑞生態當地農村,大年初一村莊的鄰居相互拜年,大年初二回孃家,初三之後到親戚家串門。關係的維護,需要常溝通常交流,上門拜訪就是很好的親情關係維護。其實在農村過年上門走親戚,是可以不用帶東西帶禮品,能上門拜訪,主人都非常高興,這是親情關係的維護方式。



2、不過現在農村的親情關係也漸漸變淡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上門拜訪的少了,相互走動少了。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是因為錢的關係,才使得親情關係變淡。只想說說這些話的人不太瞭解農村吧,我們過年的時候走親戚從不帶禮物(平時親戚之間串門可帶也可不帶禮物),親情關係維護的很好。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在外打工,只有過年短短几天的時間,與親戚之間的相處。由於過年在家呆的時間短,走親戚變成了一種任務,甚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去走親戚。農村的親戚很多,要在短短几天內每家都去串門,時間確實比較趕,很多人到家屁股還沒坐熱就起身要走,任務式的走親戚使得親情關係越來越淡。平時在外工作,連家都很少回更別提走親戚了,親戚之間的走動也大部分人只在過年的時候才會走動,關係也自然變淡了。



結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主要說的是親戚之間的串門、走動、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增進彼此間的感情。現在雖然通信軟件多了,溝通也更方便了,但現在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能和陌生人聊的熱火朝天,卻和自己的親戚不知道說啥了。那也是因為很少溝通交流,親戚關係才會變淡。

同意昕瑞生態的觀點,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歡迎關注【昕瑞生態】,專注解答三農問題。


昕瑞生態


農村諺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句在農村裡老人們常常說起的經典老話,其字面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說親戚之間就算是血緣關係再親,如果長達多年不往來,那麼關係也不會有多麼親近的。這裡的“三年”應該不是指具體的數字,而是指時間長。

其實,這是一句警示性的俗語,是在提醒我們,和親戚之間要頻繁走動,只有常常走動,關係才會越來越融洽。當然了,其所引申的意思還有,那就是任何人相處,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同學、戰友,如果長時間不聯繫的話,那麼關係就會慢慢變淡。

那這句話在今天還適用嗎?農夫認為,這句俗語在今天依然是適用的。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在外地,而且對於走親戚也是注重於形式了,甚至還有很多人反感走親戚。

可是,如果平時不走動、不聯繫的話,等到真的有什麼事情求助於親朋好友的時候,那樣也真的不好意思開口了。但是,如果平時聯繫比較緊密的話,有些親戚在瞭解到你有困難的時候,還會主動來幫忙的。所以,農夫認為古人說的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農夫也瘋狂


農村諺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很多,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句“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的原話前面還有兩句的。“是親不是親,非親即是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從字意上不難看出,就是指即使是再親的關係,如果三年不上門,也就生疏了。這句話就是提醒後人,親戚朋友間要經常相互走動,這樣親情才能得以維持。

走親戚

在農村,走親戚古時候也有約定俗成。比如說春節期間,趁著農閒走親訪友。在建行漸遠的老家,有“初一初二拜姑姑、初三初四拜丈母、初五初六拜姨姨”的說法。也就是說,小孩子們要根據自家親戚的情況,安排走親戚的日期。記得我小時候,正月初二是拜姑姑的日子,雷打不動的。我有三個姑姑,我最愛去我大姑家,因為大姑總會揹著姐姐們偷偷地多塞2毛錢給我。(建行漸遠小時候,那時候壓歲錢5毛就很多了,按照當時物價,1毛錢都能買好幾斤菜呢。)親戚之間,只有經常走動,才能聯絡感情,不至於生疏。

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

有的親戚,過去由於交通不發達,很少來往。遇到哪家有紅白喜事,才能相互見上幾面。像這樣的親戚,自然見面以後也沒有多少話可說,遠不及一些經常見面的親戚。在農村,你不妨看一下,有的家裡有紅白喜事請客的時候,在沒有開席之前,總是三人一簇、五人一堆地湊在一起,雖說相互之間都是親戚,這時候就顯出感情親疏了。有的時候,不一定是血緣遠近的親近,而是經常走動的親近。

其實,不管是親戚也好朋友也罷,都要經常聯繫,這樣誰有個不便之時,大家因為經常聯繫,也都知道消息,就會相互幫忙,度過難關。你說是吧?


建行漸遠


回答“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學習一下什麼是“親戚”?親戚一詞作為合成詞,拆分成兩個字“親”和“戚”,這個詞的基本詞義是指和自己有血親以及有姻親關係的人。但在古代“親”指族內,“戚”卻指族外(也就是“內親外戚”)。由此可見,從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親密程度上來說 “親”的關係要親於“戚“。

從“親戚”中單拿出來“親”字來,親也有親密、親近之意。所以“當親也不親”中第一個“親”指的是“親戚”,也就是有血緣關係或者有姻親關係的人;而第二個“親”指的應該是人與人相處時的關係是否親密、親近。我們都知道“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其實也指的是,鄰里之間平時多走動,多關心,有很多時候要比相距較遠、不常聯繫的親戚來的重要些。

“三年不上門”指的也不是具體的時間長短“三年”而是說,作為親戚好久都不走動,不聯繫,更不是住在一起的關係,這樣的親戚往往因為疏於聯繫而變的不親近,有些甚至變的陌生,隨著家中長輩或者有號召力的人的過世,這樣不親近、走動的親戚有可能變成不相識的陌生人,想起來真真可惜,大千世界,“十年修得同船渡”,成為親戚是需要多少個十年才能實現的緣分啊!因為所謂的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大,忙碌的工作,一家老小的生計、孩子的教育等等,放棄了應該時刻維繫的親情,不要等到自己哪一天變老、“閒”下來,環顧四周時,突然發現沒有親戚朋友的身影!光想想就覺得淒涼。

所以,我們應該多向農村人學習,親戚朋友要多走動,關係才更好!您說對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